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为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我找出采访本,看着采访时那记录的文字,仿佛回到面对面聆听5名抗战老战士的故事,很受鼓舞,倍受教育。
鬼子不足惧 报国在此时
我到胡振民老人家,老人快人快语:“上午给我打电话,我回忆了在洛宁抗击鬼子的事情,在洛宁陈家沟、攻打洛宁县城等战斗,想到无数为革命牺牲的战友,这些战斗和战友,让我难以忘怀。”我与老人问过好后,胡振民老人就给我讲起他参加抗战的经历。
1942年12月,胡振民还差一个学期就要初中毕业了,那时初中毕业就能找一个很好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在地下党员刘庆德和周树清的介绍下,他没有和哥哥商量,加入了国民党第38军。哥哥他很好,他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父亲为一大家的生计忙碌着,自幼哥哥最疼爱他。他有两个和他差不多一样大的侄子,由于家里穷,供不起三个人上学,哥哥让两个儿子辍学,供他念书。后来哥哥知道他走的是正道,保家卫国,也支持他投笔从戎。
从陕西老家到河南参军,部队看胡振民是位初中生,便安排他到第38军教导队。刚开始,他对教导队是不了解的,到了教导队,才知是培训军事人才的地方。他倍加珍惜,发奋学习,掌握了很多军事知识。在教导队学习不到一年,鬼子进攻河南,教导队的学员全部被充实到连队,参加抗击鬼子的战斗。那年他18岁,连队看他是教导队的学员,任命他为班长,带领15个战士参加在洛宁陈家沟阻击鬼子的战斗。鬼子多次发动进攻,他们利用已修好的掩体,让鬼子无法靠近。阻击鬼子两个月,鬼子没能前进半步。有一段时间,阵地上静的出奇,他根据在教导队学到的兵法知识,认为鬼子要有大的动作,要耍阴谋。他把这个想法告知了排长,排长认为是鬼子被打怕了,不敢出来。他就告知班里的战士,保持警惕。果不其然,第二天鬼子从三面对他们进行包围突袭,因没能及早发现,待发现时,鬼子已经离他们很近了,于是被迫边打边向外突围。他的副班长为了掩护大家,没能及时撤出包围圈,被鬼子用刺刀刺死。当时,他们痛下决心,誓死为副班长报仇。这次鬼子突袭包围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阵地,很快又被夺了回来。
鬼子的这次突袭,让大家加强了戒备,没过几天,鬼子又故伎重演,这次让鬼子吃了大亏。鬼子没包围成他们,他们跳出包围圈,把鬼子给反包围了,打死打伤了很多鬼子,第二天来接防时,还能看到很多鬼子的尸体。
不把洛宁的鬼子赶走,洛宁就不会太平,指挥部决定攻下洛宁县城。战斗打响后,我军分三个方向开始攻打县城,但是鬼子建的暗堡多,他们攻打时不掌握,鬼子在暗处,他们在明处,战士伤亡很大,不得不停止攻打。那次战斗鬼子的子弹像流火一样,把胡振民的帽子打了一个洞,但他很幸运没有受伤。讲到这里,他停下很幽默地说:鬼子还没有造出打死我的子弹呢。虽说没能攻下县城,但鬼子老实多了,再也不敢出城祸害百姓了。
胡振民这时问我:“你知不知道国民党的38军。”我说:“只知道是杨虎城将军的部队。”“对,38军就是杨虎城领导的,我能成为38军的一名士兵,那时感到很光荣。38军名义是国民党的部队,但部队里有很多共产党员。我所在的17师50团的每个连队都有党支部。这支积极抗日的部队,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除之而后快。1945年7月,我所在的17师在洛宁举行起义,成为人民的军队,划入晋冀鲁豫军区,由刘邓首长的指挥,起义时我已经是一名排长了,这一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胡振民还参加了很多战斗,战斗多了,现在地名有的都忘了,在战斗中多次立功受奖。
“我看到祖国蒸蒸日上,人民安康乐业,很是高兴。可我的很多战友,却看不到了。在这里我要告慰我的战友,你们为了抗日救国,马革裹尸,换来了祖国的强大,你们的功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参加抗战,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我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纪念的。” 我采访抗战老战士杨启超老人时,老人高兴地对我说。
