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太湖背脊上的抗日烽火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姚阿江   2025-07-23 16:38:38

  古老的太湖,形如猪仔,东起吴江西至长兴的南太湖岸线极像猪仔的背脊。与太湖垂直的180条纵浦和与太湖平行的5条横塘构成了古太湖塘浦圩田水利工程系统。以纵浦为经、横塘为纬织就了一张“水网”,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绵长又纵深的太湖芦苇荡,拥挤又密集的村庄聚落,成群又相连的圩围,广袤又葱郁的桑园,都被各类水域环绕,成为太湖平原游击战的掩体。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的“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太湖溇港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可多得的前沿阵地。受党的指示,皖南新四军军部、上海的中共中央特科情报组织及中共浙西党组织分别派出党员骨干到太湖地区开辟敌后游击区。

  一、宣传抗日救国,激发抗日斗志

  1931年,太湖之滨的吴江乡村师范和吴江县中学师生出版《灯塔》《革命行动》等刊物,宣传抗日。1932年吴江各界联合召开东北沦亡纪念会、抗日救国演讲会、国耻纪念会。组织青年学生成立抗日宣传队,教唱抗日歌曲《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印制散发宣传抗日的传单。1937年9月,太湖东南岸线上的吴溇小学校长张掌珠(女)轮流在各年级的晨会课和午会课教学生呼喊口号“打倒日本东洋人,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1937年8月,太湖南岸时年19岁的金大鹏与一些进步青年不甘当亡国奴,与流亡在黎里的中学教师周颂文、流亡学生杨赞珠办起了《救亡周报》,油印刊物,每周一期。内容有时事消息、评述,还有诗歌等文艺作品,主要宣传抗日主张,报道战事动态。1937年11月,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全境沦陷,平望青年尤伯良、尤仲良办起一份油印小报《真报》,每天下午印发,历时半月,共出报10多期,传播抗日信息。

  1938年6月,新四军军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中共浙西党组织分别派出党员骨干,到江南的太湖地区开辟工作。他们先后来到被称为“太湖背脊”上的江苏省吴江县、浙江省的吴兴县、长兴县,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教唱革命歌曲,每到一处就出墙报登载抗日胜利的消息,自编自导短剧《军队与老百姓团结起来打日军》,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分发给青年们阅读,介绍和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输送了张斌、马佐龙、沈世均、李庆魁、周蔚昌、凌文华、金再祥、张静贞、陈有民、金衡等进步青年参加了新四军。

  1938年夏,丁秉成受中共中央特科派遣,到江浙太湖地区开辟工作。先后随他来吴江的有张琼英、施光华等近30人,其中除部分中共党员外,其余都是中央特科的秘密外围组织“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简称“武抗”)的成员。丁利用“武抗”人员陆续进入国民党吴江县政府政工队和自己担任政工队指导员的有利条件,团结了一批青年,通过办识字班、出墙报、教唱抗日歌曲、演短剧等活动,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在斗争中培养和发展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7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派徐洁身进入南太湖地区,争取朱希部队共同合作抗日,获得成功,并组织青年服务队、妇女服务队和少年儿童团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下乡进行抗日演出,张贴抗日标语,创办《铁血》《民舌》《战声》《火花》等抗日油印小报。

  1939年7月,抗日文化宣传刊物《敌忾》在吴江县域出版。《敌忾》为月刊,有进步人士马希仁主办,中共地下党员肖心正负责编辑,以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和以反映沦陷区抗日青年的爱国热情为主旨。创刊号载有马希仁的《发刊词》、有中共党员丁秉成撰写的《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以及中共地下党员庄绍桢、沈月箴、姚逊等人写的抗战理论、时事述评等文章。

