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西安事变”与续范亭
来源:文/闫丽生   2025-07-09 15:01:51

  摘要:西安事变中,爱国将军续范亭作为民国元老级人物,在事变前夕积极和张学良

  杨虎城将军接触,宣传抗战思想,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不应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应大力弘扬宣传出去。

  主题词:西安事变 续范亭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我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2025年9月3日是是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回首往事,提起促成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大好局面,“西安事变”起了关键的作用,但绝大多数人都会提及张、杨两位将军,人们则不知在这一重大事件中另一重要人物所起的鲜为人知的重要作用。他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为他的事迹题词、题字的早年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中共地下党员)、左派代表人物之一、山西新军总指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委会主任、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暂编一师师长、新一军中将参议、山西崞县(今原平市)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

  有关“西安事变”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曾多次赴京在南沙沟小区部长大院采访过续将军之子续大田。从他和他的姐姐新华社社长穆青爱人续磊那里了解到事实的一些真相。

  毛主席在1936年12月27日发表的《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一文曾作过精辟的阐述:

  ……“西安事变”的发动,确系受下列诸种形势的影响:(一)张杨部队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涨;(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高涨;(三)国民党左派势力的发展;(四)各省实力派的抗日救国的要求;(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六)世界和平阵线的发展。

  毛主席所指的当时国民党左派势力杰出代表人物就有时任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的续范亭将军。

  蒋介石坚持内战 续范亭孙陵切腹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魔爪伸向我华北地区。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此时,续范亭将军曾两次亲到南京劝谏蒋介石。他认为:亡国的灾祸迫在眉睫,内战打不得了。抗日图存是全民族的共同愿望,违背人民的愿望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但蒋介石对他的进言却置若罔闻。

  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了腊子口的时候,续范亭对红军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理解和赞同,红军抵达陕北,给全国抗日救亡带来一线希望,也使彷徨中的续范亭受到极大鼓舞。1935年11月,他怀着满腔热情,离开兰州寓所,再次经平津抵达南京呼吁抗日,试图观察形势,力挽危局,实现联合抗日。可是他在南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时值国民党“五大”召开,会上仍是高谈“攘外必先安内”的主调,引起民众的不满。11月1日,在国府发生了孙凤鸣枪击汪精卫的事件。12月9日、16日,北平爆发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示威运动,又遭到当局的无理镇压。续范亭对一些人愤慨地说:“有死难之学生,无死难之将军,此耻最盛!”他曾与老友于右任等频频接触,商讨救国良策,仍是一无所获。有的朋友劝他“一起到总理陵前哭陵去”,续范亭说:“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这时的续范亭对国民党完全失望了,他认为:“党国大权掌握在蒋介石、汪精卫这些人手里,这样下去中国迟早得亡国。”

  对蒋介石已经失望,又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续范亭,决心以一死震惊国人,唤起民族抗日救国情绪,力挽狂澜,影响政局。遂于1935年12月26日到中山陵愤而以短剑切腹,并留下《敦促抗日绝命书》、《祭总理文》和《绝命诗》等文以明心志。

  在他自杀遇救时,从他内衣口袋里捡出《祭总理文》一纸。文内痛心疾首地写道:“呜呼痛哉!民气将尽,国已不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上焉者犹自私自利,下焉者犹醉生梦死,只知个人利害,而不顾国家之存亡;至今寇已深入,汉奸遍地,惨杀我青年,摧毁我民气,势已不可再忍,再忍则唯有一致投敌,岂不为天下笑?耻莫甚矣!”“人心不死,四万万人不能俱尽也!为民族争人格,为世界打不平,全在此举”,“今日陵国之血聊当秦庭之泪”……

  国民党当时对续范亭中山陵切腹一举极为恐惧,蒋介石亦甚是恼火。他们一面派特务监视在医院治疗的续范亭,一面下令不准记者采访,禁止各报发表消息和评论,企图搞“新闻封锁”。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不几天,经过新闻媒介披露,举国上下对续范亭忠烈的爱国之举一时轰动。国民党上层军政要员也纷纷前往探视,慰勉函电纷至沓来。不少报纸在报道续范亭切腹消息的同时,还发表了十分尖锐的评论,抨击蒋介石的反动政策。

