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再寻百团大战遗踪
来源:李贵银   2025-07-15 14:28:30

  2025年3月,春雷惊醒了沉睡的杏花和山丹丹花,我第二次来到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的峰顶寻访当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遗踪。东北风卷起的松涛如战鼓擂动,我从头到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颤。八十五载春秋流转,脚下这片赭红色的山岩仍然透着铁锈般的斑驳,仿佛凝固的血痕。我弯腰触摸石缝间一簇倔强的野菊,花瓣在风中颤抖,恍惚间似乎听见当年八路军战士匍匐前进时钢枪与碎石碰撞的铮鸣。

  抬眼望去,那座形如刺刀直指苍穹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在秋阳下折射出凛冽寒光。碑身“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与太行山脊线交叠,恍若当年十万旌旗漫卷西风的盛况。纪念馆前的老槐树下,几位银发老人正给孩童讲故事:“1940年8月20日夜,就是在这儿,彭大将军一声令下…”

  我的指尖划过展柜中范子侠将军的油灯,青铜灯座上的凹痕宛如时光刻下的印记。这盏照亮四代人精神传承的明灯,曾在桑掌桥战役的指挥部里彻夜不熄,映照着军用地图上密布的红蓝箭头。而今玻璃展柜外的阳光斜斜透入,与灯芯残留的煤油痕迹重叠,恍惚间织就一张跨越时空的密网。

  一、囚笼锁山河,铁骑破长夜

  漫步在修复后的正太铁路遗址,枕木间新生的蒲公英与锈蚀的道钉同生共长,铁轨断裂处野蔷薇肆意攀援。这幕草木重生的景象,却让我想起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中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信号弹划破天际时,整条铁路线突然变成火龙,枕木燃烧的浓烟遮蔽了星月。”当年日军用五千余公里交通线织就封锁八路军的“囚笼”,企图将华北抗日根据地割裂吞噬。正太铁路恰似毒蛇七寸,控制着晋冀咽喉。国民党也在散布谣言,称“八路军不抵抗日军而专打友军”,国民党内部怀疑中国实力而萌生投降意识的倾向也较为明显。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回应国民党谣言、阻止国民党投降倾向和展示抗战实力,主客观形势都需要当时的共产党八路军进行一场振奋人心的“百团大战”。

  当时我们的生力军诚有百团之力,可是有确保胜利的万全之策吗?回答是肯定的。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早已预言:“兵民是胜利之本。”当彭德怀将军在王家峪下达总攻命令时,二十万军民如潮水漫过太行山脉,那种盛况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完美写照。老农抡起镐头砸向铁轨,妇孺肩扛门板填平壕沟,孩童穿梭在弹雨中传递情报。正太线上每处弯曲的钢轨,都铭刻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歌。这种“寓军于民、化整为零”的战略智慧,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华北战场掀起人民战争狂涛巨浪的正版诠释,百团大战旧战场,就是葬送日本军国主义的阔海汪洋。

  纪念馆的沙盘上,桑掌桥模型残留着焦黑的弹痕。1940年8月21日凌晨,范子侠率部架起山炮直指这座“正太脊椎”。当桥墩在炮火中崩塌时,日军通讯彻底瘫痪。这位黄埔军校出师的将领,将孙子兵法“攻其无备”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上的他在当天的三日后率30名勇士乔装日军,在狼峪车站上演“特洛伊木马”奇袭。当太阳旗在硝烟中坠落之时,太行山间回荡起歌唱胜利的童谣:“枕木烧着冒狼烟,鬼子干瞪眼”。

  二、碧血沃热土,忠魂铸丰碑

  在草帽山遗址的残垣断壁之间,我捡到半枚生锈的弹壳。

  八十五年前,这里曾是毒气弥漫的修罗场。陈赓将军的作战日记记录着那个血色黎明:“毒雾如黄蟒缠山,战士们用尿浸湿布条蒙面冲锋。”当关家垴高地久攻不下,彭德怀亲临前沿怒吼:“就是拼光家底,也要拔掉这颗毒牙!”这场惨烈的攻坚战,我军用三千忠骨换来日军“冈崎大队”的覆灭,恰好印证了毛泽东主席“歼灭战”思想的精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话言之有理。

  英烈墙上“赵三苟”的名字让我因惊奇而驻足,是谁,竟然用这么贬低自己的名字?细看这位榆社农民参军时留下的家书:“待捣碎倭寇头颅日,儿捧太行土一抔,洒向娘坟头。”看来赵三苟同志还是一位懂得写诗的英雄。他在攻打榆社县城时,顶着火焰喷射器点燃的烈火,用身躯堵住碉堡枪眼。此刻,杜牧“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忽然有了血色注脚。那些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名字,何尝不是一部用鲜活生命写就的《正气歌》?

  转过纪念馆转角,白求恩大夫的铜像让时空陡然交错。1939年秋,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在距离战场五里的破庙里,连续手术四十小时。当他划破手指感染破伤风时,竟将最后两支抗生素留给八路军伤员。弥留之际的他依旧在不停地念叨着:“让我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这种超越国界的大爱,恰似文天祥笔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当代解读。

  三、薪火传青史,长风启征程

  暮色中的南沟村遗址,石碾盘上深深的车辙里积着雨水,倒映着满天星斗。当年妇女们就是在这里碾出百万斤军粮,保障着八路军的日常生活所需。老村长说“每粒小米都带着血印子,那时候的艰难是你们难以想象的”。在这里我遇到了而今九十岁的支前模范王姐,她仍能清晰地唱出《拆轨歌》:“月牙弯弯挂树梢,姐妹扛轨过山腰。”这歌声听起来声音比较低,其实它的巨大能量已经穿越时空,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迈遥相呼应。

  站在百团大战八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看着少先队员为范子侠将军的油灯续添灯油,忽然懂得何谓“精神传承”。这盏照亮四代人的明灯,从战地指挥部传到河北农家,再入驻纪念馆,恰似辛弃疾笔下“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奇壮伟,更将化作“持炬迎风立,薪火永相传”的时代华章。

  暮色已沉,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吾情写满天。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夕阳将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宛如巨剑劈开大地。山风送来当年捷报上的墨香:“此役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八十五年过去,那些用热血浇灌的山花依然灼灼开放,那些以生命守护的信念仍然在顽强生长。正如艾方成先生《鹧鸪天·抗战胜利纪念日》词云:“烽火当年恨几多,东瀛狂悖涨鲸波。食人兽猛天将堕,裂胆风高剑正磨。”帝国主义嗜血如命的侵略之魔,魔高一尺;保卫祖国不容侵犯的正义战争之道,道高一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跨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

  我们在旧战场缅怀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的胜利,不是我们好战,而是我们需要以此来警醒自己,战争的阴影并未走远,穷凶极恶的侵略狂魔依然蛰伏。尽管它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区域内被封锁在“潘多拉的盒子”里,但是,谁能保证,这只魔盒不会被打开、再打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我们忘记了战争的灾难和巨痛,疏于防范、略于戒备,不仅仅是要挨打,而且还有可能被迫演绎“身死国灭”的巨大悲剧。前车之覆,殷鉴不远,绝对不是我在危言耸听。我们探寻百团大战遗踪,缅怀和铭记历史,致敬和效法抗战英烈,更重要的是要接过英烈们手中的枪,将他们以身许国、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确保“月圆之夜人能归,花香之地永和平”,华夏福祉千千结牢不可破,人民江山万万年坚不可摧。回到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的名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再见了,百团大战遗踪和抗战的英烈们。明年今日,我还会再来看你们。

  2025年3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