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日战争时期的韩城
来源:文/冯骁   2025-07-05 16:47:00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一块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地方。在抗日战争年代,韩城的芝川黄河渡口是八路军东渡抗日的首选路线,禹门口古渡与山西紧一河之隔,是抗战的前沿阵地。正是由于中国军民的联合抗击,才阻止了日军铁蹄进犯黄河西岸,保障了陕西的安全。

  韩城人民支援八路军东渡

  韩城的芝川镇黄河渡口曾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战略要地。芝川渡口河面宽有十公里,河水深浅不均,既有险滩又有漩涡,加之当时秋雨连绵,水急浪高,给渡河增加了许多困难。自1937年8月下旬至10 月上旬的四十多天时间内,数万名八路军将士在韩城各界和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从芝川黄河渡口先后顺利地渡过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这期间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东渡前夕,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赵伯平和交通员王筠来到韩城,向中共韩城县委通报了八路军出发、集结和渡河的相关情况,要求中共韩城县委做好迎接和支援工作。县委及时研究部署,要求各级组织和共产党员全力以赴发动群众,组织学生在沿途设立茶水站、休息补给站;并派共产党员徐岱云等人负责渡河船队的组织工作,配合县当局筹集船只,保证渡河所需。共产党员徐岱云利用自己当过船工的特殊身份,按照中共韩城县委的指示要求,在八路军东渡前夕,四处奔走动员贫苦船工和渔户加入到支前援助行动中,组织筹集了 100 多艘各类船只,召集到数百名船工,为八路军顺利渡河做好了准备。

  按照八路军总部部署,115 师作为先遣队先行渡河。8 月 30 日,115 师 344 旅徐海东部率先由合阳太枣沟、百良经大鹏进入芝川;党支部书记鱼鸿祥组织群众在道路两旁欢迎八路军,并在村东戏台前老爷庙设立供应点,许多群众克服困难,宁可自己吃野菜充饥,也自发地把蒸馍、枣和鸡蛋等食物送给八路军;妇女们向战士们递上开水,不时有党员群众高呼:“欢迎八路军抗日!”部队一边行军,一边在沿途张贴标语。浩浩荡荡的队伍陆续向芝川方向行进。部队到达芝川后,分驻在南塬的大鹏、三甲、马陵、范家庄、城北、城南、姚家庄、吕庄和芝川周边的柏香村、郭家庄、东西少梁等十八个村子。部队的官兵大都住在村里的祠堂、庙宇、稍门楼内,有部分战士住在群众家里,有的战士还在露天地里宿营;群众把早已准备好的麦秸、谷杆草等送到部队驻地,指战员们打地铺休息,秩序井然。有十余户群众看见战士还穿着草鞋,就主动把纳好的布鞋送给战士们穿。

  8 月 31 日,115 师 685 团和直属部队开始渡河;他们从黄河岸边的窑儿坡码头上船,直抵黄河对岸的山西荣河(今万荣)县庙前村渡口。随后,115 师其他各部陆续渡过黄河,快速开赴灵丘县集结,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伏击战,这就是闻名一时的“平型关战役”,也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之战。

  后续的八路军部队到达韩城驻地后,立即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教唱抗日歌曲,给群众打扫院落,担水劈柴,挑土垫圈等。广大农民群众和芝川镇的小商户倾其所有,把蔬菜、米面、猪羊等送给部队。有的群众端着一筐筐的大红枣送到战士手中。129 师某部到达芝川镇时天色已晚,当时秋雨连绵,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都身披麻袋在街道的屋檐下宿营,等天亮后才住进当地早已为他们联系好的群众家里。部队在韩期间,还到当地学校为师生作报告,与师生开展篮球友谊赛,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继 115 师将士渡河之后,120 师、八路军总部和 129 师先后渡过黄河。

