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抗击日寇的艰苦岁月里,他沉稳指挥战斗,勇敢斩杀敌寇,面对生死,他视死如归,决不投降,他的英勇无畏,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他的抗日英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尤其在黑龙江“三肇”地区,声名远播。这位民族抗日英雄,就是吉林省农安县后岭村的于雨峰,
今年,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这十四年的烽火岁月里,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胜利的丰碑,换来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充满英勇与牺牲的峥嵘岁月,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江桥抗战” 点燃全民抗日烽火
当历史的篇章缓缓展开,于雨峰的英勇事迹为故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他,这位在黑龙江浴血抗击日寇的勇士,率领部队打响了“江桥抗战”的第一枪,点燃了全民抗日的烽火。
1882年,于雨峰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后领村田家粉坊屯出生。1955年,他用殷实的脚步,在故乡靠山镇后岭村走完了一生,享年七十三岁。家境优渥的他在幼年便接受私塾教育,自幼热爱武术,品行端正,乐善好施。青年时代的于雨峰,仿佛一株注定要挺拔于风雪中的青松,带着乡土的刚毅与练就的沉稳,决然踏入了军旅之路。
1923年,于雨峰成为黑龙江省防军第四营游击队营长。驻防郭尔罗斯后旗(现肇源地区),当时的驻军原址为“兵营子”,或许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营长便是了不起的官,于是便把他们所居住的屯子更名为“于营长窝堡”。
1931年10月,于雨峰接到马占山命令,策马赶赴黑河与马占山会面,并接受马占山委任状,委任于雨峰为第二十三团团长。于雨峰发令,将拜泉、肇源等地兵员集结满沟(今肇东),他率兵赶赴嫩江江桥,打响了中国著名的抗日第一枪-----“江桥抗战”,战斗中,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共击毙日军160余人,伪军死伤700余人。抗战的烽烟就此点燃,宣告了民族抗争的开始。
同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在日寇飞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扑向江桥防线。于雨峰立于阵前,沉着指挥,将士们奋勇反击,硬是将敌人逼回了对岸。然而更严峻的考验紧随其后。11月4日,黑压压的日军四千余人,在飞机大炮的疯狂助威下,卷土重来,猛攻江桥。那一日,炮火撕裂了天地,硝烟浓得呛人,枪炮声震耳欲聋,在血肉横飞中,嫩江的水流竟被染成了刺目的赤色。于雨峰身先士卒,在弥漫的硝烟里指挥若定,一次次击退日伪军潮水般的冲锋。此战毙敌数百,伤敌无数,然而那惨烈的代价也刻在每个人的心上——战场早已是人间地狱,尸骸枕藉,寸寸山河皆浸透了血泪。
至11月19日,敌我悬殊已无法支撑,于雨峰接到命令,率部队撤往三间房车站一带继续阻击。面对敌人精良的武器,守军死伤惨重,最终江桥失守,部队退至海伦、拜泉。这一场持续了16日的鏖战,虽以阵地失陷告终,却如一道惊雷劈开沉沉暗夜——它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更震醒了沉睡的国土,点燃了亿万同胞胸中不屈的烈焰。江桥抗战,终以血肉之躯撞响了民族觉醒的洪钟。于雨峰的名字,从此深深刻进了白山黑水之间,也成了日寇悬赏通缉名单上最令其切齿的名字。
“黑瞎子沟”激战 绝境中抗战奇迹
1932年,于雨峰、李海清等几支部队进攻长春活捉薄仪,部队没有攻下长春,而后李海清率部队由长春转战黄龙府(今农安县)。于雨峰率部队转战双城堡、哈尔滨,直至牡丹江。在牡丹江车站,他们将嚣张的日寇飞机击落数架。然而在黑瞎子沟的激战里,命运陡然急转直下:日军飞机如嗜血的秃鹫般俯冲轰炸,炮火几乎将山沟掀翻。队伍在毁灭性的轰击下伤亡殆尽,于雨峰本人亦身负重伤,昏死在尸山血海之中。待他于剧痛中艰难苏醒,环顾四周,只剩下三名气息奄奄的战友了。四人彼此搀扶,在漫天风雪里挣扎跋涉,每一步都像踏在刀尖上,又都像踩在民族不屈的骨头上。天地间风雪茫茫,唯有这四条汉子咬碎了牙关,将生之微火紧捂在胸膛里。
1936年,于雨峰投身东北抗日联军三肇地区的地下斗争,并任花尔村抗日救国会会长。他紧密团结群众,投身党的地下工作,致力于提升民众抵御日寇的意识,为民族抗战的烽火贡献了青春与热血。
1938年,于雨峰受命进驻三肇地区。此地“胡子”林立,他一家家山寨登门拜访,话语如炉火般温暖实在:“外寇入侵,山河破碎,咱们的枪口得一致朝外,不能自家兄弟先拼个死活啊!”他凭着真诚与胆识,竟使许多桀骜不驯的绿林豪杰纷纷下山,归入抗联旗下。义勇军的力量如同滚雪球般壮大起来,这燎原的星火之中,他亦将一份深沉的信任与希望,播撒进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铁骨铮铮 狱中彰显民族精神
