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史上永久光辉之一页 记姚营抗日英烈任之
来源:李建新   2025-07-17 15:35:49

  据电影《捍卫者》编导介绍,剧中人物马啸杨连长,其原型为 98 师 583 团 3 营(姚子青营)7 连连长任之。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之际,笔者以反映任之从军经历的《人员简历册》为蓝本,依据《十九路军淞沪抗日作战记要》等历史资料,选用《抗日战史》第 57 页末端一语:“……全营官兵与城同殉,诚我【抗战史上永久光辉之一页】”为标题,着手整理材料撰写此文,谨向读者展示任之(至今未列入人民共和国烈士名录【因非遗族无申烈资格所致】)悲壮之人生,让人民共和国数以万计的无名英烈之光辉,永耀中华大地。

  任之(1907.3-1937.9),曾用名任剑青,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人,黄埔军校洛阳分校军训班四期毕业。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会战爆发,任之时任 18 军 98 师 292 旅 583 团 3 营 7 连上尉连长,9 月在上海宝山守卫战中,任之与营长姚子青及全营六百将士一起,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

  1907 年 3 月 15 日,任之出生在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苦命的他从小丧父,其父生前在镇上

开米行,家境略有盈余,由于父病早逝,家道中落。家中除了母亲还有一个两岁的弟弟,名为剑彬,母子三人相依为命。

       任之母亲黄玉珍,失去丈夫后含辛茹苦。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凭着她

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之精神,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即使家境贫寒,也想方设法送孩子们上学读书,不耽误孩子的前程。

  少年时代的任之十分懂事,很小就帮家里干活,分担母亲的重担,家中艰苦朴素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任之从小聪明活泼,在本镇上完小学,考入县城的私立中学。读书期间他操行优良,成绩优秀。

  1924 年,经人说媒,17 岁的任之与麻河口全美剅村的张家女儿张氏,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俩感情恩爱。1925 年 11 月,任之的女儿出生,取名秀章。任之夫妇十分疼爱女儿,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内军伐混战,战火连年,民不聊生。为救国救民,结婚不久已为人父的任之辞别妻女,和同窗好友黄斗才(又名黄逖非,后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进步青年,离乡背井投身民主革命。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军威震全国,国民革命的影响传遍全国。在此革命形势下,任之加入了北伐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兵站总监部第 7 分站上尉站员;11 月,转任第一兵站监部上尉交通员,服务于国民革命军 1 军的后勤补给工作,时任第 1 军的军长是何应钦。

  1927 年 7 月下旬,退到山东腹地的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部乘国民党宁汉纷争之机,举行反攻。交战双方激战六天六夜,厮杀激烈,龙潭车站先后三次易手,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以北伐军的胜利而告终。此役为南京政府北伐军在江苏龙潭、栖霞山地区对军阀孙传芳部进行的反攻战役,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任之作为在兵站负责北伐军军需调度和输送队的上尉队长,为保障此役军需物质的调运输送,立下了战功。

  1927 年 7 月至 1929 年 6 月,任之先后担任第 7 兵站上尉经理员和兵站总监部输送队上尉队长。任之几年来在兵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出色完成部队军需物质和军人的调运,和输送任务,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

  1929 年 7 月,任之荣调兵站总监部,任少校交通员。

       由于国民革命军在北伐中,军队快速扩充,这给国民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为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提升军队战斗力,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国民政府决定进行裁军并成立“编遣委员会”,主导全国的裁军工作。1929 年 8 月军队开始缩编,兵站总监部被裁撤,任之只能另谋出路

  1930 年 1 月,任之被分派到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导第二团任中尉书记。此时武汉分校教育长是钱大钧,教导第二团团长是夏楚中。教导团编制隶属于中央军校, 教导团的干部可以在教导团和军校教学、行政机构之间进行流动,教导团的教育、管理、官佐薪饷等都由军校来安排和调度,教导团的指挥调遣权掌握在校长蒋介石的手中,它是黄埔军校的组成部分。

