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丰碑—澜沧江上炸不断的功果桥
来源:文/徐俊林   2025-07-30 17:15:00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澜沧江,是一条浪涛汹涌的大江;从青藏高原向南狂奔而来,在云岭和怒山间的峡谷里一路咆哮,摧枯拉朽,让两岸山高坡陡,到处悬崖峭壁,很多地方甚至连可攀援的树枝都不能生长。而且澜沧江水流湍急、浊浪排空,从古至今,都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难逾越的鸿沟天堑;“越澜沧”一词,是南方丝绸之路难以翻越的、行路艰难的代名词。

  欣慰的是,从古至今,都有无数的勇敢者和意志坚定者,他们翻越了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的群峰万壑,越过了澜沧江、大怒江、龙川江后,勇敢地走向遥远的伊洛瓦底江。

  云南保山人都喜欢津津乐道地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阿富汗)看见有人贩卖产自四川盆地的“蜀布”和“筇竹杖”。张骞大为惊讶,就和那不法商人搭讪。那不法商人说,他从大夏东边数千里一个叫“身毒”的国家批发来的。张骞回到长安后,把这件事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就命人打通了从四川到身毒国的道路。

  其实,这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他的鸿篇巨著《史记》里记载的史实,这也是史书对南丝路的最早记载。可见,至少在公元前130年前(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就有从四川经云南保山到阿富汗的道路了,不然,张骞见到的蜀布和筇竹拐杖,怎么可能到阿富汗去呢?

  今天,我们无从考证那不法商人是不是身毒国人,但从司马迁的遣词造句看,那不法商人定然不会是第一个往返大夏国和身毒国之间的人。横断山作为人类的发祥地,说不定,在那之前的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甚至更早,喜马拉雅南麓广大地区,就有很多山间小道了。

  张骞和那不法商人对话千年后,人们把这条从四川到身毒国的路称作“蜀身毒道”。很多人误认为所谓“身毒”是今天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其实不然。笔者考证,博望侯张骞所说的、那不法商人所指的“身毒国”,是伊洛瓦底江两岸广大地区。那不法商人所谓的“从身毒国批发而来的”,就是从今天的保山或腾冲一带批发而去的。

  史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听了张骞西行的所见所闻后,决定举全国之力进行西部大开发,其中打通四川盆地到身毒国的道路成了当务之急。但当工作人员来到滇池边时,滇王和夜郎王均“不知有汉”,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千古大笑话。直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才终于寻到了一个机会——作为惩戒手段,派遣前秦宰相吕不韦的后代到遥远的身毒国腹地建立一个县——不韦县。

  这件被史家称为“汉武帝对西南开疆拓土”的事件,恐怕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派人到澜沧江以西地区。我想,汉政府不可能掏钱修好路,让吕县长坐着轿子、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上任。作为流放者,吕不韦的后代们一定是沿着古人踏出的小路走来,一步一停,踽踽而行。当他们来到澜沧江顶时,一定是徘徊不定、踌躇不前——因为不知道如何渡江。最终,吕县长才打听到一个后来被称作“兰津古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这里。当这行人梭滑梯般梭到澜沧江边时,竟然还找到竹筏或者小木船,定是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上古时代,古人经无数次披荆斩棘、无数次脚踏手攀,已经发现,从兰津渡口过澜沧江,是相对安全、便捷的;从这里越澜沧后再翻山越岭到达保山坝子的路,是最直、最科学的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