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器魂不熄
来源:简先宝   2025-07-29 11:05:54

  山河破碎时,战火如贪婪的巨兽,吞噬着一切有形之物。然而,焦土之上,总有些无形之物比钢铁更坚韧,比烽烟更绵长,那是蛰伏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心,是不屈的传承意志,在劫灰的缝隙里,执着地透出微光,照彻漫漫长夜。

  一、 江南陶都:泥魂不灭

  宜兴,江南陶都,丁蜀镇。曾吞吐千年烟火的龙窑,此刻如巨大的坟茔静默。窑火熄灭后的呛人余烬,满地狼藉的碎陶片,宛如大地无声的叹息。人们仓惶奔走,异族军靴踏碎青石板的铿锵声,一声声踏在千年陶都的脊梁上。

  老陶工顾伯,枯坐在他那间低矮、堆满泥料和半成品的作坊里。昏暗中,唯有珍爱的那团紫砂泥,在惨淡光线下泛着幽微光泽。他布满老茧的手,一遍遍摩挲着家中祖传、早已翻得毛边的秘本。薄薄的册页,承载着世代陶人对水土火交融的玄妙理解,浸透了祖辈心血与智慧。窗外军靴声踏在心上,父亲临终前沙哑的嘱托,以及无数先辈在血脉深处的回响,异常清晰地响起:“窑口塌了能再垒,火种熄了,文脉就断了!根不能丢啊!”

  他猛地睁眼,决绝地将秘本用浸透桐油的厚布,一层层严实包裹,如同包裹初生的婴儿。蹒跚着走到冰冷灶膛前,扒开冷灰,深深埋入最底层。做完这一切,他佝偻着背,望向远方那座静默的龙窑。风卷起枯叶掠过空寂窑场。他干裂的嘴唇无声翕动,心中岩浆奔涌:只要一人尚存,一息未绝,这火,终究要重燃,这泥,终究要成器!这江南的泥魂,死不了!

  二、 浙南深谷:窑火如心

  浙南山坳深处,龙泉溪水清泠流淌,不知人间愁苦。青瓷世家传人章师傅,背上驮着视若生命的釉料秘方,怀里紧抱祖传青瓷小样,携妻儿一头扎进莽莽群山。跋涉于湿滑青苔小径,躲避秃鹫般盘旋的敌机,饥饿、疲惫、恐惧如影随形。近乎绝望之际,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落旁,一处背风山坳里,发现了一眼被荆棘藤蔓覆盖、废弃多年的小窑。窑口残破,窑壁斑驳,风雨可侵。在章师傅布满血丝的眼中,这已是绝境中的生机。

  他带着几个同样逃难至此、衣衫褴褛的徒弟,开始了近乎原始的重建。没有工具,就用双手挖掘、搬动沉重山石;没有柴薪,就攀上陡峭湿滑山崖,一刀刀砍下湿重枝桠,肩膀勒出血痕也浑然不觉。窑炉的残躯,在他们的汗水与期盼中,一点点被山石黏土修补起来。

  点火那天,湿柴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章师傅的脸被熏得黧黑,唯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窑口,闪烁着疯狂的光芒。终于,一丝微弱的、跳跃的红光,艰难穿透浓烟,在窑膛深处亮起!那微弱的红光,映照着他们黧黑、疲惫却又执拗无比的脸庞,仿佛点燃的不是柴禾,而是胸膛里那颗不肯屈服的心。

  每一次开窑,都伴随着巨大的忐忑和无声祈祷。战乱流离,粗陋条件,追求“千峰翠色”、“如冰似玉”已成奢望。更多时候,等待他们的是一窑窑灰暗粗糙、布满砂眼甚至变形的碗钵,或是整窑坍塌的惨痛失败。失败像冰冷的山泉浇在心头。然而,章师傅总会弯下腰,异常小心地捧起尚有温热、带着瑕疵的残次品,如同捧起受伤的孩子。他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不完美的釉面,对沮丧的弟子们,声音喑哑却如磐石般坚定:“娃儿们,看仔细喽!这釉色,是哑了,是暗了,可它底子还在!这筋骨没断!只要窑火不灭,这筋骨就在!这窑火暖着,人心就不死,龙泉的魂,就活着!” 那窑口的红光,在深山寒夜里,微弱却倔强,成了流亡匠人心中永不坠落的星辰。

