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价值·机理·进路:抗战精神涵育新时代 好青年的三重向度
来源:冯娟红   2025-07-18 09:00:36

  摘要: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厚价值。其彰显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等精神内核,与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核心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实践路径上,需通过挖掘红色符号、拓展实践场景、活化传播形式、完善制度保障,推动抗战精神的有效转化,从而构建符合青年特点的育人体系,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蓬勃青春动能。

  关键词:抗战精神;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坐标,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中淬炼的精神基因,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品格与行动自觉,既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使命,更是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具有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抗战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意蕴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历史淬炼中凝结的精神坐标,以其历史厚重性、价值超越性与实践生成性,为新时代好青年的文化认同塑造、理想信念建构、家国情感培育与奋斗动能激发提供了四维价值支撑。这种价值意蕴既体现在对青年成长困境的精准回应,更彰显于对民族精神谱系的时代传承,构成了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逻辑起点。

  (一)赓续文化根脉,夯实文明自信基石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融合产物,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主体性与创造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记忆,是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第一,其“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逻辑、“兼容并蓄”的文化开放态度,为青年增强文化认同、激发奋斗创造活力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通过对抗战精神的内涵解析,青年能够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实现文化自觉,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抵御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当青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就能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

  (二)校准价值坐标,筑牢多元思潮抵御屏障

  抗战精神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鲜活载体,为身陷信息茧房的青年提供了破局的思想密钥。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既客观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深刻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这种科学历史观犹如破除信息迷雾的导航仪,助力青年在碎片化信息洪流中构建系统、全面的历史认知框架,避免陷入片面化、碎片化的认知误区。在方法论层面,对抗战精神的系统研习能够提升青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复杂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精准识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的本质。在价值观层面,抗战精神所蕴含的集体主义内核,能够引导青年抵御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民族复兴信心,在多元思潮激荡中坚守正确价值导向,筑牢思想防线。

  (三)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精神信仰高地

  抗战精神作为集体记忆的符号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密码。“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他们的壮举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担当。这种精神融入青年教育,其一,能够引导青年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养分,感悟先辈们的家国大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二,通过对抗战精神的内化,青年得以重新建立历史认知体系,形成稳定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而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能够主动吃苦、乐于奉献,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旨归,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四)熔铸奋进动能,破解青年成长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抗战精神蕴含的有关奋斗的哲学思想与实践的智慧经验,为破解青年精神困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引。第一,其“知难而进、愈挫愈勇”的精神特质,能够帮助青年构建积极的挫折认知体系,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自我突破的内在动能。第二,抗战精神引导青年在历史叙事中重塑奋斗对于生命的意义,确立面对挑战的坚定信念与行动准则。这种精神力量促使青年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昂扬斗志,以主动探索、持续奋进的姿态直面困境,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

  二、抗战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机理

  抗战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根植于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强、复兴繁盛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其精神内核与新时代好青年的成长需求形成深刻的价值共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培育目标,本质上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要素在青年精神世界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既非简单的历史移植,亦非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基于抗战精神的内涵特质与青年成长规律的深度耦合。

  (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锻造青年“有理想”之魂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新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培育青年理想信念的关键依托。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青年面临多元思潮的冲击与价值观念的碰撞。部分青年因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理想信念出现偏差。而爱国情怀的涵育,能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有理想”的青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通过弘扬爱国情怀,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从而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二)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青年“敢担当”之志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在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下,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学业、职业与社会等多重挑战。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涵育青年,能够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以抗战精神中的民族气节锤炼青年,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展现出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风貌。“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在学业上遇到难题时不轻易放弃,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不消极退缩。当青年将这种民族气节内化为自身品格,就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成为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锤炼青年“能吃苦”之骨

  “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作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唯有深刻理解历史中先辈们以苦为舟、以韧克敌的精神内核,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赓续精神血脉。面对强暴势力时的血战到底,本质上是个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调适与行为选择。这种精神特质通过教育与引导,能够帮助青年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将困难视为成长的机遇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当青年以英雄的视角审视生活中的苦与难,便能够从心理层面增强抗压能力。“从而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坚韧和刚毅不断书写青春华章,跑出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好成绩。”

  (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浇筑青年“肯奋斗”之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好青年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教育青年,能够帮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定奋斗目标。在青年奋斗意志培育过程中,通过历史叙事与情感激励,帮助青年建立长期奋斗目标;通过文化浸润与环境塑造,营造崇尚奋斗的文化氛围。当青年以必胜信念为指引,主动投身奋斗实践时,实则是在为生命赋予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源于目标达成的结果,更在于奋斗过程中对自我潜能的不断超越,以及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以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激发青年奋斗精神,能够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

  三、抗战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好青年的锻造,本质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指导下,实现红色历史基因与现代实践的创造性融合。

  (一)深挖红色符号内涵,增强青年爱国情怀

  深度开掘抗战时期红色资源宝库,通过多维度符号阐释,实现抗战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一,聚焦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符号解构。对抗战文物、历史建筑、革命遗址等物质载体,从 “物”“事”“人” 三重维度解读:以汉阳造步枪为例,在呈现其工艺特征与战场使用轨迹的同时,追溯八路军战士凭借简陋装备抵御强敌的战斗历程,提炼 “以弱胜强” 的抗争智慧;对延安窑洞等建筑遗迹,解析其因地制宜的建造理念,映射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其二,解析文献、口述等非物质资源的符号密码。通过抗战家书、战地日记的情感叙事,还原革命者在家国抉择中的信仰坚守;借助老兵口述史的场景复现,捕捉战争年代青年群体的理想追求,将零散记忆编织成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图谱,为新时代青年注入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二)开展实践锻炼活动,磨砺青年坚韧品格

  时代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当继承优良传统,响应党的号召……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践锻炼活动是抗战精神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需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项目,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入其中,使青年在实践中实现精神内化与行为外化的统一。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情境,增强青年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组织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让他们在基层一线的艰苦环境中,体验困难与挑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践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弘扬青年斗争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抗战精神的传播形式,是吸引青年、赓续斗争精神的关键。算法主导的信息传播场域中,抗战精神的有效传播需运用传播媒介,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生态系统。整合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形成传播合力;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二次元叙事自带原创属性,通过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梗”和隐喻激发大学生受众的观看兴趣和价值反思”,实现历史精神向青年话语体系的转换,使抗战叙事突破文化隔膜触达Z世代心灵。从而引导他们传承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于担当、敢于斗争。

  (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青年使命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是持续推动抗战精神涵育青年工作的重要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立足时代发展脉络与青年成长需求,精准迭代激励内容,确保机制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二是强化正向反馈系统,通过即时奖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三是注重精神内化过程,避免形式化倾向,推动精神培育从“入眼入耳”向“入脑入心”升华。教育者、管理者和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通过制度创新将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为民族复兴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1页。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3] 水利部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12页。

  [4]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73页。

  [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39页。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

  [9]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12页。

  [10]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10页。

  [11] 郭建宁,王富军主编:《当青春遇见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91页。

  [12]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11页。

  [13] 习近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

  [14]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论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15] 王贤卿,董扣艳:《网络二次元叙事对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5期。

  [16]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00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