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笔者精选出几首当年由共产党人谱写的具有“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典型意义的抗战歌曲,分别逐一赏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赏析
这首歌由曹火星于1943年创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而中国共产党则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曹火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被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和对共产党的深情所感动,为了表达这份情感,他在跟随边区群众剧社来到堂上村进行抗日宣传时,在土炕上挥笔写就了这首歌曲的手稿。
歌曲的旋律激昂有力,节奏紧凑简练,易于传唱和记忆。歌曲采用了行进曲的形式,使曲调更加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这首歌曲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这两句歌词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它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奋斗,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两句歌词描绘了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他们不仅为民族解放而奋斗,更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领中国走向光明。这种领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人民群众所深深信赖的。“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两句歌词详细列举了共产党在多年抗战中,不仅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的功绩。
这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经典红色歌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旗帜。
《团结就是力量》赏析
《团结就是力量》歌曲的创作者是牧虹和卢肃,1943年诞生于晋察冀地区的平山县北庄村。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为了反对日寇的“抢光、杀光、烧光”政策,他们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在三四天的时间内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并在排练过程中决定增加一个幕终曲以增强结束感,最终诞生了这首经典歌曲。
歌词简洁有力,主题鲜明,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团结所带来的力量和能量。歌词中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等句子,以生动的比喻和铿锵有力的语言,直接传达了团结的核心意义。歌词还表达了对法西斯敌人的愤怒和对新中国、自由、太阳的向往。
歌曲的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旋律以中音区为主,线条起伏不大,但通过重复和变化,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动力感。使用了重复和模进的手法,使得歌曲易于记忆,同时也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四分之四拍的节奏给人一种坚定和前进的感觉,与歌曲的主题相呼应。和声方面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坚定和明朗的氛围。
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和斗志。歌曲迅速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开,后来也一直在人们中间传唱,成为团结和力量的象征。歌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增强军民团结、激发爱国热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大刀进行曲》赏析
《大刀进行曲》由麦新作词、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1933年春,日寇进犯长城,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敌营,取得了振奋国人的胜利。麦新受到大刀队英勇事迹的感染,一气呵成完成了《大刀进行曲》的词曲创作,以此献给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这首歌曲后来被广泛传唱,甚至成为了第二十九军的军歌。
歌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其歌词简洁流畅、口语化,节奏铿锵有力,易学易唱。旋律富有形象性,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种近乎口号式的呐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歌词中“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和“把它消灭”等句子被重复,作为一种强调的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前者似乎是一个警句,向全国军民发出战斗的号召;后者则表达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此外,“冲啊!”和“杀”的呼喊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使这首军歌的战斗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大刀进行曲》的旋律采用2/4拍子,节奏均匀明确,突出强拍,充满了雄壮的气氛。歌曲开始处的同音反复和“大刀向”三字上的逆分节奏,从容不迫、果断有力,如同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震撼人心。此外,歌曲中大量使用附点节奏、逆分音型等手法,体现出强烈的情绪。旋律形成一种类似宣叙调的陈述,进而逐渐形成短促但强劲有力的音调,表现出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威风凛凛和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气势。
《大刀进行曲》诞生不久,便被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进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名曲一起,形成了最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首歌曲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它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它告诉人们,只有团结一致、英勇抗争,才能战胜一切敌人、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松花江上》赏析
《松花江上》创作于1936年秋,由中共地下党员、西安省立二中国文教员张寒晖作词作曲,它以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诉说着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和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沈阳,并陆续侵占东北三省。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1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的惨状,激起了他创作歌曲的冲动,于是创作了《松花江上》,歌词以第一人称来写,字字血泪,诉说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被迫流亡的悲惨遭遇。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松花江上》采用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旋律中充满了悲愤与哀伤。随着歌曲的深入,旋律逐渐激昂,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怒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通过对敌人的愤怒与控诉,饱含无限感慨的发问,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寄寓了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松花江上》是一首深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抗日歌曲。它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内容,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对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毕业歌》赏析
《毕业歌》最初是1934年由中国左翼文艺家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歌曲的创作背景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前夕,社会动荡不安,青年学生们面临着国家兴亡的重任。《毕业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号召青年学生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展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泛传唱,成为激励青年们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歌词以号召性的语言开头,“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接着描述了国土沦丧、民众嗟伤的悲惨现实,并提出设问:“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歌词强调了青年们的担当和使命:“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歌词中充满了对青年学生们的鼓舞和号召,激励他们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通过描述国土沦丧的现实和青年们的担当,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毕业歌》的旋律为进行曲风格,节奏明快有力,易于激发人们的斗志。歌曲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使得旋律既统一又富有变化。歌曲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了当时青年学生们的朝气蓬勃和革命热情,又展现了他们面对国家危亡时的坚定和勇敢精神。
