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最早倡导、组织抗日战争,不断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和抗日最前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抗日战争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最坚决的抗击者和全民族抗战的急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尽管这时的抗战还是局部的,但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中国共产党是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政治团体。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率先高举抗日旗帜并开展抗战,通过系列宣言、通电、决议等,如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如日本侵华旨在“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这些宣传、言论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卖国、辱国的不抵抗政策,深刻揭露蒋介石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和卖国行径,号召推翻国民党统治,扫除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障碍。
中国共产党最早领导东北抗联开展抗日行动。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赴南满、北满等地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歼灭大量日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最早参与全国其它爱国救亡活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日,发出宣言和斗争纲领,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933年5月起,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合作抗日,以张家口为中心,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1933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联合抗日,双方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积极准备北上抗日。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大旗,明确抗日主张,谋划抗日方略。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并与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各抗日武装初步合作,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对国民党的政策历经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演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初步形成。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对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早倡议者、最有力促进者、最坚定维护者,为全民族抗战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事实上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而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共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得到包括国民党爱国人士在内的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进一步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到1936年12月前,中国共产党与晋、绥、察、冀、甘、陕等地方实力派初步建立联系,为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创造了条件。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全面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较大消耗。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团结抗战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掀起了一股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国共合作能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巩固和扩大,成为事关抗日战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亮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总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广泛地团结了中华民族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铸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长城,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和发展,直至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是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引领者和贡献者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抗战全局,对抗战的进程和策略作出卓有远见、高人一筹的谋划和部署,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是整个抗日战争整体方针的制定者和坚定实施者。当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日本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祖国的大好河山正一步步被侵略者蚕食鲸吞,中华国民一批批沦为亡国奴。作为执政党的国民政府及其军队,消极抵抗,节节败退。几百万现代化装备的国民党军队,面对日本人的进攻,兵败如山倒。在与日军交战中,每每一触即溃,一败涂地。没多长时间,便把华北、华中、华南、包括首都南京在内的大面积国土,沦为日本人占领区。就在国民政府及其军队节节败退,民族危亡日益加剧,全国民众普遍感到前途迷茫之时,身在西北简陋窑洞里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正夜以继日地谋划草拟着指导全民抗战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的著作,无疑给迷茫中的国家民族点亮了一盏耀眼的指路明灯,极大鼓舞并引导了民众抗日的热情与前进航程。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了自己明确的抗日纲领和斗争策略。国民党军队也因此拨云见日,找到了御敌良药、正方。
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将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就“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全国人民总动员等一整套战略措施。为了把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工会、农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救会等抗日救亡组织。同时按照工作性质组织了救护队、担架队、宣传队、侦察队、战地服务团等,真正实现了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在抗战中,之所以出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共产党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坚持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
提出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抗日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人们普遍关心而又一时看不清的问题。1935年12月,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并在同斯诺谈话时,明确提出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为驳斥社会上喧嚣一时的“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于1938年5月撰写了《论持久战》,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系统总结全面抗战以来的经验,指出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而取得胜利,并科学预见了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科学预见。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重大影响。为实现持久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广泛地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20多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战术。为了实现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中敌、我、友三方面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人民军队善于一面打游击战、一面发动群众的特长,首次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游击战有充分的活动地盘和极为广大的群众基础,能够大规模地进行。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人民军队发挥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坚持持久抗战,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唯一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进而坚定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指引全民族抗战一步步走向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和伪军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坚持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战场构成,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全面抗战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一系列战役。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同时,八路军初期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取得平型关、阳明堡等战斗的胜利;太原沦陷后,国民党军纷纷溃逃,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口号,挺进华北日本占领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总兵力由改编初期5.6万余人发展到18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敌后抗日武装的壮大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基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改取以巩固占领区为主的方针,被迫将兵力分散于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这对加速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战略上造成对日本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从抗战全局来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针对时局,1939年7月,中共中央纪念抗战两周年时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为此,中国共产党围绕抗日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团结抗战局面。
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是抗战时期战略反攻阶段的决胜力量。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难局面,进入恢复再发展阶段。以晋冀鲁豫地区八路军开始集中较大兵力对日伪军开展攻势作战。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继续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通过各项建设,不仅成为游击战争的坚强阵地和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而且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敌后战场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上承担起对日军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取得辉煌战果,力量空前壮大。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东北抗日联军等部独立奋战14年,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和伪军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坚持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后结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抗日战争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成就了抗战胜利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用鲜血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等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为抗战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珠江两岸,中国共产党人的血和人民流在一起,和人民胜利在一起,铸就无数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既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和精神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共产党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利益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抗战环境中培育的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抗联精神、红岩精神等,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同胞誓言:“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由此爆发,并迅速影响全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反侵略洪流。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从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人人胸中都涌动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疯狂残暴的日寇,中华儿女保持了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的民族气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日军入侵后,京剧大师梅兰芳蓄起胡子,宣布从此不再演戏。许多著名工商业者宁可牺牲财产甚至生命也不与日寇合作,拒绝出任伪职。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中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连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叹服。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日寇为了迫使马本斋投降,抓走她当人质。她始终严词拒绝写劝降信,在绝食七天后壮烈殉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凛然气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中,面对异常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直冲霄汉,令敌胆寒。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川军出川时,高举“死”字旗,表明已下定了战死沙场的决心。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妇女,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英勇战死。淞沪抗战中,率第五军增援的张治中在阵前发布《告全军将士书》,要求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用光后,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勇士的名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正是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938年5月,当日本侵略军还在大举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抗战军民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不管眼下如何弱小、遭受了多少损失和挫折,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种抗战必胜信念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国人的坚定信条。只要是正义一方,虽然一时还处在困难和被动中,但最终一定是胜利者。其二,漫长历史上一次次战胜困难的经历让中华儿女坚信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多次遭受苦难和外敌入侵,但最终都走出了浩劫。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民族,在风浪再一次来临时,自然可以意志坚定。
历史雄辩地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名副其实的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80年将过去了,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远铭刻。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两个维护”。
奋进新征程,我们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