  三、 经纬无声:布衣长城

  在广袤的沦陷区与颠簸的大后方,无数如顾伯、章师傅般卑微的手艺人,如同散落焦土的星火,以各自沉默坚韧的方式,将文明的守护,密密织进生活的经纬。

  苏南某小镇边缘,一间昏暗低矮的阁楼里。年迈织娘沈阿婆,借着如豆般微弱、烟大光弱的菜籽油灯光,偷偷搬出藏匿多年的残破小织机。昔日寸锦寸金的云锦作坊已被强占,金线银丝尽失。她布满皱纹、关节变形却依然灵活的手,在织机上翻飞如梭。每一次投梭、打纬,都带着近乎神圣的专注。金线银线是奢望,她用的是最普通的棉麻线。儿子战死沙场的锥心之痛,女儿逃难失散的日夜煎熬,山河破碎家园沦丧的无尽悲愤,都化作指尖千钧之力,密密织进那看似寻常的花纹图案里。经纬交错间,潜藏着只有她才懂得的“还我河山”暗纹。“哐当,哐当”,那低回、单调却坚韧无比的织机声,在寂静深夜里固执响起,是暗夜中不肯低头的歌谣,是布衣妇孺以心血绣成的无声战书。

  湘西苗岭深处,银匠龙叔的山寨亦遭烽火波及。为躲避劫掠强征,他将祖传描绘繁复古老图腾的珍贵花本,用油纸包好,深埋于神树之下。带着简单錾刻工具和所剩无几的银料,避入更幽深密林。他不再錾刻耗费银料的华丽饰品,只在脑海反复咀嚼凝练祖传图腾——那些象征祖先起源、部族历史、自然崇拜的精髓。仅凭一把小锤、几根錾子,在粗粝银牌、简陋簪头,甚至捡来的薄铜片上,巧妙简化变形,錾刻出古老符号最核心的神韵。图案简朴,线条粗犷,但那份来自血脉深处的认同与骄傲,对祖先的敬畏与故土的眷恋,重逾千钧。山民们佩戴着这些行走于云雾崎岖山径,行走在动荡岁月里。这些行走的银光,无声宣告着一个民族古老记忆的生生不息,是铭刻在身体上的精神图腾。

  在颠沛流离中,在敌伪鹰犬眼皮底下,在食不果腹的极致困境里,这些手艺的延续本身,早已超越了谋生。一把陋室抟出的紫砂壶,盛的不仅是粗茶,更是故园泥土的芬芳,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是破碎山河中残存的体面;一个深山中艰难烧成的粗瓷碗,端的不仅是稀粥,更是生活仍在继续的尊严,是活下去的倔强希望;一件暗藏玄机的粗布锦片,一枚承载族魂的简朴银饰,都是文明基因的倔强传递,是精神密码在烟火人间的不绝回响。它们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布衣荆钗的穿戴中,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巍峨的精神长城,无声宣告:家园可焚毁,肉体可驱役,但文化的根脉深植血脉,民族的心魂永不屈服于强暴。

  四、 晨曦微露:青归大地

  胜利的曙光,如利剑刺破漫长黑暗。硝烟渐散,焦土裸露,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焦糊与新生野草的奇异气息。

  宜兴丁蜀镇。顾伯用颤抖、沾满泥土的双手,小心翼翼捧出深埋冷灶灰烬深处的桐油包裹。布已焦黑脆硬,如劫难甲胄。他屏息,一层层极其缓慢剥开。当泛黄却坚韧的纸页重见天日,熟悉的墨迹穿越烽火,清晰如昨。顾伯浑浊的老泪大颗滴落,洇开深色印记。他用粗糙掌心反复摩挲纸页,如同摩挲失散多年终归家的骨肉,喉咙里发出嗬嗬哽咽。不久,沉寂的龙窑旁,升起了久违的烟柱,起初细弱,继而袅袅婷婷,执着地向着初晴如碧的云霄攀升,如同一支饱蘸血泪与希望的大笔,挥毫泼墨,宣告泥与火锻造的不屈精魂,浴火归来!

