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毛泽东《论持久战》蕴含的和平观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文/李佳乐   2025-07-15 16:11:00

  摘 要:和平观贯穿于《论持久战》全文。《论持久战》系统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特点和战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总结,也蕴含了丰富的和平观。这种和平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想的和平主义,而是基于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分析、对正义性战争与非正义性战争力量的对比以及对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联合趋势的估计,所预见的实现和平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新时代新征程上,从毛泽东的和平观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对于发扬斗争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史学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和平观;《论持久战》;毛泽东

  80年前,在全世界人民的见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伟大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值得纪念的和鼓舞的日子。然而,胜利与和平的取得不是唾手可得的,追求持久和平是全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梦想。如何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更是在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丞需解决的生死攸关的难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毛泽东的和平观起到了合规律性与合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指导作用,为持久战作了有力地舆论准备,使人们备受鼓舞,重拾起抗战的信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维护中国与世界的和平,我们党推崇和平走到今天,也必将推崇和平赢得未来。

  一、毛泽东《论持久战》蕴含的辩证的和平观:以战止战,为和而战

  毛泽东认为,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于人类的破坏性而言,二者的强度都有可能置全人类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关键在于分清战争是哪个阶级“政治的继续”,这个阶级的政治目的是什么,由此决定了战后社会发展的走向。

  (一)“战”与“和”之对立性

  一方面,“战”必打破和平。实现和平必然要反对战争,发动战争意味着打破和平,二者相互排斥。另一方面,“战”后实现和平。毛泽东强调了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通过战争的手段,最终实现和平的目标。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所有的战争在取得胜利之后都致力于实现和平,但是“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中国进行抗日战争“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和平的中国、和平的世界。

  (二)“战”与“和”之统一性

  一方面,战争与和平都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都具有政治性。另一方面,“战”中包含和平。从对待俘虏的方式来看,中国通过和平手段对俘虏进行政治上的争取,对待敌人“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从抗战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日本国内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都显示出战争中蕴含着和平的因素,预示着通往和平的光明前途。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蕴含的持久的和平观:必然与曲折之路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斗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和平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和积累,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取得胜利。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双方存在着优势与劣势的不断转化,相对应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跟随着变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被动变为主动。

  (一)和平到来之必然性:“我进步”与“敌退步”

  其一,我进步:三大“进步”因素之于中国。一是主体因素决定了抗战的进步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到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时,他指出“在于...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和军队这三个主体的进步性,才能形成坚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二是地理因素支持了抗战的进步性。中国是一个弱国的同时又是一个大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陆地面积位列世界第三,自然资源丰富,为进行持久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利条件。三是国际援助促进了抗战的进步性。中国进行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反侵略战争,这种正义性能够博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取得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从而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其二,敌退步:三大矛盾“结点”之于日本。日本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性决定了它进行战争的侵略性和退步性。一是在日本国内,由于封建军国主义的传统,导致了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不能形成一个团结持久的统一战线。二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激化了与中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邻国环境。三是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上,即使日本能够得到少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由于其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与野蛮性,加剧了日本与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矛盾,其所获得的多数且正义的国际反对力量必然大于其所获得的少数且非正义的国际援助力量。由此可见,日本处于国内各阶级的矛盾、与中国的民族矛盾、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国际矛盾,三大矛盾的“结点”,各方面的“不和平性”必将迎来战争地位的退步性。

  (二)和平到来之曲折性:“阶段性”与“复杂性”

  其一,和平具有阶段暂时性。一是中国暂时处于弱,日本暂时处于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是一个弱国。日本是世界上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因此,中国争取战争的胜利需要经过一个由“敌强我弱”到“我强敌弱”的过程。二是持久战的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不仅是军事进程,也是政治进程——最终目标是通过战争消灭侵略者,为和平创造先决条件。三是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暂时的策略性和平,而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全人类的永久和平。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全民族抗战胜利,才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平奠定基础。

