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我强汉,尚德布新。深仁厚泽[1],郁郁彬彬[2]。国祚(zuò)或有羸(léi)顿[3],礼乐教化俨存[4]。近世积贫,创巨痛深。群盗咄咄环视,诸夷频频犯境。倭奴祸心,厥罪惟殷[5]。久有亡我之志,素来负固不宾[6]。丰厖(máng)迁燕,筹策中印围猎[7];吉屦(jù)幽囚[8],进退华夏肆勤[9]。民皆崇武[10],士者思侵。权贵贪我疆土,庶黎谋我国门。松氏丑虏[11],和藤[12]直取丰芑[13];本多腐塾,经世逆图楚岑[14]。佐藤鸱(chī)鸮(xiāo)[15],控满蒙而后宇内[16];明治改元[17],拓波涛以企渔侵[18]。讨清方略[19],屠侩铓(máng)锋毕露[20];八纮一宇[21],犬黄海内称君。因因相袭,一脉相承。谬种流传,恶积祸盈。
恶鸦结队,姑获[22]兴兵。琅峤登台[23],辎铢必取;流俅入鹿[24],得尺得寸。中山[25]自此是异域,中华越溢[26]受欺凌。甲午浪涌,北洋舰队魂销[27];春帆楼黯,马关国贼昭名[28]。群犬齐吠,庚子事变[29]急寇[30];辛丑缔约,国力赀财耗尽[31]。华北肆踞,海光屯军[32]。日俄鏖斗,华域何辜起烽燹(xiǎn)[33];长狄狼顾[34],禹贡[35]无妄呈妖祲(jìn)[36]。胶澳失[37],五九恨[38],袁氏鬻(yù)国成罪人[39]。西原借款吮血[40],五四运动嘶呻[41]。朝堂之辈仰倭息,币原外交掠蚨(fú)缗(mín)[42]。
倭商逞暴[43],抗争[44]遂发春申之浦[45];东方会集[46],汉鼎再入鹰鹗之瞵[47]。济水喋血[48],狡恶[49]强肆[50];雨帅殁身[51],魑魅昼行。滋意启衅,柳条湖畔炮声起[52];离乡背井,松花江水悲喑喑。绝地求生,兴安岭里烽火举;弩张剑拔,黑土地上刀兵兴[53]。弃车走林,铁甲一去不复还[54];沐猴而冠,伪满苟立小朝廷[55]。花锦世界成垒土,白山黑水惹烟尘。男儿何处酬壮志,不惜血泪不惜身[56],誓斩日寇八百万[57],我以我血护汉旌。
沪上烟弥壮士摧[58],长城关隘成土堆[59]。塘沽盟羞冀东弃[60],何梅约耻燕不归[61]。秦砖晋瓦碎东隅,汉家山河尽丘墟。低头妥协国事误,攘外安内犯众怒[62]。一朝诤臣心头火[63],君王高傲亦难躲。华清池旁遭劫难[64],龙颜恩准去抗战[65]。忽传卢沟晓月破[66],再传淞沪风云变[67]。晋祠[68]蒙羞[69],平型关前捷报呈[70];华京销遗,石头城下神鬼怨[71]。徐州失守[72],台儿庄上拿恶鬼[73]。武汉沦陷[74],万家岭下阻松顽[75]。疮痍弥目[76],党国踌躇何处去;山河破碎,陪都逶迤到西南[77]。
勍(qíng)寇残僇(lù)[78],穷兵黩武,祸盈恶稔(rěn),罄竹难书。三光[79]烬灭,市井垝(guǐ)垣(yuan)[80],血暗千家炊烟绝;四处清乡[81],哀鸿遍野,骨枯万户箫声疏。江南烟雨起,北国风霜怒。恨彼倭奴恶,怜我百姓苦。生如草芥子,活受[82]似烘炉。戚戚复戚戚,乱离复多阻[83]。哀哉复哀哉,杀倭胡不该?不为亡国奴,矢志杀倭奴。我有延河水,誓死斩倭鬼。我有宝塔山,倭奴必全歼。我有引路人,杀倭从不停。我有脊梁骨,杀倭从不怵。
星星之火,八角楼上明灯亮;夕烟漫地,太行山头红旗矗。岁月峥嵘,论持久战[84],沁园春雪[85]谱就;血雨腥风,蒿目时艰[86],梅岭三章[87]贞孤[88]。飞车杀贼,微山湖上听琵琶;水中捉鳖,白洋淀里荡舟橹。糜躯碎首[89],数战长沙[90],不畏前仆后继;破军杀将,百团椎锋[91],何惧枪烟砲雨。昆仑雄关禀火[92],宜枣又战荆楚[93]。岁月不居[94]时光误,艰难竭蹶(jué)[95]杀贼路。滇湘反攻[96],瀛寇日暮。扫穴擒渠[97],鬼子首束。舍生忘死凝血泪,气贯长虹铁骨碎。斧破斨(qiāng)缺[98]英雄逝,击筑悲歌[99]映落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凝;倭谋九夏[100],乃累世之愖(xìn)愖[101]。倭奴僭(jiàn)狂,举国欲夺禹鼎,扶桑顽劣,全民皆我敌人[102]。狺(yín)犬食矢[103],岂可能改,唯东有猘(zhì)[104],曷为不闻?陈师鞠旅[105],元戎启行[106]。弯弓饮羽[107],手撕吴服[108],咄嗟之间[109],鞭笞菊樱[110]。殊为快也。
琵琶旧语[111],覆灭之道,戍鼙(pí)[112]常鸣,宗庙可存。风禾尽起[113],酹(lèi)英豪遹(yù)追[114]。鉴往知来,惟家国祥祯(zhēn)[115]。无以大康,职思其忧[116],怀允不忘,鼓钟钦钦[117]。横僿(sài)不文[118],是为文耳。
2025年5月4日稿
(本文注释基本源于网络)
注1:“攘外安内犯众怒”,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1).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上海爆发了有十万学生参加的反日大罢课;1931年9月24日,三万五千码头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各地学生纷纷罢课游行;9月28日,南京学生在南京游行示威,怒捣南京政府的外交部;10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了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政府立即出兵抗日;北平在天安门前召开十万市民示威大会,工人组织了抗日救国会、邮工义勇队、宣传队;12月17日,北平、天津、上海、汉口、广州、济南等地的学生代表到南京请愿,要求对日宣战。
2).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率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武装保卫察哈尔省。经过艰苦战斗,收复了察北的沽源、多伦等地。一度把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境。
3). 1934年4月20日,宋庆龄、马相伯、何香凝、李杜等1779位知名人士共同签名公布《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提出“全体武装总动员——一切海陆空军立即开赴前线对日作战,立即停止屠杀中国同胞的战争”。
4).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南京政府提出:公开宣布对日交涉的经过;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得任意捕人;保障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等要求。12月16日,又在北平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喊出:“打倒汉奸”“反对一切伪组织”“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等口号。各地群众纷纷响应,参加者达百万人之众。学生罢课、游行、请愿,并成立学联、学生救国会、救国联合会等组织。
