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老家的一位本家亲戚与世长辞,这位我尊称为太爷爷的老人,享年102岁。他是整个家族中辈份最大的,最后一次见他还要追溯到2023年的春节。
太爷爷本名叫胡康顺,家人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一生安康顺遂。然而,命运却将他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寿阳成为沦陷区与重灾区,广袤农村成为抗日游击区,日军的暴行致使百姓纷纷弃家避难,学校停办,无数儿童少年失去上学的机会。
1938年春,不到15岁的胡康顺参加了抗日县政府举办的抗日培训班。当时招生要比扩军还困难,家长们深知日军频繁扫荡,担心孩子有生命危险,大多不愿让孩子前往。作为家里的独子,胡顺康的家人更是百般阻扰,可他态度坚决,家人最终也无可奈何。在培训班里,几十个孩子挤住在农家,师资匮乏,没有课本,他们就找来废纸,用子弹壳制作沾笔,沾上蓝墨水,手抄几页农村常用字词当作教材。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接受军事训练,练习紧急集合,比拼谁打背包又快又好,遇到敌情时谁能迅速撤离。晚自习时,大家围坐在小小的麻油灯下看书、做作业。饮食方面,日常只有小米粥和简单的菜饭,偶尔吃上一顿荞面、豆面河捞就算改善生活。由于日军时常扫荡,白菜、萝卜、山药蛋等都不敢放在厨房,而是藏在山洞里,吃一顿取一顿。学习条件更是艰苦,没有书桌和凳子,每人只发一个马扎,既是座位,又要用膝盖充当桌面。如今回顾,当时的一切与现在的生活条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在众多学生中,年龄稍长的胡康顺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一个月后,他就被安排到儿童一团,负责城东闫家坪到白家庄路段的站岗放哨,并负责村前高地上的一根“消息树”,一旦发现日本鬼子,他就会迅速推倒消息树,以此向村民及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在日军频繁扫荡的寿阳农村,粮食、牲口几乎被抢掠一空,儿童团执行任务时,连放牧牛羊作为掩护的条件都没有。有一次,游击队的一名副队长在村里被日军抓获。敌人为了获取情报,对他施以各种残忍的酷刑。尽管副队长受尽折磨,却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点部队的行踪和战友信息,最终被关在了日伪军的据点内。为了尽快将情报送出去,胡康顺选择走山路,翻山粱,绕过了一个又一个日伪军据点。就在快要快脱离日伪军控制区域时,他被巡逻的鬼子发现了。来不及逃跑的他,被鬼子一把拎起。面对鬼子的叱问,胡康顺镇定地说自己是因为没吃的,去亲戚家借粮。鬼子自然不相信,用枪托狠狠砸向他瘦小的身躯。鲜血顺着头部流下,胡康顺强忍着剧痛,始终守口如瓶。不知过了多久,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的他发现鬼子已经离开。虽然侥幸捡回一条命,但右腿却疼得无法行走。即便如此,胡康顺依然一步一瘸,连爬带滚地前行了2公里,最终将情报送到了驻扎在县城西的游击队队部。后来,那名游击队副队长被组织成功解救。而胡顺康的右腿却因为没钱医治,永远落下了残疾。
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在华北占据更有利的发展态势,同时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作战,影响全国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站”。
寿阳位于正太铁路沿线,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为了扼制敌人的咽喉要道,铁路沿线村庄的民众积极配合八路军,开展割电线、拆铁道、破交通等行动,这一系列行动构成了敌后战场“破袭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年多的历练,胡康顺已成长为儿童一团第一大队队长,百团大站第一阶段战斗打响后,他响应寿阳(路南)县抗日自卫队的号召,主动申请到日军驻扎在正太铁路重要站点--芦家庄车站附近村庄,协助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宣传、情报搜集与传递等。
在新的战场上,胡康顺装作放羊、拾柴的孩童,拄着木棍支撑着残疾的右腿,在芦家庄车站周边艰难地跋涉。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闯过层层封锁,配合抗日自卫队搜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芦家庄火车站位于芦家庄村东,站内除了仓库、兵站外,在四周筑有7个碉堡,外围设有4道铁丝网和壕沟,驻守着守军一个中队,配备有曲射炮、重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儿童团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这些情报信息,为八路军精准掌握敌军据点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布防漏洞提供了关键依据,成为打破敌寇封锁、扭转战局的重要力量。
