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关于抗战胜利的观点也有所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历史认识上的参差也有对国内外形势的权衡,但主题主线是不断趋于完备、客观和理性,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观。在时间跨度上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在内容上主要围绕党的正确领导、持久抗战、人民武装力量、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统一战线、民族觉醒、民族精神等展开,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持久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当时综合国力虽比不上日本,但较之先前却有一个更为进步的因素,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中国这个大国的抗战是进步和多助的,而作为小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退步和寡助的,其军国主义先天不足、财政经济困难、军事工业原料缺乏、兵力不够分配,加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更为强大,故中国不会亡。彭德怀认为在军力对比上中国的海陆空军事力量逊色于日本,很难在转瞬间迅速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把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进攻相结合,在战役上不断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力,“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在持久的消耗战中来解决的。”在持久的消耗战和由人民广泛参与的游击战争中逐步形成敌弱我强的局面。
战争的伟力存在于人民之中,“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全民族参与的抗战才称得上是全民抗战和全面抗战。在全面抗战中,国内民众的联合团结和自力更生是主要的。中国抗
战胜利的首要因素是“中国已在抗战中团结统一起来,”国内抗战力量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力量的快速增长和日益壮大。抗战胜利之初,延安的《解放日报》指出,在抗战中“中国人民表现了无比的英勇和坚毅”,前线的广大官兵流血战斗,后方的工农大众等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海外的爱国侨胞则踊跃援助国内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样,重庆的《新华日报》强调,抗战期间,“中国的广大人民,……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中国的一切抗日力量在抗日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与组织的人民武装力量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与组织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战胜利的一大决定因素。1951年,在首都各界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周年大会上,郭沫若指出:“有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中中国人民牺牲最大,对日作战最久,做出的贡献也最为卓越。1955年,《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斗争的智勇双全的、最坚决的组织者和鼓舞者。”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冲破蒋介石集团的对日妥协政策和腐朽的反动统治,不断打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65年,《人民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20周年的社论中强调,国民党统治集团所指挥的军队在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下望风逃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挺进敌后,发动并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和开辟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苏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是抗战胜利的另一决定因素。李济深认为,中苏军队在东方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苏两国是东方对日作战的主力,
在当时获取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国人民和周边许多国家人民的长期英勇抗战,加上苏军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反攻,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亚洲侵略战争。从世界范围来看,抗战胜利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斗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也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既支持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来支援中国。从战争性质上来看,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和进步的,中国的人力和物力经得起长期抗战,在人力和人心上得到国内外有生力量的支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觉醒和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新时期,中国于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40、50、60和65周年的纪念活动。其中,40周年的纪念大会首次把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合并纪念,首次邀请抗战时期牺牲的国民党著名将领亲属参加纪念大会。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抗战胜利的论述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抗战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的胜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群众、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把工农商学兵等力量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有正规军队的参战,也有广大人民群众长时期的参与,是一场全民族参与的持久的对敌斗争。江泽民指出,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与各爱国党派、团体和民众“共同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抗战胜利是在国共合作下取得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在敌后抗击了大部分的日军和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官兵,也在正面作战的战场上进行了英勇斗争,……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是值得珍惜的。”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抵御日军的态势。
第三,“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让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和坚持抗战的号召下,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和奋起反抗。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社会各界都投身到守土抗战之中,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抗战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和空前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抗战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胜利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十分重视,在2014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举办了座谈会、纪念大会和座谈会。在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和开创未来时,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却美化侵华战争,妄图修改“和平宪法”和复活军国主义。他们的这些猖獗行径是对既定历史、对中日人民和对中日两国关系的轻蔑,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绝对反击。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上进行了新的阐发。
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抗战胜利的众多因素中,中华儿女表现出的对祖国、对人民和对民族的热爱的爱国主义是决定因素。在面对亡国灭种时,社会各界、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海外侨胞的磅礴力量汇聚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日伟力,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抗日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始终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把爱国主义具象化为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精神源泉。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策略,成功开辟敌后战场,即使战争条件十分艰苦、国内外形势极其险恶,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同爱国党派团体及群众一起,维护全国抗战大局,并以自身的政治主张和模范行动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大厦,“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指引着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前进方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