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清明节前的一个子夜,洞口县江口镇的王家祠堂里正筹备着特殊的“斋饭”,而远处的炮火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战。
在日军炮火逼近的紧张时刻,百姓们用最好的牛头、腊肉、米酒准备斋饭,各家各户把平常都舍不得吃的“肉菜”往祠堂里送,王家老一辈集体决定,把原本用来祭祀祖宗的斋饭用来慰劳这支与日本兵搏杀的抗日官兵。“祖宗能够理解我们的,家园要是保不住了,去哪祭拜祖宗呢!”大伙群情激愤,都想早一点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祠堂门楣上“忠烈千秋”的匾额在煤油灯下泛着幽光,七十七岁的付老太婆把一块块腊肉分给战士们,手指突然顿住了。远处山坳里传来闷雷似的响动,震得供桌上的桐油灯芯簌簌跳动。
“是青树坡方向”。瑶族猎人石老黑挎着猎枪跨进门槛,肩头还扛着半扇野猪肉,“狗日的小鬼子又在试炮。”他卸下猎物时,腰间悬挂的牛角火药壶撞在门框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祠堂天井里飘着蒙蒙细雨,三十几个背竹篓的身影在雨丝里穿梭。侗族铁匠杨四爹蹲在滴水檐下,正用铁锤叮叮当当地修补着几顶钢盔。他脚边的火塘里煨着个铁皮罐子,苗药苦涩的气息混着艾草烟袅袅升起。“多准备点药,子弹不长眼,万一挨枪子了,我这山药止血可灵光勒。”说话的神气像极了北宋杨家将的男人们。
“这是三斤苞谷酒,半袋红米。”苗族采药人向阿公将背篓搁在香案旁,露出篓底几株沾着泥巴的三七,“山上冻得狠,拿这个熬汤驱寒。”说话时他把三七塞到大头兵怀里,银项圈上的虎头铃铛跟着晃动,在炮声间隙发出细碎的清音。
灶房里蒸汽翻涌,十几个妇女正围着五口大铁锅忙碌。瑶族媳妇巧月儿踮脚取下房梁悬着的最后一块腊麂子肉,忽然听见身后竹帘哗啦一响。十五岁的学生兵王小满浑身湿透地冲进来,怀里紧抱着个蓝布包袱:“婶子,这是队上让俺给你送的三十个鸡蛋,我们吃饱喝足就行,鸡蛋留给你们匀给家人吃。”
巧月儿接过还带着体温的包袱,瞥见王小满手背上结痂的刮伤。她转身从灶膛里扒出个烤得焦黑的糍粑,硬塞进小满的棉衣口袋:“给你,趁热,仗打起来就不晓得啥时有得吃了。”
祠堂正厅里,八十多岁的族长王太公拄着虎头杖站起身。他深陷的眼窝扫过满屋子老幼妇孺,最后落在供桌上并排立着的五个牌位上——都是他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在常德会战捐躯的灵位。老人枯瘦的手指拂过最末那块新刻的“王永年之位”,那是他最后一个孙儿,七天前在望乡台阵地被流弹击中。
“点火。”老人沙哑的嗓音像钝刀刮过青石。
八盏桐油灯次第亮起,将墙上斑驳的“忠孝廉节”照得忽明忽暗。面对日本的侵略,老乡们意识到,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更是祖宗传下来的气节。巧月儿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进来时,正看见杨四爹用铁钳在火塘里烧红烙铁,往新打的砍刀上烙着“杀倭”二字。
“开饭咯!”
这一声吆喝让祠堂突然活泛起来。侗家腌鱼、苗岭血豆腐、土家社饭、瑶山竹筒鸡在八仙桌上堆成小山。最当中是口铁锅,咕嘟着野猪肉炖干蕨菜,汤面上漂着红艳艳的朝天椒。石老黑解下腰间酒葫芦刚要斟酒,忽听得祠堂外马蹄声急。
“乡亲们快撤!鬼子先头部队过了平溪江!”浑身是血的传令兵撞开大门,钢盔上还蘸着血迹,“我们的队伍正在青岩坳…咳咳…”话没说完就栽倒在地。向阿公箭步上前扯开他的衣襟,三道狰狞的刀伤从锁骨斜劈到腰际。
祠堂里死寂了一瞬。巧月儿手中的汤勺当啷落地,在青砖上砸出清脆的回响。灶膛里爆出个火星,啪地溅在王小满磨破的裤腿上。
“能打的抄家伙!”石老黑哗啦推弹上膛,猎枪准星在油灯下泛着冷光,“女人娃娃带伤员往山洞里退!”
“等等!”王太公的虎头杖重重顿地,“把饭给吃完,不当饿死鬼。”
老人颤巍巍走到供桌前,捧起那碗凝着油花的腊肉:“我王家五口男丁都折在倭寇手里,今夜这顿壮行饭,要请天地祖宗作证。”他突然提高嗓门,洞口土话震得房梁落灰,“夹菜!”
三十几双筷子伸向菜碗。王小满夹起块血豆腐,眼泪吧嗒掉进碗里——七天前,正是他亲手把永年哥的怀表从焦土里刨出来。杨四爹嚼着麂子肉,想起上月给湘军修迫击炮时,那个爱唱山歌的湘西兵被弹片削去半张脸。巧月儿舀了勺肉汤,恍惚看见丈夫出征前夜,在竹林里给她别上那支银簪......
轰!西南方腾起冲天火光,震得祠堂窗纸哗哗作响。石老黑舔掉溅到胡须上的苞谷酒:“青岩坳烧起来了。”
来不及道别,战士们操起家伙集合,乡亲们忙着把能充饥的食物用土布兜在一起,往战士肩膀上挎。
祠堂外响彻整齐的脚步声,为头的军官留下一句话,“乡亲们放心,我们在,雪峰山就在!”
看着消失在夜幕中的身影,祠堂外的乡亲们扑通跪地,求取神位上的先祖保佑出师大捷,又忽然掉转方向,朝队伍消失的方向膜拜祈福。
果然,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攻击上渣坪、半江峰方向的战斗取得胜利,可江口镇的老人却再也没见到吃“斋饭”的官兵们折返。
如今,雪峰山脉的居民吃上了旅游饭,而吃“斋饭”的习俗越来越少。每到春节吃团圆饭,有人问起当地人黎明前吃“年饭”的习俗时,我就向外人介绍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抗战故事。
之前,我不理解父母辈为何不与时俱进改改这个传统,听家里老人讲起“斋饭”的故事后,我才晓得他们的念想和传承,那是他们对“最后的一餐”与“最好的一餐”之毅然抉择,这样的团圆饭仍然激励着湘西人民砥砺前行、敢于胜利。
作者简介:法律工作者,男,曾部队服役16年,爱好湖湘地理与人文历史,2022年10月自驾从安化县到溆浦到洞口探访当地抗战遗迹和抗战故事,希望更多抗战故事被看到和传播。业余时间多用于写作阅读,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长沙晚报》《昭阳文艺》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评论等文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