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追忆新疆抗日募捐
来源:张万成   2025-07-15 11:00:56

  1938年8月24日,10架战斗机在成都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抗日前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给日军以猛烈打击,这10架战斗机被命名为“新疆号”,是当时新疆各族群众在国难当头之际,节衣缩食捐献的抗战飞机,是新疆民众抗日救亡捐献运动的一个缩影。

  抗战时期新疆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捐献运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历史见证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远离前线、处在抗日大后方的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爱国民主进步人士的带领、推动下,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组织下,全力支持前方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为抗日前线募集捐款,先后开展了募集寒衣、文化劳军、鞋袜劳军、民众防毒捐款、献机(军用飞机)捐款等运动,在一次次募捐活动中出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表达了新疆各族民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保卫祖国,誓夺抗战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后,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便发动了第一次抗日募捐。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从1938年寒衣募捐、1942年文化劳军,再到1943年“鞋袜劳军”“一县一机”运动,新疆民众的抗日募捐运动与抗战相伴始终。

  据资料:从最早的1936年冬,为绥远抗战将士募捐寒衣开始,到1943年的“文化劳军”募捐活动,几乎与八年抗战相伴始终。截止到1940年,新疆各族人民抗日各项捐款就达到200多万银元。上世纪30年代,一块银元在北京能请人吃一顿涮羊肉,而当时新疆的人口只有400万左右,200万元足见新疆百姓的爱国之情。当时新疆各族群众生活虽然困难,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却响亮地喊出“抗战一日不停,募捐活动一日不止”的时代强音。

  为了解决抗日前方作战将士及后方难民过冬棉衣问题,1938年10月11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10月19日,由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工人救国总会、妇女协会、商务会、学生联合会等十几个社会团体,共同发起组织了新疆募集寒衣运动委员会,设址于新疆迪化女子中学(今乌鲁木齐市八中)校内,作为此次活动的总指挥机关。同时,制定了《募集寒衣办法》《募集寒衣条例》和《寒衣募捐献金运动宣传大纲》。新疆日报刊发了《寒衣募捐献金运动宣传大纲》和募集寒衣的样式图,指出“寒衣募捐是后方民众协助前线将士争取胜利的新方法”,“是表示对持久抗战的最大热诚”。11月,反帝会成立了“献金运动委员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及全疆各地设置献金台。从机关团体到边远农村牧区,各族各界民众纷纷把自己的积蓄、金银珠宝送上献金台。

  1938年10月,为了支援前线,全国掀起了募集寒衣运动,新疆各族人民响应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总会(简称“全国寒衣总会”)的号召,当年即征募棉背心400万件、旧衣服500万件给前线士兵和后方难民御寒之用。并向重庆抗敌后援会汇去募集寒衣款23万元。因成绩优异,获行政院来电传谕奖励。而从1939年到1942年,每年平均又有20万元法币的寒衣款汇往前方。募集寒衣款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了把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各族人民动员起来,支援抗战,1938年1月,在乌鲁木齐重新组建了省反帝会,全疆各地成立了分会,反帝会在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工作,黄火青、韩光、于村等一批共产党员被派到反帝会担任领导工作。

  1938年10月13日,反帝会秘书长黄火青在代表大会上倡议开展募集寒衣运动时说:“现在天气渐冷,前线抗日战士们将要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与鬼子拼命,我后方民众应知道前线战士之辛苦,并使各战士身上得到温暖,达到精神和物质、安慰和愉快。我们聚在安全后方,应当集中财力极大援助前线。”

  在省政府的组织下,全疆各地区开展了募集寒衣的运动。运动一开展就得到了新疆各族民众和团体的支持,在反帝会的宣传下,各分会的反帝剧团以及专业团纷纷自发组织寒衣募集活动,以及献金募捐活动。