  1940年5月,太湖东南岸的莘塔县立小学校长凌金其带领学校的年轻教师和社会上的热血青年组建一支抗日宣传队,这支抗日宣传队在街头、茶馆进行演讲,控诉日军在我家园及周边烧杀抢掠的罪恶,点燃民众的反侵略烈焰,用漫画讽刺日军的“清乡”和“大东亚共荣”的实质,让民众看清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和侵略嘴脸。凌金其把报纸、电台上得到的抗日胜利讯息告诉民众,以增强民众抗日斗争的士气。这支抗日宣传队有一位宣传骨干吕瑛(女)老师,她用歌声揭露侵略者罪行。一曲《铁蹄下的歌女》唱得民众热泪盈眶;一曲《松花江上》唱得听众们泪流满面。她不但自己唱,还教民众学唱抗日歌曲。台上台下大家共唱《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群情激昂。

  1940年6月15日,马希仁、肖心正等又创刊抗战文艺刊物《义旗》。中共地下党员王化鹏、金大鹏、肖心正等都撰写了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妥协投降和宣传共产党抗日方针的文章刊载于《义旗》。《义旗》的体裁形式多样活泼,有短论、国际问题、特写、散文、报告文学、诗、文艺创作、敌区通讯、思痛录等。是年7月,马希仁为驳斥汪精卫和平卖国谬论而撰写的小册子《汪精卫和平谬论总剖视》也随着印发。这本小册子以毛泽东《论持久战》为理论基础,痛斥了汪逆“曲线救国”的谬论,宣传坚持抗日,坚定必胜信心。1940年10月,在中共苏浙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吴江严墓青年创办了“严墓青年读书会”,组织青年读进步书刊,出版油印快报《正义》,书籍有《论持久战》《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等,使党中央的声音及时地在“沦陷区”传布。1940年11月,马希仁、肖心正、金大鹏等人举办了“税务人员培训班”。地下党人则希望通过“税训班” 培养抗日力量,教材内容除会计知识外,着重讲解政治形势和历史知识,教材取于《上海周刊》、延安的《解放周刊》和《民主解放运动史》等刊物。讲解《论持久战》,讲解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教唱《太行山上》《延安颂》。

  1941年年初,抗日宣传报刊《正气》报出刊。该报系16开铅印,3天1期,发行至苏嘉沪8个县。1941年2月,地下党组织采用结拜兄弟、姐妹的方法联络感情,组织群众办夜校,讲抗日形势,创作了《快点组织联村会》《干一场》《保家乡》《消灭日军兵》等抗日歌曲。1941年4月25日,吴溇地下党组织动员四年级以上学生参加抗日歌咏活动,教师教唱《流浪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一时间,有街头巷尾响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抗日歌声。

  二、组织抗日武装 奋勇抵抗侵略

  太湖背脊,江浙交界,吴头越尾,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吴越争霸七次战役,在此展开,至今留下地名“吴越战”;楚汉相争在这里做古战场,至今留下地名“霸王门”;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在这里拉锯十年,至今留下地名“运粮河”┅┅ 抗战初期,敌我友三股力量相互胶着,各占地盘又相互交叉成模糊地带,形势非常复杂。淞沪会战后国民党军队溃退时自然想到“太湖背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优势,流落南太湖地区的散兵游勇及地方武装,自主为“王”,打出游击队旗号,在此各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如赵安民、朱希等部与共产党相互配合,积极抗日。郝道生等部则后来被日军击溃。程万军等部则投靠了日军。各种武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态势,中共党员或打入国民党吴江县政府的政工队、常备队,宣传抗日,打击日军,发展党员,为新四军输送革命力量;或打入国民党游击队,联络并帮助其共同抗日;或建立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直接打击敌人。抗日战争进程中,大浪淘沙,真正的爱国者还是会最终被世人认可,像赵安民、朱希等,而那些左右逢源、叛变人民的人必定会被历史打上耻辱的烙印,像程万军、郎玉麟、汪斌等。

