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抗战爆发后,林基路被中共中央选派到新疆开展统战工作,他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群众路线带到了新疆,在新疆的5年里,他先后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教育局长、库车县长、乌什县长等职,靠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其政绩成为全疆成绩最好的,为新疆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疆学院,他以抗大为榜样改造新疆学院,在师生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库车,他改革政治机构,关注民生,给库车人民充分的民主权利。林基路在新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是最成功的。
关键词:林基路;抗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新疆
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于红军时期,并在抗战时期得以深化提升。抗战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分歧。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就此指出:“以为单纯的政府抗战便可以战胜日寇,这是错误的。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要彻底战胜日寇是不可能的。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然而要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必须国民党政策有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1} 全面抗战路线就是走群众路线,率领全体中华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抗战胜利前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总结全面抗战路线的历史后,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抗战爆发后,新疆军阀盛世才为了维护自己在新疆的统治,他一方面强调新疆与国民党中央的隶属关系,一方面又亲苏并秘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由于抗战时期新疆地理位置特殊性,其既是中国争取抗战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还是共产党创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为此,中国共产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并与盛世才建立了统战关系,盛世才多次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干部来新疆工作。从1938年2月起,中共中央陆续选派了包括林基路在内的100多名共产党员来到新疆。按照惯例“到新疆去工作的同志都要改个新名字”{3},“林基路原名林为樑”{4},他就“把‘为樑’改成‘基路’”{5},对于为何改名“林基路”,林基路曾解释说:“中央首长作报告不是说过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吗?我取这个名,就是为了让党的基本路线时刻提醒我,使我按基本路线办事。”{6}随后,林基路便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群众路线带到了新疆,在新疆的5年里,他先后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教育局长、库车县长、乌什县长等职,在工作中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新疆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以抗大为榜样改造新疆学院,在师生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清朝灭亡后,新疆在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期间,推行愚民政策,导致新疆教育极端落后,各民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缘关系,到盛世才统治新疆时,便开始亲苏,盛世才“亲苏”的目的是“铲除异己势力和强化新疆统治机构,假意依靠苏联,企图骗取援助。”{7}被阴险狡诈的盛世才欺骗的共产国际曾派遣一批干部来新疆工作,其中就包括联共党员王寿成(即俞秀松)。新疆学院是当时全疆最高学府,设有教育、经济、文学三个系,并附设两个高中班,学生总计不足200人,教员十六七人,教员“主要为东北来的留日学生,他们完全是洋派习气,不能联系群众,学院还未脱离旧式学塾状态。后来联共党员王寿成(即俞秀松)等人来迪化工作,他十分威严,使青年学生敬而远之,”{8}在校学生多系有纨绔子弟,他们“纪律散漫得不成样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逛街、打麻将、看旧小说、打群架”{9}。1938年2月,林基路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后,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在新疆学院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院便焕然一新。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林基路在改造新疆学院时,借鉴抗大的校训,针对新疆学院“许多学生的浮华习气,把‘严肃’改为‘质朴’”{10},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新疆学院“团结、紧张、质朴、活泼”{11}八字校训,并把这八个字刷写在校园的墙壁上,以激励广大师生昂扬的革命斗志。他还为学院撰写了《院歌》,歌词是:
“巍峨天山,环绕着戈壁无边,
在这大自然之间,
陶冶着新社会的青年。
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
努力莫迟延。
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争当抗战数育的模范,
锻炼建设新新疆的骨干。
时代的青年,
勇敢向前,勇敢向前,
胜利就在前面!”{12}
林基路撰写的《院歌》歌词饱含抗战的革命激情,以此激发广大师生争当抗战数育的模范,争做建设新新疆的骨干,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最活跃的一员。为了转变校风,口才极佳的林基路还在新疆学院全院师生大会上作了题为《生活革命化》和《新工作作风》的讲演。演讲中,林基路提出了“生活革命化”{13}的口号,并积极倡导新的工作作风。就此,他曾指出:“什么是新的工作作风呢?新的工作作风应该是实际的、群众的、具体的、热忱的、经常持久的、自觉的、苦干的、灵活的。”{14}号召广大青年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革命品质。他的讲演对转变校风产生了极大的作用,随后,林基路又把讲演的内容整理成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六大政策的工作作风》,文章中的六大政策指的是“反帝、亲苏、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15},而后发表在《新疆日报》上,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连盛世才看后都认为是一篇好文章,并把这篇文章指定为全疆干部的必读文件。
鉴于新疆学院学生大多为贵族子弟,纪律散漫,爱逛街,打麻将。林基路就组织、动员全院学生进行建校劳动,把建校劳动变成了一场群众运动。他带头与同学们一块劳动,使这些贵族出身的同学倍受鼓舞,同学们一改过去娇气十足、只讲吃穿的习惯,积极地投入到建校劳动中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后,不仅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和团结友爱的可贵。
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开学典礼上,谈到《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说:“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就是全国的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这是我们学校的总的方针,也是全国人民的要求。”{16}当然“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17}林基路在新疆学院担任教务长时,把政治方向放在教学的首位,他亲自登台给学生讲授“新政治学”、“新经济学”、“社会结构论”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等课程。讲课时,林基路密切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深受学生的爱戴。为了突出抗日救国的重要性,在林基路的倡议下,学院规定星期六为“抗战救国日”。每逢这一天,林基路都要发表抗日演说,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报告全国抗日形势。此外,林基路还经常组织歌咏晚会和话剧演出,借以在师生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抗日思想。林基路还亲自为新疆学院编导了包括《放下你的鞭子》、《哨声》等话剧,通过演出让学生走出校园,到迪化群众中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10月,在迪化各校联合举办的话剧比赛会上,林基路编导的话剧《呼号》,荣获第一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新疆学院的师生都被这位“头戴鸭舌帽,身穿黑色制服;年轻而老成,谈吐很有风度。讲话是带台山土音的普通话,但富有政治性的鼓动力”{18}的年轻教务长所折服。
尽管当时来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都不能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新疆学院的师生与林基路接触后,很快就能判断出他是延安派来的共产党员。正是在林基路的教育、启发下,许多学生懂得了革命道理,认清了全民抗战的伟大意义,并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虽然林基路在新疆学院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却培养出了包括乔国仁、阿巴索夫等一大批青年革命者。
盛世才曾自诩为“新疆青年导师”{19},他见林基路凭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出色的群众工作作风,深受新疆学院师生的爱戴,成为大家公认的“新疆学院的青年导师,革命火种的传播者”{20}时,盛世才又恨又怕,为了降低林基路在群众中的威望及影响力,1939年1月,盛世才以“工作需要”{21}为借口,把林基路调到地理位置偏僻、语言交流困难的南疆地区工作。