在那个阴霾重重的1941年2月,因叛徒告密,于雨峰被捕入狱,面对日寇的酷刑与诱降,他坚守着不屈的信念,犹如一块历经风雨的钢铁。敌人曾以丰厚的俸禄为饵,诱使其背叛抗日同志,但于雨峰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人的诱供,宁愿遭受折磨,也不背叛同志。
敌人的手段残酷至极,他们用皮鞭抽打、火烫肉体,直至昏死过去。然而,醒来后他不屈不挠,敌人将辣椒水灌入他的口中,浓烈的辣气令于雨峰窒息,惨无人道的敌人使用电线一头夹在耳朵上,另一侧夹在脚趾上,用高强度电流冲击于雨峰,霎时,他浑身抖个不停,怒斥敌人:“狗强盗,你们不得好死!”由于电流大,于雨峰的耳朵被电流击穿一个洞,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并导致耳朵几乎失聪。于雨峰的英勇无畏,让敌人感到震惊,也彰显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敌人监狱的黑暗中,于雨峰心中的抗日火焰从未熄灭,誓言与日寇决战到底,让其滚出中国。即使死在这里,也不会在敌人面前低头。直到1941年6月,经过艰苦营救,他终于走出了112天的非人囚禁,重新站在了抗日救国的战线上。
烈焰江畔 勇斗日寇的传奇
在那个抗击日寇的艰难岁月里,于雨峰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1945年9月,肇源县薄荷台乡的松花江畔,一伙拒绝投降的日本士兵,全副武装地在枯黄的芦苇丛中四处奔逃,最终抵达江边的一处渔窝铺。这一幕被附近的渔民目睹,于雨峰的侄子会日语,机智地用日语与敌人周旋。他深知这些仍未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安抚这些士兵,他设法让他们吃饱喝足,并寻找机会将他们送上“无归之路”。
与此同时,他立即派人秘密前往于雨峰家中报告情况。得知情报的于雨峰迅速部署,派人暗中跟踪,并紧急召集附近的抗日救国会成员开会。与会者一致表示:“于雨峰,您是抗日救国会的领导,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听从您的安排。”于雨峰的威望早已深入人心。1931年,他参与江桥抗战,被马占山将军任命为东北抗日救国军第二十三团的团长。尽管后来因伤离队,但他回到家乡后,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抗日活动,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于团长”。这位年迈的抗日老团长,无疑是大家的主心骨。
日本士兵在渔窝铺安顿后,加强了警戒,轮班站岗。跟踪的人员及时向于雨峰汇报情况。面对全副武装日本士兵,手中还有机枪,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突袭。在那个漫长的夜晚,于雨峰带领几个年轻人,悄无声息地接近渔窝铺。然而,日本士兵的巡逻使得他们无法下手。直至破晓时分,趁换岗的日本士兵进入渔窝铺的空当,于雨峰一行手持大刀,迅速发起突袭。壮士们举起手中愤怒的大刀,向日本士兵的头颅砍去。
然而,在激烈的砍杀中,一名少年不慎用刀刺中了一名日本士兵的臀部,那士兵痛得哇哇大叫,随即,他从腰间拔出手枪,对准于雨峰射击。说时迟那时快,于雨峰发现后,迅速偏头躲避,由于近在咫尺,子弹带着火花擦过脸颊飞过,热辣的感觉几乎烧焦了他的脸 。紧接着,日本士兵的第二枪未能射出,似乎是因为弹药耗尽或是枪械卡壳。于雨峰捡了一条命。惊慌失措的几个日本士兵逃离渔窝堡,奔向江边水中,于雨峰穷追不舍,在水中与日本士兵展开激烈搏斗,身高一米八十多的于雨峰水性良好,而日本士兵身材矮小,水性差,久战沙场的于雨峰不顾一切,誓与敌人决一死战,在刀光剑影中砍杀拼斗,日本士兵哇啦哇啦地大叫,愤怒的怒火让于雨峰越战越勇,最终在江中将敌人斩杀。此时,于雨峰浑身血迹斑斑,几乎在江水中筋疲力尽,青年小虎子划船将他救起并送至岸边。
这次江畔杀寇 ,共有七个日本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随着黎明的到来,这一壮举在松花江畔迅速传开,百姓们拍手称快,欢声雷动。那一刻,黎明的曙光真的到来了。
抗战记忆 历史长河中的英豪
历史铭记,英灵千古。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组织成立革命烈士后人寻访小组,足迹遍布湖南、北京、吉林农安等地,成功联系到20余位革命英烈的后代。抗日英烈王复生的女儿王智中、于雨峰的孙子于成泰等,这些革命英烈的传人,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传承者,他们精心收集抗战时期的历史“碎片”,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证,还原了历史真相,使得革命烈士的事迹更加完整和丰富,确保他们的革命精神得以永世传承。