  募集寒衣工作开展的很顺利,获得不小成就。省反帝会、商人协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于1938年10月17日联合成立了抗战捐献委员会,为让前线官兵穿上过冬衣物,在全疆范围内募集寒衣款,送往前线。

  募集寒衣活动先是在迪化开展,很快波及到了全疆。温宿县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捐献了丈夫生前留下的27个金元宝;喀什一位贫苦寡妇,送上了自己一穗一穗拣来的一袋小麦;一位孤儿把福利院发给他的一套新棉衣交给抗日救国后援会;库尔勒贫民艾沙无钱捐助,情愿将自己18岁的儿子玉素甫送往前线,为抗战出力,并称“倘不忠实抗战,宁可不见子面。”在额敏,各族群众踊跃捐款,马文德、阿不都阿孜、利倾城等人捐款都在一二百万两以上;在哈密,“维文会”委员长、艾山洋行经理吾甫阿吉视抗战建国事业为己任,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自愿募助省银票1500万两;在阿克苏,商民张成林自愿将当年所得红利大洋500元作为抗日捐款。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将家中的挂毯、衣服以及金戒指等捐献出来,表现出了极大地爱国热情。

  迪化献金台的两边布标上写着斗大的白字“集中个人的财力驱逐日本强盗出中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联合起来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1938年11月30日的《新疆日报》这样报道迪化的献金活动:“一阵特别的骚动喧哗,放大似的摆布在献金台了,许多各族各样的人们,在争抢着献金,好似恐怕自己的光荣落在别人的后面。有许多商人们,背负着笨重的钱包,工人们拿着自己血汗的金钱,农人们甚至于拖着土产出现在台前,更引人注目的就是有许多老头子和老婆子,都穿着艳丽的衣服,好似过年似地领着自己的儿孙寻找到这献金台来,把他们自己古存的金银,赤诚高兴地亲自送到台上来。”仅十天的时间,迪化献金总额达12亿两新疆币。这一切“显示了我们后方民众的力量——中华民族无穷的潜力。”这次献金运动,不仅募集了大批物资,而且深刻地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思想觉悟,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爱国一心的崇高精神。

  新疆民众除了通过捐献物品支持抗战,还给予了抗战前线喋血战士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援。1938年10月底,以学生联合会和反帝会发起的向前线战士写慰问信活动。新疆各族人民将10万封用各族文字写成的慰问信送到抗日前线,表达了新疆14个民族对前方战士的诚挚问候。1938年11月4日,《新疆日报》刊登了一封发往前线的慰劳电,电文说:“我们新疆虽然因为地方处得僻远一点,但这里十四个民族四百万同胞,是无时不在怀念你们,而亦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于后方的抗战建新工作,新疆同胞都懂得中国只有抗战胜利了,才能有个人的胜利。因此,他们正在准备一切贡献抗战”。

  在这次募集寒衣运动中,各地也都加大宣传力度,募集到可观的寒衣款。拜城县在募集寒衣运动开展经过及收到捐款数目事给后援会的代电中写道:“遵查我国值此全面抗战,日益发展空前,所获胜利非常伟大,惟节届冬令,气转严寒,目前抗日将士昼夜保卫祖国,时在冰天雪地与日寇拼命奋斗,这种苦劳实为全国民族增光荣……县长自奉命以来,随机会同公安局长沙吾提、民联会长木沙领导,分组广为劝募,竭力宣传,庶使乡村各民族须知国难当头,大家努力热烈募集,以期广大援助,保护国家去后。兹据各组报告,各民众都了解日寇敌仇势通切齿,对于援助寒衣无不极表劝(欢)迎,以资报国。当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非常踊跃。现已募集寒衣得获贷款共省银票一千六百一十万两。”

  伊犁县募集了省银票七千万两,镇西县募集了省银票三百五十万零四千两,伊吾县到1939年底两次上缴了省银票八百五十七万四千零二十四两,马三匹,棉(绵)羊十四只,牛娃一只。乾德县组织募集寒衣分会共募集到省银票二千二百三十七万五千二百两。在1938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募集寒衣运动中,新疆成绩斐然。