  在八路军渡河期间,韩城县工商业界和文化教育界及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支前援助行动。中共韩城县委以“韩城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名义,除了筹集到数千公斤粮食外,还组织捐粮捐物活动,支援八路军东渡。韩城县各界代表、商会代表和群众,一批又一批地为八路军送来筹集到的粮食、食品及军用物资;这些物资包括衣服、鞋子、毛巾等等。黄河沿线的村民几乎每家都献出一块门板,供八路军经过滩地时搭设浮桥之用;鱼存财等人赶着马车一趟一趟地将门板和木料运送到黄河滩边,为八路军渡河提供了所需材料。乡贤杨一鹤看到战士们衣着单薄,就召集芝川爱国知识青年和各界人士商议,决定为八路军抗日募捐;当地群众争先恐后地捐献棉衣、鞋袜和钱粮等;杨一鹤带领大家将群众捐献的 200 件衣物和 80 多块银元送到八路军芝川留守处。芝川镇西赵庄村一开油坊的农民王洪彦几乎倾尽家产,为东渡的八路军捐出粮食 3000 斤、肥猪 5 头;他还把自己的三儿子王保宜送到部队参了军。芝川镇的群众把羊肉饸络摊、糊卜摊、烧饼摊和凉粉摊搬到渡口附近,免费为渡河的战士提供韩城特色饮食,犒军送行。在紧张的渡河备战之余,9 月 10 日下午,120 师战士篮球队与韩城中学学生篮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贺龙、关向应等首长骑着马进城观看。当地群众听说此消息后,奔走相告,南城门内外的街道两旁挤满了欢迎的群众,人们争先恐后地涌上街头一睹贺龙将军的风采。当晚,120 师战斗剧社又在县城大操场为国民党友军和各界群众进行公演;公演前,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宣读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东渡黄河抗日的使命和意义,并用事实揭露日寇在中华国土上犯下的侵略罪行,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全面抗战营造氛围,使台下的观众深受鼓舞。

  在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日子里,临河村庄的群众积极为八路军提供食宿方便,帮助和运送八路军安全渡河。在这项意义伟大的工作中,报名参加运送部队的船工就达千余人,沿河村庄(包括合阳县)的群众将百余只大木船悉数贡献出来。芝川镇周围十八个村庄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捐献门板、床板和木板,搭建了十公里长的“木板路”,以方便八路军将士及辎重部队的安全行进。在黄河渡口,百余条大木船横列在黄河西岸,数百名船工等候在岸边,招呼着战士上船,并嘱咐着战士们在船只行进中的注意事项。据张富国老人讲,当年给朱德总司令当船夫的是城北村的徐新友;朱总司令说,在岸上,我是司令;上了船,你就是司令,我们都听你的。这个故事让徐新友老人记忆了一生。

  在八路军东渡黄河时,范家庄党支部及周边村庄的党员和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支援八路军东渡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动员群众支前援军,帮助部队东渡;另一方面动员村里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张智法与村里的十五名青年报名参了军,跟随部队渡过黄河,奔向抗日前线。张智法后来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

  红色马帮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延安解放区,韩城地下党号召和组织上官庄及周边村子里的青壮年组成近百人的农民脚户队(即马帮)。在地下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脚户队一次次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分期分批向延安运送了大量的棉花、粮食、铁铧、铁灯柱、布匹、纸张、学习和生活用品,有效地缓解了延安解放区的困难,成为这条秘密运输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官庄当年参与物资运输的脚户队共有八支,各个运送队都有负责人,主要是遵照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和安排,组织货源,确定接货地点,以及出发时间和行走路线等等。每一次行动,都按照地下党的规划和安排而执行;如有重要物资如枪支、弹药、药品、银元等需要通过关卡,还要提前买通关卡和派人武装押运。各小队的负责人如王进科、冯抗保、冯明堂等,他们都是一些思想进步、支持革命、忠诚可靠,且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威望的人,也是党组织信得过的人。每个小分队的成员都有一定的亲戚和朋友在沿途,关键时刻都能够帮得上忙。分队里的每个人彼此信任,能够同甘共苦,互相帮助。每一次运送物资,他们都凭借各自智慧和机智,趁着天黑和夜色,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经艰辛,与敌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较好地完成了运送任务。这些脚户队运送的物资,除了部分是自家产的棉花和小麦外,其余大多是地下党组织筹集到的;比如到芝川花站、芝川铸造厂、同蹄村花站、芝川渡口、陶渠河滩、八里坡寨子等地方接货。

  地下党组织从国民党军队中买来的手枪、弹药,或筹集到的银元、药品、文具等特殊物资,都进行秘密包装,或包进棉花和粮食中,或藏进牲畜鞍子中,再通过武装押运的形式,让脚户队秘密运往延安。当时,胡宗南的部队就驻扎在韩城的薛峰川、黄龙的大岭和宜川的集义镇一带,岗卡林立,严密地封锁着各条通往陕北的要道。脚户队常常避过关卡从合阳、白水、宜君、洛川,甚至绕道甘东地区,长途跋涉到达延安。到达延安后,除枪支、弹药、药品等特殊物资由延安的保卫处接收外,其余物资皆由西北贸易部的高燕先(韩城高家坡村人,高德辉的侄子)统一接收。有一次,陕甘苏区的领导人还接见了这些脚户队员们,感谢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对延安的支持。