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杨启超的家乡安徽萧县,鬼子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掠抢,他的家乡也未能幸免。鬼子第二次进村时,放哨的人看到鬼子,通知全村村民撤离,他们向村后的山里跑。在撤离过程中,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被鬼子用枪打死了。他外祖父的村庄离他家约有2公里,鬼子进到村里,将他的表兄残忍地杀害了,母亲让他去参军,对他说:“家里日子不好过,鬼子经常进村扫荡,在家生命难保,你去投奔你父亲和舅舅去吧。”当时我父亲和舅舅都参加了八路军。10月,在村里几个大人的带领下,他参加到八路军南进支队。那一年,他只有13岁,成为一名八路军通讯员,跟着支队与敌人巧妙周旋,在频繁的战斗中经受洗礼。1940年年底,他被派往盐城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成绩几乎门门名列前茅,被评为学习模范。
杨启超参军时身高只有一米五,比一杆步枪仅高出半头,3年之后他已经成为基层的骨干,手握着步枪在游击战场上冲锋陷阵了。南进支队活跃在苏豫皖边区一带,当时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抗击日寇。
1942年,杨启超所在的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在江苏阜宁县开展游击。针对鬼子力量相对薄弱的区域发起攻击,进攻的多是乡镇级的日伪据点。那时乡镇级别的日伪据点里,每个据点大约有100名伪军,但鬼子却只有十几个。在春节期间趁着日伪军休息、喝酒的时候,他们就发起冲锋,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每拔掉敌人一个据点,都能抓获二三十名俘虏、缴获几十条枪,他们打过十多场胜仗。
让杨启超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是攻克日伪军在苏北的一个大据点,1944年,他们第三支队受命进攻日伪军大据点的任务。这个据点里光伪军就有好几百人,还有很多鬼子。据点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内侧是城墙,城墙里还有碉堡。当时他们没有大炮,作战难度非常大,只好想土办法进攻。采取了三种办法,首先向城墙里投掷和发射点燃的辣椒熏呛敌人。然后找来许多狗,把狗的嘴用绳子套住,把它们放到护城河里。日伪军离得远,看到护城河里有动静,以为是我军要进攻据点,就不停地向河里射击。河里的狗吸引了许多火力,消耗了敌人的弹药。最后采取挖地道的方式,把护城河下面打通进行攻击。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攻下了这一据点,消灭日伪军数百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其中还有一挺“歪把子”机枪。
我问杨启超老人,在那激烈的战斗中,您害怕吗?
老人笑了:“既然选择了抗战,就时刻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同样都是死,在抗战中牺牲,是荣耀的牺牲。”在队伍里,他们都有着坚定的抗战信念,所有人都坚信抗战一定会胜利,没有人畏惧死亡。每当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敌人,谁都都不愿做战斗中的胆小鬼。每一场仗打下来都会有人牺牲,活着的战士会继承牺牲者的遗愿,继续前行。
抗战时期,生活十分艰苦,棉袄穿破了,棉花从里面露出来,鞋子前面开口、后面断根,一件单衣从长袖穿成短袖。生活条件非常差,每个人每月只有3钱的油吃,那时候吃的最好的菜就是大白菜了。虽然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们仍然牢牢坚守组织纪律。在攻下一个日伪据点后,清理战场时,杨启超发现一间房子的被子里鼓鼓囊囊的,掀开被子一看,里面竟是满满一箱的银元。面对这么多银元,尽管生活十分困难,大家没有一个动心的,认真清理查数,如数上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此时杨启超却患了恶性疟疾躺在担架上,昏迷中隐约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内心是欢愉的,但身体正饱受着病痛的折磨,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后来,他病情恶化,大夫要放弃治疗,他凭着坚强的求生意志挺了过来。1945年10月,在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康复回到了部队。
