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八路军入鲁抗日第一战:樊坝歼灭战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散文 文/王贞勤   2025-07-16 10:25:25

  1939年春,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东进支队挺进山东,在鲁西郓城县樊坝村全歼伪军一个团,并击溃日军增援,大大激发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这是八路军正规军到山东抗日第一战,在齐鲁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罗拍板:要给山东“见面礼物”

  1939年3月1日深夜,鲁西郓城县的最西北端,一支神秘而威武的队伍悄然而至。他们身着统一的军装,步伐矫健有力,仿佛是从夜幕深处走出来的钢铁洪流。

  附近的村民们一见大军悄无声息地逼近,慌忙中收拾起家当,生怕灾祸临头,急着要找个地方躲避起来。队伍中的一名军官快步上前,温和地拦住了他们:“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我们是来打鬼子、除汉奸,为咱们老百姓撑腰的!”

  “原来是在平型关打鬼子的八路军来了!”军官的话语如同温暖的春风,瞬间吹散了村民们心头如冬日寒霜般的恐惧,他们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喜悦与希望的火花在夜色中迅速燎原,一传十,十传百。

  鲁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不仅是山东与太行山区联系的桥梁,更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了齐鲁大地,一些打着抗日旗号的国民党杂牌军队,也趁火打劫,欺压百姓,使得本已苦难深重的鲁西人民更加雪上加霜。

  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与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携手合作,共同点燃了鲁西抗日烽火,开辟了鲁西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38年11月范筑先将军不幸殉国,鲁西地区的抗日力量遭遇了重创,局势急转直下。一时间,抗日武装内部出现了分化:有的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有的选择了溃散,甚至有人投降了日军,鲁西平原再次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作出了“派兵去山东”、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师长林彪正在苏联疗伤)、政委罗荣桓,率师部及343旅686团组成东进支队,于1938年12月20日从晋西太行山出发,踏上了东进山东的征途。

  部队穿越重重险阻,经过十多天的急行军,终于抵达了鲁西郓城一带。

  此时,郓城已被日军占领,城内城外,一片狼藉。原韩复榘部下、日伪县长刘本功派遣其家族兄弟刘玉胜,率领一个团的伪军进驻了郓城西北的樊坝村,企图以此作为据点,进一步扩张侵略势力。

  樊坝,这个位于郓城县城西北9公里的村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显得尤为重要。樊坝分前樊坝和后樊坝,村西紧邻黄河大堤,这条古老的河流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北上,成为天然的屏障;村东不远处则是潘渡集,商贸繁华,信息畅通,便于控制与侦察;向北则是开阔的平原,直通范县、寿张等地,战略意义重大。

  刘玉胜这个伪军团的兵力布防是:后樊坝一个连,前樊坝南面的团柳树村一个连,伪团长刘玉胜率主力驻守前樊坝。前樊坝构筑高大寨墙一道,壕沟两条,高垒深沟,而且围墙四角均修炮楼一座,警戒森严,易守难攻。

  这伙伪军自盘踞樊坝以后,不是催粮,就是要款,不是抢掠民财,就是奸淫妇女,可以说是无恶不作,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日夜盼望八路军主力部队来收拾他们。

  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到来的消息,犹如一阵春风,成为郓城人民的福音,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3月2日,中共郓城中心县委书记梁仞仟带领县委成员徐雷健、李仙鹤等人,满怀激情地前往115师686团团部驻地轩楼,向团长兼政委杨勇汇报情况。随后,他们又匆匆赶往115师师部所在地张楼村,向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等师首长,详细汇报了日伪军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刘玉胜这股伪军的恶行。

  经过商议,陈光、罗荣桓等师首长一致决定,为了扩大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解除八路军继续东进的后顾之忧,创建稳固的鲁西抗日根据地,必须首战樊坝,彻底消灭刘玉胜伪军,给山东人民送上一份“见面礼物”。

  夜袭樊坝:军民奏响胜利凯歌

  “这是我们到山东的第一场硬仗,一定要旗开得胜,绝不能在父老乡亲面前丢脸!”杨勇受领完战斗任务后,对身边的参谋人员说。

  当时,八路军经过长途行军,一路风餐露宿,未及休整,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部队刚刚抵达鲁西这片土地,对于当地的敌情和地形都极为陌生。过去,部队多在山区作战,缺乏平原战斗的经验,这使得一些战士对即将拔掉樊坝伪据点的战斗感到信心不足。

