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
来源:张厚美   2025-07-29 14:58:18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一、烽火记忆:山河破碎处的民族觉醒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了华北的夜空。宛平城墙上那些弹痕,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夏夜的惊变。我曾在国家博物馆见过一块从卢沟桥拆下的石栏板,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孔像无数双睁大的眼睛,凝视着后来者。当时驻守的二十九军将士,用简陋的汉阳造和血肉之躯,在永定河畔筑起了第一道防线。吉星文团长带领士兵们夜袭敌营时,每个人腰间都别着四颗手榴弹,他们说这是“给鬼子准备的干粮”。

  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黄浦江畔,中国军队以每小时一个团的代价死守三个月。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时,苏州河南岸租界里的民众,每天都能看见那面布满弹孔的国旗在硝烟中倔强飘扬。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送旗的事迹,让整个租界为之动容。当时租界里有个英国记者写道:“中国人正在用生命重新定义‘坚守’这个词的含义。”

  南京沦陷后的黑暗记忆,是民族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见过张纯如女士搜集的史料,那些泛黄的档案里记录着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拉贝日记中记载,有位中国母亲在日军暴行中失去了三个孩子,却在安全区里收养了六个孤儿。这种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坚韧的生命力。

  二、血肉长城:永不磨灭的英雄群像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李宗仁将军指挥的这场会战,让日军精锐矶谷师团遭遇首次惨败。在巷战最激烈的时刻,有位连长双腿被炸断,仍靠双手爬行指挥战斗,最后用牙齿咬开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战后清理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一堵断墙后,七具中国士兵遗体保持着射击姿势,他们面前的日军尸体足足有二十多具。

  张自忠将军殉国的南瓜店,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农田。但当地老人仍能准确指出将军最后倒下的位置。1940年5月16日,身中七弹的张将军对部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他的灵柩运往重庆时,沿途百姓自发设祭,日军飞机飞临时,竟无一人躲避,这是对英雄最高的礼赞。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我是在小学课本里第一次读到的。直到登上狼牙山主峰,才真正体会到那种绝境中的选择需要怎样的勇气。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把敌人引向绝路,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崖。其中两位被树枝挂住幸存,后来重返部队继续战斗。站在棋盘陀顶峰,山风呼啸,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呐喊在山谷间回荡。

  三、文化抗战:烽火中的文明坚守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奇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昆明郊外的农舍里,一边躲避空袭,一边坚持古建筑研究。金岳霖在跑警报时仍不忘夹着《知识论》手稿,他说:“要是被炸死了,这部稿子就和我一起完蛋;要是没死,我就继续写。”闻一多先生在给学生上课时,常常刚讲完“诗经”就要跑防空洞,但他坚持“文化不亡,则国不亡”的信念。

  延安窑洞里的灯光,照亮了中国抗战的思想之路。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就的《论持久战》,不仅是指引抗战的战略纲领,更是民族精神的哲学表达。抗大师生们“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刻苦学习精神,让知识的火种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依然生生不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用音符筑起了另一道精神防线。

  大后方的文化抗战同样可歌可泣。老舍在重庆创作《四世同堂》,巴金完成《寒夜》,茅盾写下《腐蚀》,这些作品构成了抗战文学的丰碑。徐悲鸿在新加坡义卖画作筹款,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齐白石闭门谢客以画抗争,艺术家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文化人的气节。

  四、国际援华:人类正义的同盟

  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丰碑。在晋察冀前线,他创下了连续工作69小时、完成115例手术的纪录。他发明的“马背医院”在战场上救治了无数伤员。临终前他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中说:“最近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最为宝贵的时光。”如今在石家庄白求恩墓前,总有民众自发献上的鲜花。

  飞虎队的传奇,书写了中美两国人民用鲜血凝结的友谊。陈纳德将军率领的这支志愿航空队,在驼峰航线上损失了超过500架飞机,近2000名飞行员长眠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深谷中。昆明郊外的飞虎队纪念馆里,保存着当年民众用竹竿和床单制作的简易导航标志,这些朴素的感恩方式,见证了危难中最真挚的情感。

  苏联援华航空队的牺牲同样不应遗忘。库里申科大队长在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前,驾驶着受伤的飞机避开居民区才跳伞。他的女儿多年后来到中国时说:“父亲把生命留在了长江,他的心永远和中国在一起。”这些国际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崇高。

