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我的老家位于“豫北粮仓”卫南坡,卫南坡因位于卫河以南而得名,曾是黄河故道。《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率领军民在此治理过黄河水灾。黄河改道后,卫南坡就成为一马平川的沃野良田。因此,卫南坡曾是支援抗战的重要粮区。一到秋天,卫南坡上是一望无际的玉米,青纱帐成为爷爷他们抗战的最佳阵地。直至今天,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丰收一个卫南坡,养活清丰和南乐。
爷爷去世后,父亲交给我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说:“按咱们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凡用过的东西,能烧的都要烧了。但这个笔记本,你爷爷临终前特别嘱咐一定要保留,你看看有什么用没有。”我接过一看,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土地联产责任制动员大会”字样,内页已经泛黄,翻看内容,其中抗战记忆着墨颇多。
卫南坡上风雨多
笔记本从爷爷读私塾写起。我的爷爷曾是全村唯一的秀才,清末废止科举制后,他就在家办起了私塾。那个时候,只有地主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读书识字。后来,县里兴起了新学,私塾就解散了。爷爷思想正统,但不守旧,也被聘到新学堂任教,顺带把我也带进了新学堂。
笔记本中,爷爷写道:“在新学堂,我阅读了不少进步杂志,特别爱读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尤其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几乎都能背诵,“少年强则中国强”等名句极大影响着我。我的思想开始进步,有幸结识了县里最早的几名共产党员。1942年,我还不到20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革命工作。那时全县只有100多名党员,县城坐落在卫南坡上,卫南坡自然就成为豫北第一个红色老区。”
爷爷的笔记本对抗战书写较多,还特别记载了我们村发生的一起惨案。
爷爷记载道:“1943年中秋节,县委在万集(20多里外的一个集镇,卫南坡上一个大的镇子)召开会议,讨论成立县独立大队的事, 号召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拿起枪和日本人斗到底……会开到一半,街上突然响起了枪声,原来,叛徒出卖,伪军包围了集镇,我们慌忙跑出去。伪军人多,都有武器,嚎叫着“别让共产党跑了”,子弹“刷刷”地在耳边飞。开会者不到20人,5人当场牺牲,5人被俘,后来因为宁死不屈,被伪军杀害了,脑袋被挂在县城城门上示众几天……今天,几位烈士的遗憾已经迁徙到县县城——道口镇的全县烈士陵园(如图)安葬。上世纪70年代举行迁葬仪式时,从卫南坡走出的几位省市的领导还送来了花圈。”
“我们几名党员侥幸冲出伪军的包围,天明后跑回村里,惊呆了。村里狼藉一片,没有一幢立着的房屋,大火还在熊熊燃烧着,尸体横七竖八地排满了大街,村民围着一具具尸体在痛哭。原来,在伪军袭击我们的同时,日寇已经包围了这几个村子。卫南坡一片平原,无处躲藏,日寇就把几个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点名要大家交出我们几个共产党员。卫南坡是革命老区,群众的觉悟非常高,没一个孬种,日寇恼羞成怒,对群众百般折磨。我结婚才一年多的妻子被叛徒指认是党员家属,日本鬼子把她吊在一颗歪脖大柳树上,剥光了衣服,惨无人道的日寇竟把一个大木头棒槌塞进她的私处,她在凄厉的惨叫声中疼痛而死。”
“我19岁就有了儿子,当时我的儿子还不到一岁。由我娘抱着,在群众的掩护下,躲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里,侥幸躲过了日寇的魔掌。如若不然,极有可能惨遭毒手。”
“村民们有的被刺死,有的被扫射而死。临走时,日寇还抢走了粮食、牛羊等,放火烧毁了几个村庄。这就是他们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因为是革命老区,卫南坡附近的村子经常受到日伪军的侵扰,而爷爷记录的无疑是村里最惨烈的一次,具体惨状比县志笼统的记载清晰得多,每一个死者的名字都备录在案。“我和几个党员组织大家埋葬了死者,有300多人,就在老家几个村的中间垒起了一个大土堆,文言词叫“冢”。村子被烧光了,我们组织大家围着大土堆搭起草棚,因陋就简住下来,慢慢地又形成了一个新村子”。
这应该是实事求是。我们的村子不大,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时,只有2000多口人,而却有郭、陈、王等11个姓氏。
青纱帐里逞英豪
面对村里的惨剧,爷爷和他的战友们革命意志不倒,多次和日伪军斗智斗勇。笔记本里写道:“在县大队的支持、配合下,1944年秋天,我们在铁炉(卫南坡的另一个村子)端掉鬼子的一个炮楼,一次就缴获了10多支‘三八大盖’。”
据笔记本记载,当时,爷爷经常走街串巷,动员广大农民参军交粮,支援抗战,还为部队和县大队传递过情报。194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爷爷从卫南坡出发,穿越茫茫的青纱帐,步行30多里地到濮阳送情报,还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参军交粮,做部队和县大队的后勤支援工作,因为力量悬殊,敌伪军是洋枪洋炮,我们土枪都不足,就是土炮也没有一门。有一次,从伪军手里缴获了一门炮,可我们,包括县大队没有一人会使用。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拿一杆木梭镖,和鬼子、伪军硬碰硬打仗的时候不多,在鬼子和伪军眼皮底下也很危险,有几次差点‘被包了饺子’。但动员参军交粮工作颇有成效,县大队几乎一半人都是卫南坡的,驻濮阳的八路军队伍中也有不少卫南坡人,还在晋冀鲁豫部队的报纸上介绍过经验,当时,部队的政委邓小平还写过短评,推荐豫北卫南坡的这项工作。”
1945年秋,解放豫北的战役从卫南坡打响。在这场战役中,爷爷带领村民为部队当向导,日夜出入在战斗一线,他老人家耳背就是在卫南战役中受大炮轰鸣所致。但爷爷反而觉得很自豪:“看到日本鬼子和伪军人仰马翻,落荒而逃,就是受再大的罪、吃再多的苦,也是高兴的!”
1948年底,爷爷又带领村民手推轱辘车,运粮送菜,支援淮海战役。爷爷有个亲弟弟,被炸死在送粮的路上。战斗结束后,爷爷记载道:“看到我识字,部队本来要我和他们南下,但那时儿子还小,妻子也不在了,我就回来了。要成立乡政府,县大队的教导员是乡长,就让我也进乡政府当了干部。”
爷爷还在笔记本里记录了在乡里当干部的情形,但记述得比较简略:“乡里开始只有10多名干部,分田分地、三反五反等工作数不胜数,有时忙起来几天不睡觉。”
上世纪60年代,组织调爷爷到某县的一个乡里当副乡长,但爷爷对卫南坡有感情,舍不得离开,就拒绝了。直到1980年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召开完动员大会,爷爷才离休。
看完爷爷的笔记本,我和父亲商量,县里成立了新县志编辑委员会,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就是委员,正在征集相关的史料,爷爷的笔记本就是最好的材料,应该提供给编辑委员会参考。
今年春节过后,新版县志出版了,那位高中同学给我寄了一本,我赫然发现,爷爷的笔记本中记载不少地方和县志的记载暗合。比如,1943年县委被袭击事件。爷爷就是亲历者,但县志记载的更深入,上世纪50年代,袭击县委、残杀党员的伪军头子在上海被抓获,并押回县里枪毙。
看着厚厚的新版县志,我想,爷爷可以含笑九泉了。
(注:文中“爷爷”的人物形象由村里几位爷爷的真实事迹综合而成。)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