《毕业歌》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它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南泥湾》赏析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作为“生产模范”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延安鲁艺秧歌队在准备文艺节目时,构思了一个名叫《挑花篮》的秧歌舞,由八位女演员挑着八对花篮表演,其中插曲的最后一段就是《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参加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学习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精神的深刻体会,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之后,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南泥湾》反映了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歌曲通过描述南泥湾从荒凉之地变成“陕北的好江南”的历程,热情歌颂了八路军战士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不朽业绩。歌词简洁质朴,充满了欢快的氛围和积极的情绪。它描述了八路军进驻南泥湾进行劳动大生产的场景,展现了生机勃勃与丰硕的成果。歌词通过对比南泥湾往年的荒凉与如今的繁荣,烘托出人们看到南泥湾变化后的激动心情。歌词还表达了对劳动模范的感激之情,以及将南泥湾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
歌曲前半部分旋律优美、节奏新颖明快,表达了作者对南泥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后半部分欢快跳跃,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将人们对南泥湾变化的激动心情推向高潮。歌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巧妙。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将抒情性与舞蹈性融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南泥湾》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味,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在陕甘宁边区广泛传唱,深受军民的喜爱,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历程,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延安颂》赏析
《延安颂》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创作于1938年。这首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既具有抒情性,又富有战斗气息。它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泛传唱,成为革命精神的重要象征,还激励了无数进步人士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延安颂》以其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延安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了中国革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歌词以明媚的语言描绘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氛围。如“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些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延安的秀丽景色之中。同时,歌词也表达了革命人民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如“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延安颂》的曲调气势恢弘,委婉流畅,将抒情性与战斗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也可以看作是带省略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歌曲的开头曲调优美抒情,在妩媚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同前后抒情性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豪迈的气势,使得全曲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延安颂》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它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情感。全曲情感的爆发点是在“啊,延安”这一句上行大六度的大跳跃上,倾注了曲作者对革命圣地的无比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歌曲结尾时的“灿烂辉煌”一句,上行的四度大跳使歌曲达到最高潮,给听众的心灵以强烈震撼,使人难以忘怀。
《延安颂》不仅是一首革命歌曲,更是一部艺术佳作。它成功塑造了革命圣地延安的音乐形象,将抒情性和战斗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同时,歌曲还吸收了民歌的某些音调特点,并借鉴了西洋抒情曲的音乐风格,使得旋律更加优美动听。
《延安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泛传唱,成为了革命精神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中国革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型声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音乐史诗,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该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音乐叙事诗。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劳动号子的形式,展现了黄河船夫们在狂风恶浪中搏斗的英勇景。
旋律激昂有力,节奏紧凑,富有强烈的劳动气息和斗争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以男高音独唱的形式,深情地歌颂了黄河的壮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旋律优美抒情,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通过描绘黄河的源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音乐与朗诵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第四乐章《黄水谣》以女声二部合唱的形式,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旋律哀婉动人,歌词深情细腻,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儿女的深切同情和关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以对唱和轮唱的形式,展现了黄河岸边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旋律简洁明快,节奏鲜明有力,富有浓郁的民间风格。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女声独唱的形式,表达了黄河儿女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旋律深沉哀伤,歌词悲壮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齐唱、轮唱和合唱的形式,表现了黄河儿女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决心和勇气。旋律雄壮有力,节奏坚定有力,富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革命精神。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以混声合唱的形式,将全曲推向高潮。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旋律激昂壮阔,节奏紧凑有力,形成了强烈的音乐震撼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励了无数抗日军民,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战斗号角。
《黄河大合唱》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如今已被广泛传唱和演绎,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旋律和歌词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军民大生产》赏析
《军民大生产》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歌曲,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张寒晖亲身经历了大生产运动,深受其感染,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歌曲。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军民大生产》不仅生动再现了抗战军民在艰难困苦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场景,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颂歌。它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铭记那段艰苦岁月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继续发扬革命精神。
歌曲结构为五声商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两个乐句组成,具有健壮豪迈、整体性强、一气呵成的特点。歌曲内容:采用了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并填入了体现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情景的歌词。歌词中充满了劳动特色和节奏感,如“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吱咛吱咛嗡嗡嗡嗡吱”等衬词的使用,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生动描绘了边区军民开荒、纺线、训练等劳动与战斗生活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歌曲节奏坚定有力,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增添了歌曲的动力感。旋律健壮豪迈,具有劳动号子的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斗志。歌词语言生动、朴素,形象鲜明。通过富有节奏感的衬词和生动的劳动场景描绘,使歌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军民大生产》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鼓舞军民士气、激发劳动热情的重要作用。它成为了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生动写照。歌曲传唱不衰,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民歌之一。歌曲后来被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并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评价。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军民士气、激发劳动热情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之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