  中央军校共组建了五个教导团,它是黄埔军校的基本根基,后期军校因人数增多而编制扩大,往往直接组建教导师与教导总队。1930 年 5 月,由于裁军问题引发中原大战爆发。7 月,武汉分校教导团改编为教导第 3 师,师长由钱大钧兼任。任之时任教导第三师第一团上尉书记。

  1930 年 11 月,教导第三师改称为陆军第 14 师,师长钱大钧。此时的 14 师纳已入 18 军建制,师长由 18 军军长陈诚兼任,任之任 18 军 14 师 80 团上尉书记,从此他成为陈诚土木系的一员。

  国民革命军第 18 军,组建于 1930 年 8 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劲旅。第 18 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等将领赖以晋阶的基础,军中骨干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作战时都能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堪称国民党军主力王牌。

  抗日战争期间,要说抗日战功之首,第 74 军和第 18 军最为突出,在抵抗外敌护我国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第 18 军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 11 师,师长就是著名的陈诚。1930 年 8 月,蒋介石以第 11 师为基础扩编为第 18 军,陈诚任军长,开启了第 18 军的辉煌历史。

  1932 年初,18 军军长陈诚率领驻防江西吉安,为了提高基层军官的战术指挥能力,提高部队战斗力,陈诚在江西吉安创办了陆军第十八军干部补习所。任之于 1932 年 6 月入十八军干部补习所第二期受训,1932 年 11 月毕业。

  1932 年春,任之妻子张氏,在老家池塘边洗衣时,不慎落水溺亡。任之闻讯甚是悲伤,他急速从部队赶回老家奔丧,料理妻子的丧事。丧假期满,还在悲伤之中的任之只能无奈地告别慈母、爱女和亲弟,怀揣依依不舍之情踏上归队之路。孰料任之这次走出家门,竟再也没有回归故里 。

  1933 年秋,任之经同乡友人黄逖非先生(后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介绍,续弦江西女子黄瑞兰。婚后,夫妻俩随军生活在一起。

  淞沪会战初始,任之部队奉命从武汉开赴上海参战,妻子黄瑞兰随军进入上海后,因战况激烈不得不与丈夫分离,回江西娘家居住。没想到任之夫妻俩上海的分离,竟然是他俩人生最后的决别。

  任之在淞沪会战上海宝山之战牺牲后,遗孀黄瑞兰首次回到任之老家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与婆家人生活了一些年。后来,任母不想让遗孀黄瑞兰孤老一生,劝其改嫁他人。改嫁后的黄瑞兰,直至 1999 年去世,这些是后话。

  1933 年 1 月,任之调 18 军 14 师(师长周至柔)40 旅(旅长夏楚中)80 团(团长李节文),任之担任 3 营 9 连任上尉连附。从此,他离开了多年忠于职守的书记职位,成为一线作战部队的基层指挥员。

  1933 年 7 月,蒋介石在江西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庐山军官训练团,一共举办了三期,每期受训时间为两个星期。任之于 1933 年 8 月 13 日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受训,编为第二期第二营第六连。受训地址为庐山海会寺。8 月 27 日毕业,获得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

  1934 年 5 月至 1935 年 7 月,任之调回 18 军的 98 师(师长夏楚中)师部参谋处,任上尉参谋。在师部工作一年多时间里,他坚持学习军事理论,与师部同事经常探讨和磋商一些军事技能与战术,军事素质不断提升,也深受师长夏楚中的青睐。为了更快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1935 年 8 月,任之应召考入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四期学习。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 1932 年创办于南京本校,其目的是调训行伍出身的军官,受训对象为连、排级军官。该班第一期在南京开班,从第二期开始,搬迁到河南洛阳,所以该班又名中央军校洛阳分校,该班的实际负责人为教育主任主任祝绍周。抗战爆发时,该班前后共开办了五期。任之被编入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第十队受训,校址为洛阳西工。经过近一年的学习,1936 年 7 月,任之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毕业。1936 年 5 月至 1937 年 8 月,任之军校毕业后,返回 18 军(军长罗卓英)98 师(师长夏楚中)292 旅(代旅长方靖,原旅长吕国铨因陆大学习未归,暂由 294 旅旅长方靖代理)583团(团长路景荣)3 营(营长姚子青),任 7 连上尉连长。

