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是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抗日民族英雄,被东北人民赞誉为“北国雄狮”。“赵尚志精神”是以赵尚志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在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思想、道德、意志和作风的结合,是他深邃思想、坚定信念、过人智慧、高洁人格、优良作风的集大成,是对他一生光辉业绩的凝练和概括。赵尚志精神内涵是: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当前,赵尚志精神的研究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学术界对赵尚志精神的内涵有诸多解读,这说明了赵尚志精神内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赵尚志精神的核心,体现他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中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实际行动。赵尚志生前立过誓言:没有国了,那有家呀!不赶走小鬼子,誓不成家。在赵尚志第一次错误地被开除党籍后,为了拴住儿子的心,赵母张罗给儿子说媳妇,赵尚志却发誓:不敢走日寇,誓不成家!
1933年10月10日,珠河反日游击队宣布成立,赵尚志带领全体游击队员鸣枪宣誓:“我们珠河反日游击队的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取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哪怕刀山火海,万死不辞。哪怕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死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这铁骨铮铮的誓言,将赵尚志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赵尚志不仅是将帅,自身也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面对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人民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义愤填膺,以诗言志。在1936年写下了《黑水白山·寄调满江红》。“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他决心要效仿东汉的壮士马援,马革裹尸,以身殉国换来“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通过文献的整理,赵尚志将军现在还留有20余篇军事文书,这些军事文书不仅是东北十四年抗战斗争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赵尚志将军忠诚品质最好的明证。如“凛冽的西北风阵阵吹来,如同尖刀刺肉一般难受”、“森岭荒野和塞北的冰雪,忍饥饿,作露宿”、“不管是在战斗中或是在休息时,总是在冰雪当中,冻伤过官佐和队员,吃了一千五百匹马,马匹不够,以橡子为食,还有挨饿的时候”,可以讲这些艰苦的生活和斗争在赵尚志将军看来是必然的,是可以克服的,因为他知道将士们抱定了“坚决抗日,冻死拉倒”的决心,看透了日军的“气馁”。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于枪林弹雨之中、于饥寒交迫之中、于复杂斗争之中,出生入死,不畏挫折,能够以极大的倔强与忍耐的精神,始终英勇不屈地领导者极其艰难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赵尚志精神的本质,也是他在东北抗战孤悬敌后、强敌环伺中为之奋斗的宏伟理想和远大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这是赵尚志一生的座右铭。1927年2月,赵尚志在长春被奉系军阀的宪兵逮捕。他在狱中受尽了非人折磨。敌人对他动用的刑罚叫做披麻戴孝(往伤口上撒盐,缠纱布,过几天再用力扯下粘在肉上的纱布),这种酷刑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她的妹妹赵尚文曾回忆,赵尚志说:“敌人把我吊起来,用子弹壳刮我的两肋,开始一条条的肉被刮下来,火辣辣地痛,后来血一滴滴地淌下来,我就不知道疼了,敌人听不到我半点哭叫声是多么恼火!这就是我的胜利。在昏迷中我被送回牢房,战友们给我的安慰也不是眼泪,而是低声合唱的《国际歌》。”[①]多次的狱中生活坚定了赵尚志的革命意志。出狱后,赵尚志很快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迅速成为一名抗日领导骨干。
赵尚志曾两次被开除党籍。第二次被错误的开除党籍是在1940年1月。由于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负责同志听信一些人不实之词,对赵尚志产生了严重怀疑,对他做出了永远开除党籍的决定。为了弄清原因,1940年3月20日,赵尚志给北满省委写了一份《请求书》,要求北满省委“考察材料,改变决议”。他十分诚恳地请求党组织:“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②]虽然两次被开除党籍,但赵尚志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为党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而英勇战斗,直至为祖国壮烈捐躯。时隔40年后的198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做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③]正是有了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才使赵尚志在抗日斗争中保持了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
(三)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
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是赵尚志精神的突出特征,表现了赵尚志在雪虐风饕、凄风苦雨中坚持抗战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1934年8月初,日军逮捕了赵尚志的父亲。敌人逼迫赵父给赵尚志写劝降信。赵父与赵尚志曾在哈尔滨的家中曾约定,如果赵父在信中有“乱命”两字相连,就是迫不得已而写的信,不要相信信中的内容。赵尚志的妹妹赵尚文曾说,父亲在写给三哥的信中有“神志昏乱,命在旦夕”之句。日军并不知其中的内情,就将此信以《赵父告不孝子赵尚志及其弟兄书》在游击区内大量散发。赵尚志一眼就看出了敌人的阴谋,反而从父亲的来信中汲取了抗日的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敌人抓我父亲是阴谋,目的是让我向日本投降,这是办不到的。忠孝难得两全,他抓他的,咱们还抗咱们的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1937年12月赵尚志率领部分抗联官兵赴苏联请求援助东北抗战,确被苏方错误扣押长达1年半之久,抗联的战斗计划得不到执行。此时的赵尚志心急如焚,在苏联内务部禁闭室,他写下了“插翅难越三江水,何日功战九里山”的诗句,这里的三江水是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赵尚志借用韩信屯兵九里山打败项羽的故事,抒发了他渴望要返回东北参加抗战的迫切心情。在赵尚志回到东北抗日战场后,
