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弃医从戎赴国难 芦荡烽火铸忠魂
来源:文/房亚萍   2025-07-31 17:24:34

  ——记苏南抗日根据地“民抗”司令任天石

  “病情不重休惦念,心静自然少忧烦。家中有人勤照看,草药一剂保平安”。当京剧《沙家浜》中这段充满江南韵味的经典唱段悠然响起,人们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身着青衫、手提药箱,在春来茶馆从容周旋、智斗日寇的 “程郎中” 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艺术作品中机智果敢、深入人心的角色原型,正是抗战时期活跃在苏常太地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民抗”司令——任天石。

  一、杏林承薪火,悬壶济世立初心

  任天石,又名启生,1913 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梅李镇塘桥的一个中医学世家。他自幼随父学医,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早早接触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亲眼目睹了20世纪初的中国,在各地军阀混战的阴霾笼罩下,国家积贫积弱,百姓苦不堪言。生在医学世家的任天石,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与同情,一颗立志通过学医来救国救民、解除百姓病痛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1932年,任天石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他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医学知识,深入钻研中医经典。此外,他还勤工俭学,常代学院刻写讲义、校勘著作、在杂志上答复读者的各种疑难杂症,为教授校勘《实用方剂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与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得教授赏识。鉴于他的出色表现,作为在读学生的他,被院方破例聘为《光华医药杂志》编辑。杂志仅创刊一年,就“风行全国,博得医界好评”,在中医领域崭露头角。他的毕业论文《头痛》以严谨的病理分析、全面的治疗阐述以及对卫生保健的独到见解,得到老师文芳的高度评价:“论病理不背乎生理,谈疗治兼及于卫生,允称完善之作。”

  在校期间,任天石结识了很多进步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令他耳目一新,指引他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对社会、对国家的未来有了更为深刻地思考。这种进步思想,也在他的毕业论文《头痛》中有所体现,文中他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业务水平与专业造诣,还巧妙地对当局时政进行了抨击,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发出呐喊,具有鲜明的革命意义。

  1934年9月,在上海学习两年的任天石从中国医学院毕业,顺利取得上海卫生局颁发的行医执照。此时的他,本可以凭借自身的学识与资质,在繁华的上海开设诊所或者入职医院,过上名利双收的安稳生活。但任天石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家乡挂牌行医,一心想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百姓治病治贫。

  回到常熟后,任天石在城区租赁了一间房子,正式开门看诊。凭借精湛的医术,他成功治好了当地老中医久治不愈的病例,名声渐渐在乡间传开。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是那颗医者仁心。遇到没钱看病的乡亲,他不仅主动免去诊金,还常常自掏腰包,赠送药品给贫苦患者。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的医生赞不绝口,纷纷传颂他的善举,任天石在家乡的威望日益提高。

  当时的常熟,正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国民党反动势力肆意妄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任天石在行医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反动当局逮捕爱国青年的残酷场景,心中满是愤慨。出于医者的本能与对正义的追求,他想方设法进入监狱,为那些被关押的 “犯人” 们看病。在与这些革命青年的接触中,他们的铮铮铁骨,为信仰、为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任天石,也让他进一步看透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坚定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

  二、白衣换戎装,毁家纾难赴国危

  西安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对追求进步的任天石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医德和进步言行,也得到了当地党组织的关注,并与之取得联系。县委书记李建模同志以看病为名,多次与任天石深入交流思想。在双方的接触中,任天石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极为认同。面对国难当头、外侮日甚的严峻时局,任天石痛切地认识到,“做个医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先救国”,在民族危亡时刻,他决心先做个“良相”,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怀着这样的信念,任天石开始积极探寻救国的道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

