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高气爽时节,作者在亲友引导下到达广东革命老区,梅州五华县郭田镇龙潭村。该村地名相传是因古时村口有一瀑布,洪水泻入深潭中,似一条白龙跃入潭中而得名。被绿水青山环绕的村庄后面,有一棵奇特古树,这是两棵松树夹抱一株柯树看似同株之木,被当地人称为“同根树”,象征着一段黄国梁与黃淑昆仲殊途同归的家国往事。
怀着敬佩之情,进入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代表性建筑房屋,参观革命烈士黄国梁和抗战将领黃淑故居“光德楼”,他俩在此度过童少年时代。里面有间标有黄志良(黃淑)名字的小居室,内有简朴的客家款式旧木床与桌椅,墙上挂着一幅无声无息主人翁的碳描头像画,如室内简介所述,虽然黃淑曾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中将军长,但家乡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对其经历更一无所知,仅有几个家族子侄,在他1963年9月从北京返回广东担任省文史专员、政协委员后,曾到广州探访过这位长辈。其知名度也许并不高,但他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却令人感慨万千。
年少志坚 堂兄指引道路
黃淑,又名黄志良,1906年11月9日出生于梅州五华县郭田镇龙潭村,受堂兄黄国梁影响,黃淑如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看到外国列强在我国横行,军阀割据,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国内现状,引起其对中国及个人出路的思考。他于1924年18岁时到省城广州寻找参加革命机会,住在堂兄黄国梁家。
据史料记载,黄国梁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梅州五华县首位中共党员,革命先驱,为黃淑的革命引路人。大革命时期,黄国梁负责中共广东区委财经工作,是区委大管家,在省港委员会办事处和广州码头工会同时兼有职务,于1924年任广州工团军军需主任,并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光书店经理及其所属的国民印刷厂负责人,负责印刷马列主义著作,发行进步刊物。1927年广州"四·一二"事变后,黄国梁临危不惧,千方百计保护党内文件及经费,帮助中共广东区委安全撤往香港。同年5月,他受中共广东区委之命,带着密令回乡,策动驻广东兴宁县城的国军18师宋世科团营长古怀率部起义,因事泄遭逮捕,5月16日于兴宁英勇就义,时年33岁。
黃淑住在广州堂兄黄国梁家期间,有参与堂兄一些日常工作事务。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和青年团广东区委办公地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94~200号,周恩来、陈延年、邓中夏等人经常在此共商革命大计,而国光书店经理办公室则设在此处三楼。有时遇上中共广东区委开会,黃淑还帮忙买些香烟丶茶叶等回来,解放后他曾写过对周恩来这段时期的点滴回忆文章。
胸怀大志 报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学校,“到黄埔去”成为当时热血青年的心声。黃淑矢志报国,经堂兄黄国梁介绍,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在校期间,集体加入国民党,1925年6月则秘密加入共产党,[1] 是1名具有双重党籍(又称“跨党”)的学生。当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国共合作需要,并非放弃自己信仰。中共广东区委在黄埔军校建立秘密党组织-中共黄埔支部,直属军委书记周恩来指导,在鲁易、聂荣臻二人负责的“党团领导小组”具体领导下开展工作。
1925年9月黃淑参加第二次东征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9团任代理排长,随军参加著名的惠州战役。东征军攻城奋勇队(即敢死队),大部分队员是共产党员,经过浴血奋战,攻克素称“天险”的惠州城,取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辉煌军事胜利。
之后,黃淑调任14师42团1营1连党代表,在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周恩来领导下,东征军军纪严明,受到群众拥护。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主要是在共产党人主持下开展起来的,是前所未有之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其所铸就的“爱国、革命”黄埔精神贯穿着中国革命各个时期。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国共两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包括黃淑在内已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撤出第一军及黄埔军校,到广州大佛寺周恩来任主任的高级政治训练班学习。后来他在北伐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征募处宣传股当科员,不久转到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卫商队(前身是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第18连任连长,直至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全队被缴械解散,他为躲避追捕而隐藏家乡。有资料显示,当年他伤病痊癒后曾赴广州随军参加广州起义,并改名为黃淑。[2] 之后黄埔军校实行“清党”,国共两党公开分裂,黄埔同学被迫分为两大阵营,同学之间彼此对垒为敌,兵戎相见,以革命著称的黄埔军校从此改变颜色。