  对于脚户队来说,每一次往返延安运送物资都充满不可预料的危险,好在他们人多、智慧多,每一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每次从延安回韩城时,他们也不是空手而归,而是驮回来陕北的盐、荞麦、沙蒿、甘草等生活用品和中草药等,且这些物品在解放区不用上税,回到韩城后可以卖上好价钱。也有许多有志青年在脚户队的引领下一路向北到达延安,参加了革命,仅抗日战争期间,从韩城奔赴延安的青年就多达 318 人。

  龙门山之战

  日军侵占山西后,韩城县与日军占领区仅有黄河之隔。日军不时对韩城进行炮击和空袭;据不完全统计,日军炮击韩城沿河村民多达千余次,炸毁房屋数百间,炸死炸伤驻军战士和无辜群众数百人,炸死炸伤牲畜百余。从 1938 年春开始,韩城的驻军及当地群众在沿河韩城一线积极修筑碉堡、暗堡等防御工事,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遗存的碉堡等工事。

  据一高姓老人生前回忆,1938 年 3 月间,日寇占领了山西河津、万荣等县,每天炮击龙门及昝村、谢村、史带村、芝川、城南、城北等沿河一带的村庄,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国民党军队来韩驻守防卫,许多韩城的青壮年劳力都被征到沿河一线去修挖战壕、碉堡和防御工事,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寒风刺骨,但军民为了抗日,都齐心协力,修建了许多工事。

  在抗日战争之前,禹门口东西两岸各建有宏伟的大禹庙,西禹庙建在河中的鲤鱼岛上(即现在的铁路桥墩),当枯水季节,人可以步行涉浅水上岛。东禹庙有曲折的小径通往东禹庙山,经山腹关帝庙可到达山顶云中寺。

  国民党陆军新编八师蒋在珍部于1938年8月奉命由郑州黄河河防开赴韩城,接替了陆军第一师严明旅,担任了守备南自芝川镇北至师家滩黄河沿岸的河防,并以禹门口为防守重点。蒋在珍部接防后,即在鲤鱼岛上构筑轻重机枪掩体,挖交通壕沟以连接岸上的工事,并在其周边修筑环形防御工事。

  1938 年12月,山西荣河(今万荣)方面的日寇炮击芝川镇我方防御阵地,其真实意图是声东击西,意欲渡河。我守军随即命令禹门龙门山守军王树骥营加强戒备,防敌来犯。12 月 24 日,蒋介石在武功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黄河沿线的防守事宜。25 日至 30 日,河津方面的日军以七、八联队藤田大队为骨干,附以皇协军等步、骑、炮兵近五千人联合进攻河西。日寇身着白色伪装在雪地上分两路进犯,一路从神前村欲攻占东禹庙渡口,我军即以密集火力阻击;在王家庄附近的野炮营也及时开炮给予支援,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此间,守卫龙门山麓崖洞的一个加强排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但禹门口阵地始终在我方手中。另一路日军以山顶云中寺为攻击目标,猛烈攻击龙门山;我守军居高临下利用防御工事击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日寇死伤惨重。战斗中,我守军一连长捡起地上的机枪猛烈地扫射日本鬼子,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带领士兵坚守阵地三昼夜,直到援军赶到被抬下阵地。云中寺及关帝庙曾一度失守,朱振民令第三团三营冉云超率部翻山越岭,由师家滩赶来增援,从龙门山侧面进攻日寇,及时收复了龙门山阵地。

  据当地群众回忆,日寇在河津城隍庙里焚化日军尸体达五六天之久,当时城隍庙及附近臭气熏天。这次战斗结束后,我方阵亡官兵 271 人。1941年10月7日,日寇再次纠集了两万兵马及大炮 30 门、飞机10 余架,对龙门山周边轮番轰炸。国民党预备第 1 师 2 团夏尧村率将士奋力抵抗,直至腹背受敌,展开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在帽子山失守后退至鹁鸽子庵,凭险据守。日军枪炮鞭长不及,飞机炸不着,兵士攻不到洞口即被我军击毙后滚到河中。日军仍不肯罢休,逐用毒气弹攻击我方,弃料因风向变化,毒气在上升后又折回日方。我方守军坚持月余,终使日寇不能西进。随后,帽子山阵地被我方守军夺回,一直坚守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有六支队伍进驻韩城,担任黄河沿岸的驻防任务。韩城人民协助驻军挖战壕、垒掩体、修碉堡、运粮草、抬送伤员;特别是为了构筑工事,忍痛拆毁了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墙、古庙宇、古建筑和民居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黄河的防卫。韩城的抗战,使陕西和大西北免遭日军铁蹄的践踏,使千千万万的人民免遭生灵涂炭。

  作者介绍:冯骁,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煤业集团作家协会副主席。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退休职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