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太行烽火里的隐蔽战线传奇
来源:文/吕小飞 吕小鹏 吕小光   2025-07-30 16:59:06

  —— 记肥乡首任公安局长吕让的无声战斗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册中,燕赵大地作为敌后抗日的前沿与核心战场,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八十年前,在烽火连天的华北平原,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邯郸肥乡,便有这样一位卓越的抗日战士——吕让。他深入敌后侦察日伪军情、打击汉奸特务组织、为反“扫荡”斗争提供关键情报;他多次在日军搜查中惊险脱身,与战友梁毅民(曾任中央监察委员会财贸处副处长)、曹海波(曾任中国政法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并肩作战。凭借过人的胆识、智慧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三次精准预判险情,构建起一张十七人的情报网络,在肥乡大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无形长城”。他,就是肥乡区首任公安局局长——吕让。

  一、青衿之志:从学堂到战场的赤子之路

  吕让(1921-1996),曾用名吕志华,邯郸市肥乡区东吕营村人。其父以“温良恭俭让”为五子命名,他排行第五,故名“吕让”。求学期间,日寇铁蹄践踏华北,山河破碎、同胞蒙难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立下誓言:“将青春与生命奉献给苦难的国家。”1939年,品学兼优的吕让从肥乡旧店高中毕业,经校长举荐,怀着满腔报国热忱进入肥乡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步踏碎了书桌前的平静,却踏上了危机四伏的 "无声战场"。从抄写文件的文书到侦察敌情的尖兵,从稚嫩的青年迅速蜕变为能在芦苇荡中辨别敌踪、于炮楼缝隙间传递情报的战斗者。

  二、生死三劫:隐蔽战线上的惊险博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冀南区抗日公安总局及各县抗日公安局相继建立。同年,年轻的吕让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冀南三专署肥乡公安科首任科长。在日伪五次“强化治安”运动的白色恐怖下,他带领战友们深入虎穴,构建情报网络、破获敌特组织,其生涯经历了三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1939年冬: 吕让率队潜入东高村侦察。入夜,凭借高度的警惕性和对环境异常的敏锐察觉,他判断危险迫近,当即决定连夜撤离。次日拂晓,日军便对该村发动了残酷的清剿。

  1942年: 在“强化治安”的高压时期,他于行村摸排敌特线索时,再次凭借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直觉,深感不安,果断带领队员转移。他们前脚刚走,日军的搜捕部队后脚便至。

  1943年冬: 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的战斗中,吕让不幸肋骨中弹。他藏身于南阳堡村民的地窖养伤。村民们冒着巨大风险,以“收留伤寒病人”为名掩护他,助其惊险躲过日军的严密搜查。

  三、忠诚铸就利剑:情报网络与锄奸斗争

  吕让领导的肥乡公安科,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率领的129师及宋任穷领导的冀南区抗战力量的重要情报支撑。1938年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疯狂的特务渗透与汉奸培植,他率领公安科与敌特展开了殊死较量,为一次次粉碎日寇进攻发挥了关键作用。

  织就无形之网: 1942年反“扫荡”期间,他组织公安科配合八路军新八旅,在威县、邱县交界地带开展反渗透斗争,成功破获多起日伪情报案件。他精心构建起“南阳堡-行村-东高村”地下交通线,利用芦苇荡中的坑道巧妙转移伤员。同时,他充分发挥群众性锄奸自卫组织的力量,广泛宣传动员,极大提升了根据地民众的防奸反特意识。

  高举正义之剑: 1944年,汉奸赵玉田密报导致八路军连长壮烈牺牲。吕让迅速派人将其抓捕,并于南阳堡召开公审大会,执行枪决。此举“不仅清除了内患,更以雷霆之势震慑了所有通敌者”,向敌占区及根据地内的动摇分子发出了明确信号:叛国投敌者,必遭严惩!有效遏制了伪军汉奸的投机心理,斩断了日寇的情报触角,保障了抗日武装的行动安全,稳定了根据地社会秩序。

  忠诚,是吕让为情报员定下的铁律,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庄严承诺。 在他的感召和领导下,肥乡公安科全体成员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无一人叛变,甚至在酷刑之下也严守秘密。情报侦察员景春梅1945年在侦察后营村土匪活动时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至抗战胜利时,肥乡公安科已发展出17名专职情报员,他们深入虎穴,刺探敌情。其中10名骨干在建国后进入公安系统,将在敌后战场锤炼出的侦察、反特、锄奸经验,转化为新中国五十年代“剿匪与反特”斗争的重要力量。

  四、功成身退:从烽火战士到布衣百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吕让本可在公安系统担任要职。然而,1955年,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解甲归田。他说:“使命已达;我本农夫之子,当归耕故土。”这位曾经的隐蔽战线英雄、首任公安局长,选择了最朴素的回归,在家乡默默生活,直至1996年安然离世。

  如今的肥乡烈士陵园里,九百多位英烈的名字镌刻在石碑上,却没有 "吕让" 二字。他像当年潜伏在芦苇荡中的情报员,将自己隐入岁月深处。唯有滏阳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高铁列车从当年的芦苇坑道上方飞驰而过 —— 那是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正奔向民族复兴的征程。

  当我们在和平年代翻开泛黄的档案,那些用化名记录的情报、用密语写成的报告背后,是一位英雄用青春与热血诠释的誓言:此生许国,无需留名。这,或许就是隐蔽战线最动人的注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