保家卫国 抗战打满全场
在激荡时代的风云中,国共分裂,黄埔军校师生分属不同阵营,有一些人追随国民党,但不少人也投奔中共阵营。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师生都是双方这些历史时期的主角。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再现了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抵御外侮的英勇事迹。
1929年底黃淑经南京黄埔同学会登记,重入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役,并先后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洛阳作训班第一期, 重庆中训团党政班第廿七期等训练学习,历任各级军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国民革命军第166师以团级和师级军职率部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西及贵州等地区抗战,参加较大战事有济源战役、淞沪会战、兰封会战、中条山会战、武汉会战及桂柳会战等。
抗战期间初期,黃淑先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91军(后改编为第93军)第166师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少将师参谋长,率部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一带对日作战,负责洛阳城防。1938年4月,第166师北渡黄河收复河南省济源、博爱、孟县等城。济源是豫北通往晋南必经之路,位置十分重要,部队在友军配合下于济源境内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战,相继发起济源县城攻坚战、封门口阻击战、封门口伏击战、阿阳河之战,先后六次收复济源县城,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5月,第166师奉命阻击日军,在沁阳市王曲乡十八里铺与日军主力激战,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下300余人,但此役部队却伤亡惨重,同僚战友阎普润团长(黄埔四期生)壮烈殉国,1938年5月8日《新华日报》报道过《沁阳激战我团长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济源系列攻坚战中,除阎团长外,全师还阵亡邹福龙营长、王兆祥营长、王炎太营长等800余人。之后为减少损失,不以扼守城池为目的,黃淑率部随93军在豫北、晋南等地开展游击战与运动战,与日军周旋,当时中日双方交战频繁。
有史料记载,1939年,晋南地区是华北战场对日作战最频繁、战况最激烈的抗日战场,双方展开极其激烈的交锋。中国军队前赴后继,在多地与日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蒙受巨大打击,仅晋南战场上的日军第20师团就有5名大队长被击毙,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4月攻势期间,山西战场的中国军队兵分多路,同时向当面的日军发动进攻。其中,第93军向安泽、浮山等县城发动猛攻,与日军第20师团第77联队等部进行混战。7月,黃淑率部随第93军参加第二战区夏季攻势,会同第14军等部在晋东阳城、翼城等地歼日军第20师团1800余人,之后参加冬季攻势。1940年4月,在沁水紫砂腰、浮山寺凹、沁水仙翁山、大尖山等地作战。8月,为策应第18集团军百团大战,部队奉命向长子、高平之敌发起进攻,歼灭了盘踞在大小野川的日军,收复被敌人占领的据点。1941年5月,黃淑率部随第93军参加中条山会战。
1942年7月第93军奉命开往四川省合川,归军事委员会直辖,由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指挥,为国民政府抗战期间 “战时首都” (陪都)重庆卫戌区部队,黃淑升任166师少将副师长,并兼任重庆卫戌总司令部江南地区指挥部副指挥官,率部负责重庆卫戌区防守,担任警备任务。1943年2月166师改隶第97军,此年黃淑凭多年战绩获国民政府颁发 “忠勤勋章” 。
桂柳会战 荣获忠勇勋章
日本侵略者为打通从中国东北直达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并企图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1944年遂集结重兵发动规模空前的豫湘桂战役,日本称之代号为“一号作战”。这场大战役包括三大会战: 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及桂柳会战。广袤的交战地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当时中日双方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展开激烈争夺战,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国军损失兵力50至60多万。“桂柳会战”为豫湘桂会战第三部分,中日双方作战极其激烈。
1944年8月,日军侵占衡阳后,向广西进攻,国军在广西、贵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开始桂柳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显示极大勇气和坚韧抵抗,当时战况惨烈,11月10日前后,柳州、桂林相继失守,桂林守军表现非常英勇,在孤立无援情况下,2万来人几乎全部和日军拼光,与装备精良日军血战10天一直战斗到桂林陷落。
