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革命老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吕沟村,村委会办公楼前广场的正中央,巍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身上,是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第七专署专员张耀汉亲笔题写的“抗日模范村”几个遒劲大字。每当阳光照耀在碑文之上,那金色的光辉便如同穿越时空的纽带,引领着人们的思绪,重返吕沟村那段英勇不屈的抗战时光。
抗日先行者“七吕团”
1938年秋夜,鲁西南平原上寒意袭人。定陶吕沟村的打谷场上,青年农民吕克明和吕贞志正借着月光往土墙上张贴标语,墨迹未干的粗麻纸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几个大字在夜风中簌簌作响。
他们刚刚从东明县参加八路军东明抗日军政训练班回来,带着党的指示,向村民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对堂兄弟白天帮乡亲们收秋粮,夜里除了刷写抗日标语,还钻进各家土坯房,在油灯下讲述八路军抗战故事,教妇女用锅灰在墙上画抗日漫画。
“乡亲们,日军已经占领了济南,屠戮了济宁,我们怎能坐视他们继续蹂躏鲁西南?”吕克明站在村头老槐树下,手里攥着从训练班带回的《论持久战》手抄本。围观的人群里,老吕叔吧嗒着旱烟,低声嘀咕道:“咱们庄稼人,真能抵挡住东洋鬼子的枪炮吗?”吕贞志闻言跨上石磨,解开粗布褂子露出胸前的伤疤:“这是我在台儿庄抬担架时挨的弹片,亲眼看到十三岁的娃娃都往火线上送手榴弹。只要咱们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不愁打不败侵略者!”
“是呀,台儿庄那一仗还不是把鬼子打得满地找牙!克明兄弟说得在理!”大家议论纷纷,不自觉间都往吕克明身边凑了凑。
1939年春寒料峭时,吕沟村不少热血青年按着血手印加入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吕克明拿起毛笔,在黄表纸上郑重地写下“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豪迈誓言。当第一面自制的红旗在吕氏祠堂升起时,村西的伪保长发现,连他家长工都敢当面啐他唾沫了。
与此同时,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独立团团长张耀汉利用自己姥娘家在吕沟的特殊身份,经常带领部队来到吕沟村。他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发动群众,发展党员,为吕沟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1年1月的一天深夜,张耀汉在吕沟地窖里召开秘密会议,煤油灯将他的身影投在夯土墙上,恍若巨人。张耀汉对吕贞志等人说:“你们村的群众差不多都发动起来了,现在要趁热打铁,赶快建立党支部和抗日武装。”
在元宵佳节之际,吕沟村党支部悄然成立,而村民们为了隐秘抗争的决心,竟破例未挂起喜庆的灯笼。接着,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吕沟村成立了抗日小队。这支小队最初只有8名成员,其中7人都姓吕,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七吕团”。
在抗战时期,尽管装备简陋,民间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他们不仅依靠血肉之躯,更通过智慧和勇气弥补了武器的不足。吕克明等人熔化庙里的铁钟制造土地雷,妇女们拆解棉被制作火药袋,而老铁匠吕三炮更是利用驴车轴改制出能百步穿牛皮靴的“独角牛”土枪。到1942年麦收时节,“七吕团”竟凑出了20多杆土枪、40多把大刀。
有了武器,“七吕团”如虎添翼,他们联合大刀会等群众性组织,共同抗击日伪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吕团”逐渐发展到28人,武装力量也扩大到附近的9个村庄。与此同时,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的部队打完仗后,也常常到这里休整训练,军民一家亲,情同鱼水。
面对强敌的不屈保卫战
日军占领鲁西南后,经常派伪军和汉奸到吕沟村催要粮食和钱款,企图榨干这里人民的最后一滴血汗。他们面对日伪军的嚣张威胁,吕沟人回应:“粮食堆积如山,但一粒也不会落入日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口中!”敌人吃够了吕沟的苦头,自然就想给该村点厉害瞧瞧。
1943年4月18日黎明,薄雾中传来马蹄声的震颤。日军司令官小松集菏泽、定陶、曹县三地之兵,700余名日伪军如蝗虫般涌向吕沟,把村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伪军大队长井书本端着望远镜,狞笑着俯瞰这座即将被碾碎的村庄。然而,他还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里,早被抗日信念浇筑成钢铁堡垒。
清晨的阳光洒在吕沟村上,但村民们的心中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他们知道,这一场战斗在所难免。随着小松一声令下,炮弹呼啸着飞进寨里。一时间,树被打断了,房子被打塌了,寨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坑。整个吕沟村硝烟弥漫,如同被一层厚重的黑纱紧紧笼罩,让人窒息。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吕沟村党支部紧急召开了会议。他们决定,由“七吕团”负责打开一条血路,掩护群众从西门转移,而支部书记吕恒魁、村长吕西才则率领48名大刀会会员留下坚守。这些大刀会会员,个个铁骨铮铮,英勇无畏,他们紧握手中寒光四射的大刀,誓死守护家园,不让其受到丝毫侵犯。