  特别是面对程万军这样的先抗日后叛变的,中共党员们的赤化、策反工作可谓艰难曲折,其斗争可谓壮怀激烈。例董康祥(1916—1956),曾化名董诚、李正、黎明、胡朗等,1916年出生在太湖七都吴溇村六组(原吴溇王家弄)。1931年,经亲戚介绍到上海良才图书馆(又名流通图书馆,馆长李公朴)边学生意边读书,李公朴就是董康祥的先生。在良才图书馆里接触到许多进步报刊、杂志、书籍,同时在杰出民主人士的培养熏陶下思想进步很快,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年底董康祥回乡成亲。1938年初,董康祥返沪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担任上海抗敌后援委员会主席,和当时的七君子一起领导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日救国会”成立后,董康祥成为上海“抗日救国会”的核心成员。后受党组织安排返乡,组织抗日武装。打入程万军部队并担任类似政委(党代表)的职务,策反国民党旧军队士兵成为抗日游击队员,组织在太湖沿岸的溇港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后又独立拉起抗日队伍20多人,利用港汊村落和桑地圩围与日伪军周旋,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百姓拍手称快。1939年上半年,董康祥在太湖边的刑场上救下几个被程万军部队抓捕的无辜农民,深得民心。1939年下半年,程万军投敌。董康祥脱离程万军部队,并登报声明,与程万军断绝一切关系,二次拒绝程万军的所谓邀请,第三次程万军就派兵到家中搜捕,程万军没有抓到董康祥,恼羞成怒,翻箱倒柜后将董康祥家洗劫一空。董康祥执意离家,对家人说:“日本人已侵占家乡,我们已将成为亡国奴。国之不存,哪里还有家,有国才有家,我必须去上海。”1939年底,离开上海,去内地组织抗日工作。

  1939年5月,中共中央特科人员丁秉成与中共党员钱康民建立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江浙太湖抗日义勇军”, 钱康民任司令,丁秉成任政委兼副司令。这支抗日武装,出生入死,驰骋水乡,在太湖三十六溇( 吴溇大钱一带)发动群众抗日,把太湖背脊江浙接壤之地变成杀敌战场。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部队发展到100多人,并与当时已东进到达无锡梅村的新四军“江抗”总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这支抗日部队深感不安,视如芒刺。1939年8月23日, 丁、钱部队在沿太湖湖塘路行军,到薛埠溇西,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国民党二十八军六十二师浙江省保安队郎玉麟部的突然袭击。这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保安队郎玉麟部在吴溇不远的湖塘路两旁的桑地内伏下重兵,突然袭击了正在行进中的江浙太湖抗日义勇军。在指挥部队突围时,丁秉成走在队伍的前面,他临危不惧,沉着指挥部队向桥南突围。他和钱康民等高声向道路两边的桑地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起对付日军!”但是倒行逆施的郎玉麟顽固派仍然不断开枪射击。罪恶的子弹接连击中了丁秉成的腹部,他顽强地用手捂着流在体外的肠子,忍着剧痛喊出了自己的初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而壮烈牺牲,时年31岁。生命换得江山壮,英雄血洒湖塘路。钱康民也同时遇难,另有5名同志英勇献身。第二天,中央特科的战友和当地群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在胡家兜兜底掩埋了烈士们的遗体。丁秉成钱康民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这支抗日武装后来转移到了昆山,编入新四军六师十八旅,随着大军南征北战,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日军的炮火打到了太湖背脊时,眼看家园遭破坏,乡亲被杀害,年轻的金家骧(又名金阿三)决心挺身而出,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1938年初,金家骧召集10多名青年,成立“自卫队”。听说金家骧组织自卫队,地方志士纷纷前来投奔,邻近地方已组成的“自卫队”也带枪前来合营。不久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曾是国民党第18军11师连长的程万军从淞沪战场带着残部撤到太湖边,自称国民党79军别动队。他也与金家骧联络。程万军看金家骧年轻,通过结拜兄弟的办法,把金家骧千把人的队伍控制在手中,进而改编为“忠义救国军”第七支队和第四支队,第四支队由汪斌控制。1939年下半年程万军不顾金家骧和很多人的反对,投降日军,被日军任命为“绥靖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随后,汪斌也相继公开投降日军,加入“绥靖军”。金家骧无力阻止程万军、汪斌投敌,又不甘心当汉奸。在部队移动到湖州后,他只身从湖州潜回到吴溇,招旧部重组队伍开展游击抗日。他率部在太湖沿线袭击日伪“扫荡”部队,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走狗,重振“金家骧部队”的雄风。1941年春,金家骧部被改编为“忠义救国军第四支队。”金家骧率部到太湖中的东山打击日军,在三山岛与日寇进行两个多小时激战,打死打伤日本鬼子二十多人,被称为“三山岛大捷”,大杀了日军的威风,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1943年冬,金家骧奉命出战,以“先遣支队”名义率250多人携机枪5挺,在江浙边境吴江、吴兴、嘉兴一带进行抗日活动。金家骧派第二爆破组组长杨希圣率12人,带炸药3箱、纵火伞2顶,向苏嘉铁路移动炸毁铁路,日军一列军需列车在平望、八坼间遭到金家骧部阻击,被扒5车皮军米。1944年冬,金家骧任吴(兴)嘉(兴)吴(江)行动总队上校总队长。该部下辖3个大队,转战于江浙交界的太湖背脊,在汤溇到横扇一带,与日伪相持,取得了多次反“扫荡”的胜利。正如《七都镇志》记载“金家骧在吴溇统率自卫队,集结地方武力,在湖滨一带奋勇抗日,使吴嘉吴一带敌人一时难以进犯”。1945年1月,金家骧部队驻横扇、吴溇、汤溇一线,利用熟悉本土水上和陆上地形的优势于日军决一死战。日军对金家骧既恨又怕,得知金的部署后竟不敢越雷池一步。金家骧接纳中共党员薛天才任政治部主任,与新四军太湖独立救国军(俗称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建立联系。并将大批炸药分发到各爆破组,准备随时炸毁日伪的各种设施,就这样,金家骧部与日军相持到日本投降。

