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简介]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人 。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1936年8月被捕就义。
赵一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被中宣传部、中组部、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开展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51 年,电影《赵一曼》在全国公映,影片中那位 “身穿红装,骑着白马”,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英勇战斗的东北抗日联军团政委的形象,深深震撼了无数观众。从此,赵一曼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日民族女英雄。然而,这位“女主角” 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她从何而来?又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一系列疑问,引发了一场寻找“英雄之谜”的旅程。
当时,在宜宾地区工作的李坤杰,在电影热播之际,正四处托人,打听自己幺妹李坤泰(后改名李一超)的消息。李坤泰与李坤杰一起生活了 20 年,姐妹感情深厚,且坤泰还是引导坤杰,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多年来,坤杰一直牵挂着离家干革命的妹妹,革命胜利后,这种思念愈发浓烈。
就在这时,李坤泰在宜宾女子中学的同学,郑双璧找到了李坤杰,将一张两寸大的黑白照片送到她手中。照片上,一位少妇怀里抱着一个幼小的孩子。李坤杰一眼便认出,照片中的少妇,正是自己的幺妹李坤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激动不已,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仔细端详着照片,妹妹依旧美丽,只是比以前更加成熟老练,怀里的孩子,眼睛大大的,十分可爱。
李坤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郑双璧询问照片的来历。郑双璧讲,1930 年,自己的妹妹郑焕如,在上海见到了李坤泰。据焕如说,坤泰曾到武汉读过军校,后来前往苏联上大学,怀孕后回到祖国,而她的丈夫陈达邦,则继续留在苏联学习。当时,坤泰拜托焕如,日后将这张照片,带回老家,转交给家人。由于多年来,一直未能联系上李家人,照片才一直保存在她手中。
李坤杰手捧着这张珍贵的照片,心中满是对妹妹的思念。她请郑双璧告知郑焕如的通信地址,随后便给郑焕如写信,询问李坤泰的下落。不久,郑焕如的回信寄来了。信中写到:那时的李坤泰,在上海党的机关工作,已改名为李一超。郑焕如与李一超经常见面,还曾帮助她解决过不少生活上的困难。
李一超从宜昌来到上海时,住在离郑焕如住所不远的地方,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上午都会抱着孩子、提着菜篮子,借买菜的机会,到郑焕如家中。她们一边逗弄孩子,一边聊天。李一超常常提及周恩来,言语间满是敬重。
有一次,李一超半个多月未曾露面,再次出现时,神色慌张,将孩子往郑焕如怀里一塞,称自己“患虎烈拉了”(暗语,意为暴露了身份,被敌人追捕),要马上住医院,随后便匆匆离去。一晃一个多月过去,李一超才回来,看到孩子长胖了,十分高兴,还让孩子向她们作揖,说以后就叫她们干妈。之后,党中央派李一超,去南昌江西省委机关工作,她就把“母子”照片,交给郑焕如。从此,她们便与失去了联系……
看过电影《赵一曼》,又得知妹妹的一些消息后,李坤杰对妹妹的思念愈发强烈。她迫切想知道妹妹如今身在何方,是否还在人世?于后,她开始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只要遇到熟人到外地出差,她就请求帮忙打探;见到外地来川的同志,她也会主动询问;甚至还写信到上海妇联打听消息。
李坤杰十分珍视这张妹妹的照片,由于她与妹妹从未有过合影,便将这张照片,拿到照相馆翻拍,尽管翻拍后的照片,不太清晰,但妹妹的模样,依旧能辨认出来。
李坤杰甚至斗胆给周总理写信,并附上照片。因为她从郑焕如的来信中,得知妹妹在上海工作时,认识周总理,期望能从总理那里打探到李一超的消息。
周总理收到信和照片后,看着信中对李一超的描述,又端详着照片上的少妇,却怎么也回想不起李一超是谁?也不记得在哪里见过她。于后,周总理就将信和照片,批转到全国妇联,委托她们代为查找。
当时,蔡畅任全国妇联主席,她阅读周总理批转来的信后,同样对李一超这个名字毫无印象。而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的陈琮英,虽然认识李一超,却也无法将赵一曼与李一超,这两个名字联系起来。
时光匆匆,几年过去了,李坤杰寻找李坤泰的努力,依然毫无结果,始终杳无音讯。但她并未放弃,心中依然怀着一丝希望,坚信终有一天,能找到妹妹的下落。