5). 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朴、金仲华、钱亦石、钱俊瑞、薛暮桥等28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要求反侵略、严惩卖国贼、保障民主自由。1936年6月1日,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宣告成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1936年7月15日,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邹韬奋署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主张各方停战,建立抗日联合战线。
【注释】:
[1]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宋·陈亮·《书欧阳文粹后》:初,天圣、明道之间,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泽涵养天下盖七十年。
[2] 郁郁彬彬,最初指的是一个人既具有深厚的内在修养,又展现出良好的外在风度。清 王韬《六合将混为一》:“故草昧之世,民性睢睢盱盱,民情浑浑噩噩……未几而变为忠质异尚之世,且未几而变为郁郁彬彬之世。”即描述为一个时代风貌。康有为《<味梨集>序》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概念,一种文质兼备、内外兼修的社会风貌,是文明进步和个人修养高度统一的象征。
[3] 国祚,国运。《陈书·吴兴王胤传》:“皇孙初诞,国祚方熙。”羸顿,本指人的瘦弱困顿。
[4] 俨存:很分明地保存、存在。
[5] “厥”是代词,相当于“其”;“惟”是“是”的意思;“殷”在这里是“大”的意思。语出《尚书·周书·泰誓中》。或云“厥罪惟钧”,意有不同。
[6] 负固不宾,指依恃险阻而不臣服。《宋书·武帝记中》:“自负固不宾,干纪放命,肆逆滔天,窃据万里。”
[7] 丰厖,指丰臣秀吉(1537-1598)。厖,长毛狗,泛指犬。燕,指北京。天正六年(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天正十二年(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在占领朝鲜之后,于文禄二年(1593年)初占领北京,天正三年(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
[8] 吉屦;旧时送葬者所着之麻鞋,此指吉田松阴。吉田松阴(1830-1859),日本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源之一。《幽囚录》是吉田松阴的重要作品。
[9] 肆勤,尽力勤劳。汉,蔡邕的《中鼎铭》:“公允迪厥德,宣力肆勤,战战兢兢,以役帝事。”华夏肆勤,指在华夏大地上尽力勤劳,意指占领华夏。《幽囚录》:凡英雄豪杰之立事于天下,贻谋于万世,必先大其志,雄其略,察时势,审时机,先后缓急,先定之于内,操所张弛,徐应之于外……为今之计,不若谨疆域,严条约,以霸糜二虏(疑似指英美两国)。乘间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以固退守之基。
[10] 民皆崇武,日本人很崇尚武士道。武士道,原是指日本传统社会中武士阶层在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法则,其渊源可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以为君主不怕死、不要命地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也许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11] 松氏,指近松门左卫门(1652-1724年),日本江户时代净瑠璃(木偶戏)和歌舞伎剧作家,是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图的戏剧家。丑虏,蔑称。
[12] 和藤:指和藤内,近松门左卫门历史剧《国姓爷合战》中的主角,以我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原型,以日本人自居,以武士身份开进南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日本人的王国。所谓“和”就是日本,“藤”(唐)指中国。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这种情况表明,在丰臣秀吉的军队侵略中国的迷梦破灭一百多年后,许多日本人——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响的庶民百姓,仍然对中国贼心不死。
[13]《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后以"丰芑"指《诗.大雅.文王有声》,借指国家奠基之地。明太祖建都于南京,成祖北迁,仍建为留都。明代诗文时以"丰芑"指南京。
[14] 本多,指本多利明(1743-1820),二十四岁时开办私塾讲学,并宣传侵略思想。其在所著的《经世秘策》(1798)中称:“侵略他国可壮大本国”,指出日本应该首先实行面向海外的“开拓制度”,首先侵略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的东北部区域,并将中国及美洲大陆作为“扶植日本国力之地”。逆图:叛乱图谋。《北齐书·神武帝纪下》:“荆州綰接蠻左,密邇畿服,關隴恃遠,將有逆圖。”楚岑:楚山。唐孟郊《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诗:“波中出吴境,霞際登楚岑。”
[15] 佐藤,指佐藤信渊(1769~1850),日本江户后期战略理论家。鸱鸮,俗称猫头鹰,常比喻贪恶之人。《诗.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16] 佐藤信渊于1823年所作的《宇内混同秘策》,是历史上第一本用学术研究的方式系统地提出侵华方略的学术文章,设计了周密的入侵和占领中国的“秘策”,提出日本要先攻取满洲,然后“经略”整个中国,连日本各地方政府的作战分工和出兵顺序都有涉及。
[17] 指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一般认为从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颁布了“王政复古”诏书开始,到1912年7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大正民主宪法》结束。
