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三步法”在芷江战役中的应用
来源:文/高世维   2025-07-29 16:48:34

  ---- 浅析第四方面军翻译官高剑秋的战地口译技法

  1944年末,复旦大学(北碚)英语系一年级学生高剑秋,考入昆明译训班,经6周强化培训结业后,分发至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任美军联络组顾问“赖伯德”上校战地翻译官。在军事口语实践中,创新“三步法”并在实战中运用,结合具体案例观察与分析,使改进的“三步法”显著提高了对日地空作战信息传递的效率性和可量化的操作性,保证战况处于主动状态。保障了第四方面军与美军在军事上的高度协同,直接加强了芷江战役的指挥,芷江受降流程的顺利进行和抗战最后胜利。

  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军到中国参战抗日,需要大量战地英语翻译。1944年末,在重庆复旦大学英语系一年级求学的高剑秋,响应国家征召,携笔从戎。经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考试合格,集中飞赴昆明黑林铺译员训练班(即“军委会外事局昆明译训班”),进行6周强化培训。成立于1943年的译训班,专为美军顾问团培训战地军事翻译人才,由西南联大等高校教授和美军教官授课。培训内容:军事英语口译,翻译实务与应急技能,区域文化与方言辅助,军事操练与纪律,国际形势等课程。实行“半天课堂,半天操练”的紧凑模式。实行结业前再去现场实地见习,体验。高剑秋完成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模拟操作后,随军到滇西前线的松山野战医院实习,担任伤病员的口译任务,三天三夜坚守岗位,被美军军医叫做“不睡觉的‘高’”。实习任务圆满结束。

  1945年初结业,后随美军上校顾问“赖伯德”(Leppert)乘坐军用吉普车,勤务兵和司机四人,昼夜兼程驰往驻湖南芷江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就任美军联络组翻译官,直至抗战胜利(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抗战军事译员名册外事局卷”;云南省档案馆:“昆明译训班学员名录”,“芷江指挥部译员分派记录”,湖南省档案馆芷江分馆)。高剑秋在半年多的军旅生涯中,用译训班学到的知识,拿起英语武器,参与了“雪峰山大捷”;亲历并见证了“芷江受降”。

  在译员工作中,高剑秋能把翻译官任务完成的很好,他说首先得益于在译训班里学到的“三步法”及在军事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所谓“三步法”?就是在昆明译训班培训中总结出的,用于战时口译突发困境,应对的一种方法。训练课程以口语为核心的“战时口译快速三步法”(询问,补充,丢弃)。这种方法现在看来,不免觉得有点“土”,但是在当时通讯信号鉴别不发达,时间紧迫,信息混乱,尤其是陆空指令口译很容易造成错判而贻误战机。“三步法”不仅是语言策略,还是战场生存与权力博弈的工具,更是充满着哲理,简单中有复杂,复杂中有简单。在王耀武部,美军顾问“赖伯德”和译员同行的共同实践下,高剑秋以“三步法”为基础,充实改进和提高,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三步法”,用到各项任务的口译中,使之能够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力求发挥到最佳,保证翻译正确和快速,确保战斗胜利。改进后的“三步法”也体现了中美军事文化的差异,美军对中方军事人员的尊重,和中美联合抗日,对日作战中的高度契合。

  改进后的“三步法”,即把原来的“询问”去掉,改成如下:

  1.补充---把有缺陷的信息,在不能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增加内容,并能前后语句连贯,符合逻辑。

  2.丢弃---把信息中的修饰和不相关的语句去掉,体现核心内容,简明扼要。不使交流中断。

  3.接着说---就是意境有缺陷,也要指挥先运转,而后快速校正(也即是先前的“询问”继续)。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可以改变战况,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要获得时间,赢得胜利,则先要准确,简练;再能迅速,果断。以下是改进后的“三步法”运用案例:

  1. 补充---把炮兵坐标补充成地图格。1945年6月18日雪峰山战役(芷江战役)尾声。王耀武部第四方面军指挥所。美军顾问“赖伯德”用英语口述空军支援坐标的“目标方格18045海拔2500米”由于无线电噪音干扰,高剑秋只听到“180......”信息不完整。高剑秋根据司令长官王耀武桌上1:50000地形图,先以“180”纵线锁定江口至安江公路;再以美军习惯用的“向右推一格”补成“180/450”;并用中文向王耀武汇报:“目标江口东南2公里无名高地,高程2500英尺”。结果,中美联合空军p-51机群在18:05精准确俯冲投弹,日军第116师团后卫被拦腰切断。“赖伯德”战后称赞:“高(剑秋)发的信息比收音机快”。

  2. 丢弃--把骂人的话丢弃。1945年7月9日芷江机场跑道边,一架C-47故障堵塞跑道,“赖伯德”急得大骂。高剑秋看到王耀武正带参谋站在10米开外,立即“丢弃”所有情绪性字句。译为“‘赖伯德’顾问要求地勤5分钟清出跑道”。王耀武当场命令宪兵连跑步推车,4分钟跑道恢复开放。

