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来源:文/胡凯歌 胡顺广   2025-07-17 15:50:40

  ——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兰墩村革命前辈杨玉贞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泪飞顿作倾盆雨。

  呈阶梯状的“静安公墓”在一排排小松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公墓第三组第一排第三个墓穴,静静地安睡着一位看似普普通通的老人。然而,这位老人并不普通,他曾是中国万千革命前辈之一。挟雷霆之怒,荡时云黯淡,驱百年沉疴——他就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兰墩村革命前辈杨玉贞。

  1924年,这是一个甲子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广州,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达成,黄埔军校成立;这一年的上海,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这一年的北京,清逊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一年的山东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一户姓杨的人家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冥冥之中,目不识丁的夫妇俩给孩子取名为“贞”,按族谱的“行辈字派”中间字为“玉”,所以这个孩子的取名“玉贞”。之后,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杨玉贞前辈一生忠贞于中国共产党,忠贞于祖国和人民。

  1938年,全民族抗战爆发的第二年。这时的齐鲁大地已大部分沦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万姓以死亡。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到来,给广大贫苦人民带来了生的曙光与希望。杨玉贞自幼就失去了母亲,兄妹3人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幼小的年纪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齐鲁大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尤其是大伯家哥哥革命烈士杨玉吉在共产党成立的鲁中干校学习归来途中,因汉奸出卖被日寇残忍地杀害在日照市莒县夏庄镇东岭上并毁尸灭迹,尸骨无存(《莒南县志》有记载杨玉吉烈士牺牲的经过)。他和大伯怀着万份悲痛的心情到堂兄牺牲的地方捧回几把黄土,带回家乡安葬,不久大伯、爷爷因伤心过度先后离开了人世。年仅14岁的杨玉贞满腔悲愤,怀着家仇国恨,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年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莒南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他以熟悉地形之便帮助八路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被战时滨海军区授予“滨海作战小英雄”等荣誉称号。

  1940年2月,杨玉贞在山东滨海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与八路军战士同生共死,并肩作战。因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杨玉贞被中国共产党吸收为中共党员,后又因工作成绩突出,不久直接进入党支部工作。因其年龄较小、熟悉地形,经常被安排从事地下工作及送情报等任务。

  1943年2月,杨玉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参军入伍,也是其所在党支部第一位参军入伍的支部党员。入伍部队是八路军彼时赫赫有名的115师教导二旅六团,山东地区则习惯称其为“老六团”。

  “老六团”是一支光荣的英雄团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人民对滨海军区六团的习惯称谓。其前身是1928年7月由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的平江起义中诞生的平江起义团。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6团,后与冀鲁边七团及蒙山大队合编为教导二旅六团。1937年9月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广阳伏击战等战役。1938年12月,在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由山西前线挺进山东敌后,总部设在莒南县大店镇,先后创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115师各部进行整编,686团被编为教导二旅六团,即所谓“老六团”。1941年1月,由鲁南东进滨海地区,此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老六团”长期战斗在临沂、日照及赣榆等周边地区。因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多次与敌人展开浴血战斗,为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乃至整个山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群众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六团”。

  杨玉贞初入部队便因反应机敏、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成为时任八路军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部长谷牧的勤务兵。在部队的培养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谷牧的教导下,杨玉贞快速地成长着,不久成为一名八路军优秀的骑兵通讯员。

  在那个信息不畅,战火纷飞的年代,骑兵通讯员是保障指挥所和作战部队通讯畅通的关键。后来据杨老回忆,在担任骑兵通讯员时,他过的是“昼夜颠倒”的生活,为躲避敌人的追捕,他大多数的工作是在深夜进行的,攥紧缰绳,护好贴身藏着的军情机密,争分夺秒地来往于大店115师司令部和周边作战前线。

  每年夏季汛期,沭河水深且宽,不能骑在马上过河,就把信封用塑料纸包好,绑在贴身处,双手拽着马尾巴,双脚蹬着马屁股,身子泡在水里,只留着脑袋露出水面,与马泅水过河。在没有马骑的情况下,从老乡家借个泥盆,坐在泥盆中,用手扒拉着河水前行,遇到河水湍流急促,一个浪头打来,泥盆往往倾倒侧翻,人一下子就坠入河里,就只能泅渡过河,有时被河水冲走好远;幸运时,河里漂来一段枯树,就抱着枯树过河。夜里送信,为了安全大都选择在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更看不清路面,骑在马上“咯噔咯噔”很是颠簸,跑路忽高忽低的,有时和马一起摔倒。等到达目的地后,浑身伤痕累累,像散了架似的。就这样,杨老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深受各级领导的好好评和喜爱。谷牧等首长曾多次表扬,说杨玉贞是一名红色勇敢机灵的好战士。