1954 年元月,李坤杰得知,同在一个系统工作的四川省监察委员,江子能即将前往北京开会。她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立即前往找到江说:“江先生,我妹妹李坤泰的情况,你大概是了解的。如今全国都解放了,可我一直没有她的消息。这次你到北京开会,能见到很多人,恳请你在北京开会期间,帮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打听打听李一超的下落。”江子能爽快地答应:“我一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江子能在北京开会期间,与当时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时任国务院宗教局局长的宜宾老乡,何成湘取得了联系。在江子能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何成湘前来会见他。二人已有 20 多年未曾见面,相见后十分激动,畅谈起这些年的经历。
在交谈过程中,江子能想起自己此次来北京的另个重要任务,便问何成湘:“何局长,你在东北打日本鬼子期间,认不认识从宜宾出去的李一超?”何成湘听到“李一超”这个名字,立刻将送到嘴边的茶杯,放回茶几上,沉思片刻后说:“对了,我这次来见你,也正想说这事。我看了电影《赵一曼》,也在打听影片中女主角的真实身份。据编剧于敏说,电影是根据在珠河县一带,带领抗日游击队的一位女指挥员的故事改编的。听说那位女指挥员,原来姓李,个子不高,也是我们四川人,但具体是哪里人、真名叫什么,他也不太清楚。”
江子能一听何成湘提起电影《赵一曼》,心中一动。他也看过这部电影,知道这是一部讲述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片。但他从未想过,赵一曼会与李一超有什么关联。此时,他不禁自言自语道:“难道赵一曼的原型,就是我们宜宾的李一超?”何成湘似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有这样的猜想,也许赵一曼,真的就是李一超。”
何成湘仿佛陷入回忆地说:“其实,这个女英雄,我曾经见过。1931年,党组织派一个姓曹的同志,和她一起在哈尔滨工作。由于担心身份暴露,他们都用的化名,而且为了便于开展革命工作,他们假扮成夫妻。在哈尔滨组织领导了电车工人大罢工后,老曹同志不幸被捕牺牲,组织上决定,将革命力量,转移到珠河游击区。” 说着,何成湘的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何成湘当时以“中共中央巡查员”的身份,在东北工作,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还曾代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来,他冒险前往日军控制下的哈尔滨,会见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筹建“反日救国会”,并会同省委,安排赵一曼、赵尚志等党员骨干,转移到东北各地,组建地方抗日武装。
在安排赵一曼转移时,何成湘还专门找她谈过话。何成湘对赵一曼说:“党组织决定派你到珠河游击区去,组织老百姓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为了能更隐蔽地开展工作,何成湘建议赵一曼改姓李。
赵一曼听后,微微一笑说:“我本来就姓李。”何成湘听出赵一曼带有川南一带的口音,便问:“请问赵一曼,你的老家在哪里?”赵一曼随口答道:“我是四川宜宾人。”何成湘惊喜地说:“我也是宜宾人,老家是珙县的。”赵一曼清脆地笑了起来:“何书记,原来我们还是老乡啊。”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按照党的纪律,他们都没有过多询问对方的详细情况。
“何局长,这么看来,你也不能确定李一超就是赵一曼?”江子能问道。“是的,我现在也只是猜测,还需要进一步求证。”何成湘继续说,“赵一曼到了游击区后,当地老百姓都叫她‘瘦李’。后来听说她在游击区干得很出色,不仅和群众建立了良好关系,为抗联筹措粮食、缝制衣裳,还组织领导当地农民武装,多次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扫荡。后来,她还当上了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二团的政委。”
“赵一曼真是不简单,巾帼不让须眉啊!”江子能赞叹道:“她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抗日民族女英雄!要不怎么会有《赵一曼》这部电影呢?可惜的是,我派她到珠河去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了。”何成湘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遗憾。“后来,我在当时日寇控制的东北各大报纸上,看到了关于赵一曼抗日救国、英勇被捕、宁死不屈的报道和照片。日寇还给她扣上了‘红装白马女匪首’的外号。但日伪的宣传,适得其反,反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事迹。”
“如果赵一曼真是李一超,那她就是我们宜宾人的骄傲!”江子能激动地说。
“江兄弟,我今天来拜访你,也是想请你回去,帮忙查一查、问一问,川南一带是否有赵一曼这个人。”
江子能听了更加兴奋,他立刻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李一超的人生经历,详详细细地讲给何成湘听。何成湘听后十分激动:“你有李一超的照片吗?”江子能回答:“我没有,她二姐李坤杰有一张,是李一超和她儿子的合影,我回去后就给你寄来。”