[18] 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了御笔信《安抚亿兆宸翰》,提出“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使天下置于富业之安”,明确将对外扩张定为国策,其核心思想效仿西方列强,通过军事手段建立殖民霸权。
[19] 讨清方略,即《清国征讨方略》。小川又次(1848-1909),是日本陆军早期的重要战略家,曾多次潜入大陆刺探情报,其《清国征讨方略》是近代日本第一部经过实地调研写成的中国军事详情报告书,对日本陆军的军事战略和对外扩张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此后日本侵华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秉持了其基本思路。
[20] 屠侩,指卑贱的人。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大计年分条款》:“盖其时待京朝官有礼,不忍以簠簋屠侩轻加人也。”铓锋,锋芒。铓,刀剑等的尖端。
[21] “八纮”语出《列子·汤问》。日本神话传说中杜撰了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发布过“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的诏书。日本国家主义宗教团体“国柱会”的创始人田中智学于1913年在机关报纸《国柱新闻》中发表社论时,首次提出“八纮一宇”一词,后成为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正当性的用语,意为“天下一家”,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1940年,日本建造的“八纮一宇塔”,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宫为其题写了“八纮一宇”四字,塔的背面更是镌刻着日本对外用兵所侵犯的国名、地名等“武功战绩”。
[22] 姑获,又称姑获鸟,传为难产而死的女子所化,窃取婴儿,夜披羽衣飞行。最早可见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23] 1874年5月,日军于台湾琅峤登陆,向牡丹社进军,遭到以阿禄父子为首的高山族人民的反抗;此乃牡丹社事件。1871年(同治十年)12月,琉球船只于台湾南部触礁,船员登岸后被牡丹社高山族人所误杀。琉球当时为中国属地,日本却声称为其领有,借口保护“属民”,策划侵略中国台湾。1873年,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等来华交涉。中国声称“二岛(台湾岛和琉球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自杀,裁次固在于我”。日军为实现侵略目标,在台湾占领区设立都督府。后经英国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与清政府签订《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给日本政府白银50万两,作为“抚恤”及在台湾修路、建屋等补偿。此为日本近代首次对外用兵,对后续的侵略政策有重要影响。
[24] 《明实录》《中山世鉴》等文献记载,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609年,日本萨摩藩率兵侵占琉球,逼迫向日本进贡,形成“两属”状态。1871年,日本將琉球国编入鹿儿岛县。1872年,日本设置琉球藩。1875年7月,改用日本年号,停止对清政府朝贡。1879年设冲绳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琉球群岛交由联合国托管。1972年,美国将琉球群岛移交日本,复设冲绳县。
[25] “琉球”来源于中国古代对这一地区的称呼。中山是琉球群岛中最早崛起的势力之一,后中山国尚巴志在1429年完成了对山南和山北的统一,正式建立了统一的琉球王国。日本侵占后,此前持续编撰的《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等均与1879年停编。
[26] 越溢:越出规范,不受管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鲜卑越溢,多为不法。
[27] 1894年,借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之机,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另立傀儡政权,并攻打平叛返程的清军北洋舰队,挑起甲午战争,大连、旅顺失守,2万多平民被杀。后又占领地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8] 甲午海战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清廷代表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等。《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春帆楼,《马关条约》签订地。
[29] 庚子事变,指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攻北京,最终攻陷京城,迫使光绪帝与慈禧西逃西安。
[30] 八国联军中,侵华日军达到22000多人,是所有列强侵华军中最大最强的队伍。
[31] 1901年9月7日,八国联军与清廷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约定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付清,本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而当时清廷的年度财政收入大约为8000万两白银。
[32] 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4个月,日本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其数量在辛亥革命之前约2000人左右。1912年,日本将清国驻屯军改名为中国驻屯军。因该军驻扎华北,通常被人们称为华北驻屯军;又因其司令部设干天津;也被称之为天津驻屯军。肆踞,放肆地伸足而坐,形容态度轻慢。
[33]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东北地区上进行,可清政府竟宣布局外中立。战争致使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烽燹,战火。
