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来源:文/张守林 赵廷河   2025-07-31 15:16:29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那段饱含着苦难与伤痛、彰显着英勇与壮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当中。枪声虽远,弹痕犹存,我们从未忘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7月19日上午,我们山东高密盛泉文化中小学生写作夏令营一行14人,前往高密红高粱文博园参观研学。目前园内有抗战馆、美术馆、婚俗馆、碑林等。

  我们首先参观了红高粱抗战馆。该馆是矗立在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大地上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深灰色建筑群,始建于2018年12月,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门楣上方“红高粱抗战馆”6个银色大字庄重醒目。馆内现藏有孙家口伏击战被击毙日军中将的披风、日军作战地图、抗战时期的密电等贵重文物以及子弹壳、炮筒、日本刺刀、头盔、游击队铁帽子、大砍刀、独轮车等抗战文物3000余件。走进红高粱抗战馆,给人第一感觉是庄严肃穆。砌墙青砖是抗战馆的主色调,深沉凝重。门前栽植的2株四季常青的迎客松,古朴苍劲。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中华大地不屈的抗战史,一件件文物见证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2021年6月,该馆群被山东省文旅厅评定为“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教育、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平台。2025年4月27日,“潍坊学院党性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红高粱抗战馆集群隆重举行,标志着这片红色热土又增添了一处重要的精神坐标。该馆还是“潍坊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潍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潍坊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潍坊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馆以来,已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200余场次,参学人数突破30万人次。

  “为了和平,铭记历史”是红高粱抗战馆的建馆主旨。馆内设有“孙家口伏击战”主展区和“日军在胶东”“世界反法西斯”“中共抗战”“印象红高粱”四个分展区。观展期间,同学们神情专注。导游小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孙家口伏击战”的真实故事。1938年4月16日,在高密东北乡孙家口青石桥附近,刚刚组建起来的游击队组织了一场伏击战。伏击对象是从平度返回胶州,路过高密的一支日军车队。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入山东半岛不久,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等大小官员相继跑路。老百姓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痛苦呻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密县第八区南郭庄(今属诸城市)曹克明、曹直正等人率领一支地方游击队在孙家口发起了反击日寇的战斗。这次战斗歼灭日军39人,其中包括日军中将中冈弥高,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场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民众的士气,激发了胶东半岛全民参战、长期抗战的热情。听导游小陈讲到这里,写作夏令营成员无不为先辈们的智谋忠勇所深深打动。近日,笔者发现一份2025年6月考过的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里面大部分题目都与“红高粱抗战馆研学”有关。多位学生表示,这次的期末试卷与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代入感,因为多数学校的学生都有到红高粱抗战馆研学的经历。

  在抗战馆里,我看到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中,那位被消灭的日军中将的披风,像破抹布一样丑陋不堪。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看到馆内有一幅中共抗战高密行动队成员的合影,有10位年轻的先烈音容宛在,他们是高密人的骄傲。展馆里,西墙上76位老人的彩色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馆长刘铁飞多年前亲自走村串户拍摄的,成为红高粱抗战馆的珍贵文物。他们是孙家口和公婆庙两村在惨案中的幸存者和见证者。当年在孙家口遭遇重创的日军,从青岛调集人马,对高密进行疯狂报复,从而制造了震惊国人的“公婆庙惨案”。

  此时,西墙上这76双满含泪痕的眼睛,与我对视。恍惚间,时光的褶皱被轻轻拨开。八十多年前的硝烟,竟穿过岁月的长河,扑面而来。1938年4月25日黎明,日军的报复行动悄悄开始。约100多名日军,分乘4辆卡车,从青岛直扑孙家口。行经公婆庙村时,敌军发现公路、桥梁都被破坏,无法通行。敌军官恼羞成怒,命令敌军迅速下车进攻公婆庙。此时,被敌人折腾得精疲力尽的村民,大多数还没有起床。一位早起拾粪的老人在村东围子墙外,发现了一些黑影正向村里移动,撒腿便跑。敌人误认为是村里有游击队埋伏,未敢妄动,相距很远,便向村里开枪射击,并从东、南、北三面向村内包抄过来。群众一听到枪响,立即扶老携幼逃难。仓促之间转移,人们慌乱无序,致使两条大街上的人流水泄不通。多数人向村西的田野里跑。家住村北的人则翻越围子墙,向西北的杨家丘方向跑。敌人打了一阵枪后,未见还击,只听村里乱作一团,断定没有抵抗力量,于是就冲进村里。

