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荧幕内外:一声穿越八十年的“到”
来源:谢晨露   2025-07-29 16:04:45

  作为90后的一代人,家里桌子上的电视机,曾是我们窥见历史的万花筒。

  屏幕里,李云龙粗粝的吼声震得搪瓷缸嗡嗡作响,独立团骑兵连“进攻!进攻!”的绝唱激荡得幼小的我血脉喷张;怒江对岸,龙文章和他的“炮灰团”在泥泞与绝望中蠕行,虞啸卿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悲怆,又让年少的我心头压上沉甸甸的雾。那时的战争,是英雄传奇,是慷慨悲歌,是隔着荧屏也能灼烧脸颊的光影。我曾以为,《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历史的全部温度。

  (一)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

  书页翻动,油墨气息氤氲。翻来覆去睡不着,把办公室的书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到了发黄的《亮剑》原著小说。赶紧趁热重温这独属于我的抗战史料,却发现书中的字比起手机上播放的画面变得冰冷而沉默。困意如潮水漫上,指尖划过桌子上打印出来的征稿启示“80”这个数字,我竟感到一丝粗粝的灼痛——像触摸到从未被磨平的弹片一样。恍惚间,荧屏的边界消融了。我不再是观众,我成了战场上一缕被迫附着的幽魂。

  刺鼻的硝烟不再是特效的硫磺味,而是混杂着血肉焦糊、泥土腥气的实体,狠狠呛入肺腑。脚下大地在重炮捶打下痛苦痉挛,如同《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南天门地动山摇的再现,却百倍真实!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不再是背景音效,它擦着耳际飞过,带着死神的吐息。火光中冲锋的身影,不再是演绎英雄的演员,是活生生的、下一秒就可能破碎的年轻躯体—一个个人像蚂蚁群般倒下了。我看到血从炸开的创口喷涌,在焦土上蜿蜒成暗红的溪流,最终凝固成了令人窒息的、沉甸甸的墨黑文字。这不是《亮剑》里壮烈的冲锋,这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炼狱的具现,是“赤裸屠杀”的冰冷写实。

  (二)荧幕回声与灵魂震颤

  当那阵破碎却穿透一切的号声撕裂混沌时,我脑中瞬间闪过两部剧的叠影:是《亮剑》里“攻打平安县城”的激昂?还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那“永不成调”的悲鸣?不,都不是!这号声“被注入了光速”,裹挟着万万颗心脏濒临爆裂的搏动。士兵们从血泊尸骸中跃起,喉咙里爆发出非人的嘶吼,迎着交织的死亡火网撞去。

  那些年轻脸庞在爆炸的闪光中明灭,恐惧、麻木、瞬间的狰狞……最后都归于永恒的平静。荧幕上积累的“炮灰”认知,在此刻化为切肤之痛。

  突然,几个身影在弹雨边缘跃起,决绝地扑向悬崖之下!那一瞬,我的脑海如遭雷击,闪过两个血铸的名字:狼牙山!中条山!龙文章说的“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原来这般鲜血淋漓,是千千万万无名与有名的“壮士”以血肉之躯写就的悲怆注脚。

  (三)永恒的答“到”

  死寂,比任何炮火更令人胆寒。

  硝烟如灰白的裹尸布,缠绕着断枪与残肢。幸存的士兵倚着坍塌的战壕,脸上覆盖着血与土的硬壳,唯有一双双眼睛,在残月微光下反射着呆滞的、空洞的亮。

  点名——!”

  一个沙哑得几乎破碎的声音炸开死寂。一位左臂悬吊、军装浸透暗红的长官,用颤抖的手、急切的声音开始“点名”。残兵们相互拖拽着,在尸骸间踉跄列队。这一幕,何其熟悉?却又何其陌生!童年看《亮剑》里点名,是英雄谱的宣示;此刻,却是生者与死者的无声对质。

  “李大柱!”

  “到!” 汉子挺直脊梁,声音如破锣。

  “王二虎!”

  “到!” 回应带着撕裂的哭腔。

  “赵铁牛!”

  ……风声呜咽。

  “赵铁牛!” 长官的嘶吼裂开,如钝刀刮骨。

  所有活着的喉咙爆发出震裂苍穹的咆哮:“到——!!!”