[34] 因视中国东北为禁脔,俄国对《马关条约》极为不满,联合德意施压。日本遂于1895年11月8日与中国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以加付3000万两库平银赎回辽东半岛。俄国以年息4厘贷款1亿两,以助清政府偿还对日赔款。此后,日本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和渗透亦为不满。由此,就中国东北问题到1902年春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此为日俄战争之背景。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斡旋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权,俄將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正式结束日俄战争。
长狄:春秋时狄族的一支,传说其人身材较高,故称。此借指外国侵略者。清·张维屏《三元里》:“一戈已桩长狄喉,十里犹悬郅支首。”郅支,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之兄,名呼屠吾斯。汉宣帝五凤元年,独立为郅支骨都单于。元帝初,叛汉。建昭三年,为西域副校尉陈汤攻杀,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千馀级。
[35] 《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书籍。此指中国。
[36] 祲,不详之气。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戎机习短蔗,妖祲浄长榆。”
[37] 一战于1914年7月28日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于11月7日攻陷青岛,占据了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路全线。
[38]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回复日本,接受《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江苏教育会、全国教育联合会、国民党中常会先后决议,将每年5月9日作为国耻纪念日,直到1940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常会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日一起纪念。“二十一条”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外交事件之一。
[39] 《二十一条》是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重要环节,也是袁世凯卖国的集中体现。鬻:卖。
[40] 西原,即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亲信西原龟三。西原借款是20世纪初期中国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借款协议的总称,主要发生在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执政期间,借款总额约1.45亿日元(分8笔签订),名义项目包括铁路建设(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电信改革、林矿开发等,但实际多被挪用于军政开支。但附加大量经济特权,如控制中国电信、铁路管理权等。
[41] 嘶呻:(悲愤地)呻吟叫喊。
[42] 币原外交是指币原喜重郎20世纪20年代任职日本外相期间推行的外交政策,名义上“不干涉中国内政”,实则通过文化、金融、经济手段等手段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控制。例如,通过“满铁”控制东北铁路网(如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并攫取抚顺煤矿、鞍山铁矿等资源,形成“国中之国”,同时在山东、福建等地扩大投资,掌控纺织、航运等关键产业;通过银行(如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在华发行纸币,操纵金融市场,并通过贷款控制地方政府(如对奉系军阀的经济支持);在东北推行“拓殖计划”,鼓励日本移民强占农田,导致中国农民流离失所(至1931年,日本在东北移民已超过20万人);在东北设立“满铁附属地”,建立日本学校、神社和报纸(如《盛京时报》),宣扬“日满亲善”,弱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设立“奉天特务机关”等情报机构,收买汉奸、搜集军事信息。浪人团体(如黑龙会)频繁制造事端,为军事行动制造借口。蚨,古代用作铜钱的别名。缗,是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
[43]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第七厂日本资本家枪击了工人顾正红,并伤工人十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44]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
[45]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地,其封地包括了今天的上海西部一带。黄歇在封地内治理河道、兴修水利,使百姓受益。今之黄浦江亦曾得名“春申江”。
[46] 即东方会议。东方会议有三次,一般指田中义一于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大连召开的会议。该会确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制订了《对华政策纲要》,核心是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然后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会后田中给天皇的奏章中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扩张纲领。
[47] 汉鼎,汉代的鼎,国之重器,代指汉家社稷。唐·司空图《杂题》诗之一:“若使只凭三杰力,犹应汉鼎一毫轻。”瞵(lín):注视。
