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井冈山斗争时期情感动员: 方式、成效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历史映照
来源:文/詹慧霞   2025-07-31 16:16:22

  摘要: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情感动员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关键手段。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情感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创举。通过宣传教育、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关注群众疾苦以及党的组织建设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动员了广大群众,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坚定了军民的革命信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历史经验对于当代社会治理与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情感动员;方式;成效

  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探索与奠基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处于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与经济封锁之下,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背景下,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难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情感动员作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策略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因素之一是运用‘情感提升’的情感工作模式。[①]通过多种情感动员方式,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广大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团结在革命旗帜之下,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情感动员的方式

  (一)宣传教育中的情感激发

  1.标语口号的感染力

  在井冈山的村落、城镇、道路两旁,随处可见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推翻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剥削”等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触碰到广大农民群众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渴望以及对封建压迫的痛恨。它们像火种一样,迅速点燃了群众心中的革命火焰,使群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共产党的革命目标与宗旨,激发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与参与热情。例如,在一些乡村,农民们原本对革命持观望态度,但看到这些标语后,开始意识到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政党,进而主动与红军接触,为红军提供情报、粮食等支持。

  2.歌谣戏曲的传播力

  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创作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歌谣与戏曲,如《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十送红军》等歌谣在根据地广为传唱。这些歌谣戏曲以生动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讲述着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的惠民政策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们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革命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播开来。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哼唱这些歌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对革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戏曲表演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以鲜活的舞台形象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情景,拉近了党与群众的情感距离,使群众更加信任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情感动员的有效性,说明人们诉诸革命的动机,不仅来自理性的物质利益算计,也来自同情、义愤、尊严等情感因素的驱动。[②]

  (二)土地革命与经济动员

  1.土地分配的吸引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果断开展土地革命。首先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产。然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土地分配方案,将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一举措使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实惠,他们从土地革命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例如,在宁冈县,土地分配后,许多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对共产党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为保卫土地、保卫革命政权而战斗。

  2.生产发展的激励

  在土地分配的基础上,共产党还积极组织农民发展生产。通过建立农民协会、互助组等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进行劳动互助,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工具缺乏的问题。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农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这种对生产发展的激励,进一步巩固了农民对革命的情感认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与保卫中来。

  (三)军队建设与军事动员

  1.武装群众的凝聚力

  党在井冈山地区积极武装群众,建立了地方武装力量,如赤卫队、工农暴动队等。这些地方武装由当地农民和工人组成,他们接受红军的军事训练和指导。通过武装群众,一方面增强了根据地的军事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自己是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黄洋界保卫战中,赤卫队和红军战士并肩作战,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巧妙地设置防御工事,用土枪土炮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增强了军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支前拥军的号召力

  红军在军事斗争中,始终坚持与群众紧密联系。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红军提供各种支持,包括粮食供应、情报传递、伤员救护等。群众响应号召,成立了妇女慰劳队、运输队等组织。妇女们为红军战士做军鞋、洗衣服、送茶水;运输队则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运送物资。这种支前拥军的行动,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在很多战斗中,当地群众得知红军缺乏粮食,纷纷将自家仅有的粮食拿出来,肩挑背扛送到红军营地,确保了红军战士能够有力气作战。

  (四)关注群众痛苦与启发阶级觉悟

  1.痛苦根源的剖析

  共产党深入群众,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个别走访等形式,详细剖析农民所遭受的痛苦根源,用“诉苦”进行情感动员。[③]农民们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不仅要承受高额地租,还要面临各种苛捐杂税,生活困苦不堪。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共产党将这些痛苦根源清晰地揭示出来,让群众认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并非命运使然,而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例如,在一些诉苦大会上,农民们纷纷上台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台下群众感同身受,对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仇恨情绪不断高涨。

  2.阶级觉悟的提升

  在剖析痛苦根源的基础上,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群众利益的口号和主张,如“反抗地主阶级压迫”“打倒帝国主义”等。情感是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基础。[④]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将个人的痛苦与整个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群众的阶级觉悟。群众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才能真正获得解放。这种阶级觉悟的提升,使得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为实现自身和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五)党的组织建设与情感凝聚

  1.“支部建在连上”的引领力

  “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使得党的组织能够深入到军队基层。党支部通过开展党课学习、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加强对战士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战士们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革命使命和责任,对党的信仰更加坚定。例如,在连队中,党支部书记经常与战士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战士们在这种关怀下,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对党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在战斗中更加英勇无畏。