被撤掉新疆学院教务长后,林基路先被调往阿克苏任教育局局长。林基路到任后,关掉已不适合时代需要的经文学校和私塾学校,充实扩大新式的国立小学的数量及招生规模。为了解决师资,还创办了简易师范学校。他是教育局长,还身兼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政治课老师。他亲自编写教材、讲义,亲自讲授公民课、中国近代革命史课,还亲自教学生唱抗日革命歌曲。他通过走群众路线,来兴办教育,并通过走群众路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经林基路的积极努力,阿克苏地区学校的文体活动很快就开展了起来,广大师生学会了30多首抗日革命歌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嘹亮的歌声不仅鼓舞了阿克苏人民的抗日激情,同时也丰富了阿克苏人民的文化生活。当远在迪化的盛世才得知林基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通过群众运动点燃起了阿克苏人民的抗日爱国激情时,恼羞成怒的盛世才决定将林基路调往更加偏僻的库车去担任县长,以降低林基路在新疆人民的革命影响力。
二、改革政治机构,关注民生,给库车人民充分的民主权利
早在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就认识到了抗战时期最大的危险性就是“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企图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与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阻碍政府军队与民众结合起来,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不去彻底改革政治机构,使政府成为全民族的国防政府。”{22}林基路担任库车县长期间,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政治机构改革,给库车人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库车充分融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走进群众,与群众融为一体,成为群众中的一员。1939年6月,林基路到库车县担任县长。过去库车的历任县长上任时,都是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库车的大小官员夹道欢迎,加上围观的群众,场面都非常隆重。但林基路上任时,却在库车群众中彻底颠覆过去“县太爷”上任时的形象。1939年6月的一个傍晚,林基路从阿克苏乘公共汽车来到库车,他独自扛着行李走出库车长途汽车站。因林基路是广东省台山县人,他在库车大街上操着一口南方口音,向一位名叫石琴泉的汉族老汉,打听去库车县政府的道路时,引起了石琴泉老人的注意。早在林基路没有到任前,在库车坊间都传开了,说新任的县长姓林,是一位南方人。石琴泉老人连忙问林基路是新任的县长吗?“当得知来人正是林县长时,石琴泉感到非常惊奇,陪着林基路来到县政府。第二天林县长扛着行李上任的新闻,便在库车县城各族人民中间传开了。”{23}
林基路担任库车县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库车监狱中关押的无辜百姓。林基路亲自到狱中察看、审阅案卷,并在“犯人”和群众中开展最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调查后,林基路“发现被关押的100多人,大都是穷苦农民和城市贫民,有的欠了政府的捐税,有的还不清巴依的田租借债,有的妻女姐妹遭受阿訇巴依的侮辱,在气愤之下进行了反抗,就被扣上刁民作乱的罪名。”{24}在取得确凿证据后,林基路果断依法释放这些被无辜关押的百姓,对轻罪重判者进行减刑。为了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林基路趁机从根源上改革库车的政府机构,对原县府的200多名政务警察逐一进行审查,发现其中1人罪大恶极,林基路就对其进行公审判罪,还有180多名政务警察也存在一些问题,林基路果断将180多人全部裁撤,仅留下了20多名较好的继续留用。林基路这一做法,在库车各族群众中大快人心,库车百姓说林基路是上帝赐给库车的好县长,“库车人民的‘林青天’”{25}。
当时担任新疆省民政厅厅长的是共产党人毛泽民,毛泽民在全新疆实施政治机构改革,通过改革让人民享受民主权利。林基路依据新疆省民政厅的规定,用民主的方法改选了库车全县的区长、乡长和村长。新疆地区降水较少,发展农业主要靠灌溉,而负责管水的官员叫“米拉甫”,这个职位非常重要,但被地主把持着,林基路对水官也进行了民选,他的这一做法深得库车各种群众的拥护。林基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一次,在去哈拉玉子树村时,看到农民一块已经抽穗的麦田快旱死了,作为县长的林基路十分着急,他立即把管水的“米拉甫”找来,让他马上给这块麦田浇水,并规定:“以后要先浇农民的地,再浇巴依(引者注:维吾尔族语,即地主)的地。”。{26}
当时库车农民交田赋时,收粮人趁机对交田赋的农民实施敲诈,交田赋农民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林基路亲临收粮现场进行视察。林基路目睹收粮人把明明已风干扬净的粮食再去过筛,并趁机抛撒一地,撒下的粮食都装进了收粮人的腰包。过筛后的粮食在过斗时,收粮人又会用穿着皮靴的脚猛“踢斗”,斗里的粮食沉下去后再装满粮食。就这样农民交粮食时,却养肥了这帮收粮人,农民称这群人为“仓老鼠”。林基路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将这些“仓老鼠”逐出了粮仓,另派人员秉公收粮,以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林基路非常关注民生问题,一次在调研中,他发现库车县粮仓很少,农民为交纳田赋时,不仅要长途奔波,忍饥挨饿,还要在交粮点排队等候几天。为了方便农民交纳田赋,林基路就增设了收粮仓库。当时库车把粮食加工成面粉主要用水磨,而且各地的水磨很少,且都被牧主、地主霸占着,农民也只能到牧主、地主的水磨上磨面,这些霸占着水磨的牧主、地主以“五抽一”的剥削方式,趁机对农民进行敲诈。为了使农民摆脱敲诈,林基路就让库车县建设科在各地增修水磨,供各族群众使用。
