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铁轨上的抗战宣言:湘潭老站八十年不灭的精神丰碑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罗强武   2025-07-18 11:34:07

  铁轨上的抗战宣言:湘潭老站八十年不灭的精神丰碑

  在沪昆高铁银色流线与湘潭新站璀璨灯火的映衬下,1935年落成的湘潭老火车站,宛如一座凝固着烽火记忆的青铜雕塑,静静矗立在城市发展的长河畔。当现代列车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正用斑驳砖石诉说着一段永不褪色的抗战往事,尤其是那面镌刻着《国民公约》的标语墙,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依然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穿行于雨湖区杨家湾热闹的市井街巷,欧式风格的尖顶建筑从杂乱的仓库群中跃然而出,仿佛将人们瞬间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三级石阶托起斑驳的木门,青砖墙上褪色的百叶窗似在无声诉说过往。这座长45米、宽11.4米、高10米的四层建筑,洗石子饰面的青砖墙体,巧妙融合了西式建筑的挺拔与中式飞檐的灵动,而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面记录着民族呐喊的标语墙。

  老站场的每个黄昏,夕阳的余晖总会温柔地抚过褪色的红墙,让“《国民公约》”的字迹在光影中愈发清晰。这些用湘潭锰矿洗铁水书写的抗战誓言,历经八十年风雨侵蚀,依然倔强地挺立在砖石之上。“不违背三民主义、不违背政府法令、不违背国家民族的利益。”这些激昂的文字,是九十年前中华儿女在危亡时刻发出的坚定呐喊,字字千钧,至今仍在砖石间激荡回响。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这面标语墙不仅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者,更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抗战时期的“国民公约”是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重要载体。1939 年,国民政府为强化民众抗战意识、规范战时行为,推行《国民公约》。公约核心条款如 “不违背三民主义、不违背政府法令、不违背国家民族利益” 等,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号召民众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抗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各地通过标语、集会、学校教育等方式广泛宣传,湘潭老火车站的 “国民公约” 标语正是其中典型代表。这些用湘潭锰矿洗铁水书写在砖石上的誓言,不仅是抗战动员的历史见证,更展现了全民族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成为研究抗战时期民众动员和社会思潮的珍贵史料。

  湘潭老火车站发现抗战“国民公约”标语墙的意义,远超出建筑遗迹本身的物质属性,它如同一把解码历史的钥匙,在时光深处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图谱,其价值可从多重维度深刻诠释:

  一、铁证如山:抗战社会动员的鲜活标本

  作为湘潭唯一留存的抗日公约标语墙,其用湘潭锰矿洗铁水书写的“不违背三民主义、不违背政府法令、不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等条款,以实物形态印证了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公约》时的社会动员实践。在抗战时期,这类标语通过通俗语言将国家意志转化为民众共识,而该墙的完整留存,填补了湖南地区抗战民众动员史料的实物空白——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战时“国家-社会”互动关系的微观缩影,见证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被唤醒的家国认同。

  二、精神图腾:民族不屈意志的物质投射

  标语墙的特殊材质(锰矿洗铁水)与书写方式极具象征意义:湘潭作为重要矿产基地,以工业原料书写抗战誓言,暗含“以实业救国、以资源御侮”的集体意志。历经八十余年风雨侵蚀,字迹仍在砖石间倔强留存,这种物理层面的“不褪色”恰如民族精神的隐喻——当战火蔓延至湘中大地,民众以最朴素的方式将抗战信念刻入城市肌理,使冰冷的建筑成为“活着的抗战宣言”。它让后人得以触摸到:在正面战场之外,普通中国人以怎样的方式守护家国尊严。

  三、历史坐标:修正抗战叙事的多维视角

  传统抗战叙事常聚焦于军事战役与政治决策,而标语墙的发现,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基层。它揭示了抗战动员的另一种形态:通过公约条款、标语宣传等“软力量”,将抽象的民族大义转化为“不违背国家利益”等具体行为准则,使抗战精神渗透到城市角落。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切片,与老火车站作为湘黔铁路首站的交通枢纽地位相互呼应——这里曾运送过士兵、物资,也曾用标语凝聚过人心,共同构成抗战时期湘潭“军事-社会”双重抗战图景。

  四、现实镜鉴:爱国主义教育的沉浸式课堂

  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当下,标语墙的存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游客抚摸砖石上斑驳的字迹,九十年前“共赴国难”的呐喊不再是史书中的铅字,而成为可感知的历史现场。它以“实物记忆”的方式打破时空隔阂,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内涵,更以建筑遗迹的“在场性”提醒:和平年代的历史教育,不仅需要文字记载,更需要让历史遗迹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这种“活着的爱国主义教材”,比任何文字说教都更具冲击力。

  五、文化基因:城市记忆与民族认同的锚点

  湘潭老火车站作为“三十年代仅存老站”“省内独有欧式售票厅”与“抗日标语墙”的复合体,其价值已超越单体建筑,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图腾。标语墙与铁轨、站台共同构成的“抗战空间”,使城市记忆不再局限于现代性发展的线性叙事,而拥有了抵御遗忘的历史纵深。它如同嵌入城市血脉的基因,时刻提醒着:今日湘潭的繁华,是建立在昨日抗争的基石之上,民族的复兴征程,需要从历史的坐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当锈轨上的斜阳再次掠过标语墙的刻痕,那些用工业原料书写的誓言仍在与时光对话。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见证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更在于以物质形态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韧性,往往就藏在这样看似平凡却饱含力量的历史细节里——它们是对抗遗忘的最坚固堡垒,也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原乡。

  锈迹斑斑的铁轨延伸向远方,八十米长的站台仿佛一条时光隧道。锈迹纵横的钢质雨棚支架,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往昔的喧嚣。如今,杂草在股道间肆意生长,野花在路基旁悄然绽放,但每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那面标语墙上,便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强烈碰撞。年轻摄影者用镜头记录下它的沧桑,学者们怀着敬畏之心研究它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读懂了那段不屈的抗战历史。

  作为湘黔铁路的起点站,湘潭老火车站见证了太多的荣耀与悲壮。1938年通车时的欢呼,1939年拆轨时的悲壮,都成为它记忆的一部分。而三个“唯一”的特殊标签——三十年代仅存的老站、省内独有的欧式售票厅、湘潭唯一的抗日公约标语墙,更是让它成为抗战历史中不可复制的珍贵标本。抚摸着这些刻满年轮的砖石,仿佛能看到当年热血青年在此集结奔赴前线,能听见抗战救亡的口号在此此起彼伏。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老火车站虽然已不再是交通枢纽,逐渐退居城市边缘,但它承载的抗战记忆和民族精神却愈发清晰。对于在铁路边长大的人来说,这里是充满回忆的童年乐园;对于远游的游子而言,这里是乡愁的起点;而对于整个民族,这里是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坐标。一张曾经的六毛钱车票,串联起的不仅是湘乡与湘潭的距离,更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湘潭老火车站的“不合时宜”恰恰让它成为对抗遗忘的坚实堡垒。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这座老站不仅是砖石与铁轨的组合,更是一座矗立在人们心中的精神灯塔,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站在锈迹斑斑的站台上,看夕阳为铁轨镀上金边,我们更加明白:有些历史印记永远不会被时光磨灭,有些精神力量永远不会被岁月冲淡。湘潭老火车站的抗战标语墙,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存在,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