  为了鼓舞士气,杨勇亲自主持召开了动员会议。在会议上,他目光坚定地望向每一位指战员,深刻阐述了打好这一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既指出了八路军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如疲劳之躯、对地形的不熟悉以及缺乏平原作战经验等;又强调了八路军所拥有的有利条件,那就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等。他还提出了战胜困难、克服不利因素的具体办法,激励着全体指战员勇往直前。

  经过动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大家纷纷表示,有信心拔掉樊坝据点,打好进入山东的第一仗。

  紧接着,为了保障战斗中伤员的及时救治,团首长把部分干部、战士派到附近各村组织担架队。广大群众听闻消息后,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不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的门板摘下来作为担架,还有的表示要和战士们一起投入战斗,但被指战员们婉言阻止。

  同时,部队还进行了细致的侦察工作。当地群众纷纷伸出援手,他们熟悉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为部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敌情信息。

  一切准备就绪,3月3日傍晚,杨勇发出了行动开始的命令,部队迅速向黄河大堤靠近,目标直指樊坝伪据点。

  杨勇的主要战斗部署十分精妙。三营担任主要突击任务,一营和二营担任助攻并负责打援;在后樊坝和团柳树布置少量兵力,防止敌人逃跑;在潘渡以南、公路两翼一线设伏部分兵力,随时准备打击敌人的增援力量;集中主要兵力,攻打伪团部所在的前樊坝,力求一举消灭敌人的指挥中枢。

  夜幕渐渐降临。部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樊坝以西地区,迅速占领黄河大堤。战士们动作敏捷,首先活捉了伪军哨兵,然后让其带路,沿着敌人的交通沟小心翼翼地摸进后樊坝。接着,他们迅速地控制了大堤一线阵地,同时包围了团柳树之敌。整个行动犹如行云流水,没有引起村内敌人的丝毫察觉。

  战斗正式打响后,进入后樊坝的八路军随即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一时间,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映照着战士们坚毅的脸庞。敌人还没来得及还枪,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晕头转向,大部分敌军被消灭。部队乘胜扩大战果,迅速将前樊坝包围起来。

  约晚11时,一营突击部队用炸药将前樊坝寨墙南侧炸开了一道缺口,战士们如猛虎般突入村内。敌人凭借着炮楼火力的侧射和壕沟工事的阻碍,使得八路军的冲击一度停滞不前。

  在这关键时刻,八路军架在村西大堤上的迫击炮发挥了巨大威力。炮弹呼啸而出,向前樊坝敌人的火力点轰去,精准地打掉了西南角的炮楼。与此同时,战士们毫不畏惧,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以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继续向纵深突击。

  在南面突击部队的密切配合和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八路军在寨墙西边架设梯子,战士们争先恐后地爬上敌人的寨墙,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其中,三营夜老虎十连的战士们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率先登上了寨墙。

  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子弹在夜空中穿梭,爆炸声震耳欲聋。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刺刀相交,喊杀声此起彼伏。尽管敌人拼命抵抗,但始终无法阻挡八路军前进的步伐。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4日拂晓,八路军全歼了前樊坝的敌人。团柳树的伪军看到大势已去,慑于八路军的强大威力,乖乖缴械投降。至此,樊坝战斗以八路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樊坝战斗取得了全歼守敌的辉煌成果,共毙伤俘伪军570余人,伪团长刘玉胜也被活捉,同时缴获轻机枪13挺、小炮1门、步枪400余支,同时还解救了被抢去的妇女30余人、村干部20多人。

  在这场战斗中,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前,他们踊跃组织担架队,捐献粮款,为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战斗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抢救伤员、运送弹药;战后,又自发组织慰问活动,送面、送肉,犒劳八路军战士们,还自动购买棺木,安葬烈士。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积极参与,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西大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3月4日上午7时许,指战员们正在打扫刚刚经历过激战的战场。战场上弥漫着火药的味道,残骸遍地,一片狼藉。

  “砰、砰……” 忽然,东面潘渡方向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原来,是100多名驻郓城日军乘五六辆汽车赶来增援了。八路军打援部队迅速投入战斗,日军丢下几具尸体,狼狈撤走了。