林基路担任库车县长时,“很少坐办公室,经常骑上马带上行李和吃的,在翻译陪同下,到全县各乡各大村去转,调查了解社会阶级情况、人民生产生活情况,摸清了山川、道路、地理形势和自然资源。他随走随画,最后完成了一幅全县地图。”{27}而且还拟定出了未来库车建设发展计划。库车年降雨较少,要发展农业,当务之急就是兴修水利。为促进了库车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1940年,林基路发动库车、沙雅两县人民,用了11个月的时间,修筑了一条宽5尺、深3尺、长25公里的大水渠,为库车县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问题。调研时,林基路发现流经库车境内有一条大河,河水常年泛滥成灾。林基路就骑着马沿河到河源进行调研,并亲自绘制出了修筑拦洪大坝的施工图。1941年4月,开始施工。全县人民在林县长带领下,踊跃参加劳动,用了40天的时间,就筑成了一座长4公里、高3米、底宽17米的拦洪大坝。从此,不仅彻底解决了库车的水患问题,而且大坝24个闸口的水,源源流向库车各乡,灌溉着库车境内的大片农田,同时还“使下游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三成。后来库车人民为纪念林县长的功绩,把它命名为‘林基路坝’。”{28}
调研时,林基路还时刻把库车群众出行的安全问题放在心上。库车县境内赤塔河上的大桥,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为了保证群众出行安全,林基路亲自设计建桥方案,并督促付诸实施。1941年1月15日,举行大桥落成典礼时,当库车的群众提议以林基路的名字为大桥命名时,林基路坚决不同意。因库车古称“龟兹”,林基路建议大桥以“龟兹”为名,并题写了“龟兹古渡团结新桥”{29}八个大字。
担任库车任县长期间,林基路在生活上非常节俭,并用省下的钱,买了2匹马和1辆车,以供下乡公干使用。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甚至自己掏钱修补公家的住房。为了解农牧民的疾苦,林基路经常深入到库车广大农村、牧区调研,有时间因路远或事多不能返回县城时,“晚上宿在老乡家,只求老乡给烧一壶开水。他不吃老乡的东西,却热情地让老乡吃他带去的食物。”{30}如果不下乡,林基路“就每天在县城街里转,帮助穷苦老百姓干一些活,如给卖水的担水,给赶车的赶车,借此了解人民的疾苦。或到学校听教师讲课,观察了解教师授课、学生上课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只是到了晚上,才在灯下处理一天的公文。”{31}林基路对贫穷的农牧民充满了同情与怜悯,他本来有自己的孩子,当他看到一个可怜、无家可归的维族小女孩时,就把这个小女孩收养了,并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林基路对下属也充满了真诚与关爱,一次,林基路带着爱人孩子乘马车外出时,马车夫由于喝醉了酒,把马车赶翻到了河里,林基路的孩子差一点淹死。但林基路并没有当场斥责车夫,第二天,当车夫酒醒后,林基路才找他谈话,劝他以后不要喝酒误事。
林基路担任库车县长期间,还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把库车不曾有的东西,从外面引进来。他在库车县城设立社会文化教育促进委员会,委员会里设有书报阅览室、游艺室,很多年轻人业余时间都会来这里来看书、看报、下棋、打乒乓球等。为了活跃库车人民的娱乐生活,林基路还破天荒地买来了放映机,在县城放映苏联进步影片。此外,为发展库车的体育事业,林基路还破天荒地在库车召开体育运动会。林基路历来重视学校教育事业,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库车县的“学校由原来的两所很快发展到三十五所,绝大部分学龄儿童都上了学。林基路还提倡成人扫盲教育,库车城里曾出现过黄昏时分一家人围在沙地上学写字的动人景象。”{32}同时,林基路还在库车建起了养老院和孤儿院。“孤儿院收容了一百二十多名孤儿,林指派了些担任教学文化教员,又派了木工、裁缝、靴子匠等工人去做教师,这样,孤儿既学到文化知识,也学得生产技能。后来,被收容的孤儿,有一半以上成了建筑工人或手工业者。”{33}1939年10月,林基路的爱人陈茵素从延安调到库车,担任小学校长及教员。陈茵素带领学生,为群众演唱抗日歌曲,让库车人民充分享受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林基路也亲自为维族文化促进会的剧团编导了《卢沟桥》、《上海晚上》等抗战话剧,这些话剧演出后,使库车各族人民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开始积极关心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许多库车群众主动来到库车县府门前“捐献箱”前,并向箱内投钱,以此支援前线的抗战将士,还有不少库车妇女自动为前方的抗日将土缝制寒衣。
林基路治理库车虽然只有2年的时间,靠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其政绩成为新疆“省政公认是全疆成绩最好的。”{34}1941年6月,林基路被盛世才调回迪化时,库车人民闻讯后,全县人民联名上书盛世才,极力进行挽留。但盛世才对库车人民的呼声,根本不予理睬。盛世才把林基路调回迪化的目的,是想把林基路“留在身边给他当‘政治秘书’,加以羁绊。林基路识破他的用意,坚决不肯就范。”{35}1942年1月,盛世才又改派林基路到南疆更为偏僻的乌什县担任县长。1942年,盛世才公开反苏反共,同年9月17日,盛世才将林基路送到迪化的三角地软禁起来。1943年2月7日深夜,盛世才又将软禁在三角地的林基路投放到第四监狱东院五号牢房。同年9月27日,盛世才下令将林基路在监狱中秘密杀害。
盛世才为何要屡屡打击取得政绩的林基路,并最终杀害林基路?其原因是抗战初期,盛世才为了稳固其在新疆的统治,受地缘因素的影响,极力讨好苏俄,并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干部来新疆协助其工作,但盛世才本质上是反动的。1938年秋,在欢迎延安来的共产党员的宴会上,盛世才曾十分露骨地说:“新疆是个封建色彩十分浓厚的地方,不能把延安的办法用在新疆。新疆的六大政策是以新哲学和马列主义为基础,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如有人把延安那一套搬到新疆来,那我就要请示毛主席把他撤换”{36}。而林基路则在新疆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论是在新疆学院,还是阿克苏、库车县和乌什都成绩斐然,这让盛世才坐卧不安,并设法给林基路设置障碍,其目的就是“妄图磨灭林基路的斗志和削弱共产党人的影响。”{37}对此,林基路曾无奈地说:“我们是给人家抬轿子的。人家的屁股坐痛了,还打我们的板子。”{38}这些都足以说明,林基路在新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最成功的。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53-354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94页。
