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文化的自信自立与价值引领作用。抗战时期,毛泽东对文艺理论与实践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化了对新民主主义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延安文艺和全国文艺运动进入到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毛泽东;人民文艺;时代主题
在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文化的自信自立与价值引领作用。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必须突破一切旧文化的限制,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1]]抗战时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新民主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重要阶段。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文艺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延安文艺和全国文艺运动进入到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抗战救国”时代主题呼唤“人民文艺”新范式
文艺,一般包括文学与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范式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范式在中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背景下、在全民族抗战的语境下,从理论框架、宏观方法论到文艺表达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要认识到一切文艺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这种人民文艺虽然致力于代表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宣传与动员最广泛的人民大众,但是,其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属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毛泽东哲学,为全体党员干部如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质”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在鲁艺的讲话、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等为党领导的宣传和文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他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普及与提高”“政治性与艺术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重要论断为延安文艺运动、抗战文艺宣传提供了基本的辩证法准则。总体上来说,这种崭新且高效的文艺改革发展新范式主要特点是:
(一)人民文艺凸显时代性与创新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建设中位置是确定好、摆正了的,要使全部文艺工作一定服务于党在不同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使文艺必须服从于抗战大局,突出“抗战救国”的鲜明时代主题。1936年11月22日,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形象地指出,中国人民军队除了会武,还要从文的方面出发,力争做到文武双全。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武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3]]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作出坚决抗战的全民大动员。要落实坚决抗战的总方针,首要的任务和办法就是做好“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一切新闻出版和文艺宣传形式都要“合于国防的利益”。[[4]]中国的抗战,“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5]]“一支笔可以抵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现在我们要说,只要一支笔抵一支枪,全国就有好几万支枪。”[[6]]延安作为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坚定后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爱国青年和文学艺术家。他们有的是受党组织的派遣,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延安的仰慕心情投奔光明而来,与当地民间艺术家和长征文艺工作者结成一支“以笔为枪”的革命文艺工作队伍。193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这个时期在文艺上有较大的收获,它是由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亭子间的人”和革命根据地从事文艺运动的“山顶上的人”所创造,要促使这两部分文艺工作者组成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在艺术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鲁艺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动员一切抗日力量,培养抗战的文艺干部。沙可夫也在《鲁迅艺术学院院歌》中写到:“一切服从神圣的抗战,把握着艺术的武器”。[[7]]鲁艺的戏剧、美术、音乐三个系中的全部人才培养与艺术创作紧紧围绕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不断发展。
人民文艺要在不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彰显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人民文艺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呼唤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反映人民、文艺热爱人民。优秀的人民文艺创作必然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抗日斗争实践中来。鲁艺音乐系师生在边区创作出许多全国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如《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戏剧系师生创作出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抗战戏剧,如《松花江上》《前线》,美术系和木刻家们创造出具有革命性的连环画。其中,保留下来的反映群众大生产、抗战等各种主题的刻板画就有4000多幅。在文艺为抗战救国服务的大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还成立了各种文艺社团,创办了《文艺战线》《中国文化》等文艺刊物,组织了“西北战地服务团”“抗大文工团”到抗战前线进行文艺宣传。为了更好地发挥文艺在抗战宣传中的作用,鲁艺还将生产劳动教育与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入教育计划,让学员亲自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得到锻炼,从而更好的贯彻“文艺为抗战救国服务”总方针。正如蔡若虹在评价鲁迅艺术学院时讲到:“鲁艺最有创造性的一举,就是把学院里的小天地和社会里的大天地相挂钩,把社会实践放在艺术实践的同等地位,从而使所学与所用、生活与创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8]]
(二)人民文艺兼顾政治性与艺术性
海内外大量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延安,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艺创作之中,延安成了中国抗战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高地”。这一时期形成的文艺作品都具有鲜明政治特征,社会主流文艺服从于政治成为了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文化现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艺和政治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好的成功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兼具政治性与艺术性。对于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在政治上怎么发展和进步,也是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毛泽东同志对艺术标准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在文艺界的斗争方法中,文艺批评与评论存在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我们既要抵制缺乏正确政治观点的艺术品,也要反对只有正确政治思想而缺乏艺术性的倾向。毛泽东认为在这两种倾向中较为严重的是缺乏政治性,我们有许多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意识不强。针对这一情况,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的阶级属性,明确文艺要服务于政治,明确我们的文艺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9]]邓小平在出席一二九全师模范宣传会上作《本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服从于政治,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10]]朱德也对艺术工作者提出要求:一个好的艺术家,应当同时是一个政治家。在阶级社会里,艺术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绝对不能超然。[[11]]那些超阶级的艺术、脱离政治的艺术以及与政治并行的艺术全都不存在。而文艺服从于政治,这个政治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政治,而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及工农兵的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