  浙南龙泉深山中,章师傅带着饱经风霜、眼神却亮如星火的弟子们,郑重开启那座庇护了青瓷火种的小窑。窑门开启刹那,晨光涌入,温柔洒落在一件件新烧成的青瓷器物上。形态或许朴拙,胎骨尚存战时粗砺砂粒感,边缘不够圆润。然而,当光线流转,一抹久违的、温润内敛的青碧之色,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水,带着积蓄已久的生机,悄然在釉面之下流淌晕染开来。那青,不再是战前浮华,而是沉淀苦难后的沉静深邃。章师傅那双布满裂口的手,带着近乎虔诚的颤抖,轻轻抚过一件梅瓶冰凉优雅的弧线,冰凉中透着生命的暖意。滚烫泪水滑过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滴落在温润瓶身:“青回来了…青回来了啊……” 这抹穿越血与火、在废墟中重新绽放的青,是民族魂魄历经淬炼归来的颜色,是大地深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

  消息如春风吹过。流散的织娘、银匠、篾匠、木工、铁匠……纷纷从避难所、山坳、颠沛途中走出。回到故土,或在陌生家园支起简陋棚屋。城市的断壁残垣间,乡村的袅袅炊烟里,生活的声响重新汇聚:织机“哐当”敲打,银匠小锤“叮当”清脆,篾刀“噼啪”破竹,锯子“嘶啦”拉木,刨子“沙沙”推过……这些曾被炮火淹没的平凡劳作声,再次汇成生活最坚实动人的乐章,充满不可阻挡的力量,那是大地创痛后,开始愈合的温暖心跳。

  五、 静默的证言:光阴沉淀

  多年后,博物馆肃穆展厅。隔着冰冷玻璃,我的目光久久停驻在标注“抗战时期”的器物上:

  一把造型质朴、略显笨拙的紫砂壶,不见精雕细琢,唯抟泥指痕清晰可见,壶嘴下方一道细微却无法忽视的烧制裂痕,像凝固的泪痕;

  一只釉色沉静如深潭秋水、边缘带着明显手工打磨毛糙痕迹的青瓷小盏,盏心一点天然窑变,如凝固火焰;

  一片颜色褪去华彩、边缘磨损抽丝,但针脚异常细密、经纬分明的云锦残片,强光下隐约可见奇异、非装饰性的纹理走向;

  一枚图案高度简化、线条古拙粗犷的苗银胸牌,银质不纯,带着灰暗氧化层,图腾核心却如刀劈斧凿般深刻……

  它们安静躺在柔和光晕下,没有金戈铁马轰鸣,没有英雄史诗壮烈。在商周青铜、唐宋书画、明清官窑环绕下,如同历史长卷角落微小的注脚。

  然而,当我俯身细察,目光穿透玻璃,指尖仿佛隔空触碰到沉淀了漫长光阴、带着硝烟汗水泪水体温的历史质感:紫砂壶粗粝肌理里,沁着顾伯埋藏秘本时滚烫的老泪与泥土的冰凉;青瓷盏温润釉面下,搏动着章师傅守护窑火时胸膛不灭的心焰;云锦残片丝丝入扣的经纬中,纠缠着沈阿婆孤灯长夜里织入“还我河山”的无声呐喊;苗银胸牌简朴刻痕里,深嵌着龙叔流离密林中对祖先故土最深沉的守护。

  这些器物,早已超越原始功用。它们是光阴深处的信物,是大地伤痕结痂下的生命印记,封存着一个民族在最黑暗窒息岁月里,如何以最卑微姿态、最坚韧意志,守护自身文明星火的壮举。这份守护,不在战壕前沿,而在千家万户的灶台边、织娘布满老茧的手指下、窑工黧黑脸庞映照的炉火前、匠人紧握工具不肯松开的掌中。它是对侵略者最深沉、最日常、最无法摧毁的反抗宣言——只要生活技艺还在指尖流淌,只要对美的创造追求未因恐惧断绝,只要文化根脉仍在血泪浸透的泥土深处顽强呼吸蔓延,这个民族,就永远拥有挺立天地间、永不折断的脊梁!

  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这由无数双平凡、粗糙、沾满泥土却无比温暖的手,在漫漫长夜执着传递、最终汇成燎原之势的文明心火,才是真正铸于大地、熔铸民族精魂、历经劫波永不倾圮的巍巍丰碑。它无声宣告:纵使天崩地裂,只要守护文脉的心灯不灭,只要创造传承的意志不绝,一个民族终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时间余烬里绽放恒久不凋的华彩。这华彩,不在琉璃瓦顶,而在粗陶碗沿的青釉上,布衣经纬的暗纹里,简银图腾的刻痕深处,在每一个默默耕耘、薪火相传的平凡生命之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