  3. 接着说---“卡壳”也要把命令进行到底。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前夜。凌晨2:10,日军洽降使团代表的飞机请求着陆。塔台值班的美军少尉与中方宪兵因降落灯号不一致,同时向高剑秋发出指令。高没有听懂美军少尉的指令,他立即用“接着说”原则,各取双方指令中的关键词“开灯”和“警戒”,并串联成一句:“塔台开全白灯,宪兵两边警戒,其余听我口令!”随后高边跑边喊向塔台,途中再逐句校正。最后洽降代表飞机2:25安全降落,没有影响到我方受降流程。

  上述案例,“赖伯德”在呈驻华美军总部的《地面联络报告》里称:“高(剑秋)的‘三步法’使得中国第四方面军和第14航空队,在战时保持高效交流无障碍”。该案已例编入译训班修订版教材。(以上3个案例的全部细节来自芷江时期中美官兵回忆及战后内部汇报记录。”)

  战地译员主要使用口语,战时情报口译,近乎同声翻译的“秒杀”。“三步法”的核心能力还是“口语基本功”。高剑秋在考入复旦大学(重庆北碚)英语系前,英语就有基础。因日寇扫荡华北平原,亲眼目睹了鬼子的“三光政策”,从河北省隆尧县随家逃难至西安。1938年以小学毕业的同等条件,考入四川阆中的“国立第四中学”(抗战时主要招收沦陷区学生,吃住等国民政府全包)因日机常有空袭,上课不能正常,经常进防空洞躲避轰炸。从初一到高三,课余时间就去阆中教堂跟美国神父,拿着“圣经”学美式英语(高剑秋不信教。因长时间学习“圣经”内容,后在翻译官工作中方便不少,因为美军多信教。军队配有神父和牧师,较为后方地段的“驿站”均设有简易教堂),卡片不离身,用树枝在泥土地上反复书写并大声朗读。当时缺乏教学设备,学习环境及其艰苦。六年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复旦大学英语系就读。因在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招录的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高剑秋只能在后期应征。在军委会外事局翻译官的应征考试中,美军主考官看了他的简历后,口语交流5分钟就“OK”。

  高剑秋的口译能力是过硬的。过硬的口语能力,首先能用在中国的抗战中是他的幸运。高剑秋的口语实务,现有的档案,资料,回忆录里均有记载。如,《战地译员纪实》和王耀武部参谋处1945年8月的《联络简报》中,都有评价:美军顾问“赖伯德”反复强调高剑秋的“三步法”中的口译技巧,举例说:“让空地协同指令在话音落下的30秒内即可被执行。”又称这种速度“与跑道上的P-51起飞间隔一样关键”。还称赞“使王耀武部与14航空队在芷江战场上保持了同速心跳”。

  司令长官王耀武回忆:“高翻译一句话就把飞机要炸哪儿,多高,说得跟地图上画出来一样”。

  译训班同行学弟,战友,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翻译官陈乃昌在《战地译员纪实·补遗》和1987年《湖南文史资料》第26辑《芷江受降侧记》中,首次披露高剑秋极罕见的“口译笔记”---处理复杂战术口译技巧140余字的“战术术语处理口诀”如下:

  “遇术语先问三句:有图否?有数否?有同义词否?答‘有图’--指图钉坐标,图在口在;答‘有数’--报数不译意,秒差,码差,角度差皆用数目字;答‘有同义词’--取最短中文词语,余皆砍掉。若三句皆无,则以‘动-宾-状’三格拆句,先动后宾再状,一口气说完,误差靠后补”。

  口诀之外,高剑秋还口头补充过四条“现场窍门”,由陈乃昌手记:

  1. 预制“今夜卡片”--每晚把次日可能用到的5-8个新术语写在一张4*6卡片上,正面英文,背面最短中文口令,揣在左胸口袋,“摸一下就能念”。

  2.“双盲测试”--和美军顾问“赖伯德”约定:晚饭后各抽10张卡片互测,美顾问用中文回读,高剑秋用英文回读,错一次打手心一次,确保双向记忆零误差。

  3.“三拍口令”--复杂术语一律切成三拍(量化“预切分”),如:“500-poundGPtime-on-target 09:45---“五百磅弹/齐炸/九点四五”,拍子固定,电台噪音再大也能让对方听清关键词。

  4.“术语红线”---自己定下一条铁律:凡带数字或方位词的术语,绝不意译,必须原数直报;凡带情绪或修饰词的,一律过滤,以免刺激指挥员情绪(心理学考量)。

  陈乃昌并加按语:“高公言:‘术语最怕译员自己添油加醋,一添就炸’”。

  又及,1982年油印讲义《战时口译八讲》和1987年的内部教材《译战录》都有体现。1989年我军总参《外军资料》介绍,“‘高氏三器两轴一连’仍是我军空地协同口译的骨架”。简言之,就是现代战争,高科技武装,信息指令也是通过言语信号的转换传递,只不过是更快更先进罢。基本原理不变。