[48] 济水喋血:即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2月,蒋、桂、冯、阎联合发动了与张作霖争夺东北的战争。1928年4月,蒋介石军队北进,当进占济南时,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出兵干涉,并于1928年5月3日凶残地杀害了国民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进而强占全城,恣意杀戮中国军民6123人。1929年2月28日,日本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协定,并从济南撤军,济南事件即告结束。
[49] 狡恶:奸诈凶恶。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苟能富贵,虽积狡恶,争称誉之,终不见非。”
[50] 强肆,肆行无忌。《新唐书·韩滉传》:“滉幼时已有美名,所与游皆天下豪俊。晚节益苛惨,故论者疑其饰情希进,既得志,则彊肆,盖自其性云。”
[51]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国家元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陆海军大元帅,人称“雨帅”。奉系政府未能满足日本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这为日本内阁所不能容忍。1928年6月4日凌晨,因专列在皇姑屯附近被炸,张作霖于当日死去,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一生污点甚多,如杀害李大钊及其他革命人士、答应日本的《满蒙新五路条约》条件等。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张作霖有积极的一面,在东北军和民间,口碑较好。
[52]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以代理司令官、先遣参谋名义,命令进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在随后的4个月零18天里,日军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5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东北人民武装抗日,中共满洲省委紧急部署抗日斗争,此后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兴起,年底达30万人(因缺乏统一领导,至1933年大部溃散)。1932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童长荣等共产党员到东北各地创建抗日武装,在南满、东满、北满等地建立十余支游击队,包括南满游击队(杨靖宇)、珠河游击队(赵尚志)等,成为抗联前身。1933年,游击队逐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将人民革命军与其他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54] 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铁甲,指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令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4个多月内,东北全部沦陷,30万东北军撤离,3000多万东北父老成了亡国奴。
[55]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撺掇(duō)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灭亡。
[56] 东北抗日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八女投江”事件,云等8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在乌斯浑河畔与敌激战后投江殉国,最小仅13岁。1940年2月23日,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牺牲。
[57] 较多的观点认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投入的总兵力约为350万,伪军总数达210万,协助日军统治中国,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150万人。
[58] 为转移对九·一八事变的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1932年1月28日蓄意侵略上海,史称一·二八事变。后经统计,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104名(阵亡4274名、受伤9830名),上海市民被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死亡6080余人,受伤2000余人,失踪10400人,共计损失了16亿元的财产。中国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烧毁,东方图书馆所收藏的数百万卷书籍资料,包括“涵芬楼”所藏的10多万册宋版、元版珍贵古籍图书和清乾隆年间缮写的四库全书,先遭炮火焚烧,后又被日军劫掠,日军以卡车抢运烧剩的书籍达7天之久。
[59] 此为长城抗战。1933年3月至5月,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后长城沿线失守。
[60] 中方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于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史称《塘沽停战协定》或《塘沽协定》,停止中国军队的长城会战抵抗,默认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
[61] 1935年7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的丧权辱国的秘密协定,史称《何梅协定》《梅津·何应钦协定》《何应钦-梅津美治郎协定》或《何梅换文》,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禁止抗日活动。
[62]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详见附注1.
[63]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要挟张、杨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决定实行兵谏。
