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回荡在平度大地的英雄赞歌
来源:文/郭岸   2025-07-19 14:52:20

  在胶东半岛西北端,平度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孕育着沃野良田,更镌刻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从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平度城,到1945年全境解放,这里发生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抗争,都如同永不褪色的丰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正如历史学家章开沅所言:“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会重复它的精神”,平度抗战的历史细节里,正蕴藏着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如惊雷般撕裂了中国的宁静,日军沿着胶济铁路长驱直入。1938年2月,平度城沦陷,日军在城内设立宪兵队、警备队,推行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短短半年间,日军制造了13起惨绝人寰的屠杀惨案,平度城东关惨案中,83名无辜百姓被集体枪杀;南村据点的“万人坑”里,数百具尸体层层堆叠。腥风血雨笼罩下,平度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暴行,平度的进步青年率先觉醒。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核心,他们秘密组建抗日组织。罗竹风、乔天华等知识分子发起的“平度战时工作队”,在大泽山、蟠桃一带开展抗日宣传。罗竹风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抗日道理;夜晚则伏案疾书,在昏暗的油灯下编写《抗战三字经》:“小日本,野心狼,占我土,杀我娘”。这些朗朗上口的民谣,配合着乔天华创作的《保卫家乡歌》,通过街头演讲、集市传唱等形式,迅速在乡间传播开来。据当时的地下党员回忆录记载,每到夜幕降临,各村的打谷场上,总能看到青年们教唱抗日歌曲的身影,星星点点的火把与激昂的歌声,如同暗夜中的星火。

  与此同时,中共胶东特委派党员李辰之潜入平度,在旧店镇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个仅有7名党员的支部,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开展工作。他们采用“单线联系”的方式,每次接头都要经过复杂的暗号确认;通过“夜校授课”,在村民家中秘密组织学习。支部成员王洪瑞曾回忆:“我们把《论持久战》抄写在烟叶纸上,白天藏在鞋底,晚上借着月光研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半年内支部发展了30余名地下党员,并组织群众开展破坏行动。1938年冬,他们带领数百名村民,利用夜色掩护,17次破坏日军修建的青沙公路,用铁锹、镐头刨毁路基,用麻绳拉倒电线杆,让日军的运输车辆屡屡受阻,恼羞成怒的日军在公路沿线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公路破坏者”。

  大泽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茂密的丛林,成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天然屏障。1939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61团进驻大泽山,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平度抗日游击大队。

  1940年4月的高家民兵联防战中,高家、所里头等6个村庄的民兵,依托提前修筑的地道、石墙,与日军展开了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他们将地道挖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设置了暗堡、陷阱和通气孔;石墙则留有射击孔和瞭望口。战斗打响后,日军在明处,民兵在暗处,时而从地道突然冒出打冷枪,时而在石墙后投掷土制手榴弹。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迷宫般的防御体系中晕头转向,最终被击毙日伪军47人,狼狈逃窜。这场战斗的经验被写成《高家联防战例》,在胶东各抗日根据地推广。

  1941年“四·二四”战役里,抗日军民在大泽山北麓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地雷战。他们将200余枚土地雷埋设在日军运输必经之路,用地雷组成“梅花阵”“连环阵”。当日军车队驶入雷区,随着“轰!轰!”的巨响,3辆军车被炸得支离破碎,车上的步枪、弹药散落一地。日军指挥官暴跳如雷,下令工兵排雷,却又触发了隐藏的“真假雷”——有的是装满碎石的假雷,有的则是连环引爆的真雷。这场战斗不仅缴获了50余支步枪,更让日军对大泽山的道路望而生畏。

  最惊心动魄的当属1942年冬的“葫芦夼突围战”。日伪军3000余人对大泽山根据地进行“拉网式扫荡”,胶东军区13团某连被围困在葫芦夼山谷。这里三面绝壁,仅有一条狭窄的山道,易守难攻却也无路可退。连长王春亭带领战士们利用悬崖上的岩石作为掩体,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三天两夜的激战中,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用石头砸;石头用完了,就拼刺刀。炊事员老周抡起铁锅与敌人搏斗,司号员小李在吹冲锋号时中弹牺牲,号声永远定格在山谷间。当战士们每人绑着两颗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援军终于赶到,里应外合歼敌120余人,成功突围。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不亚于平型关战役中的白刃战,幸存者的讲述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

  平度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1941年,全县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下设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组织,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姊妹剧团”成为了激发群众抗日热情的重要力量。剧团成员大多是农村妇女,她们白天劳作,晚上排练。在没有专业剧本和舞台的情况下,自编自演了《送郎参军》《血泪仇》等剧目。《送郎参军》中,演员们用朴实的表演,展现了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的深情与大义;《血泪仇》则以真实的故事为蓝本,控诉日军的暴行。每当剧团在村里演出,台下总是挤满了观众,许多人看到动情处,忍不住流泪。据统计,“姊妹剧团”在两年间演出200余场,直接推动了300多名青年参军。