  这时天已大亮。穷凶极恶的敌人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射击,20多人倒在血泊之中。敌人封锁了村口,闯入群众家里搜查。在搜查过程中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村民王成恩等8位年纪大的老人,被几名日军赶到王道昌家中反锁上门,将房屋浇上汽油点燃,8位老人全部遇难。李元章的妻子已怀孕8个月,被鬼子用刺刀挑开肚子。张天日怀揣不满周岁的孩子,拼命奔跑,被日军一枪打死。一位妇女未及逃出,被几个日本鬼子堵在屋内,轮奸致死。60岁的老人王兆瑞已经逃出,发现10岁的孙子尚在家中,不顾别人阻挡,绕道跑回家中领孙子外出,刚一出门就被鬼子踢倒。孙子扑向日军,结果被一鬼子倒提双腿扔出去摔死。

  日军在村里折腾了一阵之后,又向村外追杀出逃的群众。在村头,他们将20多名群众围赶到一条沟里,架起机枪扫射,霎时鲜血染红了水沟,扫射过后,又用刺刀将每个倒下群众的肚子挑开……在村南,邹明方一家5人躲在一小石桥底下,被日军发现后,一连向桥下扔了5颗手榴弹,邹明方一家5人全部遇难。在村北,日军将十几名群众包围在一块坟地里全部用步枪射杀。村民王道明左肩中弹昏迷,醒来一看,横七竖八的全是左邻右舍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初生的绿草和茔地。在村西,一伙日军将20多名群众团团围住,挥刀逼问:“是谁打死了皇军,埋在什么地方?不说就统统枪毙!”见无人回话,便把村民张西德从群众中拉出来,用刺刀朝他比画。张西德气愤至极,一脚把日军手中的枪踢掉。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张西德绑起,用刺刀将其额头上的头皮剥开,拉下盖住双眼,边问边在张西德身上用刺刀乱戳,直到张西德气绝身亡。敌人见一直问不出中岗弥高尸体的下落,就端起机枪,对准手无寸铁的村民扫射。

  抗战馆内,从东墙到北墙,从南墙到西墙,一幅幅彩色连环画,细致入微地描述着敌人血洗公婆庙的惨状:中午,敌人借风势从村西南角开始放火,将全村的房屋都点上了。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公婆庙村变成了一片火海。躲藏在外的群众遥望村中烈焰冲天,心中痛如刀绞,但又不敢进村扑救;少数人急着回家救火,结果正中了敌人的毒计——敌人分别埋伏在村口和巷尾,用刺刀和机枪等着进村救火的群众,见到他们就杀。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敌人屠杀公婆庙村民108人,另有28人因重伤不治身亡,杀伤、烧伤70余人,烧毁房屋800余间,牲畜、粮秣、农具等损失不计其数。劫后,人们形容公婆庙的凄惨景象:“户户发丧,人人悲鸣。家家露天栖息,个个少衣缺食。妻离子散去讨饭,田野荒芜无人犁。”周围村庄难逃厄运,7名村民被活活烧死。敌人血洗公婆庙后仍不甘心。下午,鬼子又兵分两路,到周围村庄继续进行报复。西路的一小股敌人在杨家丘烧毁房屋10间,在王家丘烧毁民房91间,在谭家村杀死群众1人。北路的大股敌人,带着在公婆庙捉到的王道朴、张天祥、张天考、孙学彦、王兆奎之弟、张奉先之弟及外村一个来卖鸡蛋的小贩共7人,到孙家口去寻找中岗弥高的尸体。因为敌人听汉奸报告说,尸体被扔到一个土井里,就押着这7个人来到孙家口村后、河北岸的一口水井边,逼着他们下井打捞。结果一直没有打捞到中岗弥高的尸体,鬼子就把这7个人浇上汽油点了“天灯”。临行前,敌人又在前双丘放了一把火,该村160多座房子全被化为灰烬。“是可忍,孰不可忍!”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种种残暴行为罄竹难书!