[64]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同时在西安囚禁陈诚、卫立煌等多人,要求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次日,张、杨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12月24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
[65] 1936年12月24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6]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拒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7月8日凌晨凌晨4时50分日军发起攻击,7月28日北平沦陷。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世界格局呈现出向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个阵营发展的趋势。
[67]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上海沦陷,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68]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景区。
[69]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2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约28万人,伤亡10万人以上。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面战争宣告结束。
[70] 1937年9月25日,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在平型关对日军进行伏击,取得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71] 华京,京师,此指民国首都南京。销遗,摒弃。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并在之后的六周内,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南京造成空前劫难。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处以死刑。
[72] 1938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对日本侵略军展开的大规模防御战役。日军方面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共计8个师团又3个旅团、2个支队约24万人,分兵南、北夹击徐州。中国方面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64个师又3个旅约60万人,展开激烈抵抗。
[73] 台儿庄战役,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溃退后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1万余人。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74]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虽然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75] 松顽,即松浦淳六郎(的部队),日第106师团以松浦淳六郎中将为指挥官。1938年9月25日,日军第106师团从江西瑞昌出发,企图突破五台岭,向万家岭集结。薛岳兵团部认为日军在万家岭一带“狼奔豕突而进,孤军深入”,遂围而攻之。歼灭106、101师团共6个联队及参战配属部队17000余人,取得万家岭大捷。这是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在赣北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贺电中称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76]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77] 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许多部队建制已经不完整,没法守住南京。1937年11月20日,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78] 勍寇,强敌。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堅守四旬,上下力屈,受陷勍寇,士師奔擾。”残僇,即残戮。
[79] 即“三光政策”,指日本侵华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中国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军民实施的极端野蛮、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三光政策”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1941年7月10日,冈村宁次继任司令官后,进一步系统化、规模化地推行。
[80] 垝垣,坏墙之意,出自《诗·卫风·氓》。
[81] “清乡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中占领区实行的一种残酷的“清剿”办法。1941年5月,日本侵略军为了巩固其在华中地区的统治,授意汪伪政权成立清乡委员会,由汪精卫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负责指导“清乡运动”,该运动在军事方面由日军负责,伪军配合,在政治方面则均由汪氏政权负责。7月1日,汪伪政府清乡委员会开始推行“清乡运动”。“清乡运动”包括“军事清乡”、“政治清乡”、“经济清乡”和“思想清乡”。“清乡运动”以“军政并进,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方针,首先从苏南地区开始,其次在太湖东南、上海郊区及苏淮特别区进行,接下来又在镇江、苏北及浙江部分地区展开,最后在安徽、广东、湖北部分地区推行。
[82] 活受,言活受罪。《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做了他的妻妾,才好下手报仇,叫他没处逃,没处躲,言语不得,哭笑不得,经不得官,动不得府,白日黑夜,风流活受,这仇才报的茁实!”