枪炮声在吕沟村上空回荡,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钟。见村里没了动静,井书本以为村民们已经全部逃跑了,便指挥伪军竖起梯子准备登墙。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伪军打着小旗刚爬上墙头,就被大刀会会员一刀劈下了拿旗的手臂,连人带梯倒了下去。这一刀,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激起了大刀会会员们的斗志。
伪军们窥见大刀会会员仅有刀而无枪,便自以为胜券已定,胆量倍增,蜂拥至寨门下。吕明典大喝一声:“有种的上来!”话音未落,吕玉松便点着了自制的环子炮。“轰隆”一声巨响,铁砂雨点般洒进敌群,瞬间炸伤了10多名伪军。这一炮,让伪军们惊恐万分,他们开始四散逃窜。
小松紧握望远镜,尽管手指因恐惧而微微颤抖,但仍强作镇定,面色凝重地指挥着日军进行反扑。8门大炮炮弹齐发,将南门炸开。100多名敌军如同疯狗一般蹿了进来,企图一举攻下吕沟村。
面对敌人如潮水般的疯狂进攻,大刀会会长吕恒显大刀猛然一挥,犹如将军出征,带领会员们义无反顾地杀入敌群。他们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伪军们一个机枪手刚架好机枪,还没来得及拉扳机,就被吕恒本一刀砍在枪把上,吓得他扔下机枪,抱头鼠窜。井书本更是惊慌失措,弃马而逃。伪军们如一群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慌不择路地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而大刀会会员们则士气高昂,乘胜追击,共毙伤敌军三十余人。
然而,随着小松带领300多名日军反扑过来,炮弹接连在村里爆炸,几位大刀会会员相继受伤、牺牲。紧急关头,吕恒魁、吕恒显、吕西才商议撤出寨子。他们知道,再坚持下去只会让更多的战士牺牲。然而,不少会员说什么也不愿走。他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如同磐石一般坚定。
就在这时,转移完群众的“七吕团”返回来掩护突围。在他们的掩护下,大刀会会员们才在黄昏时分含泪离开了家园。他们望着满目疮痍的村庄,眼中满是不甘与悲愤,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悲愤与仇恨。
当晚,敌人分成了四队,机枪开路,冲进村里。他们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将吕沟村变成了一片火海。12条大街四处起火,整个村庄状如火海。386间民房被烧成了灰烬,5间祠堂倒塌。吕沟村变成了一片焦土,仿佛经历了世界末日一般。
在这场灾难中,吕金需因重病缠身,未能及时撤走,最终被小松司令官冷酷无情地一刀劈倒在地,鲜血四溅。他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激起了吕沟村村民们的更大仇恨。他们立下重誓,誓要为逝去的亲人讨回公道,将敌人彻底逐出家园。
然而,日伪军的贪婪并未就此止步。他们竟从菏泽调集人手,大肆抢劫,数十辆满载财物的太平车,足足运送了三天三夜,才将掠夺的物资悉数运走。就连铁锨、锄头等最普通的农具,也未能逃脱他们的魔爪。他们的暴行简直令人发指,激起了吕沟村村民们心中的熊熊怒火,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灾难并没有击垮吕沟村的人们。他们擦干眼泪,重新站了起来。124名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发誓要讨还血债,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吕沟村虽然暂时成为敌占区,离日军据点仅二里路,但全村无一人当伪军,无一人叛变通敌。他们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与原则,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每年春秋两次大“扫荡”,鲁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常常来吕沟隐蔽。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的热情和勇敢保护着这些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安全,从未出过任何闪失。
六百锅小米饭端了日伪炮楼
1939年,为了封锁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日军从菏泽经定陶至曹县公路以西挖了一条大封锁沟,并在沿线修建了许多炮楼。这些炮楼成为日军在鲁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对抗日根据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河南王村据点尤为顽固,里面盘踞着一小队日军和一个中队伪军,共有100多人。这些敌人不仅装备着精良的武器,还凭借坚固的炮楼及其四周的碉堡、密布的铁丝网、深深的壕沟以及隐秘的地雷阵,构筑起一道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
1944年9月,鲁西南军分区和定陶地方武装根据上级指示,对敌人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了秋季攻势作战,成功拔除了定陶西部地区的10多个日伪据点,仅剩下河南王村这个据点了。该据点凭借炮楼的火力优势,多次击退我军的进攻。军分区首长深知,强行进攻不仅会带来重大的伤亡,而且成效甚微,于是果断决定暂停强攻,转而寻找更为巧妙的破敌之策。
