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天长市张铺镇作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曾汇聚新四军二师指挥中枢、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淮南银行等重要机构,形成津浦路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本文通过对军事教育、舆论宣传、金融实践、交通通信及民主政权建设等维度的系统考证,结合档案史料与田野调查,揭示张铺镇在敌后抗战中的枢纽作用。研究表明,其 “五位一体” 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既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型范例,对当代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张铺镇;抗日战争;新四军;淮南根据地;红色文化;历史贡献
一、军事教育的战略实践:抗大八分校的人才培育机制
(一)军校创设与教学体系建构
1941 年 5 月,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在张铺南李庄成立,新四军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任校长,副师长罗炳辉主持日常教学。该校首期招收学员 600 余人,按军事素养编为 7 个学员队,生源涵盖部队骨干与地方爱国青年。教学体系以 “理论联系实际” 为原则,开设《平原游击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罗炳辉亲自讲授游击战术,将金牛山战役、桂子山战斗等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天长市档案馆藏:1943 年抗大八分校教学大纲)。
(二)实战化教育的成效显现
至 1945 年抗战胜利,抗大八分校累计培养军事政治干部 3000 余人,其中 60% 充实到新四军作战部队。1943 年桂子山战斗中,学员指挥的部队采用 “分散伏击、迂回包抄” 战术,歼敌 300 余人,缴获步枪 200 余支(《新四军二师战史》,1995 年版)。这种 “课堂 — 战场” 联动的教育模式,使部队在反 “扫荡” 作战中战术执行力显著提升,成为敌后军事教育的成功范例。
二、舆论宣传的阵地建设:《新路东》报与抗战思想动员
(一)党报舆论引领与政策传播
1940 年 10 月,路东省委在张铺檀树湾创办《新路东》报(1944 年更名《淮南日报》),累计发行近 600 期。报纸设置 “抗战动态”“减租减息” 等专栏,既报道军事捷报(如 1941 年金牛山战役歼敌 500 余人),也连载《论持久战》解读文章。1942 年冬,报纸以 “三七分租” 政策为核心,刊发 12 期专题报道,推动根据地佃农地租负担降低 40%(《淮南日报》1942 年 12 月 5 日第 3 版)。
(二)联合中学的文化抗战实践
1940 年 8 月成立的淮南津浦路东联合中学,开设中学班与师范班,1944 年扩招至 300 余人。课程除国文、算术外,特设《抗战形势分析》必修课,课余组织 “星火剧团” 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据 1944 年《路东联中工作报告》记载,该校分三批输送 150 余名学员至淮南行署,另有 120 人加入二师卫生部,成为战地医护骨干(天长市党史办藏:1944 年路东联中档案)。
三、金融经济的突围路径:淮南银行的货币战争与经济韧性
(一)本位货币体系的构建
1942 年 7 月,淮南银行在张铺葛家巷发行 “淮南币”,以粮食、棉花等实物为储备,面值覆盖 1 元至 10 元及辅币。至 1943 年底,淮南币在根据地市场占有率达 70%,粮价较国统区低 30%,彻底抵制了日伪 “中储券” 的经济掠夺(《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1987 年版)。
(二)民生经济的战时调控
银行通过信贷政策扶持产业:向天长棉纺织作坊发放低息贷款,推动土布年产量突破 10 万匹;资助盱眙盐商组建运输队,经洪泽湖航道打破日伪盐禁,使食盐价格下降 40%。1943 年,张铺 “贸易兑换处” 日均兑换法币 5000 元,带动根据地私营商业户增长 62%,形成苏皖边区贸易网络(《淮南银行行史》,2002 年版)。
四、交通通信的枢纽功能:地下交通网与红色邮政体系
(一)军事通信网络的建构
1942 年成立的淮南交通总站,构建 “三线多站” 网络:主线从张铺朱连有家出发,经杨村、高塘至龙岗,支线辐射 20 余站点。交通员以货郎、樵夫为掩护,采用密写药水、空心竹竿藏情报等方式传递指令。1943 年日军 “大扫荡” 期间,交通站连夜传送敌情通报,使二师师部提前转移(《淮南抗日根据地交通史》,1991 年版)。
(二)独立邮政系统的运作
同期发行的淮南邮票(如 “火炬图”“五角星图”)以土纸印制,1944 年通过邮票结算的邮件达 1.2 万件,其中军事情报占 35%,物资调拨单占 28%。该体系独立于日伪 “华中邮政”,成为维系抗战运转的 “神经中枢”(安徽省档案馆藏:1944 年淮南邮政统计报表)。
五、民主政权的基层实践:党组织建设与参议会制度
(一)基层党组织的网络扩展
1939 年,中共苏皖省委以张铺为据点发展党组织,建立天长首个农村党支部 —— 葛家巷支部。至 1940 年,已组建 3 个区委、12 个乡党支部,党员达 200 余人(《中共天长党史》第一卷,2001 年版)。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制度创新
1942 年,天长县首届参议大会在张铺召开,通过 “减租减息”“废除苛捐” 决议。“三七分租” 政策使佃农负担降低 40%,激发群众支前热情:1941 年组织担架队 60 支,转运伤员 300 余人;1943 年捐献粮食 2000 石、土布 5000 匹(天长市参议会 1942 年会议记录)。这种 “政权 — 民众” 互动模式,使张铺成为津浦路东稳固的抗日堡垒。
结论
张铺镇在抗战时期的多维实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微观样本。从抗大八分校的军事教育到淮南银行的金融破袭,从《新路东》报的舆论动员到交通站的情报网络,其 “五位一体” 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既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智慧,也验证了经济、文化、军事协同抗战的有效性。作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 “缩影”,张铺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支撑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更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华中地区的抗战道路。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场域,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