  三、依凭地域优势 同仇敌忾抗倭

  面对日军的暴行,南太湖之滨的百姓没有畏惧,人们誓死保卫家园,依凭熟悉的地域优势,同仇敌忾抗击日伪。他们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可歌可泣。

  1937年11月底,驻扎在东白漾的日军经常乘巡逻艇在北庄一带巡逻。一个日军看上了摇航船老大的老婆,多次只身前去调戏凌辱。北庄青年农民沈阿和、王阿大、吴大块头等3人对日军恨之入骨。一天下午,该日军又去北庄。当他走到三观堂弄内时,守候着的3位青年一拥而上,举起榔头铁器把那日军砸死,缴获1支手枪、1把挂刀。三观堂附近村民连夜将日军尸体用船运到南津塘,绑上石头丢入河中。5天后,绳子松脱,尸体浮起来。村民们赶紧再用船将尸体运出南津塘,丢进运河。

  1938年初,中共地下党员林风打入程万军部队。当年10月程万军投降日军后,林风离开程万军部队南下找党组织。经过大明港时,林风找到了老同学徐均铨家。徐均铨知道了老同学的情况后盛情相邀,让林风暂住自己家中。徐的父亲是当地环溪乡的“头面人物”,住在徐家比较安全。林风在徐均铨的照顾安排下住了有3个月。一天,日伪人员到徐家,发现林风是外地口音,产生了怀疑,一再盘问。徐均铨说:“他是我的老同学,到庙港来找工作,想当个教书先生。”一番说辞就把事情混过去了。后来,林风与中共浙江地下组织取得了联系,徐均铨把他送到浙江。

  1941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傍晚9时左右,一伙伪军十余人驾一只小船到七都菱荡湾村陆家兜抢粮抢丝。伪军首先抢陆家兜农民薄法生、薄法宝弟兄两家。薄法生见伪军抢劫,当即敲锣报警,发动全兜群众奋起反抗,并立即把妇女、小孩藏起来。全兜农民闻警,拿着锄头、铁铲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吓得伪军心惊胆颤,连忙开枪回船逃跑。刹那间,农民董来富、薄巧生、薄阿群、孙阿二、董来福等数十群众迂回到菱荡湾港两侧,把沿河棺材厝房上的瓦片砸到伪军船上,当即有数名伪军被砸得头破血流。伪军头子金坤、银坤立即举枪射击,董来福、薄巧生中枪身亡,薄阿群等多名农民受伤,伪军驾船逃之夭夭。事后,陆家兜群众为阻止日伪强盗再次入村,家家户户准备好铁耙、锄头、木棍、石灰包,夜里路上扎钓子,河里铺芦帘、做竹栅,组成铜墙铁壁,严阵以待。之后,伪军再也不敢进村抢粮抢丝。