  五、粮袋上的血痕:丈量着大后方的坚韧

  广元的山道向来崎岖。那年月,背粮的队伍像一条受伤的长蛇,在悬崖与峭壁间蜿蜒前行。稻谷在麻袋里沙沙作响,与背夫们粗重的喘息混作一处。有人数过,从旺苍到广元,要踏过十九万步石阶,每一步都在丈量着大后方的坚韧。

  寒衣捐赠簿上的数字早已泛黄。军粮11005市石、优待积谷81143市石、军鞋袜各5720双、寒衣10200件……这些冰冷的统计背后,是农妇们熬红的双眼。王李氏当掉陪嫁的银镯时,指甲在当铺柜台上抠出了白痕。她说:“前线的兵,也是别家的娃。”首饰匣子空了,铜铁器皿消失了,连门环都卸下来,熔成了子弹壳。

  阵亡名单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板上日渐斑驳。292、111、230……每个数字都在土墙上钉进一颗生锈的钉。张家的独子埋在台儿庄,坟头朝着巴山的方向;李家的双胞胎一个冻僵在昆仑关,一个沉在长江底。送行的唢呐声碎在风里,变成遗孀们夜半纺车的呜咽。

  75枚纪念章在老干部们的旧军装上叮当作响。李树德总用残存的半截拇指摩挲勋章,那是在中条山被刺刀挑断的。他记得背粮队最壮的汉子,饿死在半道时还保持着弓腰的姿势,背上麻袋里的碛米一粒未洒。

  六、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历史丰碑

  抗战胜利日的记忆,在每个亲历者心中都刻骨铭心。重庆市民李素梅回忆:“那天满街都是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抱在一起哭。”上海外滩,人们把能找到的所有铜铁器皿都敲得震天响。延安的庆祝晚会上,毛泽东即兴跳起了秧歌。这些片段拼凑起来的狂欢图景,背后是3500万军民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抗战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体现在无数细微之处。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常有年轻人默默驻足;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志愿者讲解员声音哽咽;各地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中,00后大学生为百岁老人细心梳洗。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民族记忆的鲜活延续。

  难以想象,在战场上被称作“传奇刺客”的他,身高仅有1.2米,成功暗杀七名日本军官。山东德州抗战老兵李安甫,说起当年战友们用身体滚雷开路的故事时,浑浊的双眼突然迸发出惊人的光芒。《革命回忆》成了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许多人翻开书页时,仿佛能听见硝烟中的呐喊。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有很多像李安甫这样的人,用勇气、信念和牺牲换来的!

  七、面向未来:历史照亮的征程

  站在新时代回望抗战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苦难与牺牲,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绝续关头的精神涅槃。这种精神在汶川大地震时表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凝聚力,在抗震、抗洪、抗疫斗争中转化为“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在科技创新中体现为“卡脖子”困境下的自主突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抵御了一个又一个风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四行仓库纪念馆设计保留了当年的弹痕墙;台儿庄古城重建时特意保留了几处战争遗迹;重庆防空洞遗址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空间不仅是历史现场,更是精神教育的生动课堂。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的创新表达,让历史记忆获得新的生命力。电影《八佰》用IMAX镜头重现四行仓库战斗,《战火中的芭蕾》通过普通人视角展现战争残酷,纪录片《冲天》以飞行员家书为线索讲述空军抗战史。这些作品在年轻人中引发的热烈反响,证明抗战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感染力。

  在全球化时代传承抗战精神,需要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历史的当代价值。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正在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认可,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抗战胜利日纪念活动有更多国家代表参加。这种认同的背后,是人类对和平价值的共同追求。

  抗战历史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民族史诗,抗战精神是中华文明在生死考验中淬炼出的精神结晶。从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到左权将军未写完的家书;从八百壮士的孤军奋战,到百万雄师的大反攻;从文化名流的笔耕不辍,到普通民众的坚壁清野——每个片段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今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不忘却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更是要让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生。当年轻学子在烈士墓前献上白菊,当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攻坚克难,当边防战士在雪域高原站岗执勤,抗战精神就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中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那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才能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一个珍视和平的国家,才能实现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让我们以史为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爱国主义情怀代代相传,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或许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纪念,对抗战英烈最深切的告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