根据收集的情报,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经过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派一个连牵制冀家垴据点之敌,一个连牵制榆次、长凝日军据点,对据点采取围而不打严密监视的策略;两个连配合寿阳(路南)县抗日自卫队、工兵部队破坏铁路;集中5个连的主力采取夜袭战术消灭芦家庄站内的守敌。
1940年8月20日,在团长谢家庆的率领下,部队从驻地韩赠出发,进入通往芦家庄的前沿阵地。19时,战斗正式打响,不到半小时,芦家庄村东北的7个堡垒群就全部被十六团二营攻占,与此同时,攻击车站、兵站的一营也顺利得手,歼灭日军80余人,缴获枪械50余支,芦家庄破袭战,打响了百团大战的第一枪,为全线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役的胜利树立出了典范。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儿童团队长的胡康顺受到了团部的表彰。后来,在八路军部队扩招时,他满心期待能够加入,但那条残腿成了阻碍,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即便如此,他依然拖着残腿,一次又一次协助游击队转移、照顾留守伤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护理伤员绝非易事。一次,两位同志不幸染上天花,胡康顺得知后,主动请缨照顾他们。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志,他独自一人承担起熬药、喂饭、擦洗、守护等全部工作。日日夜夜,他寸步不离,精心照料。经过漫长的护理,病患终于痊愈,重新回到延安继续投身革命,而胡顺康自己却消瘦了一大圈。
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爆发,招军的军区某部看中了胡康顺,尽管他右腿残疾,但这一消息仍让他欣喜万分。然而,就在跟随部队出发的前一天,父亲突然病故。命运再次与他开了玩笑,胡康顺又一次错失了参军的机会。直到去世前,这一直是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晚年的太爷爷,终于迎来了安静平和的生活。作为孙辈,我们最喜欢在晚饭后,围坐在院子前的大槐树下,或是冬天里暖暖的火炉边,请太爷爷讲述当年的故事。在那个缺少电视和娱乐的时代,这些故事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数乐趣。后来,随着上学、工作,与太爷爷见面渐渐也少了。2023年春节,我携带着妻儿去给太爷爷拜年,恰逢电视上播放电影《小兵张嘎》。我对儿子说,太爷爷当年就是一名“张嘎子”。在儿子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又一次让太爷爷讲当年的抗战故事,大家正听得入迷时,太爷爷却突然转身,默默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当时纳闷的我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眼中早已噙满泪水--那些尘封的往事,再次勾引起了他内心深处的的伤痛回忆。
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感慨地说:“真是九死一生啊!小鬼子的手段极其残忍,村里的很多户人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说到这里,老人几度哽咽,难以自持。而这次相聚,也成了我和太爷爷的最后一面。
逝者如斯。转眼80年过去了,曾经的硝烟、战火早已远去,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却难以磨灭。无数残遭杀害的亲人,有众多为国捐躯的忠魂,都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沉重。小时侯,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写文章时总会说“不忘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段艰难、残酷岁月的体会愈发深刻。可以想象,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守土抗战之志,坚不可摧之势,远远超越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范畴,那是整个神州大地每一个生命共同凝聚的力量。
那段历史,是每个国人都应铭记于心的民族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正以蓬勃向上的额姿势昂首前行。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深知,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守护和平、捍卫正义的使命从未褪色。唯有不忘历史、立足本职岗位,在构筑中国梦的征途上,扛起维护铁路安全、保障人民安宁的如山责任,才能为新时代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告慰如太爷爷般的先辈英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