  杨虎城飞函慰问 张学良探病长谈

  续范亭切腹遇救在南京中央医院治疗期间,遥居西安的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来电告慰:

  “惊耗传来,悲痛无似。国势若此,吾侪真不愿偷生斯世矣。然念新亭对泣诸君,岂可畏死,含辱忍受,终支偏安之局。我国现势虽危,究胜东晋。尽我心力,徐图挽回,自有出头之日。万望吾兄为国珍摄,保存有用之身,以谋尽其所未足,是为切盼。”

  字里行间反映出杨虎城将军对续范亭壮举的无限感慨和极大钦佩,并把这种感慨和钦佩化作矢志改变时局的勇气和决心。

  1936年2月下旬,就在续范亭伤愈即将出院前,张学良将军亲到医院探视。据当时陪护在院的刘定安老人回忆,他俩谈话相当投机,隔屋都能听到不时传来他们爽朗的笑声。

  续范亭与张学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对形成寻求合作抗日的“三位一体”的共识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张学良从南京返回西安后,即通过各种渠道,加快了主动与红军接触的步伐。

  3月4日,张学良化装豪商,驾机秘密飞抵洛川,同在那里正与王以哲将军谈判的中共代表李克农会面。张学良对毛泽东1月25日写的《致东北军将士书》表示完全拥护,对李克农和王以哲的谈判协议完全同意,并于3月5日早上达成联合抗日的三项口头协议。

  9日,张学良又驾机飞往肤施(延安),参加了由周恩来、张学良、李克农、王以哲和刘鼎5人一起的秘密谈判,达成协议。这几次的秘密谈判,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迈向一个新阶段。

  几乎就在张学良探视续范亭的同时,续范亭又亲自给西安的杨虎城将军写过一封长信,进一步激励杨将军“为公理而奋斗,为和平而牺牲,精诚团结,坚持到底,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抗日斗志。

  此后,以杨虎城为代表的十七路军同东北军和红军三方面的接触更加频繁,为西北地区联合抗日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而后发生的“西安事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续将军应邀北上 西安城实行“兵谏”

  1936年10月18日,杨虎城将军又亲到杭州拜会在西湖香山精舍养病的续范亭,这时续范亭伤已痊愈,只是身体还相当虚弱。杨将军到来,续范亭格外欣喜,两位老友促膝交谈,直至深夜。杨虎城向续范亭谈了许多有关张杨携手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内幕,明确透露杨与张有意逼蒋抗日的意向,使续范亭受到极大鼓舞。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与共产党方面的接触起初都是各自分别秘密进行的。直到张、杨在洛川会晤时,彼此才坦诚相告,表明心迹,正式确立了与中共合作抗日的意向,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新型关系。就在这次会见时,杨虎城正式邀请续范亭前往西安,共图抗日救国大业。彼时的续范亭已是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场,他在一首赠杨虎城将军的诗中表示了“不怕死/不怕痛/不怕辛苦不怕穷/养成一身大无畏/誓与倭寇决雌雄”的豪迈气概。

  11月28日,杨虎城邀请续范亭参加了西安反围城胜利10周年大会,张学良将军和东北军都参加了,规模颇为壮观。张将军讲话中勉励两军“以更坚决的意志与牺牲精神”,“一起对日作战”。杨虎城讲话中号召大家“不怕死,能团结,肯牺牲……坚持此志,御侮争存”。大会群情激昂,会后,还举行了分路游行。这种地方军政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公开抗日集会,当时在全国恐怕也是没有先例的。

  续范亭当日写过这样一段日记:

  参加西安围城十周年纪念,愈知秦风强悍。自辛亥以来,革命之气始终未断,一脉相承至于而今,将来必能为救国之一力量。

  这里所说的“秦风强悍”一语,对续范亭来说,是别有一番感悟的。1914年,他与续西峰、井勿幕、胡景翼、孙岳、邓宝珊等在陕西的杨家园举行“华山聚义”,确立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方略;次年(1915年),又与续西峰等组织“西北护国讨袁军”,并由陕入晋与阎锡山作战;1919年4月,续范亭参加靖国军四路胡景翼部,与杨虎城、岳维峻结为友好,协同作战,赶走陕西军阀陈树藩部;1926年,国民军在京受挫,退居陕西三原。次年,续范亭受冯玉祥委派,担任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培训军政干部;1932年,他又应杨虎城之约,与邓宝珊在甘肃组建新编第一军,以图抗击日寇侵略。此次,续范亭再次应杨虎城邀请,受命北上,共图救国大业,虽时过境迁,但观此西北军政民协力御侮的动人场面,确系是“一脉相承”的强悍“秦风”(“秦”即陕),怎能不令他感奋呢!

  12月9日这天,西安各界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示威活动,再次高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旗帜,在续范亭思想上也引起极为强烈的共鸣。

  12月12日,终于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

  张杨续同舟共济 共产党通力合作

  事变当日,张、杨公布八项主张,通电全国。约上午9时,杨虎城把续范亭接至杨的公馆,亲告事变经过,阐述“八项主张”内容。续范亭表示全力支持对蒋实行兵谏及“八项主张”,赞成邀请中共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

  12月15日,续范亭又亲拟“十条”意见面见张学良、杨虎城,为他们出谋划策。张学良与杨虎城对续范亭的意见十分重视,即日送交当时的“设计委员会”审纳。

  16日,续范亭再次面见张、杨。在与张学良谈话时说到蒋之领袖欲太重,尚是虚荣未退,能决心为四万万人作奴仆,则自然成唯一领袖,此道唯甘地先生为彻底而纯洁。张学良表示赞同他的看法,并说:“吾明日将以此进言。”

  张学良在17日与蒋介石的会晤中,果然向蒋介石谈了续范亭所陈述的意见,续范亭的这些意见对抑制蒋之举动,促其反省,并最后达成和平解决谅解是相当有益的。

  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根据续范亭等各方建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电请中共派代表前来参与解决西安事变;通电国民党要员及各地实力派领袖人物,阐明事变原委;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改组陕西省政府,设立进行决策的“设计委员会”;组织抗日援绥军团;解散国民党陕西省省党部,成立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以及释放政治犯,封存中国银行,命令各部向西安地区集中,等等。

  就在张、杨撤销“西北剿总”后不久,续范亭和景梅九等即组成了“中国国民党西北临时党部筹备委员会”,续范亭还与在陕的晋绥社会名流组建了“晋绥旅陕救国同胞会”、“山西旅陕同胞援助晋绥抗敌将士委员会”等组织,积极草拟建议,通电四野,汇集筹款,慰劳将士,争取舆论,全力以赴地响应张、杨兵谏主张,发展抗日大好形势。

  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应邀来到西安,根据中共中央意见,与张、杨频频协商,在“三位一体”思想指导下,确立“逼蒋抗日”、和平解决的方针。12月23日,在有中共代表周恩来参加的“三位一体”,四方(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宋〈子文〉)谈判中,突破重重阻力,终于达成包括: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军各派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等六项口头协议。对这个协议,蒋介石承诺以“领袖”的“人格”担保执行。

  12月25日,张学良在没有得到周恩来和杨虎城同意的情况下,只身陪蒋折返南京。说也凑巧,张学良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之时(1936年12月26日),正是续范亭中山陵剖腹一周年纪念日。

  蒋介石一到南京,便无理扣押张学良将军,炮制所谓“对张杨的训词”,并纵兵西进,图用军事手段以达政治之目的。形势突又紧张起来。为营救张学良将军安然归陕,确保“三位一体”局面,在1937年元旦,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在西安城联合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示威。续范亭陪同杨虎城检阅部队,这天天气和暖,参加检阅的军民约有两万多人,分别进行了重炮、骑兵、步兵、重机枪、迫击炮等演练,杨虎城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形势逆转、阵线对峙的当时,续范亭陪同杨虎城阅兵,既是对处于困境的杨虎城的支持,也是对南京政府的公开的个人示威。

