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娘,我会回来的”,80多年后仍不见你归来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龚向阳    2025-07-10 11:42:12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还有个伯伯,叫“龙伯”。龙伯很早就出去当兵了,一直没有回来。父母都叫他“龙哥”,但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父母谈起伯伯的时候并不多,只是在提及家史的时候偶尔提到他。

  我家姓龚,但伯伯姓彭,是父亲同母异父的兄弟,大约在五六岁时随母下堂从青树坪来到了永丰镇的和风总(今和塘街)。这时候伯伯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彭金龙”。

  爷爷出生在离和风总五六里外的茅坪,三岁丧父九岁死娘,自幼成了孤儿,一场大病无钱医治,又导致脊椎变形成了驼背。爷爷讨过饭挑过担,给村里的地主家放过牛,靠吃百家饭长大。

  虽然是残疾,爷爷却“晏牙”(永丰话,争气),在邻居家“剽学”了磨豆腐的手艺,不到20岁就来到和风总,借了三升豆子和一副石磨,说好话在别人的屋檐下摆了个豆腐摊,几年后租了门面开了豆腐店,又过了几年买下了这间门店,爷爷请一名教私塾的清末秀才给豆腐店取名“龚福和”。这间豆腐店就是我家现在和塘街的祖屋。

  勤劳发狠的爷爷,虽然靠磨豆腐起早贪黑赚了点血汗钱,买了铺面,但由于残疾一直讨不到堂客,直到三十四五岁经人撮合,奶奶才领着幼小的伯伯嫁到了我家。

  奶奶嫁过来几年,先后生下了父亲和姑姑,加上伯伯,年已中年的爷爷有了仨儿女,街坊四邻称伯伯“龙伢几”父亲“二伢几”,至今还有叫父亲二哥二叔二伯的。

  别看爷爷残疾,却是个爆性子,奶奶却天生老实本分,加上二婚的名份,在爷爷面前大气都不敢出,只有帮着磨豆腐的份。爷爷也只送父亲和姑姑读书,父亲读了私塾读新学,姑姑读了私塾读二女校,龙伯到我家后爷爷送没送他读过书,没有听父亲说过,可能也读过但那时他年幼没有印象。

  比父亲大七八岁的龙伯,到了十四五岁就开始卖豆腐。那时爷爷的豆腐店每天要磨四五桌豆腐,水豆腐干豆腐炸豆腐样样齐全,除了在店门口摆摊外,还要挑出去卖,龙伯长大后这个任务就自然落到了他身上,每天清早就挑着豆腐担子到通街四总及周边乡下叫卖。

  那时,龙伯还是个孩子,卖豆腐的途中看到有小孩在动“麻石三”(一种旧时用小石子当棋子动的游戏),他就放下豆腐担子和人家玩去了,好晚了豆腐还没有卖完,回家后自然会受到继父的打骂。

  父亲的印象中,这样的事不止一两次,龙伯也是要强的人,心想继父只看起弟弟妹妹,还有书读,母亲又是个老实妇女在家里说不起话,作为继子自己只有卖豆腐的命。

  几年后随着龙伯长大成人,他和爷爷之间逐渐有了积怨,他决心自己出去闯生计。大约在1938年前后,他十八九岁那年,跟人去了湘潭的一家石膏矿做工。行前龙伯对我奶奶说:“娘,我出去做几年工,赚点钱再回来讨个堂客,另立门户。”

  过了两三年,一天突然有一大队人马从湘潭方向经过永丰向朝宝庆方向开拔。这天龙伯小时候的玩伴,街坊中一个叫郑明玉的后生气呼呼地跑到我家,大喊“志婶几,我在下头桥档头看到龙哥了,他当兵了,现在过桥往上方向去了。”奶奶一听,拔脚就去追,一直赶到印塘湾,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

  是啊,一个小脚女人怎么能追上融入到了这支千军万马之中的儿子呢?站在潭宝路边,一直望着这支车马潇潇的铁流消失在西南天际的滚滚征尘里,奶奶才失望地往回走。路上,奶奶听人说这支队伍是开到前方去打日本人的。