  1937 年 8?13?,淞沪会战爆发,抗? 战争全? 展开,营长姚子青(黄埔六期),奉 98 师师长夏楚中(黄埔一期)之命,该部从武汉调往上海参战。

  8 月 31 日,姚营进驻上海宝山县城。 姚子青立即组织各连连长到前线侦察地形,与各连连长研究战术,并积极展开防御部署。7 连连长任之率部负责防守县城东门。

     宝山城位于吴淞江口,东、南、北三面临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军要从海上登陆,宝山是必经之地。两军对垒,敌强我弱,姚营要阻击从海上登陆的敌人,守住县城,将是一个严重的的考验。

  9 月 1 日,宝山之战正式打响。凌晨,日军第 3 师团第 68 联队约 2500 人,以战车为掩护向宝山发起了进攻。日军先以空军、海军展开对罗店、宝山、狮子林等处进行狂轰滥炸,以期在步兵进攻开始之前摧毁中国军队的防御工事,最大限度地杀伤我军。日军猛烈的炮火轰击,给姚营守军造成不小伤亡。在此战况下,营长姚子青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死守,避实就虚,他用集中力量,等待时机逐个击破的方式粉粹了敌人的进攻,使敌军首日攻击未占到什么便宜,双方均有伤亡。

  9 月 2 日,日冦继续加大了飞机舰炮对宝山阵地轰击力度。步兵则借助坦克掩护下发动多次冲锋,日军更准备企图截断姚子青营和后方的联系。姚子青及时看穿了日军的阴谋,趁敌人立足未稳之机,组织敢死队阻击敌人,结果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日军见这一计划也没有成功,敌人准备集结更多的兵力继续猛攻。9 月 3 日,日军占领了狮子林阵地。攻占狮子林的日军也加入到对宝山的围攻之中,日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围攻姚子青营。姚子青则选择主动出击,组织精干士兵,将日军拦截于金家宅和宝山外围之间,并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此战毙伤日军 200 多人。

  9 月 4 日,日军的炮火更为猛烈。30 多艘军舰以排炮猛烈轰击宝山城。日军的狂轰滥炸持续全天,姚子青营的大部分工事均被摧毁,姚营官兵牺牲百人之多。4 日晚,姚子青给旅部发电“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9 月 5 日,一大早,日军的冲锋再次开始了,姚子青和官兵们均死战不退。激烈的战斗一直连持续战到中午,此时姚子青手下 4 个连长阵亡 3 个,9 个排长牺牲了 6 个,可一直坚守在城东门的任之依然还活着。

  任之率领 7 连战士顽强坚守东门,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攻击。日军的炮弹带着凌厉的呼啸声,溅落在 7 连阵地上,发出震耳欲聋地爆炸声,接着是飞沙走石、弹片四溅。趴在掩体里观察敌情的任之,从坑道里钻出来,抖了抖身上的尘土,待敌人进入最佳射程时,他端起机 枪,大喝一声“打”,7 连战士手中的武器喷射出一条条火舌,把鬼子撂倒一大片,已冲上来的鬼子又不得不撤回去。 无奈而凶恶的日寇,于是向城东发射大量硫磺弹,整个宝山东门燃起熊熊大火,7 连不少战士葬送在烈火中。

  在这战斗最危急的时刻,营长姚子青身先士卒,立刻赶到战事最激烈的东门督战,同时将炊事兵、传令兵等后勤人员全部派到东门参加战斗。姚营速与任连会合后了解状伤亡状况,调整防守策略,有效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为鼓舞士气,激发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姚营长、任连长,相继向属下嘱托:“营长、连长若战死后,由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上;班长死了老兵上,活着的人一定要坚守阵地”。战士们听了纷纷表示:“人在阵地在与宝山城共存亡!”