  1937年3月,任天石经人介绍加入了常熟人民抗日救国自卫会,他出资办读报室、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渔民子弟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抗日救亡,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七七事变爆发后,任天石毫不犹豫投身抗敌后援工作,担任梅李抗敌后援会分会副主任,积极募捐钱物,支援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后,他在塘桥设立难民接待站,安置战区难民。为了控诉日寇的残暴罪行,呼吁更多民众抗日,他还以《苏武牧羊》的旋律填词,创作了一首激昂的抗战歌曲《八一三》:“鬼子,要想夺上海,几十只军舰,开到黄浦江。八一三,东洋兵,打进闸北来,大炮轰轰开,飞机掼炸弹,杀我老百姓,炸我火车站,东洋鬼子杀人放火实在真野蛮……”这首歌旋律悲壮,歌词质朴有力,唱出了百姓对日寇的满腔仇恨与反抗决心,在民间广为传唱,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广大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民众在歌声的感召下,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滚滚洪流中。

  1937年11月,日军向常熟城进犯,常熟沦陷。日机狂轰滥炸,日军沿途奸淫掠杀,许多平民被迫害死亡,许多房屋被烧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逃难。任天石被迫带着全家老小与邻居亲友,分别乘坐7艘木船离开了家乡。一路上的凄惨景象使他大为震撼,祖国大好河山惨遭外敌蹂躏,国家分崩离析,人民颠沛流离。他深感国难临头、同胞受难之痛,意识到逃来逃去也逃不掉当亡国奴的悲惨命运,于是计划去延安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杆子打日本鬼子。然而因为母亲正患病在床,姐夫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作为长子的他根本无法离开,随行的几十名乡亲们也再三恳求,他满腔热血却百般无奈,只能打消去延安的念头,带着家人和乡亲们暂时前往苏北,寻求安身之所。

  三、芦荡砺锋芒,转战江南擎战旗

  任天石人在苏北、心系江南。两个月后,他举家返回江南,此时的家乡已满目疮痍、一片狼藉。返乡后,任天石立即联系原抗敌后援会的同志,共同商讨抗日大计。他们一致认为,要想在敌后开展有效的抗日武装斗争,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任天石首先在地处较偏僻的农村——寨角一带发动群众,动员亲朋好友、同学老乡、青年农民,收购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丢弃的武器弹药,组织成立了一支有四五十人的江南人民抗日自卫队,在常熟东乡从事抗日武装斗争,用枪杆子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卫队刚刚成立时,条件异常艰苦,给养严重不足。任天石以身作则,带头下河捕螺蛳、捉鱼虾,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稻草铺,同甘共苦,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队员们士气高昂,毫无怨言,一心只为抗击日寇、保卫家乡。

  随着自卫队在家乡的不断发展壮大,枪械和给养费用成了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为了维持自卫队的正常运转,任天石不仅用完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在家人的支持下变卖了家里的中药铺和赖以生存的13间新旧房子。在作战中,任天石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运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精心救护伤员,与干部群众建立了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深受大家的爱戴,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天”,把民抗部队称为“老天部队”。

  为了确保自卫队抗日的正确政治方向,提升自卫队的政治素养,任天石开始寻求共产党的领导,主动提出让共产党来领导这支部队,并恳请中共党组织派军事干部来训练这支部队。通过常熟地区党组织介绍,他与江苏省委派遣的杨浩庐同志取得联系,详细介绍了自卫队的筹建过程和现状。1938年5月,任天石和曾任红军团长的赵伯华共同举办军事训练班,精心培养军事骨干,为自卫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7月1日,党组织正式组编这支武装部队为“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虽然这是一支仅有100多人的自卫队,但在当时意义非凡,它是苏南东路敌后第一支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队,它的成立,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常熟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为后来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与信心。

  “民抗” 的存在和发展壮大,也为新四军第六团东进常熟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 “江南抗日义勇军” 的番号进入常熟,任天石得知消息后,立即积极响应,毫无保留地向 “江抗” 主力部队输送 “民抗” 战士 400 余人,为壮大抗日力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40年4月,谭震林率领一批军事干部来到常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常太地方抗日武装为基础,组建江南抗日救国东路军政委员会。任天石再次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将 “民抗” 精锐 1000 余人充实到主力部队中。