  如今,战争早已结束了,弥漫的硝烟也早已归入了尘土。战争无论大小,都是惨烈的、悲壮的。战争是血与铁,战争是嘶鸣与悲歌,战争是对生命的无视与践踏。回望中国近代史,因国家的贫穷和软弱,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封建帝制,军阀混战,人民遭受的苦和悲一言难尽,这何尝不是一页哭泣伤痛的历史。据说,惨案发生后,国内的《中央日报》曾经发表文章,严厉谴责日军暴行。日寇的血腥报复,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残本质,更加坚定了抗日保家卫国的信心,抗日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我们这次组织盛泉文化中小学生写作夏令营活动,其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学生走进展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永远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和那些坚定捍卫者!

  走出抗战馆,我们进入美术馆,品尝了一次丰盛的视觉盛宴。刘铁飞先生是著名油画艺术家,是红高粱灵魂画派第一人。他创作的油画形象逼真、纤毫毕现、意境丰满。他创作的油画中的红高粱,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顽强不屈的力量。 他创作的油画《胜利》中奔跑的孩子,是生命的传承。他创作的油画《娘》,是感恩与祝福。他创作的在国际舞台上斩获“银肖像奖”的最新作品《山神》,是民族记忆、和平之光。他的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是艺术家跳动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乡土情怀,更铭刻着历史的厚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对历史与和平的深刻表达。

  我们走进婚俗馆,发现这里有几百张不同时期的结婚证及结婚照。其最大特点是喜庆欢乐。从古代的合卺礼器到现代的结婚照,从民国时期的手写婚书到新中国的结婚证,不同时代的婚恋信物串联起社会变迁的轨迹。我看到其中一张民国三十八年八月十八日(1949年8月18日)的结婚证格外醒目。证书上“自由平等”“互爱互敬”的字样,见证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婚恋观念的诞生。

  位于红高粱文博园北部的碑林是胶东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碑林,占地4000平方米。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顺着蜿蜒的石磨铺就的甬道,野草轻拂裤脚,似在诉说岁月的低语。眼前,一百多块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是刘铁飞先生从高密东北乡及周边地区,一块一块收集而来的。我们穿行于碑林间,细细观赏体验石碑的形体美、书法美、文言美、雕刻美。碑林里的“状元碑”深得游客和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曾在山东做过官的刘绎,是江西永丰人氏。道光十五年,被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状元碑”因其书法美、刻功美、寓意美,又称“三绝碑”。说其书法美,是因为刘状元的书法超凡脱俗,章法有度,堪称一流。刻功美是完美演绎了书法真谛,高妙的书法难得,精湛的雕刻技术也不常见,二者珠辉玉映,成就了绝世佳作。喻意美是指碑文“謌鹄垂声”,是赞美对方留下了像天鹅歌声一样好听的名声。而歌颂一个人,最忌讳用“欠”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状元灵机一动,用“言”字旁代替了“欠”字旁的歌,使表情达意恰到好处。“三绝碑”是实至名归。

  这里的石碑众多。其中还有高粱保护碑、麦妈妈碑、戒赌碑、贞洁烈女碑、戴恩溥碑等。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一段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是研学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古圣先贤的智慧通过这些石碑,流传至今,泽润后代。

  在抗战期间,大半个中国被日寇践踏,3500多万同胞伤亡,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站起来的国家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觉醒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肃立在抗战馆门口右侧阵亡将士的纪念石碑前,我看到碑文镌刻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七日。碑身刻着的每一笔,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任我的思绪奔涌:当年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这些鲜活的生命,在如此残酷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是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是对身后百姓的担当,是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他们明知前方是九死一生,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化作照亮黎明的火种。

  穆旦在《赞美》里这样写道:“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的,我们胜利了,可八十年前的那场胜利却是无数先辈为了民族解放,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带血的手”是我们民族历经苦难的伤痕,更是奋起反抗的烙印。我们不能遗忘,也不应该遗忘。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民族的灵魂在耻辱的磨砺中更加强大,让每一代中华儿女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挺直脊梁,不忘苦难辉煌、面向光明未来,砥砺前行拥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