  在这一天的激战中,姚营战士英勇顽强抗击日军,造成敌军死伤近 200 多人,还将日军 68 联队联队长鹰森孝打成重伤。同样,宝山城内姚子青营,人员已伤亡也不少。太阳落山的时,虽然宝山城还在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此时,包括任连在内的整个姚营,还活着的人已不足百人。98 师 583 团姚子青营,陷入重围,敌军续以舰炮,飞机联合轰击该城竟日不停……

  9 月 6 日,敌军顷以全力继续猛扑,配以战车向各城门冲攻, 守军力战伤亡修重,孤城危如累卵,姚营长急电向夏师长报告战况∶“敌军兵舰三十馀艘排列城东门江面,飞机十余架,轰击各城门 ,战车十余辆配合步兵向我三城门攻击,职等决遵命死守。“

  夏楚中师长覆电勖勉“宝山城关系全局,你该仰体蒋委员长意志,战 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吾辈成功成仁成无二致,你营应以宝山城为归宿地,建立不世之奇功,并应该充分准备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与敌借亡於城中也。“

  夏师长当夜续连接姚营长两电略称∶ “(一)职等受主义之薰陶,领袖之恩德,敢不尽死以报国恩,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 存奋起到底。(二)职营官兵,均抱与敌偕亡的决心,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人城俱亡无补大局,仍恳速援围。”

  夏师长即电嘉奖,告以援军第一军一部已到杨家行,正向宝山急进中 ,以坚其固守之心。但终因 四面隔绝难以赴援,以致忠勇的守城孤军卒与城偕亡。 敌军以优势的兵力,并兵舰三十余艘,战车十余辆,自 9 月 5 日起, 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猛攻宝山城,守军姚子青营死守孤城,极力抵抗,城垣多被飞机、大炮轰毁 ,城内建筑物无一幸免。

  据该营劫后余生者逃出倾述∶守军已经伤亡惨重,敌复炮轰,午后续以战车堵塞攻击,飞机、舰炮海空联合,集中火力攻击城内,造成城瓦全无,焦土一片,姚营长率领残部犹为最后之苦斗,与敌人作最惨烈的巷战。

  9 月 7 日,凌晨,东门也被日军突破。姚子青营长与任之连长率领 20 几名残余官兵在东门附近做最后坚守,战至上午十时左右,终因敌众我寡孤力无援,姚子青营长和任之连长,都在激烈的巷战中壮烈牺牲。

  姚营全体官兵牺牲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说:“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这是对中华民族之魂和抗战精神所作的最好诠释。

  姚子青、任之及全营官兵殉国后,上海《大美晚报》著文赞领:“此次姚营,全体殉城,其伟大壮烈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也为世界人类之光荣,其事迹将永垂青史!”

  1938 年 3 月 12 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演讲,高度赞扬包括任之在内的姚营全体阵亡将士,为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1938 年春,任之家乡的南县国民政府,在县城专为任之抗日殉国举行了公祭活动;社会各界团体和民众数千人,举行了游行集会,隆重悼念与缅怀任之舍身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任连、姚营及六百阵亡将士的壮烈之举,被拍成了电影《捍卫者》,他们的英雄事迹,还被写入初中历史教科书,成为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任之连长和姚子青营长牺牲后,他俩的名字与事迹,已载入《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记要》和《抗日战史》,他们不屈不挠,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国人。行文至此,笔者以《抗日战史》第 57 页末端一语:“姚子青营长、任之连长均阵亡于城东,……

  全营官兵与城同殉,诚我抗战史上永久光辉之一页。”为结束语,谨以此,向在抗战中牺牲的,有名录的或无名录的所有烈士,致以崇高敬礼!英烈精神与日月同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