  1943年3月“老六团”改编为滨海军区第六团。1944年1月滨海军区党委和军区首长组织了著名的“甲子山战役”,决定拔除石沟崖的朱信斋伪据点。朱信斋被称为“滨海的刘黑七”,所部投靠日军后,在1941年3月至44年1月,残忍地杀害了我党、干部和工作人员200余人,其中有独立营教导员董振彩、连长山世传、指导员董宪法等同志,以及上百名地方干部和区中队战士。同时在日军的支持下,朱部更加肆无忌惮,四处抢掠粮食、牲畜,抓壮丁,放火烧杀,残害无辜群众。为此甲子山区的许多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赣榆战斗后,六团移防到日照县的草坡、团山子一带,六团指战员听到群众对朱匪的血泪控诉,无不怒火满腔,请战书如雪片般飞到团首长手里。战士们誓言要“杀猪(朱)”过年,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雪恨,为甲子山区20万人民解除切身大患!21日晚战役第三阶段正式打响,参战部队有滨海军区第六团、第十三团、滨海支队教导团、特务团和莒中独立营等。六团担任主攻任务,其战斗部署是:由四连、八连夺取西炮楼;六连1个排夺取东岭炮楼;占领制高点后,由二营歼灭石沟崖村内之敌,将敌南北分割、拦腰斩断;然后,由一、二营围歼北寨之敌,六、八连围歼南寨之敌,将敌一口口吃掉。最终参战部门全歼了朱信斋部。3月27日,《大众日报》头版对这一英雄事迹进行了报道,使得这场战争的英雄事迹得以广为流传。“石沟崖匪穴好坚强,大鹿砦铁丝网……你是人民的子弟兵,你是常胜无敌的八路军老六团。”这是一首《石沟崖战歌》就是赞扬“老六团”在石沟崖战役英勇杀敌事迹。

  1945年8月老六团被编入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一团。抗战胜利后,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在罗荣桓元帅的带领下由山东诸城挺进东北地区,先后参加了济南、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和进军广西剿匪等战役。之后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此时的“老六团”被编入东北野战军,1949年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杨老一生紧紧追随着“老六团”,从鲁东南滨海战场转战辽沈沃泽的黑土地。在此期间,杨老也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成为骑兵通讯班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并服从上级安排前往莒南大店干部学校进修。在部队的培养下,从大字不识一个的贫苦孩子成长为拥有初小文化水平的军队基层干部。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战争的硝烟马上就要燃烧到我国边境。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的果实。为确保这一胜利果实,绝对不允许列强再次践踏我们的领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入朝志愿军,出兵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正在东北地区戍边的杨老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杨老担任后勤部第五分部二十一大站六十二分站仓库主任。在那段远离祖国和亲人,各种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杨老绞尽脑汁,历尽千辛万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前线军需充足。困难时期,在克服两国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以“连比划再猜”方式,将当初离家时贴身珍藏的奶奶送给他的戒指与朝鲜人民交换了衣物和粮食,然后一丝不留地发到了战士们手里。在他担任仓库主任这段时间,他总是将相对好一点的军衣给战友,自己穿的军衣却常常是又薄又破。这样的装备根本耐不住朝鲜的严寒与冰雪,以至手脚、耳朵、膝盖等多处冻伤了,身体更是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再加上长年的战斗生涯,全身负伤多处,伤痕累累,发展到后来几乎每天都受到病痛的煎熬,已经无法再继续战斗了,不得已组织上批准杨老回国休养。杨老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在朝鲜战争结束的前夕,依依不舍地含泪离开了与战友们浴血奋战的朝鲜战场。

  后来,杨老每每回忆起在朝鲜战场的战斗,心中总是唏嘘不已,总是念念不望地说没能坚持到战争结束,与战友们一起归国。回国后组织上计划将杨老分派到兰州军区工作,但杨老以自己文化程度低、体弱多病、不给组织增加负担等为由,说服了组织,毅然地离开战斗生活了十几年的部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组织上充分考虑了杨老的意见,将杨老的组织关系转到了莒南县干休所,享受县处级待遇。

  离休后的杨老逢人便感慨战争的残酷,杨老说,他是幸运的,他能平平安安的从战场上回来了,还有许许多多的战友再也回不到梦里的家乡,每每回忆到动情处,这位戎马多年的老人红了眼眶。杨老说他怕呀,他怕咱们国家再被“鬼子”欺负,他怕孩子们再吃一回他那一辈人吃得苦。在他的长孙达到参军年龄时,又毅然决然地送长孙参军入伍,想必,党和军队是杨老一生忠贞的信仰,保家卫国亦是杨老千金不换的初心!

  痛惜,呜呼哀哉!杨老于2004年2月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曾经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杨老一生对党无限地忠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这片生他养育他的红色土地无限地挚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上一个辛丑年,如豺狼般残暴列强刮分中国,腐朽的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诸多条约,使华夏千年历史坠入了最深渊;而今一百年过去了,泱泱大国早已崛起,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夹雷霆一怒万里,叱九洲山岳震撼,中华民族自信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