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永不褪色的旗帜
来源:闫伟东   2025-07-18 08:48:30

  他是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中很特殊的一个,延安时期党竖起的一面模范退伍军人旗帜,八十多年来,迎风猎猎招展,永不褪色。杨朝臣,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场上负伤,一条腿严重残疾,跛子,走路很费力。1941年,他退伍后孤身一人落户安塞县(现延安市安塞区)一区四乡小樵村。按照当时陕甘宁边区政策,享受伤残退伍军人待遇,每年有生活补贴、种地组织给予代耕。同时享受移民政策,三年不交公粮。但是,他怀揣抗日军人自愿为党为国无私奉献一切的信念,自愿放弃优待,拖着一条伤残的腿,凭借一把镢头一把锄头,自食其力,每年还给边区政府上缴一石至三石不等公粮。

  杨朝臣在村里组织了十多个村民组成的“杨朝臣读报组”,1942年底被边区政府评为模范读报组。1943年春,《解放日报》(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记者海燕送文化下乡,给“杨朝臣读报组”读报。在一篇延安县吴家枣园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报道中,海燕读到:“我五十岁啦,在生产战线上,谁敢和我比赛?”杨朝臣立刻问道:“这是吴满有说的吗?我今年五十二岁了,我向他挑战!”杨朝臣口述,海燕代笔,给吴满有写了一封劳动竞赛倡议书。信中说:“我的一切条件不如你,可是我愿意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你作对手赛,并请你我的区、县长做见证,边区建设厅高、霍厅长做评判员,你说好不好?……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八路军的退伍军人,你是边区农民的劳动英雄,我很敬慕你的光荣,咱们竞赛吧!”

  海燕返回后,将杨朝臣给吴满有的劳动竞赛倡议书交给报社,引起高度重视。从1939年开始,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边区正遭受着全面抗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曾说,几乎到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号召下,边区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党中央指导下,西北局召开了高干会,会议决定,边区今后工作任务的中心是生产和教育。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广大农民向吴满有看齐,多打粮食支援抗战。这封劳动竞赛倡议书,无疑是助推大生产运动、掀起更大规模生产高潮的火种。记者莫艾曾多次采访报道吴满有,报社立即指派莫艾拿着杨朝臣的信前去,看吴满有怎么反应。

  1943年2月24日,莫艾到了吴满有家,吴满有表示坚决应战,还把杨朝臣的劳动竞赛倡议信贴在自己窑洞墙壁显眼位置,进出都能看见,作为警醒和激励。吴满有思来想去,觉得这样还不够,把全村十四户人都找来,提出全村展开同杨朝臣村进行劳动竞赛的建议,全村人一致同意应战,表态坚决不能输给杨朝臣村。全村人还建议把劳动竞赛扩大到全边区的军队和群众中去。吴满有口述,莫艾执笔,向杨朝臣回了信。除同意杨朝臣提出的竞赛内容外,还提出建设“劳动英雄村”。信中还说,“只有使大家的生产发展起来,才是真正响应毛主席发展生产的号召。”

  1943年2月28日,《解放日报》以“生产战线上英雄辈出——杨朝臣向吴满有挑战”为题,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此事引起党中央和西北局、边区政府高度重视。朱德总司令立即电令边区所有部队积极响应生产大竞赛的号召。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连夜打电话给驻扎在南泥湾驻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令他们接受友谊挑战。3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生产大竞赛”社论,号召各级党政军干部,“迅速组织生产竞赛的运动,发动这个劳动人民和那个劳动人民的竞赛,这个村和那个村的竞赛,以及战士和人民的竞赛。”3月3日,西北局给各级党委发出通知,要求推广和领导这一生产大竞赛。3月7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联合发出指示,要求边区各县将生产大竞赛运动推广到群众中去。由此,一个劳动英雄之间、村庄之间、军队之间、县与县之间、军民之间的生产大竞赛运动迅速而轰轰烈烈地在整个边区开展起来。3月中下旬,安塞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劳模代表大会,宣布同延安县、志丹县、子长县展开劳动竞赛,给杨朝臣、张万库等八位劳模各奖耕牛一头,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力争在当年劳动竞赛中取得最好成绩。