(三)人民文艺是民族化科学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出于对抗战文艺宣传的需要,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毛泽东提出“文艺的民族化”和“文艺的大众化”等相关主张,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要通俗易懂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尤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关于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讨论有很多,如艾思奇的《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巴人的《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以及向林冰的《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都对文艺民族化和大众化进行了专门论述。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洋八股、教条主义的思想毒瘤对文艺作品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毒害,要创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12]]1940年,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届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与民主集为一体的,必须时刻紧密围绕抗日建国这个根本任务。[[13]]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应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14]]在毛泽东和中央宣传部门的领导下,抗战时期延安文学艺术创作者沿着民族化、大众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民歌改造的热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43年底,鲁艺文工团下乡之后组织了许多小分队进行民歌的搜集和创作,其他文工团的艺术工作者自觉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之后开始展开大规模的“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新民歌”和“新秧歌剧”的创作活动。他们通过“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积极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旧民歌曲调,填入革命新内容去表现新的生活。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吕梁英雄传》,创作的秧歌剧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动员起来》等,还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歌曲《东方红》《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包括木刻新年画《保卫家乡》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民族的、大众的优秀作品。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核心观点
抗战时期,毛泽东针对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文艺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等方面科学全面地回答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如何去服务”的基本问题。概括来说,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有:
(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
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自有阶级以来,不论哪个时代和哪个群体的文艺都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恩格斯曾强调到革命文艺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15]]列宁在1905年就提到过,我们的文艺应当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在如今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17]]。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为资产阶级服务,而现阶段的中国文学艺术则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服务于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文化。[[18]]陕甘宁边区群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以文盲、半文盲为主,相比较于文字性较强的党报党刊,大众文艺宣传方式更被群众喜爱。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了解、熟悉工农兵群众,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需要做很多工作,但了解、熟悉工农兵群众是第一位的工作。之前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农民、士兵、工人、干部都不熟悉,从而使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显得空洞乏味。不了解、不熟悉工农兵群众,就谈不上为人民进行创作。
但是现在我们革命队伍中存在很多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甚至有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他们不注重引导小资产阶级走进广大工农群众,而是一味的靠近小资产阶级,创作出偏爱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对于工农兵群众严重缺乏了解、缺乏熟悉、缺乏研究,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是“两幅面孔”,走上偏离工农群众、脱离工农群众的路线。因此,要彻底解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就必须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立足点在群众中实践,一定要使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和情感需求。还得注重在进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过程中,将自己逐渐移到工农兵群众这边来,移到最广大无产阶级这里。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创作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艺。
(二)加强文艺统战工作
文艺是抗战的一条重要战线。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19]]”这支文化军队是我们在抗战过程中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必要武器。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被赋予宣传、动员、发动与组织群众的使命和重任,成为推动抗战胜利的一条重要战线。鲁艺特别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这是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20]]抗日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广泛鼓动并宣传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就将文艺宣传推到一个新阶段,他们号召“文化入伍”,将贴近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宣传的立足点,使枪杆子和笔杆子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文艺宣传形式。如: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演绎了抗战政策与错误路线作斗争的故事;传统戏曲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结合的典型《血泪仇》,深刻反映了国统区把人逼成鬼,解放区又把鬼变成人的经典画面;《逼上梁山》则有力的揭露国民党卖国求荣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抗战生活为素材的人民文艺创作,成为对敌斗争的有力的思想和文化的武器。
要建成一条广泛的抗战文艺统一战线。193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要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界积极响应号召,在中宣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许多文化团体踊跃投身于文化战线,出版《萌芽》《前哨》《北斗》等大量文艺刊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抗战动员宣传。1936年10月,鲁迅、巴金、矛盾等21位文艺界各派主要领导人,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并促成抗战文艺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标志着抗战文艺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新闻界、戏剧界、音乐界以及美术界等全国性抗敌艺术协会相继成立。田汉、阳翰笙等30余人组成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战戏剧活动,如《屈原》《张家店》《棠棣之花》《卢沟桥之战》等作品通过直观的表演和情感共鸣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弥补了文字宣传的不足。文艺统一战线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抗战服务,它的形成不仅包含了广泛的爱国知识分子,还吸引了大量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戏曲工作者。他们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揭露敌人罪行,激发战争意志,实现思想动员。鲁艺的成立加强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
(三)重视抗战文艺干部的专业化与系统化培养
