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血染敖子坡
来源:文/赖加福   2025-07-17 16:35:48

  1945年7月5日夜晚,天气异常闷热,空气像凝固了似的,不见一丝风的痕迹,漆黑的夜幕下,一条连绵曲折的山路,不断伸向远方。

  这条山路异常难走,坡道陡峭,地面坑洼不平,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倒。曹启洪跟随在警一旅八连的队伍里,一面用手拭擦着额头渗出的汗珠,一面不停地向前奔走。这位1914年出生于江西赣南会昌山区的小伙子,19岁加入红军,在红三军团任战士。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曹启洪,现在是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八连的连长。

  上个月中旬,八路军359旅一部奉中央军委命令,护送“七大”代表和领导干部挺进敌后。他们从陕北延安出发,东渡黄河,行军大半个月,进入山西越过吕梁山,来到汾阳境内。随后将下山穿过晋中平原敌占区,进入太行山区继续南下。

  7月6日拂晓,部队到达汾阳县西山山麓的敖子坡村,决定在此宿营,准备东向横渡汾河。

  敖子坡村依吕梁山脉,面晋中平原,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地交界处,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上世纪40年代初,正是抗战最困难时期,党和政府及其抗日力量主要在山区活动。敖坡村作为连接晋绥根据地与太岳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的重要驿站,是通往延安交通线上的一处重要节点。为此,汾阳抗日民主政府还承担着护送途经此地的抗日队伍、革命干部、进步人士往返延安的任务。

  敖子坡村群众基础很好。日军曾多次袭击敖坡村,地方政府和武装转移后,敌人大肆烧杀,残留下斑驳烟痕。有一次,鬼子进村袭击和抢粮,因村民一问三不知,便恼羞成怒,将村民何如海及儿子何振武一枪穿膛而过,父子俩倒在了血泊之中。敖子坡的村民并没有被鬼子的暴行所吓倒,全村没有一个人屈膝投敌,出卖组织和同志,而是更积极地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

  经过一夜行军,大部队开进坡子村落脚,八连担任警戒任务。心细的曹启洪,决定带两个战士悄悄摸到村西头侦查,结果发现山道上悉悉索索地走来一队鬼鬼祟祟的身影,偶尔还有“叽里咕噜”小声嘀咕的声音。不好,是鬼子。曹启洪内心咯噔一下,惊出一身冷汗:幸亏自己多留了一个心眼,如果让鬼子悄悄摸进村里,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山西日军觉察到我军部队行动意图,纠集二千多日伪军沿途阻击,并于汾河、公路、同蒲铁路一线层层封锁,企图阻我南下。

  这天,盘踞在县城、赵庄、罗城、仁岩各据点的日伪军八百余人(日军一个大队,皇协军两个连),敌人分三路,经安乐庄、上下池家庄,向敖坡扑来。曹启洪发现的,正是东路罗城之敌。

  曹启洪赶忙原路折回,一面将敌情报告旅团首长,一面命令副连长陈学诗率领二班迅速迎敌。

  一场阻击战不可避免打响了。副连长他们很快就与日军先锋小分队接上了火,击毖日军一小队长和数名士兵,将敌阻于村外。

  这时,日寇主力在山炮及其机枪大力掩护下,抢占了敖子坡高地,意欲切断我退路。这一举动,对我指挥机关及主力部队转移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

  旅长文年生接到报告后,果断命令八连:“不借一切代价夺回敖子坡,掩护主力沿黄土梁向龙门方向转移。”同时,为了掩护八连战斗,又派团教导队在团参谋长谭刚和队长熊秋文指挥下,加入敖坡村西侧无名高地战斗。

  八连连长曹启洪、指导员刘友敏虽然年纪轻轻,却都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他们俩决定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反击。曹启洪对刘友敏说道:“你负责掩护,我带人冲上去。”

  在曹启洪带领下,八连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如旋风般扑向敌人。他们用手榴弹,刺刀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连长曹启洪冲在队伍最前面,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威风凛凛地出现在敌群中,只见他手起刀落,一会功夫,就砍翻了几个鬼子。经过拼死冲杀,梁上之敌大部被歼,八连一举攻下了敖子坡高地。