在密营中曾对部下说:“我死也要死在东北”、“宁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回苏联”,表明了他要在东北将抗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在领导和指挥对敌作战中,赵尚志总是冲锋在前,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将生死置之度外。1932年11月,在组织攻打东兴镇战斗中左眼负伤,1934年在肖田地突围中左臂负伤,1942年2月在攻打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背腹部受到枪支的贯通伤。关于赵尚志的最后时刻,日伪资料有如下记载:“赵尚志身受致命重伤,仅生存八小时,于此期间,对审讯之满人警察称:‘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④]赵尚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凛然正义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是一个革命者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四)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是赵尚志精神的重要体现,突出了他在硝烟弥漫、孤军奋战中开展创新的机动灵活游击战略战术。由于东北抗战远离关内战场,远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加之1935年后与党中央失去了直接联系,抗联的指战员在战斗要靠自身的艰辛探索去谋求斗争的出路。赵尚志在领导抗日游击战的实践中,总结出十种游击战术,他反对黑瞎子蹲仓,也不赞同“兔子转山坡,转来转去离不开自己的窝。”他率领的抗联部队坚持以主动游击、英勇战斗、随机制敌来粉碎敌人围剿讨伐。大游击、小游击、中游击,主动地游,主动地击,三军游击之处,满洲国就冒烟起火。肖田地战斗具有代表性。1934年11月下旬,赵尚志带领200余名队员行至一处叫做肖田地的地区时,与日伪军700余人相遇。日伪军凭借人数上的优势立即将赵尚志包围,赵尚志带领官兵在敌人的薄弱处虚晃一枪后,旋即带领队伍杀了个回马枪,打开了包围圈。战斗中,赵尚志左肘部中弹负伤,但他仍指挥部队井然有序撤退至深山。肖田地一仗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我军只伤亡3人。敌人十分感叹地说:这是“德国式联军的退却。”[⑤]“此中必有名将指挥。”[⑥]冰趟子大捷是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远征部队在进入通北、海伦地区活动后,与敌人展开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1937年3月初,赵尚志率领远征队及六师一部顺着云松木材的山道开进通北东部山里,此时的通北山区仍是冰雪覆地,在行至一处因冬天山泉流淌而形成的冰川地时,赵尚志利用有利地形,布置了一场伏击战。3月7日,冰趟子战斗打响,我军打死打伤日伪军三百余人,其中被击毙者二百余人,枪伤、冻伤一百余人,抗联第三军牺牲七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及许多敌人运送给养的马爬犁和大量米肉、服装、军毯等物资。这场战斗,赵尚志以正确的指挥,充分利用天气时令、地形地物,并激发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统一,采取伏击战术,最终战胜了日军“讨伐队”。冰趟子战斗是以较小代价换取巨大胜利的一次抗联斗争史上著名战例。
1936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伊春河口建成。从1936年9月10日,赵尚志写给上级的文书中还看到了他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所拟定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临时简章草案·附招学简章》和《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草案》,这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军校”构建的草案。在1936年,日伪军疯狂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白色恐怖及残酷的自然环境之下,能有如此远见和谋划,在英雄身上看到了巨大的责任和忠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赵尚志是了不起的军事家,要是活到现在就了不得喽!”[⑦]
硝烟散尽,英雄不朽,精神长存。尚志精神是用英雄的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其价值是超越时空的。“尚思抗日救国事,志行开拓创新篇”。重温赵尚志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从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如抗联精神、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东北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和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传承弘扬;赵尚志精神,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凝聚起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赵尚志精神还将鼓舞着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①] 赵尚文.我的家,载雷凤祥.故里儒风[M].香港:中国人民出版社(香港),2008.
[②] 赵尚志.请求书(1940-03-20),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A].长春:内部刊印,1989.
[③] 赵俊清.赵尚志年谱[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④] 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伪满档案史料选编·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⑤] 张富民(刘海涛).论抗联游击战术(1937年),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0)[A].长春:内部刊印,1991.
[⑥] 熙文.英勇奋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载巴黎《救国时报》[N].(1937-09-18).
[⑦] 姚海山.论赵尚志精神的内涵[J].理论观察,2006(01).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