日军沿黔桂公路向广西河池、南丹地区追击,进逼贵阳,临近四川,震动“陪都”重庆。对日军大兵压境,重庆将面临直接威胁,各国大使馆陷入恐慌,国民政府认识到 “战况危急,不仅西南各省人心动摇,英美国有要求撤侨之事,益造成社会之惶惑不安”,[3] 当时中国军事当局紧急组织抗击兵团,以阻止日军北上,保卫重庆。
1944年10月,时任重庆卫戌部队第97军166师代理师长黃淑,奉命率部参加桂柳会战,部队紧急行走20多天,由重庆沿黔渝公路进发到贵州省的贵阳,休息一天后继续经贵定丶都匀向独山推进,旋即又进入广西省河池地区,在南丹、大厂、东河一带布防阻敌北上。11月23日起,第97军在河池大山塘以及南丹、大厂、车河、八圩等10余处展开战斗,与日军精锐部队第13师团交火,各防线全面打响。 [4]
黃淑亲率166师三个团占领河池西北以公路为重点,沿大山塘车河、大厂、许家村一带作纵深配备,战斗开始时师指挥所推进至大山塘,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阻击战。11月26日晨,在河池以北前哨部队与敌接触后,此防线随即全面展开激烈战斗,日军攻势很猛,很多时候是近距离短兵相接,迫击炮排的官兵也上去拚刺刀,战斗相当惨烈,在敌机滥炸和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全体官兵浴血奋战,利用附近地形逐次抵抗,英勇顽强阻挡日军进攻,至30日晨完成阻击任务,随后,第166师奉军部命令向南丹车站撤退,为后续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该战统计,第166师伤亡副营长黄本荣以下官兵320多人,日军亦有相当伤亡。[5]
战后,黃淑荣获国民政府颁发“忠勇勋章”,此军职勋章是用以表彰在保卫国家作出贡献,作战中英勇杀敌、负伤不退或临危指挥战斗的军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浴血奋战14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这并不意味所有日本侵略军都会自愿放下武器, 10月25日,山东青岛地区日军虽然在受降仪式上巳签字投降,但盘踞各地的日军,不少仍拒不向我国抗日军民缴械。为早日解除日军武装并接收其防务,国军第8军第166师自遥远的云南,经千里路途从广西梧州,于1945年11月初到达广州,旋即赴香港九龙,乘美国第七舰队运输舰于11月14日登陆青岛,为首批登陆青岛地区美械装备的国军主力部队,部队上岸后迅速沿交通沿线推进,抢占青岛、潍县、昌乐等重要战略城市。1946年1月18日,黃淑率部在山东潍坊地区,包围日军泷本一麿少将率领的第12独立警备队,迫使穷途末路的五千日寇缴械投降; 并按军部命令,限期日军长野荣二少将率领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全部集中青岛接受缴械,如再推延,第166师随时准备就地将其武力解除之” ,[6] 最终将当地日军全部缴械,并接管其所有防务。1946年10月9日国民政府因黃淑抗战著有勋绩,特颁予"抗战胜利勋章"。
峥嵘岁月 功过历史铭记
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故事与传说,艰苦卓绝抗战期间,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经过沧桑岁月,虽然大部分人只留给后世一些浅淡的足迹,但中国军人在保家卫国反法西斯战争中奋勇杀敌的历程,国共两党将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事迹,会被历史铭记。
作为一位具有20多年军事生涯的职业军人,黃淑因战功卓著,先后获颁忠勤勋章、忠勇勋章、云麾勋章及宝鼎勋章,[7] 其生平经历是一个时代缩影,反映那个革命年代众多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斗与奉献,向世人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们保卫国家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光辉贡献,值得后人敬佩和尊敬。追溯先辈奋斗事迹,可凝聚民族奋进力量,让抗战精神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焕发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83年2月28日,独居在广州的黃淑病逝,终年76岁。虽因当时政治环境因素,其妻儿在台湾未能奔葬,广东省政府却为这位抗战将军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荣誉。广东省政协主席尹林平亲临追悼会,追悼仪式由曾天节副主席主持,左涛洪副主席致悼词,黄埔军校毕业生郑洞国丶候镜如、黄维丶覃异之丶林伟俦等一众昔日学长故旧发来唁电,海内外亲友逾三百多人出席,其骨灰存放在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8]
当日家乡父老送来挽联曰:
救国称英雄回思抗战八年横扫千军歼日寇, 政协留文史此日名垂万古含悲南粤吊英魂
参考资料:
[1] 黄淑手稿 1951年
[2]《黄埔军校第三期生全记录》 981页 陈予欢 著 2017年
[3]《第二次中日战争史》1062页 吴相湘 著 台湾综合刊社 1973年版
[4]《回忆抗日战争中的桂西南丹战役》作者:金徳良 黄埔杂志 2024年第二期
[5]《粤桂黔滇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443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
[6] 台湾国史馆文档典藏号002-090105-00014-200
[7] 台湾国史馆文档典藏号001-035100-00014-029、001-035100-00018-026
[8] 南方日报、羊城晩报、广州日报 1983年3月9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