[83] 乱离多阻,形容因遭遇祸乱而变得流离失所,四处难行。出自《诗经·小雅·四月》。
[84]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原为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后载1938年7月1日《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该文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深刻地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全国人民参加抗战,坚持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批判了脱离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85]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柳亚子《沁园春·雪》跋: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86]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87] 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旧部陈海叛变,引诱陈毅等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二十多天。陈毅为摆脱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在斋坑的一处山坳里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窝棚用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即可到达。敌人虽近在咫尺,但终未发现,于是恼羞成怒地放火烧山。陈毅自知难免一死,便写下《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
[88] 贞孤,谓固守正道,特立独行。《后汉书·朱暉朱穆传论》:“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
[89] 糜躯碎首,犹言粉身碎骨。战国,燕,麴武《报燕太子书》:“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
[90] 长沙会战,又称为“长沙保卫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
1944年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进行了第四次长沙会战。
[91] 椎锋,冲击敌人前锋。《资治通鉴·汉景帝三年》:“吴王問諸老將,老將曰:‘此年少,椎鋒可耳,安知大慮!’”百团椎锋,指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期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朱德评价:“百团大战是具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的伟大战役,它加强了同胞的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的团结,使敌人困难实现其威胁利诱之阴谋。”
[92] 禀火,承受火的锻炼。南朝,齐,谢朓《齐雩祭歌》之五:“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93] 枣宜会战:1940年抗日战争枣阳和宜昌战役。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2.5万人。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94] 居:停留。岁月不居”指时间不停留。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95] 艰难竭蹶,本意是收入少、生活艰难。
[96] 一是滇西缅北战役(1942年—1945年)。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北部,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滇缅公路交通线,迫使中美开辟“驼峰航线”。1943年,盟军决定发起缅北滇西反攻战役。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攻克腾冲、松山、龙陵等日军据点。1945年1月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结果:成功收复滇西地区,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意义: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也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反攻提供了支持。
二是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背景:日军企图破坏中国军队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发动了湘西攻势。过程:4月9日:日军进攻蓝田,中国军队采取攻势防御战略,节节抵抗。5月:日军深入雪峰山地区,中国军队集中炮火发动反攻。6月7日:日军败退,中国军队取得雪峰山大捷,歼灭日军3万余人。
[97] 扫穴擒渠:扫荡巢穴,擒拿贼首。
[98] 斧破斨缺,是指武器破损残缺。出自《诗·豳风·破斧》。
[99] 击筑悲歌:敲击着筑(一种乐器),唱着悲壮的歌。出自《战国策·燕策》。
[100] 九夏,九州华夏。蔡东藩、许廑(jǐn)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101] 愖愖:心不正。
[102] 日本全民仇华。例如井上千代子。井上千代子(1910年—1931年)是侵华日军大阪步兵第37联队中尉井上清一的新婚妻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井上清一作为侵华日军大阪步兵第37联队中尉,奉命随部队入侵中国东北。当时他正在大阪与新婚妻子井上千代子度蜜月,因不想离开妻子上前线而产生厌战情绪。井上千代子为了激励丈夫“效忠天皇”“为国奉献”,在丈夫出征中国的前夜,趁其熟睡后,用小刀切开自己的喉管,直到黎明前才因失血过多而默默死去,鲜血浸透了榻榻米。她在神龛前留下了一封题为“军人妻子之鉴”的万言遗书,大意是为激励丈夫英勇征战、不拖累丈夫而选择自杀尽责。