抗战时期,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相继沦陷。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文化新的阵地。在这片阵地中,文化高地在鲁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对陕甘宁边区文艺团体和干部学校的领导与指导。鲁艺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要造就一大批革命的文艺人才”的号召。鲁艺直属中央文委领导,虽然学制短、课程调整频繁,但是学生普遍接受了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教育训练。鲁艺第一届学生只设戏剧、音乐和美术三个系,课程分为必修、专修和选修三种。其中必修课有社会主义、辩证法、中国问题、中国文艺运动文艺论等,[[22]]专修课为各系所学专业知识,选修课为别的系课程。鲁艺在第二届中增加文学系,科目上增设俄文、解剖学、社会科学、音乐概论、戏概论等。鲁艺第三届设立专修部,以培训各种艺术工作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设立研究部,主要任务为进行艺术理论专题研究和搜集各种文艺素材;还设置了艺术指导科。从鲁艺的课程和组织结构来看,其进行的教育是从艺术上和政治上去提高干部。鲁艺的人才培养,坚持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旨在训练出大批抗战所需的坚定人民立场的文艺干部,从而创作出适合中华民族解放斗争需要的文艺理论与作品。鲁艺真正成为落实党的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1942年5月,毛泽东明确要求我们党领导的一切文艺学校、文艺刊物、文艺团体、文艺活动,都要严格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这为已经并入延安大学的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上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四)提出从“小鲁艺”转变为“大鲁艺”的办学方向
在文艺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至关重要。毛泽东在其著作《实践论》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理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强调文艺作品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如果文艺作品的创作离开广大工农兵生活的实际,偏离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就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毛泽东批评了鲁艺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大、古、洋”现象,指出这种脱离抗战实际、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的艺术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是危险的,揭示“关门提高”的危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毛泽东、周扬等人对鲁艺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一些意见。毛泽东对鲁艺全体师生作出指示:“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只是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23]]所谓“大鲁艺”就是广大工农兵群众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要求鲁艺师生在实践中学习创作。他叮嘱广大知识分子不要摆知识架子的谱,要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下,认真向他们学习并纠正自己的思想,端正文艺创作的态度,要把屁股沉下来坐下去。在毛泽东等中央同志的指导下,鲁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群众火热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周扬发表《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何其芳发表《改造自己、改造艺术》等文章,要求文艺家们改掉下乡“做客”的心态,脱下长衫,穿起粗布衣服,在群众生产实践中改造思想,实现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艾青、丁玲等数十余位文学作家组成工作队,他们与广大工农兵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收集民间素材。在诗歌《吴满有》、歌剧《白毛女》等文艺作品中,广大工农兵不仅是文艺作品的主角,还是文艺作品的批评家和鉴赏者。
三、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启示
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对文艺工作者加强了思想和组织领导。延安文艺界彻底改变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旧面貌,树立起党的文艺干部、人民文艺干部的崭新面貌,奋发有为地投身于抗战群众宣传与动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与研究抗战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旨在深刻思考我们在新时代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一)不断巩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权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本来散落在世界各地,正是在党深入的政治动员和号召下,相继奔赴延安,建立起各类文艺宣传组织,踊跃投身于抗战宣传事业的潮流中,从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艺统一战线。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是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24]]为了加强党对抗战文艺统一战线的领导,毛泽东、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发布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根据抗战动员需求的变化,我们党总是能及时调整党的文艺政策。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要求全党都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要求将党的文艺宣传政策贯彻到一切文艺工作部门中去,从而强化党对各项文艺工作的领导。[[25]]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要求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要自觉站在党的立场上,使文艺必须服从于抗战。这样,在彰显抗战文艺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党牢牢掌握了人民文艺的领导权。
要创作更多反映时代主题和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26]]当前,我国的文艺工作战线经受着党内外、国内外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下,文艺也迎来市场化,许多文艺工作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为了自身商业利益,抛弃原来正确的文艺价值观,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甚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下文艺界的“浮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西方各种错误思想与价值观念流入国内,侵害着广大文艺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面对如此严峻情形,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文艺工作战线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从而创作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文艺作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坚持与坚守人民文艺范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事业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心问题”[[27]]。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路线,将团结教育群众、消灭敌人作为其首要任务,将文艺作品作为唤醒民众的重要武器。“文艺家必须走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改变世界观,转移立足点,在思想情感上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如此,才能作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28]]毛泽东还极其注重对语言艺术的使用,他指出要想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应该认真学习群众语言。他常常在各种讲话场合使用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将深刻的抗战道理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来。如,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就能造成陷敌于覆灭的汪洋大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这些穿越历史时空的经典名句,既是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根本经验规律,也反映了我们党始终重视宣传动员与组织群众的根本政治优势。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了该创作导向,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29]]这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进行文艺创作,才能更好推动文艺工作战线的发展。离开了人民群众,文艺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0]]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先倡者,必须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深入人民群众之心。只有从广大工农兵的实践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方向,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才能保证文艺作品贴近群众、贴近民心,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秉持“古今中外”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态度
