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一只竹编筐
来源:邱新莹   2025-07-29 09:55:18

  在沂水老家的窗台上,有一只竹编筐,筐不大,颜色已经泛黄,筐沿裂着一道细口,却透着温润的光泽。小时候我总爱翻翻里面的东西——一枚旧的铜顶针、几块碎布头、一册泛黄的鞋码纸本。那枚顶针摸起来有些冰凉,内壁却磨得光滑,舅姥娘说,那是她当年给支前战士补军装时天天用的。直到现在,每当看到这只竹筐,我心里总会泛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

  筐沿的一道裂口,是舅姥娘年轻时背着干粮翻山躲炮火时不小心撞出的。她自己说得轻描淡写,但每次我摸到那道口子,总感觉那是时间刻下的印记,顶针上也有细细的划痕,是她缝补军装时留下的。说起来,只是一只普通的竹筐,但每当看到它,好像总会想起那个枪声不断的年代。对我来说,那不只是个老物件,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在里面照见自己的方向。

  一针一线,缝出初心的温度

  小时候不懂事,常趁大人不注意拿顶针来玩,还试图套在手指上装大人。长大后才知道,那顶针曾是舅姥娘的“宝贝”,她用它缝过成百上千件军衣。她跟我说,那时村里的妇女都在家里做军装,晚上点着煤油灯赶工,灯光昏黄,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缝补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道:领口必须缝得结实点、袖口得加厚、鞋底的针脚一定得细密耐磨。她们没什么文化,却有一种天然的认真劲儿。舅姥娘总念叨一句话:“哪怕就剩最后一块布,也要缝成军装送到前线。”这话我小时候听不明白,现在再想,却觉得心里一震。

  她的故事并不孤单。我还记得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故事,记得李桂芳带着三十多个姐妹跳进冰河搭“人桥”的画面,也记得舅姥娘背着高粱饼翻山越岭送军粮的那些夜晚......千万沂蒙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共御外侮。他们没有显赫的战功,但是他们平凡生命中迸发的光芒,比任何金戈铁马都更震撼人心。他们就像一束束微光,在最黑暗的时刻点亮了民族的希望,那种光不耀眼,却很真、很实、很持久。

  一丝一缕,织出坚守的延续

  我出生在和平年代,如今已成为供热国企的一员。本以为抗战精神离我很遥远,直到一次翻阅公司档案时,看到1987年建厂初期的照片——工人们推着独轮车,搬运材料,一身灰扑扑的工装,却神情专注。我忽然意识到,那份不讲条件、肯吃苦、讲奉献的劲头,和舅姥娘他们当年何其相似。

  现在的我作为企业的一名宣讲员,在讲述企业文化和红色的时候,也慢慢意识到,原来沂蒙精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它藏在我们凌晨抢修时呵出的白气里,躲在用户报修单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融在寒冬里提前几天预热的管道里。那些工作中看似琐碎的日常,也正是当年“最后一口粮当军粮”的精神延续,这种精神从未被时光冲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传到了我们手里,抗战精神也从战火中的生死抉择,转化为和平年代的责任坚守。

  一厘一毫,写下时代的答卷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临沂城已褪去战火硝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厂房的林立、供热管网的纵横。但不变的是,供热站里,青年党员巡检时的脚步依然稳健;办公室灯下,整理会议记录的笔尖依然有力;抢修车上的工具箱里,备用的工具包依然整齐——那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应答。

  去年走访慰问退休的老党员,他们回忆着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感叹现在美好生活的变迁,我忽然懂得了,当年“舅姥娘们”用双手织就的银线,如今已化作国企人守护的民生线、发展线。从战争年代的“女子人桥”到新时代的“供热管网”,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从“竹编筐里的碎布料”到“计算机里的子报表”,变的是工作载体,不变的是“功成有我”的使命。

  窗外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恍惚间我好像又听见1945年胜利的号角穿越时空。舅姥娘的竹编筐还在老家的窗台上,静静地摆着,每次我回去看看,阳光照在上面,顶针会反出一点微光。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那只历经抗战岁月的竹编筐,也成为新时代的催征鼓。作为国企青年党员,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体会硝烟中的抉择,但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我们的实干和担当,让每一份材料都经得起检验,让每一次服务都暖到群众心里,共同绘制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这,就是我对抗战胜利最诚挚的纪念,也是送给舅姥娘和她那代人的一封回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