“虽然艰苦,虽然有牺牲,但为了胜利,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参加抗日战争,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回顾曾经的抗战经历,老人如是说。
我一生最痛恨日本鬼子
我来到年过九十七岁的抗战老战士王业祥老人家中,说明来意后,老人说:“在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抗日战场上,一个个以命相搏、奋勇作战的战士令我无比感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回忆起亲身经历过的抗日战争,王业祥依然记忆深刻。“我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杀过鬼子,却亲眼见证了那段梦魇般的艰难岁月。”
1924年4月,王业祥老人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县界市镇大水沟村。18岁那年,正好赶上国民党征兵。父母考虑到他的4个哥哥都已结婚,要照顾妻儿,认为单身的他去当兵最合适。临行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照顾好自己,好好当兵。
王业祥讲:体检时,一名军医看我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并听说我还念过3年书,很高兴。军医问愿不愿意当看护员,年轻稚嫩的我不懂这个职务是干啥的。军医告诉我,看护员是在部队医院看护伤病员,我点点头同意了。于是被派到国民党第二军76师227团一营营部救护所,主要任务是跟着军医学习临床护理、药物混合液配制、急救系列护理及药物过敏处理等。在军医的认真教导下,他学到了不少医疗知识,为后来参加战役救护伤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年后,王业祥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前去云南换防。于是,他们从四川千里迢迢步行到云南。路上他们边行军边训练,实战演练是经常的事。他虽在救护所,但训练必须参加:抬担架、救治伤员、送受伤战士去后方……因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杂草丛生,每送一名“伤员”,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讲到这里,王业祥停了一会儿,我想起来了:“是1944年2月,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云南芒市。”休整两天后,参加了参战动员。那时,日军为占领重庆,一直对重庆狂轰滥炸,同时从湖南进攻四川。日军打一仗败一仗,一直进不了川,这令鬼子很恼火。于是,鬼子就想换个策略,准备从云南进攻四川,占领重庆。日军调动在缅甸的部队,由缅甸攻入云南,然后想直取重庆。不料,鬼子的阴谋被识破,新成立的新一军、新五军空投到缅甸的密支那,由缅甸往云南方向从后方攻打日军。他所在的第二军从云南往缅甸方向打,三支部队合击鬼子。此时,日军分两路进入云南:一路是由缅甸密支那进入云南,一路是由缅甸腊戊进入云南。他所在的部队被安排在芒市一带设防,拦截日军进攻。当时,日军占领了有利地形,倚仗飞机、火炮等先进武器对我军连续发起进攻,但我抗战军民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坚决不让鬼子前进一步。
王业祥没有直接参加一线战斗,在离战场5里远的战地救护站救治伤员。敌人的炮弹常在他的救护站不远处爆炸,他和其他医护人员毫不畏惧,紧张有序地为伤员包扎。重伤员经过紧急处理后,让担架工赶紧送到后方医院继续治疗;对轻伤员,进行包扎治疗,待其伤情好转,继续上战场杀敌。每天看到受伤的战士,让他十分痛恨日本鬼子。一天,俘虏了一个受伤的日本鬼子,让他进行包扎。他一看到这名日本鬼子,气不打一处来,握紧拳头砸了过去,军医看到赶忙劝住他,安排另一人给鬼子包扎。
这场攻坚战打得鬼子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只好垂死挣扎。鬼子用大炮狂轰滥炸,导致我官兵和百姓伤亡惨重。攻坚战打了40余天,最终阻挡住了日军,保卫了国土。和王业祥一起出来当兵的四川老乡500余人,最后只剩下13人。
谈及这段往事,王业祥激动万分:“上战场就意味着牺牲,是生死考验。那时,战士上战场前,都会在自己的上衣一角,写上姓名和通信地址。大家互相鼓励,奋勇杀敌,抱着视死如归的坚强信念。”