吕沟村距离河南王村日伪据点只有1公里,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发展,吕沟人民在党组织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曾与这股敌人展开坚决而持久的斗争。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多次给予河南王村日伪据点的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与河南王日伪据点长达数年的较量中,吕沟民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认为该据点的敌人虽然武器精良、防线坚固,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发现,经过我方连续不断的打击,据点内的敌人已陷入极度恐慌之中,每当夜深人静,炮楼中的日军和伪军无不一刻提心吊胆,生怕我军随时发起突袭。为了摸清八路军的行踪,敌人经常强迫伪军化装成小商小贩外出打探消息。一位伪军因其姑母家在吕沟,他刚抵达吕沟探听消息,就被警惕的姑母告发给了民兵。
民兵们抓住敌人的这一心理弱点,向此时已担任鲁西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张耀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可以效法东汉名将虞诩“增灶”退敌、仅用三千人就吓退羌族大军的故事,采用心理战术来智取河南王据点。听完民兵们的汇报后,张耀汉和军分区其他首长经过商议,批准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命令军分区独立团做好各项战前准备工作。
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斜洒在金黄的田野上。独立团的骑兵战士们骑着战马,在河南王炮楼附近的八个村庄里穿梭往来。每到一村,骑兵战士们便迅速传达命令:当晚将突袭河南王据点,号召八村百姓踊跃支援。同时,他们要求村民紧急筹备担架队和运输队,并特别强调,务必在当晚10点前集齐600锅小米饭,送抵吕沟村,以供大军食用。如果当晚还打不下河南王据点,明晚则要准备800锅小米饭。
村民们闻讯要拔除这座炮楼,无不精神振奋,誓要全力襄助。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村民们热火朝天地淘米、煮饭,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清新而扑鼻的小米饭香,弥漫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不到天黑,各村的小米饭都做好了。村民们按照约定,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小米饭集中到村头的空地上。据统计,总共约有六百锅小米饭,场面蔚为壮观。
自然,这一重要情报很快被日伪军眼线悄悄送到了河南王据点。敌人一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心想:六百锅米饭啊,这起码可供几千人的大部队吃用!这绝对不是鲁西南军分区的地方部队,看样子是八路军的正规军,来了这么多人,这是要准备把炮楼踏平吗?更何况,八路军的“增灶”计划,也表明他们对据点“志在必得”。一时间,炮楼内人心惶惶,士气更加低落。
日军小队长此时也是心神不定、将信将疑。他深知,如果八路军真的有几千人马来攻打据点,那么他们手中的这点兵力根本无法抵挡。为了验证消息的真实性,傍黑时分,日军小队长又安排心腹到吕沟去探听虚实。得到“情况属实”的报告后,日军小队长这才信以为真,他慌忙命令据点内的敌人放弃河南王据点,朝菏泽方向逃去。
就这样,在八路军的巧妙布局和吕沟民兵的英勇斗争下,被日伪盘踞达5年之久的河南王村坚固据点被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抗日军民携带工具,踏入沉寂的河南王据点,仅用半天,便将其夷为平地。那些专为攻打据点准备的小米饭,丝毫未剩,全成了铲平炮楼军民的美味佳肴。
战后,军民们在吕沟村欢聚一堂,庆祝拔掉河南王据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张耀汉等军分区首长也到吕沟组织了庆祝大会。张耀汉亲历了吕沟村抗战力量的一步步发展壮大,被该村的抗日热情所感动,当即挥墨写下了“抗日模范村”几个遒劲大字。
如今,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吕沟这片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用高粱秆传递情报、用地道网埋葬侵略者的红色土地,已成为鲁西南一带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这里不仅保留了抗战时期的寨墙、寨壕等遗址,还建有抗日模范村纪念碑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该村的大街小巷,小娃娃们仍在传唱着那首已传唱了80多年的民谣:“七吕团,八条枪,九村联防打东洋,百姓都是铜墙铁壁,鬼子来了见阎王!”
参考资料:《定陶县志》《中共定陶地方史》《定陶县军事志》等。
作者简介:王贞勤,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出版作品200多万字,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作品金奖等,也有作品被编入小学课堂阅读教材,另出版《浩瀚宇宙的答案》等著作多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