1943年2月28日《解放日报》登载的《生产战线上英雄辈出——杨朝臣向吴满有挑战》

  一个孤身残疾人同一个家庭健全、身强体壮的劳动英雄展开劳动竞赛,可想而知困难有多大。杨朝臣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农忙季节,每天早上鸡叫起床,自己做饭,一次做三顿的饭。早饭家里吃,提一罐子饭中午在地里吃(来回不方便,不耽误时间),锅里留一部分晚上回来吃。晚上回来再晚再累,还要收拾家务,喂牲畜。杨朝臣所在村子是个沟道村,那时是原始山形地貌,山势陡立,山路窄狭蜿蜒曲折,耕地都在山上,对于一个行走困难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有时罐子里的饭在路上不小心倒了,中午吃不到饭,就采野果、野菜、草根充饥。劳动中,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不能长时间站立,半蹲半跪在田间,呈爬行状,缓慢来回移动。特别是雨天,黄土小路泥泞溜滑,不小心就有摔下沟里去的可能。往返田间,抓住路边野草,往上走一点一点挪,往下走一点一点溜。秋收了,收在地里的庄稼,每次肩一小捆,一点一点往回运。别人一天能运回家的庄家,他得好多天。就这样,凭借毅力和恒心,按时下种、施肥、除草、收割。好在县上给他奖了一头耕牛,他用牛工跟村里人变工。其他人一个牛工要变一个壮男劳力一天半的工,他只变一个工,一个妇女一天的工都行,使他有了生产帮手。1943年,杨朝臣开荒达到六垧,比计划多了一垧,产粮达到六石以上,向边区政府缴公粮五石。

  杨朝臣一有空闲时间还帮助村民义务干活,适时组织变工队、互助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的干劲,使村里的生产计划超额完成,每垧地产量增加了一成。距离小樵村十里远一个村子里有个叫张同华的人,游手好闲,是个“二流子”。杨朝臣主动找他,进行改造。在杨朝臣再三劝说下,杨同华愿意改掉不良习气,收心务农。杨朝臣帮他订出生产计划:开荒十垧,十二岁女儿送饭、拾粪,老婆料理家务发展副业。计划订好后,怕他不努力,杨朝臣又和他变工,还借给他牛和镢头,促进他从事生产。不久,张同华开出荒地,养起鸡鸭,邻村演戏也不去看,怕误工。有人问他:“老张,为啥变得这样好?”张同华感激地说:“没有老杨哥救我,我这辈子都完了。他把我从梦中唤醒了。”

  1943年,在杨朝臣和吴满有劳动竞赛影响带动下,整个边区的劳动竞赛将大生产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年开荒9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84万石,除自用粮食162万石外,可余粮22万石,不但解决了边区粮食困难问题,还为坚持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1943年和1944年边区召开的两届劳动英雄表彰大会上,杨朝臣都被评为甲等劳动英雄。在第二届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上,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号召,退伍伤残军人要向安塞的杨朝臣学习,生产自给,还帮助别人发展生产。1944年1月28日,《解放日报》以《模范臣民,退伍军人的旗帜》为题,报道了杨朝臣的事迹。

1944年1月28日《解放日报》登载的《杨朝臣是退伍军人的旗帜》

  延安时期孕育了很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杨朝臣的行为,展现了退伍军人拒绝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优待,克服困难、自强自立、发展生产、帮助他人,参与公益事业、再立新功、向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优良品德。时至今日,在《解放日报》发黄的纸页中,杨朝臣的事迹犹如一束越燃越旺的炬火,滚烫地燎激着人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