  全国寒衣总会在1940年的后续募集寒衣运动中给新疆制定了和陕西、两广、福建等地等同的募集寒衣金额——30万元国币。说明当时新疆的抗日救援运动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1938年之后,几乎每年新疆都捐款国币二十多万元汇往前线。表达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爱国之心。在募集寒衣的同时,新疆还展开了献金运动,截至1940年6月募集捐款总数达到了125万元之多。

  当新疆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募集寒衣运动时,新疆妇女协会也发动妇女募集寒衣。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妇女也积极加入到了各族民众抗日募捐活动的洪流中,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有许多这方面的真实记录。

  新疆省妇女协会委员长邱毓芳在致哈密区行政长夫人的函中写道:“兹因天气日趋寒冷,前方抗战杀敌之英勇将士,为保卫我国土争取我民族生存而不顾一切之牺牲,与敌人浴血苦战已一年有余,其生活之艰苦可相见矣。现将至严冬,前方战士仍着单薄衣服,终日在冰天雪地中与敌肉搏,我后方民众能视而不顾乎。且本省为抗战重要后方,数年以来,在伟大首领领导之下,抗战工作从不后人。是以在全国同胞募集寒衣运动号召下,全疆募集寒衣运动亦响应而起,我妇女同胞占国民半数,对民族生存抗战工作亦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原则,发动广泛之募集寒衣运动……”

  有位78岁的老太太摘下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捐献;托克逊县的妇女1938年两次捐款,7月捐省票银383.3万两,9月捐省票银26.3万两,银首饰9件。1939年秋,伊犁区行政长官姚雄的夫人率妇女界募集寒衣,举行劝募演出,募得省票银1300万两。1938年11月,塔城民众积极参加全疆性三天献金运动,妇女界捐献省票银300余万两。焉耆区区立女校魏文秀老师激动地走上献金台说:“我是一个老师,凭工资维持生活,看到会场上踊跃捐款的热情,很受感动。我没有财产,就把两个金戒指、一双耳环献出来,支援抗日。”;焉耆县罗家店一位名叫则地汗的维吾尔族老大娘,已经60多岁了,也挤到捐献台前说:“我听说给打日本的将士送寒衣,高兴得直流泪,东看西瞅,家中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才拿这只下蛋的母鸡来捐献,表示我疼爱抗日战士的心意。”焉耆县妇女团体募集抗日捐款208万元;1938年,阿克苏县一名维吾尔族妇女一次捐出10两重的白银27锭。1939年11月,拜城县妇女为抗战捐献大洋125元,女衣2件,女帽1顶,金戒指1只。1940年10月6日,阿克苏区两妇女将金戒指捐作寒衣捐款。

  在一份档案中我们看到,仅仅阿克苏区妇女就募集寒衣款省银票三千六百三十一万一千四百万两。其中阿克苏县妇女寒衣募捐省银票一千八百七十一万二千五百两,乌什县妇女寒衣募捐省银票一千六百零八万两。

  新疆募捐运动取得巨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关注新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抽调、派遣党员干部100余人到新疆工作。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疆后,将宣传马列主义与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陈云、滕代远等根据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中共中央的相关指示,于1937年10月间在迪化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募捐的主要宣传、组织机构反帝会、抗日救国后援会等均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领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自觉,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关键转折点,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完全自觉提供了精神引领。抗日战争时期,瓦尔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并将解决民族问题纳入抗日救国政治行动的整体范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是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并在此过程中对自身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系列认识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逐步提出,也成为陆续进入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开展积极有效的抗日宣传,促进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抗日捐献运动是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深入人心,团结一致募捐支援前线的革命行动是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增强的一个缩影,它印证着中华民族“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新疆阿克苏档案馆

  阿克苏史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