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百岁抗战老兵王学亮
烈日当空,车轮碾过滚烫的沥青路面,将我的影子拉得细长。八十载光阴如水漫过,那场烽火硝烟早已散作天边淡云,可英雄们以血肉刻就的史诗,却凝成丰碑,永远矗立在民族血脉的深处。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四川省洪雅县抗战英雄王学亮的信息,一股灼热的敬意瞬间穿透岁月,推我踏上这趟寻访之路。
洪雅县洪川镇曲沿村村民委员会静立于柔和的晨光里,恰逢周六办公室门关着,唯有宣传栏如一座无声灯塔。公示牌上,村书记余子俊的名字与电话号码清晰可见,我打电话询问关于抗战英雄王学亮家的住址,余书记热情接听电话,他迅速为我问清路径:“沿公路前行百米左转,再往山上右转,五六百米即到。”山道蜿蜒,林荫拂来轻风,我想,当年王学亮踏着山道去当兵打鬼子时,这路还是泥泞小道吧。盛夏的阳光炽烈,汗水浸透衣衫。不过,想着当年英烈们奔赴抗战前线,不仅得面临各种恶劣天气,更是艰苦卓绝,随时有生命危险。
我骑着单车,一路大多上坡路,终于,穿过两棵大树守护的村道,再拐过一道弯,座座青山环抱的院落敞开大门,王学亮老人的家,就在眼前。
王学亮,生于1926年农历三月初二,洪川镇曲沿村人,如今是洪雅县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
他记忆的褶皱里,深埋着一个少年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而去的惊心故事。1938年3月,在县城何家祠内,年仅十二岁的王学亮接过那身过于宽大的军装,稚嫩的肩膀从此扛起国恨家仇,成为国民革命军41军122师第5连的一名小兵。他随部队开赴山东滕县前线,没有车马代步,只有脚下草鞋与少年不屈的意志。一路翻越巍巍秦岭,涉过湍急江河,用血肉之躯丈量从蜀地到齐鲁的迢迢长路。草鞋穿烂了七八双,脚底水泡叠着血泡,磨破、结痂、再磨破。白日行军训练,夜晚则以天为幕,以地作席,寒星冷露浸透单薄衣衫。即便如此,少年仍需在无边的暗夜里强撑眼皮,紧握钢枪站岗警戒,目光如刀,切割着浓稠的黑暗。战斗非常惨烈,同去的战友前一天还活生生的,突然的枪炮声袭来,瞬间便没了,王学亮老人说:“所在的部队经历了四次整编,不断有人牺牲了,另外新补充来的人或其它部队剩余的人又整编在一起,合成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
坐在屋内,老人摊开布满沟壑的手掌,仿佛当年传递军令时的紧张与滚烫仍烙印其上。他回忆起徐州会战那血肉磨坊中的生死一瞬:“子弹‘嗖’地一声,掀飞了我的军帽,头皮一阵发麻。”几次死里逃生,有一次子弹打在棉裤上擦身而过,“喏,弹头擦过,焦黑一片,棉裤上破了一个洞,差点就……”更令人心颤的是曲沿村这条不过五六百米的村道,王家一门忠烈,竟有六位儿郎同赴国难!堂哥王学伦为顶替刚得子的兄长出征,这一去便化作了洪雅烈士陵园石碑上一个冰冷的名字。大伯王大成与王学亮虽九死一生得返故土,王大松、王学云、王学才、王学伦等四位亲人的骸骨,却永远留在了异乡焦灼的土地上。
后来因年幼辗转归乡的王学亮,1943年再度披甲执锐,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4军(后称川军)。从洪雅到雅安,他既经历过正面战场枪林弹雨的残酷洗礼,也参与过深入虎穴铲除烟毒的特殊战斗。1949年冬,在雅安北站执行炸桥阻敌任务的火光与巨响,成为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页。1950年解甲归田,那个曾在尸山血海中淬炼成钢的少年,终于卸下沉重的钢枪,握起温厚的锄头,回归曲沿村平静的农耕岁月。
后来娶妻生子,他在这方祖辈生活的土地上辛勤劳作。
步入老人现今居住的院落,青山环抱,二层小楼窗明几净。他与儿子、儿媳同住,三个外嫁的女儿时常携孙辈归来探望。外曾孙女快要考大学了,孙子则从北京打工返回县城,用勤劳的双手翻新了这座承载家族记忆的房屋。阳光铺满庭院,鸡犬之声相闻,老人时常坐在竹椅上,目光抚过这安详的一切,缓缓道:“这敞亮的屋,这太平的日子,都是像我和那些回不来的战友们,用血、用命,一点点换来的啊。”
老人的房屋里,有各地机构和爱心人士送来的锦旗:“卫国勇士,民族荣光”,有“抗战胜利”剪纸,还有老人戴着抗战胜利纪念章的照片。近百岁的抗战英雄,家里简朴而明净,老人精神矍铄,除了偶尔听力不太好,得挨近他,大声说上几遍,才听得清,但他语言表述很清晰。
最珍贵的秘密,藏在老人床板下那个褪色的帆布公文袋中。解开红布袋,几枚勋章在正午的光线里流淌着沉静光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5周年、79周年,以及今年新颁的80周年纪念章。他说:“屋里还有很多勋章。”每一枚都重若千钧,凝结着烽火淬炼的岁月,是国家对英雄无声却最郑重的铭记。它们不仅是老人峥嵘往事的信物,更是穿越时空的火炬,无声传递着不屈的信念。
王学亮的故事,是四川抗战这部血泪史诗中一个微缩而完整的章节。抗战十四年,川人共征壮丁350余万,居全国之首。洪雅这座川西南小城,也有两万多名子弟慷慨赴国难。他们衣衫单薄,脚踏草鞋,以“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铮铮誓言,将血肉之躯熔铸成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当稚嫩童声与沧桑呐喊共同汇入“死”字旗猎猎作响的悲风,“壮士出川”便超越了地理远征的范畴,成为整个民族不屈脊梁最悲怆而壮烈的图腾。
烽烟散尽,山河重光。王学亮们这些从炼狱中蹚过来的老兵,本身就是一部部行走的民族记忆。他们额头的皱纹刻着历史的沟壑,浑浊眼眸映照过家国破碎的暗夜。当我们享受晨光中的一杯清茶、晚风里的一次漫步时,他们的名字或许沉默于宏大叙事之外,但那以生命熔铸的精神已深深植入民族血脉。
每当夜幕低垂,仰望星河璀璨,我总深信:那苍穹中最明亮、最恒久的星辰,必是这些老兵不朽魂魄所化。他们以生命燃烧的光辉,超越时空,恒久照耀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漫长征途——那光芒无言,却足以穿透任何时代的迷雾,告诉我们和平的重量与来路的不易。
[作者简介]
山眉,本名:王雪梅,四川眉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发表于《中国文学》《中国诗歌》《星星》《作品》《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巴蜀史志》《百家讲坛》《红豆》等。出版散文集、诗集《阳光不锈》《指尖上的流年》《东坡月》《弄花香满衣》《千年余音》《万物生》等。曾获四川省副刊好稿二等奖、三等奖,四川日报纪实散文征文比赛三等奖,中国乡村诗大赛优秀奖,苏东坡文艺奖一等奖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