江子能回到宜宾后,第一时间来到李坤杰家,将自己从何成湘那里,听到的关于赵一曼的情况,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地讲给李坤杰听。李坤杰一边听,一边泪流满面:“赵一曼?难道她就是我亲爱的幺妹?我的幺妹,真的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吗?”无论妹妹是生是死,李坤杰都想弄个明白。她立刻把那张照片,寄给了何成湘。同时,心情难以平静的她,又接连看了好几遍电影《赵一曼》。每看一次,她都泪流满面。她既不希望这是真的,害怕妹妹遭遇不测;但如果妹妹真的是那位抗日女英雄,她又为妹妹感到骄傲。妹妹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死得光荣,死有价值。
李坤杰一面焦急地等待着何成湘的回信,一面迫不及待地在多家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坤杰得知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是自己幺妹李一超的小姑子,接着又打听到李一超的爱人陈达邦,在北京国家机关工作。更令人欣慰的是,照片上李一超怀里抱着的小娃娃,如今已长成 20 多岁的小伙子,还是一名大学生,他的名字叫陈掖贤。通过这些线索,李坤杰终于与陈达邦取得了联系。
8 月,李坤杰终于收到了何成湘的来信。她手捧着这封信,激动得双手颤抖,这是她最后的希望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坤杰同志:
赵一曼同志在哈尔滨工作时,我和她见面较多(我当时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派她到游击区工作时,还是我和她谈话后派去的。后来她在游击区的英勇斗争,引起了日寇的严重注意,她的活动曾轰动一时,“赵一曼” 的声名大震……
你寄来的照片很好,来信也好,为求证赵一曼是李一超,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现在我欣慰地告诉你:英雄赵一曼就是李一超。我希望你将一曼的情形,再详详细细地写信告我,以便介绍和宣传……
原来,何成湘收到李坤杰的信和照片后,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了解。他亲自前往赵一曼曾经战斗过的哈尔滨市,找到了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冯仲云。当何成湘把李一超的照片,拿给冯仲云看时,冯仲云一眼便认出:“她就是赵一曼、‘瘦李’,我认识她,和她很熟悉。电影《赵一曼》,还是我建议拍摄的。”
两位从抗日战争中走过来的同志,得知赵一曼的身世后,都非常激动。他们还一起带着赵一曼的照片,前往东北抗日烈士纪念馆求证,并寻访了一些当事人,最终确认了赵一曼,就是李一超。于是,何成湘才给李坤杰回了信。
李坤杰读完信,心中百感交集。日夜思念寻觅的幺妹,终于与抗日联军中的赵一曼,联系起来了。然而,她的心中也隐隐作痛,因为她知道,妹妹已经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李坤杰遵照何成湘的要求,很快就把幺妹李坤泰,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详细整理出来,寄给了何成湘。
1956 年,《工人日报》的记者,带着赵一曼抱着儿子的那张珍贵照片,来到赵一曼曾经战斗过的黑龙江省,进行采访、核证。记者首先找到了魏老汉,当年就是魏老汉,驾着马车送赵一曼进山的。此时的魏老汉,身体还算硬朗,眼睛明亮,接过照片一看,当即喊道:“是她,是赵一曼,没错!肯定没错!”
记者又来到赵一曼,当年领导过游击战的珠河地区。当年和赵一曼朝夕相处的游击队员,和父老乡亲们,看了照片都惊喜地喊道:“瘦李!她就是瘦李!瘦李就是抗联英雄赵一曼!” 他们拉着记者,热情地向记者描述,赵一曼的事迹,说她精明能干,平时说话嗓门较大,有时还会露出点四川口音,能文能武,枪法极好,足智多谋,经常给大家出谋划策,还讲述了赵一曼如何不怕困难,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故事,尤其是赵一曼,被日本鬼子押送到珠河县,在县城小北门外的芦苇荡,被杀害的情景,大家至今仍历历在目。
最后,调查人员来到黑龙江省的档案馆。他们翻开一个个日伪档案卷宗,终于发现了赵一曼,被捕后的全部情况记载。这些档案,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赵一曼,与日寇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事迹。尤其是那一份份日、汉两种文字的审讯记录,清楚地记载着日本鬼子,残忍折磨赵一曼的铁证。在这些档案资料中,还有一张旧照片,是赵一曼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时,被日本鬼子拍照留下的。照片中的她,肉体遭受创伤,看上去疲惫痛苦,但眼神却透射出无比刚强的光芒。
至此,赵一曼之谜,终于水落石出,她的身世之谜,也得到了证实:赵一曼就是李坤泰,就是李一超。
从此,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名字,响彻云霄,传遍中华大地,她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精神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作者简介] 陈寒冰,笔名:涵茗。女、本科学历、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老师、企业员工、媒体记者等工作,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作品50余篇,有6篇作品参加“征文”获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