说到这里,老人流出眼泪:“战友们那种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王业祥所在的营调到国民党118师。在淮海战役中,这个师集体投诚,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之后,他参加了多次战争,直到全国解放。后来,他所在的部队整建制转业到玉门油田,从此成为一名石油人。
怀着对鬼子的仇恨去参军
我采访抗战老战士高连军,他回忆起当年的抗战岁月,老人家显得很激动。“我恨死了日本鬼子,他们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
高连军祖籍山东省滕县郊区的一个农村,家里十分贫穷,母亲45岁时,才有了他。父母老来得子,很是疼爱。家里虽穷,但有爷爷、父亲在,生活还过得去。他5岁时爷爷去世,7岁时父亲病逝。剩下母亲和他,母亲还缠着小脚,为了生活,母亲天不明,给他做好饭后,就带上干粮,到4公里以外的山沟里种地,一去一整天。尽管母亲很勤劳,但家里仍是上顿不接下顿。他10岁那年,麦子受虫害,颗粒无收。为了活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母亲带着他去要饭,从滕县要到安徽宿县。
在安徽宿县一个叫大寒庄的村子里,一位地主收留了高连军和母亲,母亲给地主家做饭,浆洗衣物,他给地主家喂牛。1939年,宿县来了日本鬼子,因这个村子离县城远,鬼子没来这个村子里。15岁那年,母亲病逝,再加上兵荒马乱,地主不让他在他家里喂牛了。他找了很多村都认为年龄小,干不了活,没人收留。后来来到一个叫丘庄的村子里,一户地主让他喂牛。丘庄离县城近,一天早晨,他睡在草垛里,被叫喊声吵醒,钻出草垛,恰巧碰见一个鬼子,他叽里咕噜一阵,他听不懂,鬼子比划着让他去逮鸡,他装着去逮鸡,去给地主喂牛去了。鬼子等他逮鸡,却不见踪影,便到处找他,鬼子找到他,打了他好几耳光,打得他两眼冒金星。还说他是“小八路”,要把他抓走,幸亏地主老婆求情:他不是小八路,是我家小伙计,鬼子才没有强行把我带走。后来日本鬼子经常进村里烧杀、掠抢、奸淫,几乎把坏事做尽。村里胆大的人动员他参加游击队打鬼子,第二天他就找到共产党领导的宿县任桥区游击中队,当了一名游击队员。
当时,任桥区是敌占区,没有国民党的部队,全部是共产党在这里打游击。任桥区紧临津浦铁路线,位置较为重要。为切断敌人的交通线,高连军和其他队员夜里扒铁路、挖大沟、铰电线,隔三岔五地对日本人进行一些袭扰,牵制了日本鬼子很大的精力。白天他们躲起来,夜黑人静时,到鬼子的居住地,放枪扔手榴弹,让鬼子睡不好觉。有时他们悄悄来到任桥车站附近埋地雷。第二天早晨,鬼子一出动,就挨一顿炸。
高连军和队员白天化装成老百姓,穿着和百姓一样的衣服,日本鬼子也不好分辨。在村里,群众都把游击队当亲人看待,老百姓有啥好吃的,也尽量让他们吃。为防备汉奸们告密,他们经常转移驻地,有时候一夜里得换好几个村庄睡觉。
参加游击队时,分给高连军一支“小马拐”枪。打仗前,队员每人领取3发子弹。那时候,因为被敌人封锁得厉害,子弹非常金贵,队长命令大家“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能随便开枪”。他非常珍惜开枪机会,开枪一般都能击中敌人,不管是打死还是打伤。由于他们的武器不好,没有与鬼子硬拼过,他们白天藏起来休息,晚上三个人一组,五个人一队,神不知鬼不觉的突然来到鬼子驻地,从不不同方向出其不意的去突袭鬼子,打了就跑,等鬼子要反击时,已经找不到他们的去向。打游击时,他们打了很多仗,有时天天晚上突袭日伪军,这让日伪军很害怕,晚上很少出来迎战,躲在据点乱放枪。一次,鬼子出来扫荡,被我情报员发现,他们埋伏好,当鬼子进入伏击圈,队长一声令下,给日伪军已沉重打击,日伪军仓惶而逃。在追击日伪军时,他打死一名鬼子,获得鬼子的1支“三八”大盖和30发子弹。后来利用这30多发子弹,在参加另一次战斗中他击伤击毙了10多个日伪军。 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出色,队长破例把那支“三八”大盖奖励给他使用。他拿着枪,跟拿着宝贝一样,天天擦得锃亮,一天到晚背在肩上,惹来很多羡慕的目光。
1945年5月,高连军所在区中队30多人驻扎在安徽省宿县任桥附近,他在一棵3米多高的树上放哨。忽然看到,远处高粱地里有日本鬼子从南方包抄过来。往四周一看,到处都是鬼子,区中队被鬼子包围了。他赶紧放枪报警,鬼子的子弹嗖嗖飞来,他从树上跳下来,鬼子的子弹把树打得稀巴烂。有3个人没有冲出包围圈,他指挥着他们迅速撤离。一直到县大队增援部队赶到,打退了日本鬼子,他们四个人才得以脱险。
采访结束时:高连军对我说:“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和平,要幸福,让战争远离。”