  其二,和平具有国际复杂性。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需要各个国家的支持与配合。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受到影响,其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是英法美的长期“中立”政策。他们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一些援助物资,以牵制日本;另一方面又通过牺牲中国部分利益同日达成妥协,以继续维护在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二是德国的“两面派”作风。德国政府迫切希望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贸易的同时,又出于同日本建立军事同盟的战略利益而与日意签订反共公约。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联合苏联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又要在争取英美等国支持的同时与其损害中国利益的阴谋进行斗争,进而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三、毛泽东《论持久战》蕴含的民族的和平观:聚中国与世界人民之力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了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的三个条件,即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与以往战争不同在于,这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的战争,一方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争取和平。

  (一)建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一是要发挥好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核心作用。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既要坚持党内团结,又要争取全民族团结;既要坚持统一战线,又要保持党的独立性;既要照顾全局,又要兼顾各方。二是要发挥兵民的能动性。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一方面必须坚持官兵一致原则,既要发挥指挥员提挈全军的作用,又要实行军队民主化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军民一致原则,把农民武装起来,争取广大农民对抗战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要与国民党和全国其他党派团结起来,结成广泛而坚强的统一战线。

  (二)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反对所有的帝国主义,并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1935年7月,在共产国际七大上首次提出了“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在苏德战争爆发第二天, 毛泽东就起草了《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 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主张。1942年1月1日,26国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确立。自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大大加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蕴含的和平观的当代启示

  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矢志追求。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将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紧密相连。在发扬斗争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继承和践行了毛泽东的和平观,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中国发展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一)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所有日本帝国主义者所谓‘和平解决’的言论,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严厉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一方面强调不能妥协,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 ,敌人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灭亡中国。另一方面又强调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客服,我们只有坚定信心、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时代,斗争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发扬斗争精神既需要敢于斗争的勇气,又需要善于斗争的策略方法。

  其一,提高斗争本领。一是厚植知识本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保持正确的斗争方向、原则和立场。深入学习“四史”,从中汲取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无穷的斗争智慧。广泛学习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知识,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锻造实践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的历史特点进行斗争。反腐败斗争成为新时代斗争对象的重中之重,全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新阶段。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具有迫切性,要坚持党管媒体、加强网络治理,推动对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全党同志要努力成为具有心怀“国之大者”、主动应对风险挑战、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勇士”。

  其二,掌握斗争艺术。一是合理选择斗争方式。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系统、辩证、底线等斗争思维,另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要害,注重科学的策略方法与灵活的斗争艺术,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坚持时、度、效的统一。二是坚持斗争到底。发扬斗争精神,就要敢于亮剑、勇于战斗,必须进行毫不犹豫的、最坚决的斗争,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统一思想意识的必然要求。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未来,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都将会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促世界和平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离不开和平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只有稳定,才有发展,唯有发展才能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民族复兴,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平观的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一,独立自主的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实际。政治上,制度决定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未来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远大理想,那时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经济上,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始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上,和平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和为贵”“兼爱非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宝贵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社会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争蹂躏,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我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二,美美与共的实践路径:担当大国重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一是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环境添砖加瓦。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二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构建国际新秩序,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三是践行“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路径,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力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世界其他民族解决国家统一的历史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四是走新型安全之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以对话协商等和平解决方式对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五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中国坚信彼此无高低优劣之分,主张以一种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来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共享,共同繁荣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国,是和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离的。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就是因为有全国党派、全国人民、全国军队国际与敌国反战的战士的努力。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只有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和平伟业,世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行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全方位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论,坚持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导向,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在多极世界背景下维护世界和平、在全球化困境中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向导和行动指南。尤其是“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极大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既创造了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稳定、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又增添了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发展的和平力量。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建设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地球家园。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和平观是现实主义的、辩证的,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通过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通过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这一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的革命与外交传统,指引当代中国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大国智慧。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调整期,我们唯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应对“大变局”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持之以恒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方能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0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5页。

  【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9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3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9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2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5页。

  【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473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3页。

  【1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41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5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

  【17】[美]托马斯·阿瑟·毕森:《抗日战争前夜的延安之行》,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19】《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3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5页。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6页。

  【23】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25】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

  【2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5页。

  【2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0页。

  【28】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5月8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