  这一声“到”,撞得我魂灵几欲溃散!童年荧幕里那些模糊的英雄群像,瞬间被这血泪浇铸的呐喊具象化、沉重化。它不再电视、电影、戏剧的高潮,而是洞穿时空的箴言。

  “一个到字注定了他们的宿命,一个到字换来他们的‘烈士’,一个到字拼来他们的‘荣誉’”。这集体的“到”,是生者替逝者向山河签下的血契,是未竟使命的悲壮交割。司号手用尽残力吹响的号角,不再是剧情配乐,它是为兄弟照亮黄泉路的引魂灯——“多喊醒一个是一个吧”。

  这一刻,我终于懂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片头那句“西进,西进,我们是丧家的孩子”——他们用血肉之躯,为身后万家灯火签下了一张张没有归期的卖身契。

  (四)惊醒与烙印

  “到!!!”

  我浑身剧震,从办公桌前惊坐而起。晨曦穿透窗棂,鸟鸣清脆如洗。台灯微温,征稿启示上“80周年”的铅字安详。手背冰凉,是梦中溅落的泪,还是隔世飘来的血雨?

  童年荧屏的英雄光环已然褪尽,唯余那声泣血的“到”,如烧红的烙印深锲骨髓。指尖仿佛还残留着梦中血泥的黏腻,鼻腔萦绕着硝烟与铁锈的混合气息。推开身后的窗,我贪婪地吞咽着和平年代清冽的空气——这寻常的呼吸,曾是战壕里多少年轻生命用尽最后力气也抓不住的奢侈。

  (五)镜鉴与吾责:从观看到应答

  这场梦,是童年观看的种子,在成年认知的土壤里长出的荆棘,刺破了历史的隔膜。

  八十年前的烽火,八十年前的“到”,从未止息。这声穿越时空的“到”,凝结在冰冷的纪念碑上,流淌在国旗的经纬里,更回荡在《亮剑》的军歌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叹息中。童年以为的“英雄史诗”,成年后方知是“民族伤痕”;荧幕上的“炮灰”,实则是撑起共和国脊梁的基石。我们心里“军魂点缀的天空”之所以壮丽,因其底色是无数青春泼洒的血红;那“温暖柔风”能拂面而来,是因有不屈的脊梁曾挡住凛冽的寒风。

  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和平的中国,长于荧幕之外。但童年的热血沸腾,青年的悲悯沉思,最终都应在现实中沉淀为清醒的重量。和平不是永不落幕的电视、电影、戏剧,它是先辈以生命签收的、需要我们日日守护的脆弱馈赠。历史透过荧屏启蒙我们,最终却要求我们走出“旁观者”的位置。

  因此,这声穿越时空的“到”,是融入血脉的基因密码,是驱动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当高铁如银龙穿山越岭,当“嫦娥”探月、“天宫”巡天,当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城乡,当绿水青山重现笑颜……这一切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无一不是对先烈牺牲最宏伟的告慰,对那声“到”最恢弘的续写。我们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夙愿,更是吾辈责无旁贷的使命。

  “做好当下”,绝非空谈——

  它意味着在各自的“战位”上,以行动响亮应答:学生以笔为戈,在知识的阵地构筑未来国本;匠人以汗为火,在车床前锻造国家前行的筋骨;农人以土为砚,在阡陌间书写大地丰收的诗行;公务员以案牍为垒,在方寸间垒砌社会治理的基石;快递外卖骑士以车轮为笔,在城市血脉的毛细血管中勾勒便捷生活的图谱;环卫工人以扫帚为犁,在拂晓的街巷耕耘洁净家园的土壤......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中国现代化巨轮不可或缺的铆钉;每一次对职责的坚守,都是穿越八十年的庄严回响:“到!我们都在!”

  墨子说,善攻者动于九天,善守者藏于九地。生于和平的我们,最大的“攻守兼备”,便是铭记那染血的名单与荧屏内外的悲欢,以清醒的头脑建设当下,以坚定的信念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晨光。让长眠的英灵听见:这由你们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吾辈正以各自的方式,应答着历史的点名,守护着永恒的黎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