  在翻译任务中,高剑秋创造性的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把“三步法”提到新高度,“快而准确,简而不损,断而不断”。这些首先基于他对“三步法”的深刻理解和不断实践和过硬的口语运用,再则是他的敏锐洞察能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压素质。又比如,“战时数字快速口译转换”更能体现他在这方面的强项。大量的数据数字长而枯燥乏味,战况复杂,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失之千里。令译员不能有稍长时间的思考,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心理万分紧张,头痛不已,惧怕生畏。战时陆空之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机组人员和地勤人员的信息交换,都要通过译员的正确理解和快速翻译,赢得时间,及时处理传递,才是胜利根本。高剑秋把课堂“三步法”基本原理运用在数字转换这里,并把这个方法还原成了,可以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分为:预切分,对照表(锚点换算)和尾数补位三步,把坐标报读错误率从12%降低到0.7%,很不简单(《芷江译员日记摘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档案号:787/932.6)。这些都深得美军顾问“赖伯德”,王耀武部和译员同行的高度好评,并把总结,分析后的这些经验打印成油印小册子,供每位译员分享,同时也分发到其他战区使用和交流。

  战时数字快速口译转换“三步法”的两个节选案例,即芷江作战期间留下两份美方After-actronReport(战报附件)和当年译员日记,都把高剑秋这套“三步法”写进了实战场景:

  第一个案例:炮兵坐标误读危机

  时间:1945年4月11日 6:42。

  地点:芷江机场东北17公里炮兵阵地。

  背景:美军顾问“赖伯德”上校用无线电向155mm榴弹炮连下达射击诸元(火炮术语)。

  美方原话(速记稿)“Fire mission grid seve-four-five-six-eight-two, altitude one-eight-five-zero, deflection left three-zero,charge four, fuse quick”

  高剑秋现场口译流程:

  1. 预切分 :听到745682---立即在脑中切成74-5682,对应中文军用坐标“七四-五六八二”。

  2. 锚点转换:1850ft--直接触及记忆锚点“一千八百五十尺”,而非先转公尺。

  3. 尾数补位:left30mils---“向左三零密位”一口气补完。

  结果:

  1. 口译总耗时4.8秒(美方记录为“5-second relay”)。

  2. 炮班按译令射击,首轮落点差<50米,达到火力支援请求。

  3. 美方战报备注:“Interpreter Kao’s number -shift drill saved 30-second delay.”

  第二个案例:空投补给数量核对

  时间:1945年5月7日 16:15

  地点:辰溪桥头临时空投场

  背景:C-47空投前,机组通过VHF报出物资清单,需立即与中方签收表相核对。

  美方连续报数

  “Ratipns4320,60-mm mortar shells1800,30cal ammo7650, plasma360”。

  高剑秋“三步法”应用

  1. 4320--锚点“四千三”先出口,耳听“twenty”补“百二十”。

  2. 1800--直接映射“一千八”,尾数补“百”。

  3. 7650--锚点“七千六”+尾数“百十五”。

  结果:

  1. 中国军需官在18秒内完成核对并喊出“四千三百二十份口粮,一千八百发六零迫弹......”

  2. 空投清单与签收表零误差,美方机组日志写下:“Check-off compleed by interpreter

  Slide-rule method”.

  来源:《芷江译员日记摘抄》(未刊稿,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787/932.)

  综上所述,在芷江战役中高剑秋的职责是把语言变成火力,把文字变成补给,把息变成时间。其翻译速度,准确度与安全审查直接决定了中美两军能否在芷江(雪峰山)地区形成“情报-火力-后勤”的闭环,从而快速粉碎日军的进攻。这种结果,是“三步法”给与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在实战中的改良提高,把翻译误差压缩到了战术级可容忍极限,使芷江战役成为中国战区空地协同效率最高的战役之一。

  美军顾问组在战后总结中特别提到:“译员Gao’s triple-check system ensured every fire mission was executed within 90 seconds without deviation.”

  高剑秋作为逃难学生,从小远离父母,考入昆明译训班,胸怀对日寇的民族愤恨,发奋学习,苦练基本功,用学到知识和技能,奔赴抗日第一线参战。在前线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积极专研,揣摩反思,完全融入芷江战役,没有多想自己只是个应征的学生“临时工”翻译,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完善“三步法”内涵功能,并延申到其他方面,是下苦工夫的,实属难能可贵。在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与美军顾问“赖伯德”和译训班同行共同努力,不但保障了第四方面军与美军的高效协同,更直接加强了芷江战役的指挥,芷江受降的流程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写在最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我代表父亲高剑秋,本人和家人向曾经奋勇抗击侵华日寇,牺牲在芷江战役第四方面军的官兵将士,文职人员和湖南湘西的各阶层的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仰慕,泪奔!愿逝者安息,千古!特向父亲昆明译训班的同行学弟,战友及第四方面军的翻译官陈乃昌先生表示衷心感谢!致敬!谢谢先生在《战地译员纪实-补遗》和《湖南文史资料》第26辑《芷江受降侧记》首次披露父亲“口译笔记”和其他资料。也同时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云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和芷江分馆以及所有个人,团体提供的珍贵文物,资料。一并感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