井上清一发现妻子的尸体及遗书后,深受触动,带着妻子的遗愿再度进入中国东北。后来成为侵华日军中最凶残的指挥官之一,1932年9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当时他是辽宁抚顺日军守备队的指挥官,率军对平顶山村民进行残忍屠杀,使用活埋、射击、焚烧等手段,导致三千余名无辜村民死亡。
井上千代子因此被日本皇室封为“昭和之烈女”,其事迹被拍摄成电影。后来,44岁的大阪主妇安田夫人(井上清一和千代子的媒人)以此为契机,发起组织了“大日本国防妇人会”。这个组织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妇女组织”,几乎一夜之间发展成为全国性妇女组织,其目的是鼓励日本妇女支持战争,为侵略战争提供后援。几乎一夜之间发展成为全国性妇女组织,其目的是鼓励日本妇女支持战争,为侵略战争提供后援。
[103] 狺犬,吠叫的狗,喻仗势欺人的奴才。狺,狗叫的声音。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记载:"性犹粪土,不可变易。故犬食矢,乃其性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论及:"犹犬之必食矢,此理数之定然"。
[104] 猘,疯狗,喻狂暴之徒。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唯东有猘,唯西有虺”。当今之中国,东西皆敌,慎之,慎之。
[105] 陈师鞠旅,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
[106] 元戎启行,谓大军出发。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107] 弯弓饮羽,勇猛善射。《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108] 吴服即和服。吴服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因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传入日本的缘故,开始出现此名。在更加精确的层面上,吴服一词是专指以蚕绢为面料的高级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1957年6月、京都、大阪、中国、名古屋、东京的各吴服専门店共同创立了全国吴服専门店会连合会。和服,日本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
[109] 咄嗟之间,指一呼一诺之间,表示时间极短。出自《北齐书·李浑传》。
[110] 日本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国花,但菊花和樱花因文化象征意义被广泛视为代表。
菊花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是日本皇室的标志。日本皇室家纹为“十六瓣菊”,象征高洁与权威,护照封面也使用菊花图案(“十六一重表菊”)。
樱花在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当时樱花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 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宋,张元干《贺新郎》:“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112] 戍鼙,戍鼓,指边防驻军的鼓声。南朝·梁·刘孝绰《夕逗繁昌浦》诗:“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113]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后以“风禾尽起”为顺应天心、得到天助。
[114] 酹,是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遹追,遵循继承(遗志)。《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115] 祯祥,吉祥的征兆。
[116] 此二句出自《诗经·唐风·蟋蟀》。无以大康:不要过于安乐,“大康”指过度的安逸和享乐。职思其忧:要常常思考忧患,“职”在这里是“常”的意思,“忧”指忧患或责任。
[117] 此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鼓钟》。怀允不忘:深切怀念,永志不忘;允:确实、信实,也有认为是语助词,无实义。钦钦: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悦耳。
[118] 横僿不文,粗鄙没有文化。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僿;浅薄,缺乏诚意,不诚恳。
作者简介:刘洹岑,字瑜。男,汉族,现年53岁,四川仪陇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四川锐思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著有《法治语境下的维稳工作》(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刊物2015 年第30期),参与南充市高坪区问题楼盘综合矛盾纠纷化解,长期为地方国企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所承办的罗××与国网南充供电公司等生命健康权案件被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律师来了》栏目报道(2019年10月6日晚18时许);承办的李××与王×侵权纠纷案为央视《今日说法》 2023年3月20日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刘洹岑著有《崇仙境森林公园赋》(发表于2016年07月24日《南充晚报》)、《哀汶川地震赋》(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防控新冠肺炎疫疾赋》(为民建中央网站选登,并获2020年“全民战疫、携手渡艰”诗歌散文大赛优秀奖),《祭屈子文》获湖湘高度杯“屈原与湖湘精神”主题征文二等奖。2022年11月,“喜迎二十大·讴歌新高坪”主题征文中,中共南充市高坪区委“抓学习 快行动、作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南充市高坪区总工会 南充市高坪区融媒体中心主办,所作《川东北金融中心赋》获三等奖。
在2021年“百年荣光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中,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日报社授予该律师的《建党百年赋》三等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