  2.党员模范作用的感染力

  共产党员在井冈山斗争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土地革命中深入群众,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广大群众和战士。情感承载着红军战士的认知、态度和立场,也传递着红军战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程度。[⑤]例如,共产党员方志敏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信仰,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的事迹在根据地广为传颂,激励着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情感动员的成效

  (一)群众基础的巩固扩大

  1.农民群体的积极参与

  通过土地革命、宣传教育等情感动员方式,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积极参与到红军队伍中,为红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据统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宁冈县就有数千名农民参加了红军。农民们还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例如,在根据地的选举中,农民们踊跃投票,选出自己信任的代表,参与到政权管理中来。

  2.其他社会阶层的支持

  除了农民群体,井冈山地区的工人、小资产阶级以及一些开明绅士等也在情感动员的影响下,逐渐向共产党靠拢。工人阶级为红军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资生产保障;小资产阶级则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革命;一些开明绅士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红军宣传革命思想,协调各方关系。例如,许多开明绅士在了解到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后,主动将自己的住宅提供给红军作为临时指挥部,还帮助红军筹集粮食和物资。

  (二)革命信念的坚定传承

  1.红军战士的忠诚与坚韧

  在情感动员的作用下,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无论是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还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红军战士都没有退缩。他们坚信革命必将取得胜利,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例如,在长征途中,许多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战士虽然面临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追击,但仍然坚持战斗,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将井冈山的革命火种带到了新的根据地。

  2.根据地民众的长期支持

  情感动员总是围绕某一特定的社会任务而展开,即所动员的情感必然具有明确的指向。[⑥]情感“是非常深刻的社会记忆力量,这种记忆对社会历史和未来具有再生产的意义”。[⑦]根据地民众在情感动员的影响下,对革命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他们不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积极参与革命,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也始终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这种革命信念的传承,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井冈山根据地的民众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为保卫祖国领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1.军事防御能力的增强

  通过武装群众、军事斗争动员等情感动员方式,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地方武装力量与红军相互配合,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多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根据地军民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击退了敌人。例如,在井冈山保卫战中,红军和赤卫队利用井冈山的险要地形,设置了多道防线,经过数天的激战,最终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

  2.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

  土地革命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根据地还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如创办了红军被服厂、印刷厂等,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在社会建设方面,根据地建立了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普及了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了民众的素质。例如,根据地的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觉悟的革命青年,为革命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情感动员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历史映照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情感动员在方式与成效上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其与当代社会治理有着多方面的映照与联系。深入研究并汲取这些历史经验,能够为当代社会治理在理念创新、方法改进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助力,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历史传承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情感动员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都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充分考虑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经济补偿等方面的需求,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治理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城市规划等事务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众参与度。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借鉴与创新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情感动员的重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政策等,让民众理解治理的目标与意义。如在环保政策推行中,深入宣传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民众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积极配合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动,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是对井冈山时期宣传教育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旨在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启示

  井冈山红军内部的民主平等制度为当代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基层民主建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如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等,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让公民参与到基层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对村里的公共事务进行民主管理,村民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如村庄规划、集体资产处置等。这种基层民主建设不仅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也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井冈山时期红军内部的民主建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四)社会凝聚力培育的经验借鉴

  井冈山斗争时期通过多种情感动员方式培育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包括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红军内部的团结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情等。当代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培育社会凝聚力,以应对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政府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展文化建设等活动,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广大群众积极配合防疫措施,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这与井冈山时期在困难面前依靠情感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在面对重大挑战时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J].中国学术,2001(04)

  [2] 李志毓.情感史视野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8(04):14-17.

  [3] 李宇.中国革命中的情感动员:以 1946—1948 年北方土改中的“诉苦”与“翻身”为中心[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威廉·瑞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M].周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9.

  [5] 王奕博,赵 鑫.解构、共鸣、重塑:长征时期毛泽东在红军队伍中的情感动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09):39-46.

  [6] 杨鹤.情感动员:歌剧《白毛女》的情感史意蕴[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4(01):92-99.

  [7] 郭景萍.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詹慧霞(1989年——),女,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讲师,云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统一战线等。

  [1]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J].中国学术,2001(04)

  [2] 李志毓.情感史视野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8(04):14-17.

  [3] 李宇.中国革命中的情感动员:以 1946—1948 年北方土改中的“诉苦”与“翻身”为中心[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威廉·瑞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M].周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9.

  [5] 王奕博,赵 鑫.解构、共鸣、重塑:长征时期毛泽东在红军队伍中的情感动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4(09):39-46.

  [6] 杨鹤.情感动员:歌剧《白毛女》的情感史意蕴[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4(01):92-99.

  [7] 郭景萍.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詹慧霞(1989年——),女,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上饶市委党校讲师,云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统一战线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