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抗战实践成功结合的光辉典范。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考察其在中国传播历程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与历史效能。通过梳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动员人民群众、分析社会矛盾、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具体实践,揭示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历史观在战争环境下的理论阐释力与实践转化力。旨在从历史维度探讨唯物史观如何通过对抗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与理论滋养。
关键词:唯物史观;抗战胜利;时代价值
引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凝结着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体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空前凝聚力量,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相较于民族主义理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现代化理论视角下对抗战胜利的片面解释,唯物史观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不仅解释了为何胜利,更揭示了如何胜利,为当代应对发展挑战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重温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从唯物史观视角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历程:从理论引入到本土化阐释
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推动世界发展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一)清末民初的早期译介与启蒙
唯物史观的传播始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封建王朝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剧烈转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踏上了追寻救国真理、探寻国家未来出路的历史征程。19 世纪末,梁启超、严复等改良派学者零星提及马克思及其唯物论,但并未深入研究形成系统认知。在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关注点转向了俄国,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敏锐捕捉到唯物史观蕴含着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价值,在五四运动之后,唯物史观开始风行。如李大钊一开始主张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陈独秀也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历史观,也可以应用于人生观和社会观。在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初步构建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但李大钊并未将唯物史观视为一种绝对完美的学说,而认为唯物史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能直接拿来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原封不动地应用于中国社会。李大钊这一观点前瞻性地为日后其他理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本土化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唯物史观走向中国理论的关键环节,也是走向中国化实践的真正起点。中国共产党于成立初期,首次将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实践,科学界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中承认了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等,解决了中国革命是什么性质、谁来领导、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在大革命时期,针对党内“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依据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基于国情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进行创造性结合的伟大产物,它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为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近代化的沧桑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曾尝试过不同的救国路径,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到维新派的改良路线,再到革命派的暴力抗争,与此同时,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思潮也在激烈碰撞。但历史最终证明,唯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历史抉择,既是因各类救国方案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被时代所淘汰,也离不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与创造性运用,从而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正确方向。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历时 14 年艰苦卓绝抗战的历史帷幕,面对日寇的野蛮侵略,万千华夏儿女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铸就抗击侵略的新长城。
(一)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
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从封建压迫和殖民统治中唤醒,确立其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使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不可战胜的 “人民伟力”。
1.为什么要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首先,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有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也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此外,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至理名言。
其次,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自觉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爱国华侨,都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抗战中,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在《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中,毛泽东指出: “十五个月的抗战证明了民众援助抗战力量之伟大,…国人必须进一步的认识抗战依靠民众这个基本问题。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2.抗战期间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1)一切为了群众
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在经济和政治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经济方面,保障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一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晋察冀边区,地租率从50%-70%降至37.5%,同时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农民负担,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和参政的积极性,如在百团大战中,全北岳区的民兵一齐动员起来,配合主力向各线出击,破坏交通线,并完成了所有战时给养和战利品的运输。二在企业中实行劳资两利政策,以协调资本主义经济企业中工人与资本家利益关系,使劳资双方能在发展生产、支持战争的总目标下,取得利益的相对均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三采取合理负担的税收政策,以协调政权权力机构运行资源需求与人民资源供给负担之间利益关系。在政治方面,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一在抗日民主国家的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的政权人员配置政策,“三三制”政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运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二在抗日民主国家的政权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实行精兵简政的重大政策。在军事上,缩减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作战力量,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在行政体系上,精简机关,反对官僚主义。通过“瘦身”政府、“强身”服务,将有限资源用于保障民生和支持抗战,本质上是党“一切为了群众”的体现。
(2)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军事斗争方面,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游击战、地道战等战斗形式,创造了许多灵活有效的作战方法,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物资保障方面,人民群众踊跃为军队提供粮食、衣物、武器等物资,保障了抗战的后勤供应。许多地区的群众节衣缩食,将仅有的粮食和物资支援前线。在情报传递方面,人民群众利用熟悉地形和环境的优势,为军队提供重要情报,帮助军队掌握日军动向,制定作战计划。此外,文化界的人民群众通过创作抗战文艺作品,鼓舞士气,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爱国华侨在海外积极募捐,为抗战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甚至回国直接参加战斗。人民群众的这些多元贡献,充分彰显了其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和巨大作用。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抗日战争既为了群众,又依靠群众,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根本方法,党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形成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再通过动员、组织和服务,使群众理解并认同这些方针,转化为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将分散的群众力量凝聚成有组织的抗战动能,构建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战争体系。中国共产党也在实践中证明了“为人民谋利益” 的初心,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汇聚起了磅礴伟力。
(二) 抗战策略的逻辑起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该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矛盾焦点。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其作为制定策略的根本依据。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的态势加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日民族矛盾不可逆转地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最迫切的共同诉求。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能否凝聚国内各阶层力量,构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决定抗战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呼吁停止内战,倡导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不懈的推动下,缓解了阶级矛盾,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国内革命到民族战争的转变,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指引。
(三) 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历史规律与理想信念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解开了“历史之谜”。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和目标是建立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规律的坚实基础上的。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本质上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与理想信念“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爱国主义将不同阶级、党派、民族的力量熔铸成统一整体,形成“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共识。中国共产党作为“掌握历史规律的先进政党”与“坚守理想信念的先锋队”,成为连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桥梁,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以理想信念为引领、主动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是将 “必然胜利”的规律转化为“主动创造胜利”的成功实践。
三、抗战胜利的当代价值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彰显的实践智慧,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法宝。
(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
历史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时代也要继续发展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行动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党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代征程上,党要始终将团结凝聚亿万人民作为奋斗根基,锚定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全力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向群众学习的虚心态度,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发展难题,在并肩奋斗中增进信任,在真抓实干中汇聚民心民力。党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系党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实践,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就是把握历史前进的根本逻辑。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应对之道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变化,它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新时代需继续动态调整策略。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重点聚焦于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等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高质量发展、平衡发展、深化改革等多维度协力发力,才能让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不断化为现实。
(三)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在历史规律中坚定信念,在使命担当中开创未来。在新时代,历史规律与理想信念的统一体现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的统一。
新时代,面对国际打压,需以历史叙事增强话语权、以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演进”的宏阔视野为指引,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既要志存高远,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长远眼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又要脚踏实地,将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稳步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唯有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科学理性与“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追求相结合,才能在世界大变局中站稳脚跟,既成为历史规律的“自觉遵循者”,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动创造者”。
结语
历史照亮未来,抗战精神与唯物史观的结合,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唯有遵循历史规律、坚守人民立场、勇于实践创新,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但正如抗战胜利所证明的,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频,就一定能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