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田,在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镇。李庄镇,抗战文化圣地,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月亮田,是梁思成、林徽因在“抗战南迁”时的故居。如今的月亮田,已是国家4A级景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我在景区游心逸然,抬眼是美景,中式建筑古朴雅逸,庭院楼阁百花吐艳,历史文化演绎风情;举目看风景,园林错落层林尽染,小桥湖水游人泛舟,人文景观令人神往……
走过文化旅游景区,我来到一座清代晚期的白墙青瓦四合院,一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梁林故居”贴在墙上金光闪耀。
我伫立月亮田,在梁思成、林徽因的雕塑铜像前,仿佛看到在抗日烽火年代,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6年的坚韧身影、音容宛在、抗争拼搏的情形;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演绎大家风范,笑对蹉跎人生,挺直中国文化人脊梁,写成建筑巨著,谱写的伟大精神与爱情故事,定格眼帘,历历再现——
全面抗战暴发后,1940年初冬,因避战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同中央博物院等大学、文化科研机构辗转南迁。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从昆明历经艰辛,来到了李庄镇月亮田安营扎寨。
当年的月亮田,是一个小村子,距李庄镇两里路程。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地处长江边的李庄,远离纷飞的战火,用广阔的心怀,接纳八方来客,为流亡学者,安放了一张平静的书桌……
梁思成一家人住的地方,有一个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月亮田。他们租住张家院子里,竹墙外涂了一层薄薄的泥巴,墙缝里透进皎洁的月光,屋顶的席棚悠久,经常有老鼠和蛇等小生灵“客人”光顾。
这里远离都市文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川南雨水多、阳光少,长年累月下来,室内变得潮湿肮脏,一股阴湿的尿臊气味,像云雾一样,弥漫在小院上空。白天常常浮云蔽日,晚间,又经常飘着连绵细雨。
梁思成带领的中国营造学社,是一家民间科研机构,当时没有被国民政府“列编”。因而,没有享受政府的供给,中国营造学社惨淡经营,历尽艰辛,工作生活十分艰难。
梁思成竭尽全力,将学社数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准备汇集成书。可他年轻时因车祸受伤,在月亮田时,后遗症不时发作,患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身体极度的虚弱,体重只有40多公斤,经常痛得不能坐立。在整理资料和写作时,他不得不穿上铁马甲才能工作。
林徽因当年患了严重肺病,不停地咳喘,长年卧床不起。当时李庄缺医少药,家里唯一的一支温度计已被用坏了,大半年时间里,梁思成只能用手背当作温度计,为妻子不时量体温,给妻子每天打静脉注射。
生存艰难还能克服,可他们一家人都有病在身,这就只能用坚强的精神支柱,来对抗病魔的侵袭了。
到月亮田的几个月时间里,林徽因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很多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生命几乎濒于绝境。以前她那美丽的容颜,转眼间变成一个憔悴苍老的女人。看着妻子的病态,梁思成的心里,像是塞满了冰块。
然而,林徽因为了协助丈夫著书立学,她每天坚持在病榻前,靠在被子上工作,帮助丈夫整理资料。她的病床上,摆满了数以千计的照片、草图、数据和文字记录。
由于当时没有电灯,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低着头,一字字地书写。纸张缺乏,就用当地的土纸,写画在包药的纸上;没有出版社,他们便自己绘图编排、印刷装订。他们与病魔作斗争,与苦难拼搏,以超人的毅力,在李庄演绎文化人的品格与精神。
梁思成领导的营造学社,尽管当时工作条件很差,可他们仍然坚持到李庄等地,对古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其间,他以超人毅力,在妻子的帮助下,1944年夏,梁思成终于兑现了当初的誓言,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这部书,集科学家的严谨、史学家的清明、文学家的诗情于一体。林徽因没有署名,但全书融入了她的心血,所有文字,都经过她的加工润色。
为了中国的建筑事业,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苦难的生存环境里,一路挺直文人的脊梁前行……
梁思成一家人在月亮田,要生存就必须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如挑水来吃用。梁家的吃水用水,要到两里地之外的水井去挑。他是一个大家公子、留洋学者。他从来没有挑过水,只能像做学问那样,学着去挑水吃用。
挑着两只空水桶上路,梁思成还算轻巧。但当他挑着装有水的水桶时,走在环绕水田的狭窄石板路上,一不小心就扁担挑缸钵——两头滑脱。当然,挑的次数多了,这也不是“高科技”,他还是慢慢学会了。
要解决基本的生活所需,梁思成有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和笔,去学着做各种家务杂活。如修炉灶、搬运柴煤,做饭做馒头,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做腌菜,用橘皮做果酱等家务活。
那时生活十分艰苦,他们一日三餐,只能吃一个红薯、一碗稀饭、一碟青菜、一盘泡菜,清苦度日。
梁思成爱吃甜食,但这里除了土制红糖之外,没有别的甜品了。林徽因就学用当地的甘蔗做成红糖,当成果酱抹在馒头上,递给心爱的丈夫说:请用“甘蔗酱。”
在这样拮据、艰难中度日,尤其像林徽因这样一代才女佳人,一个大学者的太太,竟然干起了女佣的活儿。
在当时极其简陋和困难的条件下,梁家人的生活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实在没钱用了,梁思成借去宜宾办事之机,到当铺把自己的衣服当了,还将陪伴自己多年的派克金笔、长期戴在手腕上的心爱手表,换成两条草鱼拿回家,微笑而诙谐地对妻子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长期身患有病,一般都在家里不出门,白天就买一些粗米杂粮做饭,有时在夜幕的菜油灯下,学着为孩子们缝制衣服、布鞋。
这是一个艳阳天,林徽因的身体稍微好一点,她就给先生端来一杯白开水,然后,开始收拾打理两间简陋房子。月亮田的房子虽然陈旧,但林徽因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
林徽因天性浪漫,喜欢花草,在天气好时就步出家门,到野外的山地里采撷野花,带回来插在玻璃瓶里,放在丈夫的桌子上,也装点在窗台上,让他们的爱情小屋,在困境中也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情调。
夜幕下,月亮慢慢升起,月光照耀在月亮田,恬静安逸。有乡亲来到月亮田,围坐在梁家门外的土坝里,一边欣赏着洁白的月亮,一边同梁思成夫妇摆摆龙门阵、拉拉家常。