{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2页。
{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70页。
{5}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2页。
{6}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4页。
{7} 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4页。
{8}《新疆冤案始末》编写组:《新疆冤案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 64- 65 页。
{9}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 》(第四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142页。
{10}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5页。
{11}蔡颖、古平:《林基路烈士传略》,《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0页。
{12} 蔡颖、古平:《林基路烈士传略》,《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1页。
{13}蔡颖、古平:《林基路烈士传略》,《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1页。
{14}蔡颖、古平:《林基路烈士传略》,《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1页。
{15}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4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16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16页。
{18} 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4页。
{19}谢贵平:《抗战时期新疆库车县县长共产党人林基路》,《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页。
{20}依然:《抗战时期在新疆的粤籍共产党人林基路》,《源流》2013年第12期,第46页。
{2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6页。
{2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325页。
{23} 朱培民:《林基路在新疆》,《广东党史》1995 年第1期,第19页。
{24}朱培民:《林基路在新疆》,《广东党史》1995 年第1期,第19页。
{25}朱培民:《林基路在新疆》,《广东党史》1995 年第1期,第19页。
{26}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7页。
{27} 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3页。
{28}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6页。
{29} 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3页。
{30}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3页。
{31} 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3页。
{32}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99页。
{33}雷石榆:《追思烈士林基路》,《新文学史料 》 1988 年第2期,第146-147页。
{34}朱培民:《林基路在新疆》,《广东党史》1995 年第1期,第20页。
{35}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4页。
{36} 张东月:《延安火种燃遍天山南北——纪念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烈士蒙难四十周年》,《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年第1期,第5页。
{37}谢贵平:《抗战时期新疆库车县县长共产党人林基路》,《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页。
{38}赵明:《我与林基路相识在新疆学院》,《百年潮》2004 年第9期,第24页。
作者简介:苗体君,男,河南鹿邑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已发表文章500余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转摘、19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百余篇分别被《北京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等报刊文摘栏目转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