  这时正是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知道儿子当兵是去打日本后,奶奶每天茶饭不思,整天盼着儿子的归期。

  大约又过了一两年,奶奶盼来的不是儿子的归来,而是一纸阵亡通知书和一笔抚恤金。奶奶一直不能承受这个事实,经常说是不是搞错了,被日本人掳去了,打完仗就会放回来的。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一两年,伯伯还是没有回来,奶奶才接受了大儿子牺牲的事实。战争夺去了大儿子,奶奶把小儿子父亲视若心肝,以至后来父亲又要去参加南下的四野大军,奶奶和爷爷硬是不同意,最后父亲是瞒着他们偷偷跑出去参军的。

  说起那张阵亡通知书,父亲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只记得大体内容了:龙哥参加的是廖耀湘的部队,作战勇敢,牺牲地是缅甸,时任排长。那笔抚恤金汇票还是托人去湘乡县城的邮政所兑换回来的,具体多少钱也不记得了。

  从小我就将这些从父母口中听到的记在心里,总想着要给龙伯评上烈士,由于当年的阵亡通知早已遗失,以及相关政策的限制,相关部门的回答是无能为力。父亲不知道伯伯的生日,家里在迎请他灵位的那一年,父亲只有在清明节设家祭祭奠他。

  龙伯虽然是继伯父,但他也曾是我家上一代的一员,是从我家里出去为抗战殉国的,为他争取荣誉,寻找他的牺牲地和遗骨成了我的一大心愿。

  2015年9月初,我写信给台湾,为伯父申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经台湾有关部门审核,历时近半年,2016年春节前的小年这一天,我收到由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签署颁发,海峡对岸寄来的一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及证书。终于使伯父得到了这份迟到了70年的荣誉。

  除夕夜,父亲举行家祭,将这消息告知伯父。

  由于伯伯的经历,我从小对抗日英烈产生了强烈的尊崇,从九十年代写雪猛子起就开始留意并寻访原国军抗战老兵,在不少社会人士的帮助下,近10多年间先后走访50余人,并使其中的30多人得到关爱抗战老兵基金的认定和获得相应的待遇。其间,还为同是和塘街走出去的抗日英烈李继昌寻找墓地并立碑。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在寻找龙伯,每找到一个老兵,就觉得龙伯的英灵又与家乡近了一步。

  九年前我创办了“中里微周刊”公众号,又把寻找本土国军抗战英烈的史料和墓地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如梓门铃山抗战阵亡无名英烈,及花门黄龙村抗战阵亡英烈——李云医官和吴秀卿营长。

  几个月来,为这些国军抗战英烈遗骸的收殓寻亲或立碑事谊,与龙越慈善基金会“让每位抗战英烈回家”项目保持联系。其间,基金会得知我伯父也是远征军英烈后,给我寄来了寻亲基因样本采集工具,回寄后与正在缅甸挖掘收殓的远征军英烈遗骸进行比对。我和儿子去给父亲采集了基因样本。几率虽然渺茫,但希望也能找到伯伯的遗骨,让抗战英烈早日魂归故里。

  八十五年了,龙伯,您当时离家时街中的石板路已经没有了,家里豆腐店的木推板门和捧首墙上“龚福和”豆腐店的招牌早已不见了,和风总两头街口处的两条桥也早已变了模样,不再是你曾经卖豆腐无数次经过和你出征去抗日战场时走过的那座西式缆桥了,现在的人称它为“永丰新桥”。

  “娘,我会回来的。”龙伯,当初您离家时给奶奶许下的承诺,已经过去了85年。每一个走向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个盼他回家的母亲。多少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又有多少父母能等到他们的儿子回家呢?

  奶奶死的时候嘱咐父亲,要找到你龙哥,父亲生前叮嘱我,要找到你龙伯。

  龙伯,您在哪里?是在向缅北挺进的途中,还是在野人山的10万英魂里? 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等您回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