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英烈鲜血铸就的刻度
来源:文/于文献   2025-07-12 10:40:18

  八十年之后,我立于纪念馆肃穆的厅堂里,晨光微明,静静照耀着展柜中那柄锈迹斑斑的军号,号口向天,像凝固的呐喊,又像一种无声的诘问。而陈列柜旁那一幅幅地图,却如一张张被血浸透的宣纸,伤痕累累,泪迹斑斑,将昔日的烽烟与苦难重新铺展于今人面前,久久无声。

  八十年前,神州大地恰似一张被撕裂的巨大地图,寸寸山河皆成焦土,处处生灵涂炭。我凝望地图上每一处曾经激烈争夺过的地名,心头不禁震颤。黄浦江面浮着油污和硝烟,淞沪会战血雨腥风,水陆交汇处,敌我双方反复争夺,血肉横飞。战斗之烈,连天炮火昼夜不息,将天空撕成碎片,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滚烫的鲜血,每一次冲锋都像是冲向铁与火的死地。多少青年士兵,未及看清敌寇的脸面,便已永远倒在了江滩泥泞里,与破碎的家国山河同化一体。

  南京城垣在寒冬中浸透了悲凉气息,月光惨白如霜,在城墙上无声流淌,仿佛为城下无数亡灵披裹着一件巨大的孝衣。地图上那“南京保卫战”五个字,字字如刀刺入心头。守军以寡敌众,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五万将士的血肉之躯,终究没能筑成阻挡侵略者兽蹄的堤坝。城池陷落,三十万冤魂的哀号至今仍如锥子刺入历史的心脏——那岂止是数字?那是三十万粒星光坠入永夜深渊的沉痛,是三十万盏灯被惨然吹灭后的无边黑暗。地图上南京那一点,已然凝成一块永不干涸的血渍,沉甸甸地压着整幅山河图卷。

  北方太原,硝烟裹着煤灰,呛得人无法喘息。太原会战的血肉防线,终被敌军撕开缺口。十万人伤亡,数字冰冷,但背后却是十万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华北重镇虽陷敌手,然而太行山腹地的烽火始终不曾熄灭,它像一把永不卷刃的刀,在敌后无声地割着侵略者的咽喉。十万军民的血肉,浇铸出了另一道无形而坚韧的长城——民族精神之根在焦土之下仍倔强地蜿蜒,深植于大地。

  地图上徐州会战的位置,犹然升腾着滚烫的烟尘。台儿庄大捷的捷报,曾如一道闪电劈开当时阴霾密布的天空。士兵们用血肉筑成壁垒,在残垣断壁中反复厮杀,直杀得天地变色。那场歼敌两万余的胜利,终于让被重压的脊梁挺起一丝微光——这是整个民族被割裂的血肉伤口上,第一次绽开的希望之花。这花根植于焦土,吮吸着十万伤亡的沉重养分,昭示着:黑暗并非永恒,光明终将刺破云层。

  地图上,武汉会战所占据的辽阔地域,标注着那沉甸甸的四十万伤亡数字,像四十万颗钉子,钉在民族记忆的墙壁上。这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会战,终以血肉耗尽敌寇锋芒,将抗战导入了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武汉三镇虽陷,而四十万生命所换取的,是侵略者“速亡中国”迷梦的彻底破灭——敌寇止步于武汉城下,再不能狂飙突进。烽火连天,军民们却以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虽城池陷落,却托起了民族精神永不倾覆的脊梁。

  从湘江之畔长沙会战长达三年的拉锯与反攻,到桂南战场短暂的惨痛烟尘……地图上每一处地名,都曾是一片炼狱,都曾是一片战场,都曾是一处坟茔。这些战场上的数字,并非随意刻下的标记,而是用血肉之躯在民族生死簿上留下的血写的刻度——每一笔都沉痛,每一划皆深刻。

  八十年时光悠悠流过,纪念馆里地图依然无声。展柜中军号依旧沉默,可它那曾经召唤勇士冲锋的号音,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深处。如今,有少年们驻足凝望地图上那些地名,晨光轻轻拂过他们年轻的脸颊。窗外警报骤然长鸣,穿透了八十年烟尘,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条由无数生命汇成的、灼热奔涌的河。

  那些为每一寸焦土、每一座危城而倒下的生命,是地图上最深重的底色,也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他们以命相搏,终于为我们搏出了今日的晨曦。这晨曦非天赐,是血洗山河后凝成的结晶。

  八十年后,我们立于晨光之中,脚下是血泪浇灌过的土地。此刻,历史警钟长鸣于耳畔:比钢铁更坚韧的,是记忆;比胜利更恒久的,是守护。这用血换来的晨光,正呼唤着每一颗跳动的心,去担负起守护它的千钧之责——唯此,那些地图上英烈鲜血铸就的刻度,才能最终化为照彻未来的不朽星光。

  作者简介 于文献,山东人,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各级媒体发表作品2000余篇(件),荣立三等功3次,学雷锋标兵;现系青岛市摄影家协会终身会员,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青岛市黄岛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专职作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