  而他自己则领导着弱小的武装,孤守一方,边战斗边扩军,保护着主力部队留下的伤病员,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配合主力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回击日伪和顽匪的扫荡和侵袭,谭震林同志在会上对任天石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表扬他工作作风踏实细致,善于联系接近群众,号召江抗民抗的干部向他学习。

  随着抗战局面的不断发展,整个苏南地区普遍建立起抗日民主政府,任天石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党赋予他的新任务——建设、巩固和发展苏常太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涉及军事、民政、统战、文教、民运等方面。

  1941年7月,日伪大举清乡,任天石率部队在苏常太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后奉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他带领部队突围,撤至苏北通海地区,担任通海工委书记,化名“赵济民”。他一方面领导南通、海门一带的抗日斗争,一方面指挥江南的工作,为南下开展苏常太地区的“淸乡”后的恢复工作做好准备。任天石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抗日事业默默奉献着,直到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天石才返回江南,迅速组建苏常太警卫团,逼迫敌人撤离,为家乡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铁窗淬忠骨,碧血丹心照汗青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局势再度陷入动荡。任天石受党组织委派任地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秘密潜入上海,负责沪宁沿线城市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47年1月,任天石不幸被捕。在被关押的 40 多天里,敌人为了从他口中挖出情报,每天动用各种酷刑。任天石多次被打得昏死过去,但无论敌人使用何种刑罚,他始终以“卢志英”为化名,坚不吐实,只称自己是一个商人,其他一概不知。3月31日,由于叛徒出卖,任天石真实身份暴露,被国民党作为“重要案犯”转押到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军事看守所。

  在狱中,任天石身处绝境,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狱友们宣讲革命道理,鼓舞大家的士气,同时,他还发挥自己的医术专长,为狱友们看病治疗,赢得了狱友们的尊敬与信任。他借机做通了同监国民党汽车驾驶员赖志高的工作,将自己写的书信和诗文托其家属夹带出狱。他用隐晦的语言,向组织汇报了被捕后的情况,提醒组织提高警惕,注意叛徒动向。在写给十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包厚昌的信,他写道:“我不会忘记党的,我始终会像信笺一样洁白!”表明了自己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组织的忠诚。

  1947年10月,任天石被押到南京宁海路19号秘密监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他被关押在底层牢房,敌人用高官厚禄引诱他,他信念坚定,不为所动。敌人无奈下,采用更加残忍的手段,常在半夜用酷刑逼供,试图从他口中获知党的秘密,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他在敌人严密监视下,夜深人静时,借着窗外路灯,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陈丕显同志写信。他在信中写道:“同抱至死不变、始终如一的决心,个人生死在所不计,对革命前途甚抱乐观。”任天石不惧个人生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对革命保持着高度乐观,赋诗明志“坚壁重门意不慌,为民幸福甘坐牢。”

  1948年冬,这位曾在芦荡水乡与日寇浴血拼杀的抗日英雄,躲过了侵略者的枪林弹雨,却倒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彼时的中国大地,黎明曙光已在天际隐现,而任天石却永远闭上了双眼,年仅 35 岁。

  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海军航空兵工程部部长张鏖,在《怀念任天石同志》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在常熟人民心中把天石同志是看作老天爷一样,看作是及时雨,看作是救星,认为他能带领部队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天石同志正是为革命事业,为人民生存而艰苦奋战,英勇斗争,最后壮烈地献出宝贵生命的。”曾任常熟县县长的钱伯荪在《回忆我同任天石同志的四次见面》中提到“任天石在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仍旧能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从他的身上我学到许多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任天石用短暂的一生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仁心医者的大爱,在江南水乡谱写出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在人民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直到今天,《沙家浜》的故事依然是人们心中的经典,任天石领导民抗坚持抗日斗争的生动故事还在常熟地区流传,苏常太人民永远怀念着自己的“老天”司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