  一打扫完战场,为了瓦解敌军和扩大八路军的政治影响,686团坚决执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对于被俘和投降的伪军,轻伤和未曾受伤的士兵,如愿回家的,发给路费让其安心回去;重伤的,则给予精心治疗,待伤愈后,或选择参加八路军,或打算回家,一切听其自便。这一政策的执行,让伪军们深受触动,也让八路军的仁义之举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而在这些伪军中,伪团长刘玉胜的情况较为特殊。由于他的民愤较大,杨勇不便擅自做主,决定将他亲自押到师部。来到师部,杨勇向陈光汇报:“这个伪团长怎么处理?”陈光说:“执行俘虏政策,审问后再决定。”

  就在这时,杨勇似乎又想起什么重要的事情,说道:“这个伪团长的岳父要逃跑,被子弹打伤了!”罗荣桓关切地问道:“派人救治了没?”杨勇回答说:“派人去救了,我来时已经脱离危险了。”

  刘玉胜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内心的愧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连忙跪在地上,一面用左右手不停地扇自己嘴巴,一面哭诉着:“自己不是人”。

  原来,刘玉胜是郓城人,以前曾在宋哲元的部队中当过排长,在喜峰口参加过对日作战,有着一定的抗日经历。后来,在韩复榘部队中当官的本家兄弟刘本功把他拉回来,让他当连长。山东被日军占领后,刘本功当了郓城县的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刘玉胜也跟着他当了伪军团长。如今,面对八路军以德报怨,抢救他负伤的岳父,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刘玉胜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并表示要将功赎罪。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当场写了一份《告郓城同胞书》。这份认罪书起到了很大影响,一些还有民族气节的伪军纷纷反正,来投奔八路军,壮大了115师的力量。不久之后,刘玉胜又拉出2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八路军。

  休整结束后,115师即将继续东进。这时,几名群众代表到师部请愿:“请把‘及时雨’留下!”陈光疑惑地问:“哪个‘及时雨’?”一个白发老者激动地说:“就是率部打下樊坝的杨英雄啊。”陈光哈哈大笑,说:“行,只要乡亲们需要他,我们就把他留下来,留在郓城打日寇。”

  在古代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里宋江等好汉劫富济贫的故事深入人心,而相传在梁山108将中,有72位来自郓城,“及时雨”宋江就曾是郓城的押司。可以说在郓城一带,水浒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男女老少皆知。把杨勇称作“及时雨”,这是当地群众对杨勇和八路军的很高褒奖。

  很快,陈光和罗荣桓作出决定,从686团中抽出第3营和教导队,再加上师直两个连,由杨勇和何德全、张国华、欧阳文等人领导,留在运河以西地区抗日,称为东进支队独一团。张仁初、刘西元分别接任第686团团长和政委,率余下的两个营随师部继续东进。

  从此,一直到1941年秋,杨勇都奋战在鲁西一带,挑起了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为了尽快打开鲁西地区的抗日局面,杨勇把部队分散开,深入到各个村庄、区县。他们逐家逐户地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思想,组织民众参与抗日斗争。一个村、一个区、一个县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让抗日的烽火在鲁西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鲁西的寿张、范县等六个县便建立起各种抗日救亡的群众组织,独一团也发展得很快,不久便扩充为115师独立旅,杨勇任旅长兼政委。

  樊坝战斗,是八路军正规军在山东地区与日伪作战的第一仗。这次胜利沉重地打击了鲁西敌伪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和振奋了山东人民的抗日情绪。百姓们看到了八路军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纷纷加入抗日的行列中来。这场胜利也为继续东进扫清了道路,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指战员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胜利信心,为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现在,郓城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正月里来正月正,东进支队到山东;罗荣桓陈光领兵马,杨勇将军是先行;二月(农历)里来杏花红,奔袭樊坝是杨勇;消灭伪军五百七,义释团长刘玉胜。

  主要参考资料:

  《郓城县志》《菏泽军事志》《八路军115师征战实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

  作者简介:王贞勤,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出版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作品金奖等,也有作品被编入小学课堂阅读教材,另出版《浩瀚宇宙的答案》等著作多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