如何利用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运动中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文艺的繁荣与发展,要立足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始终聚焦于党的宣传与动员工作,坚持先今后古、先中后外、兼顾古今中外的文化文艺发展道路。抗战时期,党领导的文艺战线在多个文艺领域实现了艺术结构和内容的革命性突破。如《黄河大合唱》是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革命斗志;农民文学《小二黑结婚》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宣传党的婚姻政策;《白毛女》将西方歌剧的咏叹调与我国河北民歌和秦腔等传统曲艺形式结合,凸显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开创了我国“民族歌剧”的新范式;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实现了革命话语的生活化诠释;革命动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借鉴了我国民间劳动号子的曲调,与《义勇军进行曲》构成了深入民心的“抵抗二重奏”。可以说,延安文艺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呼吁的“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号召,发展成抗战的一条重要战线。
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文艺创作不仅要有丰厚的生活底蕴,还得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血脉。我们要处理好现代和传统、国内和国外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促进文化发展。我们要拒绝“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思想毒瘤,也要抛弃那些热衷于“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思想化”“普世价值”的那一套,应该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要学会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目前,我国利用数智技术建立了中华文明基因图谱,苏州博物馆运用MR技术重现《长物志》文人生活场景,敦煌研究院与卢浮宫共建“丝绸之路数字遗产走廊”,景德镇陶溪川引进德国工业设计理念推动传统青花瓷的大力发展等。数智技术从数据整合到内容活化再到传播增效,全方位多样化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要始终秉持“古今中外”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四)推动新时代文艺在民族复兴时代主题中实现繁荣兴盛
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的系列指示安排,都最终指向服务于抗战救国的时代主题和根本任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和任务。新时代,文化和文艺工作就是要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就是要聚焦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重视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3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文化自信”提升到新的高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并强调要在实践创造和历史进步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文艺的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以来,我们党继续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任务和使命,始终坚持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了更好激活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只有实现“第二个结合”,中华文化才能立得住、行的远,才能提升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精神动力和思想内涵。
我国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成为新时代创作主体,仍然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是不变的文艺规律。近年来,《长津湖》《山海情》《人世间》《我本是高山》等主旋律文艺作品,都充分彰显了时代主题与人民立场的突出特质。另一方面,人民文艺只有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才能持续繁荣发展。从《哪吒2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引发的文化IP热潮,我们可以看到:技术赋能、叙事创新、代际对话、国际交流等,既是当代主旋律文艺作品话语表达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让人民文艺范式为人工智能的运用与融入锚定价值坐标,用人工智能新手段夯实人民文艺创新的技术基础,使人工智能成为人民文艺繁荣发展的硬核动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研究”(19XDJ013)、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论研究”(24XJA7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秋静(1981—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汪天娥(1999— ),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8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86.
[[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4:5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91.
[[7]] 延安大学史编委会.延安大学史(1937—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0.
[[8]] 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延安鲁艺回忆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392.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870.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73.
[[11]] 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4.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6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8.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3、224.
[[16]] 郑东艳.列宁文化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9.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延安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著作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5.
[[18]] 涂文学,邓正兵.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8.
[[20]] 葛涛.鲁迅文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93.
[[21]]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发展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139.
[[22]] 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84.
[[23]] 马广荣.回望与思考——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7.
[[24]] 孙宝义.毛泽东的幽默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8.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2.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3.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16.
[[28]] 冯贵民,高金华.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26.
[[29]] 胡和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8日.
[[30]]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65.
[[3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28.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ZHAO Qiujing,WANG Tiane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Abstract: In the century-long struggle for the liber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elf-confidence and value-led role of culture. During the war period, Mao Zedong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the major questions of why and how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new democracy should serve the people, formed the people-centered orien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new democracy, which pushed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Yan'an and the whole country into a new stage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t has pushed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movement into a new stage o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This is an important revelation fo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Anti-war period; Mao Zedong;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Themes of the times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