2012年初,大庆电视台摄制的八集电视纪实片《大庆抗日烽火》翔实聚焦东北地区抗日历史,通过纪实手法展现抗战时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其中第八集重点呈现了于雨峰的抗战事迹。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成员,于雨峰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武装斗争,其事迹被《大庆抗日烽火》第八集详细记录,凸显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
节目通过实地拍摄、历史影像资料及专家访谈,还原了于雨峰领导的抗日活动,包括游击战术、群众动员及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大庆抗日烽火》播出后,成为大庆地区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尤其第八集因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和人物故事的刻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一代英豪于雨峰,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幕幕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壮丽篇章,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他的抗战史诗,在黑龙江省更是声名远播。
2025年,既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时刻。6月22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来到了冰城哈尔滨,采访了抗日烈士的后人。作为于雨峰孙子的于成泰接受了采访,在采访中,于成泰深情表示:先辈们那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驱赶侵略者,这份骄傲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让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烽火传承 抗日英雄的丹心岁月
1955年,英雄暮年,落叶归根。冬日的吉林农安后岭村,屋檐上挂着冰凌,于雨峰常坐在屋前那把旧藤椅上,膝上盖着厚棉被。他布满沟壑的手摩挲着一杆磨得锃亮的铜烟锅,目光穿透院门,仿佛又望见了嫩江桥上弥漫的硝烟,耳畔又响起了黑瞎子沟那撕裂心肺的炮声。偶尔有邻家小儿跑过,他会用那杆烟锅轻轻指点,声音低沉:“小子,当年那子弹,就是贴着爷爷耳朵根子飞过去的,烫啊……”孩子们屏息听着,似懂非懂间,仿佛那硝烟的味道已悄然渗入了他们的呼吸。此时无言,唯有铜烟锅的微光,在老人手中默默流转着往昔的烽火与岁月留下的余温——那曾照亮无数寒夜的生命微光,此刻正轻轻熨贴着故土的宁静。
于雨峰最终长眠于生养他的土地之下。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凝望历史深处,那江桥上的第一声炮响,早已穿越时空,成为民族脊梁上一道永不磨灭的印记。
如今,在于雨峰的故乡农安县靠山镇后领村的孙子于金成家,陈放着那杆铜烟锅,黄铜质地已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内敛,细看却仍似隐约映出当年霜刃寒光。窗外车水马龙,声声如沸,这无声的遗物却安然躺在喧嚣时光之外——它默默吞吐过最凛冽的风雪,曾伴主人熬过至暗时刻,亦见证过晨曦的初萌。
文天祥有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铜烟锅上温润沉静的光,便是丹心凝就的星辰,无需言语,已照亮后来者脚下的长路。山河代代,英雄的骨血早已深埋于泥土,然而那股浩气却如不灭的星火,在民族的血脉里默默燃烧,永世传递。
如今,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更应深刻铭记历史,深切热爱祖国。那些勇驱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于雨峰,作为东北抗日的杰出代表,是这无数英雄中的光辉典范。他的英勇事迹,犹如一曲激昂的乐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奏响永恒的颂歌。
图一:在邵家亮子奇袭拒不投降的日军 (画家配图)
图二:晚年时的于雨峰(在吉林农安后领村留影)
图三:青年时代的于雨峰
图四: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哈尔滨采访抗日英雄于雨峰的孙子于成泰(右三于成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