我见证了日本鬼子的罪行
采访抗战老战士张学奎时,老人对说:“我经常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激励孩子做好本职工作。”
谈起抗战的事,虽说年已久远,但他依然记忆犹新。
张学奎出生在河南省汝阳县镇头河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自幼和父母一起给地主种地。
1943年,日本鬼子进犯张学奎的家乡,他目睹了日本鬼子在家乡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鬼子根本就不是人,是禽兽,他们惨无人道,经常到我们村子或邻近几个村子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鬼子一进村,见什么抢什么,牛羊抢去了,鸡鸭逮走,粮食拿走,后来没有什么好抢的,把我们赖以生存的房屋烧掉,来不及躲藏的姑娘和年轻女人被他们看到,拖走强暴。杀人不问青红皂白,不能有一丁点反抗,对他们稍有不顺,就会被枪杀,连孩子都不放过。
张学奎 的一个邻居,30多岁,一次鬼子进村“扫荡”,因穿了一件军装样式的衣服,被鬼子看到了。鬼子把他抓起来,绑在树上进行拷问。非说他是八路,严刑拷打了很长时间,让他说出八路都藏在什么地方,邻居没有当过八路,不知道八路的事情,最后几个鬼子轮流用刺刀将其活活刺死,还不让掩埋,说是杀一儆百,谁当八路就是这个下场。张学奎目睹了鬼子杀害邻居的经过,村里的人恨死了鬼子。
日本鬼子不但进村扫荡,还在村里扔过炸弹。村里的人都没有见过飞机,一天,鬼子的飞机飞到他的村上空,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村民便向村外的四面乱跑,鬼子看到下面有人,就用机枪扫射,人多的地方就投炸弹,村里死了很多人,他的一个姨就是鬼子的炸弹给炸死的。鬼子经常到村里扫荡,“只要一听说鬼子来了,全村的妇女都往村外跑,跑多远都不敢回头。”鬼子的暴行,激起他们几个年轻人的愤怒,决定参军,与鬼子战斗,他把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也感到不去当兵,不知哪一天也要被鬼子杀害,便同意去当兵,去杀日本鬼子。
恰在这时,日本鬼子在他的家乡成立维持会,汝南当地的汉奸多次逼迫他加入维持会。维持会不是为群众服务的,是汉奸组织,不管维持会的汉奸怎么动员,他宁死不当维持会员,不给鬼子当走狗。“
汉奸没有做通张学奎的工作,又拿来所谓的日本人的“邀请”书。如果再不同意,就有生命危险。 为了躲避鬼子的侵略和汉奸的迫害,他不得偷偷离开家,带着家仇国恨,在一位亲戚的指引下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他参军的目的,是为家乡的父老兄弟报仇,可他参军的这支部队,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与日本鬼子打过仗。“当时参军为的是抗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能打鬼子就行。”直到1945年日本人宣布投降,他所在的部队都没能和日本人真正“干上一仗”。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在对国民党的部队彻底失望后,回到汝阳老家,和父母一起给地主种地。
1948年,国民党在村里“拉壮丁”,他第二次到国民党队伍。幸运的是,这次加入的是廖久忠的队伍。廖久忠是共产党员,是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已经担任了师长的职务。1948年3月,廖久忠带着一个师的兵力回归了解放军部队,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刘邓大军,他光荣成为了四纵十旅一营一连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作者简介:李焕军,笔名李文,河南濮阳人,爱好写作,坚持写作40余年。,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偶见《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中国老年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家长报》《家庭导报》《青年文学家》《中国老年》《中国火炬》《老人春秋》《当代老年》《快乐老年》《老同志之友》《老年教育》等报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