  夺回敖子坡,曹启洪紧锁的眉头并没有因此舒展开来,他知道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阻击战会更加严峻。“我们一定要把敌人死死拖在这里,掩护主力转移。”曹启洪的手臂在空中做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动作,又一次对八连的战士们强调战斗的任务。

  天色逐渐明亮,敌人的反攻开始了。“轰、轰、轰……”炮火声此起彼伏,硝烟滚滚,几乎要把山头夷为平地。鬼子没有给八连片刻喘息的功夫,又纠集五十人、一百人、二百人……连续向八连阵地发起七次攻击。当八连第七次英勇顽强地击退了敌人攻击时,曹启洪看到指导员刘友敏左臂被打断,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再看看自己,身上负伤六处,两臂中弹,鲜血染红了军装。曹启洪咬了咬牙,把一口血水狠狠吐到地上,斩钉截铁地说:“誓死也要守住敖子坡!”

  中午十一时许,鬼子又纠集三百余人、再次向敖子坡疯狂反扑。八连已经弹药殆尽,曹启洪望着越来越多的敌人逼近,眼睛里喷出仇恨的火花,喊道:“绝不能让敌人把敖子坡夺去。”他第一个跳出工事,勇敢地冲向敌人,率领战士们与敌拼刺肉搏。殊死战斗中,鲜血染红了敖子坡。曹启洪,刘友敏两人因为伤势过重,终于如一座大山轰然倒下了,用生命践行了“誓死也要守住敖子坡”的誓言。

  战后的敖子坡恢复了往日的寂静,夕阳的余辉照耀在曹启洪遗体上,只见这位钢铁战士的手上依然紧握大刀,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临死前未合上的双眼,望向远方。料理烈士后事的朱干事说,远方的远方是曹连长家乡——江西赣南的会昌。英雄在参加红军后,直至牺牲之前,还来不及回家一次,来不及看上一眼自己阔别12年的妻子胡氏,看上一眼出生后从未见过面的儿子曹先兴;也来不及兑现给父母信中的承诺:“等打完鬼子,就回家去与你们团聚。”

  八连战士看到曹启洪连长和指导员当场壮烈牺牲,悲痛欲绝,纷纷喊着:“为连长报仇,为指导员报仇!”如愤怒的潮水涌向敌群。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头与敌人拼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久久回荡在敖子坡上空。

  敖子坡阻击战从早晨5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终于击溃了敌人,守住了阵地,消灭日寇100多人。战斗结束后,主力部队当夜胜利转移至向阳镇,休整后,急行军180里,横跨同蒲路,渡过汾河,完成了战略转移。

  在敖子坡阻击战我军牺牲的14名官兵中,曹启洪连长年龄最大,也仅31岁,其他的只有20来岁,有的还不满20岁。为了抗击侵略者,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他们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后,为了表彰连长曹启洪的英雄事迹和八连的功绩,警一旅授予八连“启洪连”光荣称号。

  1970年,参加过敖子坡战斗,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0174部队师参谋长的朱志伟同志,率部队从湖北武汉徒步来敖子坡村拉练。在敖坡村组织及村民的配合下,拉练部队将当年草草掩埋的同志重新进行了安葬,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园。曹启洪的墓地朝着江西赣南的方向,敖子坡村的村民说,要让生前回不了家的英雄,死后能每天望见自己的故乡。之后,村民将此处由敖子坡更名为“启洪坡”。

  现在,陵园里松柏青翠,枝干挺拔,它象征着烈士精神万古长青。而烈士们洒下鲜血守护的敖子坡村,已经发生蝶变。村庄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蜂飞蝶舞,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像一条丝带穿过,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20年7月6日,曹启洪孙子曹双贵辗转找到爷爷的革命足迹,他以“启洪连”亲属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山西汾阳敖坡战场原址进行的纪念启洪坡战斗胜利75周年盛会。在曹启洪离家参加红军,时隔86年之后,终于实现了亲人之间穿越时空的“团聚”。彼时,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曹双贵,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爷爷墓前,他双腿立正,右手举到耳边,恭恭敬敬给爷爷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两行热泪,瞬间如决堤的河水,从曹双贵眼睛里夺眶而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