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湖南湘乡枚坪五组金色童年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春日的暖阳里。96岁的彭海松老人坐在院墙边的竹椅上,手指轻轻抚过脖颈处一道淡褐色的疤痕,那道蜿蜒的伤痕如同一条沉睡的苍龙,在他布满皱纹的皮肤上蜿蜒盘旋。
这道触目惊心的疤痕,将时光倒带回81年前那个血色黄昏。1944年6月2日(农历五月十一),侵华日军铁蹄踏入湘乡晋德堂。时年12岁的彭海松正跟着母亲在后院晾晒衣物,突然听见前街传来密集的枪声和女人的尖叫。母亲一把将他推进柴房的草堆里,转身欲锁门时,日军的刺刀已经穿透木门。
"娘!"彭海松的哭喊被日军的狂笑淹没。母亲被拖出柴房时,他看见母亲绣着并蒂莲的蓝布衫上绽开朵朵红梅。混乱中,他被一只沾满泥土的军靴踹倒在地,寒光闪闪的刺刀贴着左耳划过,在脖颈处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当他再次醒来时,晋德堂已被大火吞噬,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与血腥味。
"这是日军第11军第40师团的暴行铁证。"站在彭海松老人身旁的抗战史专家李雪峰教授翻开泛黄的《湘乡县志》,"根据档案记载,当天共有17名村民遇害,32间房屋被焚毁。"李教授展示的日军作战地图上,晋德堂的位置被红色标记重重圈住,旁边标注着"清剿支那游击队"的字样。
如今,彭海松老人的疤痕已成为抗战历史的活体印记。每当幼儿园放学,孩子们总会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老爷爷小时候打鬼子"的故事。那些天真的脸庞与历史的创伤在阳光下交织,构成了最震撼的和平宣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纪念活动筹备现场,工作人员特别为彭海松老人制作了3D复原影像。当虚拟技术让12岁的彭海松与96岁的自己在屏幕上四目相对时,老人浑浊的眼眶泛起泪光:"我这道疤啊,是历史的印章,盖在每个中国人的脊梁上。"
夕阳将老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在幼儿园白色的围墙上投下斑驳的剪影。那些追逐嬉戏的孩子,正奔跑在他用血肉之躯守护过的土地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