  南村妇女赵玉兰的事迹感天动地。1943年春,几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被日军追击,逃到了赵玉兰家。为了掩护伤员,赵玉兰将他们藏在自家地窖里。此时,她刚出生的女儿突然啼哭,而日军的脚步声已经逼近。千钧一发之际,赵玉兰狠下心捂住女儿的嘴,直到日军离开。当她松开手时,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伤员们最终安全转移。这个故事在平度广为流传,成为了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

  在物资供应上,平度百姓倾其所有支援抗战。1944年夏季攻势期间,全县仅用7天就筹集军粮120万斤、布鞋3万双。马戈庄村民李老汉,看着自家唯一的耕牛,含泪将它宰杀,制成牛肉干送往前线;门村妇女王秀英带领“针线队”,在三个月内缝制棉衣2000余件。为了赶制棉衣,妇女们日夜不停地劳作,许多人的手指被针扎得鲜血直流,却依然不肯停歇。她们说:“战士们在前线拼命,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在平度抗战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岁月。

  刘谦初烈士是平度早期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工人运动,还在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写下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绝笔信,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他的夫人张文秋在丈夫牺牲后,强忍悲痛,来到平度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她创办妇女识字班,培养了大批抗日女干部,其中许多人成为了妇救会的骨干力量。

  抗日英雄乔天华带领的“飞车队”,更是让日军闻风丧胆。这支由20辆自行车组成的队伍,利用自行车轻便灵活的特点,在平古公路上神出鬼没。他们时而突袭日军运输队,抢夺物资;时而剪断日军电话线,破坏通讯。有一次,“飞车队”在公路上截获了日军的一批药品,解决了根据地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日军为了对付“飞车队”,悬赏5000大洋捉拿乔天华,但始终未能得逞。

  大泽山“民兵英雄”宗孝先,凭借着过人的智慧,独创“连环雷”“真假雷”战术。他带领民兵在日军据点周围埋设地雷,让日军不敢轻易外出。有一次,日军一个小队出来“清乡”,刚出据点就触发了连环雷,当场炸死炸伤20余人。宗孝先的事迹被编入《民兵斗争教材》,成为了民兵作战的典范。

  1945年8月12日,胶东军区部队对平度城发起总攻。经过4昼夜激战,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火炮12门、轻重机枪47挺。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胶东半岛最后一个日伪据点被拔除。据《解放日报》报道:“平度解放当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八路军,欢呼声震彻云霄。”许多老人跪在地上,感谢八路军为他们报了血海深仇;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围着战士们又唱又跳。

  时光荏苒,平度抗战的历史已经过去八十年,但英雄们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

  在平度的中小学校园里,“红色讲解员”活动蓬勃开展。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查阅档案、走访抗战老兵,深入了解家乡的抗战历史。他们精心撰写讲解词,反复练习讲解技巧,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同龄人讲述罗竹风的笔杆抗日、乔天华的飞车队传奇。当他们站在学校的“英雄长廊”前,抚摸着先辈们的照片与事迹,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精神传承最生动的注脚。每年清明,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孩子们敬献花篮,聆听老战士讲述战斗故事,立下“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誓言。

  在城市建设的工地上,平度的建设者们传承着“葫芦夼突围”的坚韧。面对旧城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复杂任务,他们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劲头,攻克技术难关。在建设平度高铁新区时,施工团队遇到了地下溶洞的难题,工程进度一度受阻。项目负责人召集技术骨干开会时说:“当年战士们能用石头对抗枪炮,我们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日夜奋战,采用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溶洞问题,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如今,高铁新区拔地而起,成为平度发展的新引擎。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新时代的“姊妹剧团”依然活跃。文艺志愿者们将刘谦初的革命故事改编成吕剧,把赵玉兰的事迹搬上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乡土血脉。他们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将精彩的演出片段上传,让更多人了解平度的抗战历史。当悠扬的唱腔在文化广场响起,台下白发老人与孩童共同凝神观看,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

  在平度的各行各业,都能看到英雄精神的延续。企业家们以“实业报国”为己任,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为农业技术革新贡献力量;年轻的创业者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勤劳书写新的篇章。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正如平度抗战民谣所唱:“大泽山高淄水长,英雄浩气永流芳”,这段历史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之上。我们作为这片土地的后来人,正以新时代的奋斗姿态,让英雄赞歌在平度大地续写新的华章,让这份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