当地人看到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夫妇患难与共,拼命工作,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就有不少好心人,主动来看望帮助他们。
林徽因这位大家闺秀,对乡亲们无比热情,渐渐地同当地的老乡走近了,老乡就喜欢与这位和蔼的太太交往,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小媳妇,有什么悄悄话总愿意对她讲,一些姑娘谈恋爱、出嫁办嫁妆时,也找上门来请林徽因出主意。
林徽因与当地人相处融洽,还得益于梁思成的帮助。一次他去外地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林便无偿送给当地的老乡种植。老乡们发现她心地善良,便也投桃报李,视她为友好。还有,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担当了营造学社,与当地人之间友谊的使者。
有着崇高精神境界,执着追求的梁思成、林微困,没有被暂时生活的困难压垮,没有被窘迫的日子打倒,反而让这两位大知识分子,用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的生活,演绎夫妻相爱的典范故事。
梁家生存困境,被来李庄访问的美国学者、梁的好友费正清看在眼里。费就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病工作,却被他们婉言谢绝了。当时还有几家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函邀请梁家人去美国工作治病。梁先生都一一回绝:我们祖国正在灾难之中,这时绝不能离开祖国。假如我们必须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夏天的太阳照在月亮田,阳光透进房屋的天井,映射到正在伏案读书、写作的梁思成身上。在那艰辛的日子里,梁家在营造学社的唯一特权,是拥有一盏菜油灯。他们夫妇经常在这盏灯下谈论工作、交流心得、畅想未来;常听听音乐、画画肖像、写读诗文、看看过期的报纸,享受常人的平静生活。
在这样的艰难生存环境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月亮田期间,他们一家的生活是极端艰辛。但这对文人夫妻,身处困境,心中也有诗和远方。林徽因曾写了《十一月的小村》,读给丈夫听——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向/是这迷茫江边恬淡的天
是这映红了的叶于疏疏隔着雾/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孤寂
绕出一丝丝青烟/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我都一样心跳
我的心前虽然烦乱/总像绕着许多云彩……
听了妻子吟诵的诗,梁思成欣喜一笑,会心地朗读了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梁思成、林徽因在艰苦岁月里,在月亮田的夜幕下,演绎大学者的崇高精神,抒发文化人的情趣豁达……
住在李庄月亮田期间,梁家不时有许多旧友来看望他们。特别是他们的老大哥金岳霖,对他们奉献了真诚的爱心。金岳霖一直倾心林徽因。林也向丈夫坦言过她对金的感情,可梁与金并没有“因爱成仇”。金反而成了梁林最亲的大哥。
梁家在北京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他们是邻居,经常在一起聚会。金以柏拉图式的爱恋,与胸襟开阔的梁思成,共同尊重和呵护林徽因。也许除了林,世上再也没有别的女人,能打开金的心。金终身未娶,且与梁家毗邻而居,后又一起流亡……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迁到李庄镇时,金岳霖留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当金第一次借休假的机会,跨越千山万水,由云南一路跋涉来到李庄,看望梁林夫妇时。林徽因正患严重的肺结核,整天卧床不起,生活极度艰难困苦。
金岳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间才过去几个月,林徽因就消瘦得十分厉害,苍白的面容毫无血色,只有那双灵秀的眼睛,还依稀可见她美丽的样子,这令金十分心疼。
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金岳霖就到乡下买来了十几只小鸡,喂养在月亮田。他看着小鸡一天一天长大,盼望鸡能生下蛋,好为林补养身体。
他们三个人住在月亮田,以好朋友相处。梁思成在工作上遇到了难题,也常请教金大哥,甚至连梁林吵嘴时,也常请金大哥来当说客。
作为梁家座上客的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金岳霖同样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梁思成他们在李庄6年的岁月里,金岳霖利用假期或空闲时间,都专程从外地赶来,为他们奉献心灵上的抚摸,陪伴温暖着他们,上演了一段“民国文人”的传奇佳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
李庄镇在欢庆之后,像长江夏天涨水,波涛浪涌过后恢复平静,继续缓缓流淌。从外地“抗战南迁”搬来李庄学习、工作、生活达6年之久的高等学府、各科研机构,他们开始盘算回迁,撤出李庄。
1946年8月,梁思成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同中国营造学社一起,把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写就的《中国建筑史》手稿,离开了巴蜀之南、长江之畔的李庄,离开了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离开了一生痴迷眷恋的月亮田。
梁思成他们撤回北京之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以无愧地说,“李庄是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梁思成、林徽因回北京之后,应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设计;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梁思成把毕生经历,写成的《中国建筑史》,作为一份献礼,奉献给了新中国。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林徽因在月亮田时,运用了李庄古建筑的实例,是对李庄民俗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呕心沥血写成的;是他们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这部伟大的建筑专著,后来在美国出版,享誉世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梁思成、林徽因在“抗战圣地”李庄——月亮田的艰难岁月,无疑是对先辈最好的缅怀与敬仰!
岁月可以抹去记忆,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作者简介] 罗博热爱文学创作,并在《中华诗词》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参与“我与五粮液故事”——全国征文荣获“二等奖”,有8篇作品获得“征文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