  1941年那年,抗日志士俞清志在抗战时期与中共地下组织关系密切,抗日坚决,打日军,除汉奸,屡建战功。日伪对俞清志恨之入骨,悬赏大洋2000元捉拿他。危难之际,俞清志一家来到南麻平桥村沈永瑞家躲避。沈永瑞家是俞清志打游击时的一个联络点。他们经常来往,比较熟悉。沈永瑞清楚地知道收留俞清志要冒极大的风险,但为了保护抗日志士,沈永瑞毫不犹豫地热情收留了他们。沈永瑞让出一间房子给他们一家居住,并在生活上处处帮助他们,对外守口如瓶。俞清志在沈家安全隐蔽了两个多月。

  1943年11月,张巧生轮到做钮家兜村甲长。当时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张巧生不愿做伪政府的走狗,欺压百姓,常常把家中的财物垫出来交捐税。为此,他常常受伪乡公所乡长的训斥。这年冬天,张巧生忍无可忍,发动群众起来抗租抗税。这次抗租抗税行动声势浩大,几百名群众手持火把,喊声震天。张巧生和群众一起烧了和家桥乡伪乡公所,又烧了伪乡丁施阿金的房子。和家桥乡伪乡公所,对抗租抗税行动的群众疯狂报复。张巧生为了保护村民站出来说:“这次抗租抗税是我领头的,责任我来负。”张巧生一家受到伪政府的迫害,3间房子被拆去建伪乡丁的住房。张巧生的妻子张富娜带着孩子逃往浙江、上海等地,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张巧生也去南浔做苦力。

  1944年秋,人称“老周”的驻七都的国民党顽固派兵痞,经常在新桥港一带敲诈勒索,欺压百姓,当地百姓受害极深。双荡兜村的蒋巧英在贺家圩开店,年轻貌美,被“老周”强行霸占后住在张家坝。当时老百姓对此极为愤慨。年轻力壮的陈茂年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且与蒋巧英交往甚密。为了算清“老周”的罪行,9月的一天夜里,陈茂年约了同村的好友许阿巧等3人,由蒋巧英接应,深夜摸到张家坝,从“老周”家的后门进去,把吃的烂醉的“老周”从床上拉了出来,迅速处决。事后走漏了风声,驻七都的国民党顽固派部队来抓陈茂年等3人。在老百姓的帮助下,他们逃到上海等地谋生。解放后陈茂年才回到家乡。

  1945年1月,停泊在七都前浜兜村口的一条船上有3个日军。沈法宝是一位富有爱国之心的热血汉子,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恨之人骨。他想起有一支抗日游击队驻扎在附近,便迅速前去报信。在沈法宝的配合下,抗日游击队袭击了这一小股日军,一个日军当场毙命,两个日军潜水逃走。傍晚时分,大队日寇前来报复,沈法宝又勇敢地指挥村民转移,减少村民的损失。抗日游击队撤往沈庄漾一带。沈桂宝、李春生、杨阿富3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掩护村民撤往北新甸,而来不及转移,被日军抓住。日军将沈桂宝等带到吴溇镇洋学校里严刑拷打,要他们交代“支那兵”和村民的去向,沈桂宝等3人横眉冷目,破口大骂,最后被日军杀害。3位义士为了保护全村村民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自日军入侵的第一天起,南太湖东太湖的军民就举起反抗侵略的旗帜,展开了英勇的抗争,特别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太湖背脊上的抗日烽烟四起,武装抗日活动从未间断过。今天,抗日烽火,已成为宝贵的红色资源,弥足珍贵,教育和激励当代和后代。

  作者信息:姚阿江,男,1953年10月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13年10月退休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2014年7月被聘于吴江区七都镇镇志办公室(隶属于七都镇党政办公室)。参与《七都镇志》《吴溇村志》《湖塘路文化信息》的编纂。曾在《苏州日报》《吴江报》发表散文77篇,在《江苏省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吴江区档案馆》发表、参评档案论文14篇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