  针对南京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杨虎城在1月5日领衔向全国发出通电,愤怒指责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但不遵守协议,反而调集重兵,集结潼关、华阴一带,积极作挑战之态势。续范亭对杨虎城的通电非常拥护,对蒋介石的背信弃义满腔义愤。仅在2月7日至10日的4天内就发表了4篇支持张、杨兵谏,痛斥南京政府和亲日派自食其言、卖国求荣的文章。

  续范亭就是这样以一员特殊战将的身份,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作为一位赤诚的爱国斗士,作为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知己,他拖着羸弱的身体,在“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在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的积极参与和全国抗日浪潮的不断推动下,形势终于有了好转。后经两党多次谈判协商,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实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国共合作。

  周恩来委以重任 毛泽东撰联凭吊

  在“西安事变”的后期,周恩来主动约见续范亭将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富有成果的交谈。“西安事变”成为续范亭一生中的分水岭,他首次接触中共领导,并在共产党的指导下,以一个新的革命战士的身份,踏上抗日救国的征程。

  周恩来会见续范亭,大约是1937年3月下旬,陪同会见周恩来的是续范亭多年老朋友南汉宸先生。周恩来对他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时全国和山西的形势,认为经过“西安事变”,阎锡山为了防止蒋介石的渗透,利用红军势力抵御日本进犯,确保在山西的利益,缓和与群众的对立,与共产党暂时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此情况下,周恩来提请续范亭以杨虎城代表身份入晋,与其多年的宿敌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进而推动和发展山西的抗日形势。

  经过周恩来的耐心诚恳的劝导,续范亭接受了返晋主张。这次会见,周恩来那超人的智慧,敏捷的洞察力,严密的哲理,坦诚、豁达的举止仪态,扣人心弦的谈吐,给续范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坚定了他同共产党密切合作,奔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决心。

  1937年2月下旬,续范亭以杨虎城代表身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山西。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续范亭任第二战区阎锡山的高参,亲陪阎锡山到太和岭、平型关等地督战;9月,他又陪同前来山西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南汉宸等,参加了与阎锡山、傅作义、刘峙、徐永昌等一系列高级谈判;不久,在周恩来建议下,续范亭出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任暂编第一师师长;1940年初,与八路军在晋西北的领导人罗贵波、彭绍辉等一起,挫败了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晋绥边区,被拥戴为行署主任;此前还担任过山西新军总指挥,晋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在建设、巩固和发展边区的斗争中,在抗日反顽和清除内奸的斗争中,均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延安养病期间,他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身卧病榻,仍然战斗不息。曾写出被毛主席称作“奇文”的《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策划者》、《三年不言之言》等许多战斗檄文。他还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特有的身份和影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为巩固和发展革命大好形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7年9月12日,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大举反攻时,续范亭将军在山西临县都督村与世长辞。毛泽东亲书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作者:闫丽生,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八路军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事变暨17路军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在《神州》、《黄河》、《山西作家》、《 文史月刊》、《中国航班》、《前进》、《先锋队》、《生活晨报》、《吕梁晚报》、《五台山》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军事纪实文学,代表作有:《甘为将军故与呼-一位普通百姓和党的几任总书记的将军情怀》、《一个农民将军的“三个梦”》、纪实文学《王震将军和外公的抗日义勇军》、《张廷祯:延安时的中央警卫团政委》、《我和将军部长的书画情结》、《信仰的力量-访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民族歌手,时代诗人-访著名诗人贺敬之》、《鸡毛信“海娃”和我是同乡》、《活捉“座山雕”的英雄是我家乡人》(姊妹篇)、《黄土地上的民歌大王-359旅运输队长张天恩的故事》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