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精神在当代高中生的传承与实践的探究
来源:文/黄圣德   2025-07-16 14:59:59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国人民凭借顽强意志和英勇牺牲,最终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诞生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动力源泉。

  当代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将抗战精神传承给高中生,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对于培养其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探究抗战精神在当代高中生中的传承与实践,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战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全体中华儿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怀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义无反顾地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从浴血奋战的战士到后方支援的民众,爱国情怀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的强大精神纽带。1939 年 5 月 18 日,东南亚归国华侨白雪姣给父母留下告别书,写道:“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在社会上微不足道,在救国建国的大业中,我的力量如沧海一粟,但集天下水滴可汇成大海。我希望能在救亡洪流中,尽我微薄之力。” 这封告别书深刻体现了海外华侨华人浓烈的爱国情怀,他们虽身处异国,却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独立与尊严而战。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无数抗日英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酷迫害,坚守信念和尊严,绝不向侵略者屈服。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展现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赵一曼烈士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百般酷刑,坚贞不屈,一句 “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彰显出为民族大义视死如归、战斗到底的坚强意志。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样不可或缺。中国军队和民众在装备落后、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毫不畏惧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武力,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惨烈战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38 年台儿庄大捷中,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让日军胆寒,日军不得不承认中国守军 “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堑壕中尸山血河,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八路军 “狼牙山五壮士” 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他们的壮举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此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贯穿抗战始终。尽管抗战初期中国面临巨大困难和挫折,但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通过长期艰苦斗争,最终迎来胜利。这种信念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顽强抗争。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长期战斗,条件恶劣,缺衣少食,时刻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战士们凭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间坚持战斗,给日寇沉重打击。

  (二)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

  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活力与内涵。

  同时,抗战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抗战时期,它将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形成强大抗战力量;在当代,依然能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近年来,在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及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背后,就有抗战精神的深刻影响,激励着大家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共同奋斗。抗战精神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当代高中生对抗战精神的认知与传承现状

  (一)高中生对抗战精神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了解,知道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也知晓刘胡兰、董存瑞等抗日英雄。然而,对于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许多高中生的认知较为肤浅。部分学生仅能简单列举抗战精神的关键词,却无法深入阐述其背后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历史教育在对抗战精神的解读和弘扬上存在不足,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讲述,对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引导不够深入。在一些历史课堂上,教师只是按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抗战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思考事件背后的抗战精神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思潮,如娱乐至上、个人主义等,分散了高中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注,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深入理解抗战精神。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娱乐化、低俗化内容充斥,吸引了高中生的大量注意力,相比之下,严肃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相关内容被边缘化,导致高中生接触和深入学习抗战精神的机会减少。

  (二)抗战精神在高中生群体中的传承现状

  目前,抗战精神在高中生群体中的传承存在一定局限性。学校虽会通过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形式宣传抗战精神,但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激发高中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一些学校的主题班会只是简单播放抗战纪录片,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家庭在抗战精神传承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情怀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知识、考上好大学,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教育,没意识到抗战精神传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信息涌入高中生生活,其中不乏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容易误导高中生,影响他们正确认识抗战历史和传承抗战精神。曾有个别网络博主为博眼球、获取流量,发表诋毁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的言论,这种行为严重伤害民族感情,给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带来思想混乱,使其难以分辨历史真相,进而影响抗战精神的传承。

  三、抗战精神在当代高中生中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应优化历史课程设置,加大在历史教学中对抗战精神的解读和弘扬力度。教师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抗战历史事件,感受抗战精神内涵。在讲述 “南京大屠杀” 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和资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那段惨痛历史,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为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高一师生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活动。抗战馆宣教讲师依托主题展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以 “传承红色基因 党史引领成长” 为主题的思政课。学生们在参观中,面对真实的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仿佛能感受到烽火岁月中的震撼瞬间,深刻体会抗战精神内涵。

  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传承抗战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可组织抗战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定期宣传抗战英雄事迹和抗战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些学校举办抗战主题文艺演出,学生通过表演话剧、演唱抗战歌曲等形式,展现抗战时期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在排练和表演中,对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校园广播定时播放抗战英雄事迹,宣传栏展示学生创作的关于抗战精神的手抄报和征文作品,让学生在校园各处都能受到抗战精神的熏陶。

  (二)家庭引导层面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抗战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可通过讲述家族抗战故事、观看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等,向孩子传递抗战精神。家长给孩子讲述祖辈在抗战时期的经历,能让孩子更直观感受历史,培养爱国情怀。有的家庭中,长辈亲身经历抗战,向晚辈讲述当年在战火中艰难求生、积极支援抗战的故事,这些真实经历让孩子们对抗战有了更真切的感受,爱国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爱国精神,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帮助他们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家长可以抗战时期人们面对艰难困苦仍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例,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家长还可和孩子一起观看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共同探讨其中展现的抗战精神,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社会支持层面

  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有利于抗战精神传承的良好氛围。政府可加大对抗战历史文化遗址和纪念馆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为高中生开展实地参观学习活动提供便利。举办抗战主题的展览、讲座等活动,引导高中生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许多地方政府对抗日战争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建设纪念馆和博物馆,并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和讲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场景复原等,生动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每年吸引大量高中生前往参观学习,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基地。

  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制作和传播更多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让抗战精神深入人心。加强对抗战历史的正面宣传,抵制不良信息传播,为高中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以精彩剧情和深刻内涵赢得观众喜爱,引起广泛关注,也让更多高中生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大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抵制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等不良信息的行动,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为高中生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空间。

  四、抗战精神传承与实践对当代高中生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意义

  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了解抗战历史和精神,能让高中生深刻认识祖国繁荣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当高中生深入了解抗战时期先烈们为祖国独立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后,会对祖国产生更深的热爱,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抗战精神蕴含的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品质,能帮助高中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学习中,高中生可能遇到学业压力大、考试失利等困难,此时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不拔品质能激励他们不气馁、不放弃,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抗战精神还能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抗战时期,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奉献精神能引导高中生在当代社会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当代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传承抗战精神能凝聚社会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当高中生积极传承和践行抗战精神时,其行为和态度能感染身边人,带动更多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高中生在传承和实践抗战精神的过程中,能带动身边人关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中生通过参与与抗战精神相关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等,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引导更多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形成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五、总结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当代高中生群体中传承和实践抗战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抗战精神在高中生的传承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优化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能够有效推动抗战精神在高中生中的传承与实践。

  让抗战精神在当代高中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探索抗战精神传承与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