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走进焦庄户,触摸地道战的烽火岁月
来源:常玉国   2025-08-01 09:00:03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这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KTV,这是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普通的民居里;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不是从口中唱出来的,不是手机播放的,而是轰鸣在我脑海中的熟悉的旋律。

  这几年,因为女儿在北京定居、成家、生子的缘故,我从大西北来北京的次数也比较频繁了。每一次,除了陪伴日渐长大的外孙,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要办,这里那里的景色要看。这一次,也不例外。不过,当我偶然间从网上发现这个地方时,这首歌便时时回响在耳边,而电影《地道战》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在眼前浮现出来……我拿定主意,一定要把它加入到已经排满的行程计划中,去亲眼目睹少年时就刻印下记忆的地方,去亲手触摸那烽火岁月留下的可歌可泣的记忆。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它没有绝美的风景,也没有悠久的古迹,却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北京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七月的一天,我和妻子驾车来到了顺义区牛栏山镇,在这里与一位神交已久已久,却未曾谋面的朋友——海龙老师会合。海龙老师是本地人,在顺义几所学校从教多年,对于这里的山水风物很是熟悉,有他同行,田野里的青纱帐,白杨树上的老鸦窝,也给此段旅程平添了许多意趣。

  谈笑间,二十多公里过去了,海龙指指车窗外说:“焦庄户到了!”果然,村口白墙上,六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格外引人瞩目:人民第一堡垒——在随后的参观中我们得知,这是1947年11月,当时的顺义县政府对焦庄户人民利用地道,与侵略者英勇斗争精神的嘉奖。

  车子刚刚停稳,我便迫不及待地跨出了车门。脚底板一踏上焦庄户的大地,我的心中就恍然生出一种异样来:七月的阳光本该晒得地皮发烫,可这片土地下像藏着无数透气的毛孔,凉意顺着脚底丝丝缕缕往上钻,仿佛有无数双眼睛正透过土层,静静打量着远道而来的陌生人。难道,这就是少年时无数次观看电影、翻阅小画书留在我脑海中的记忆映射?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分为三大部分:展馆参观区、地道参观区和抗战民居参观区,海龙老师带着我们进入了展馆参观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陈列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陈列馆门前小广场上的那座雕像。雕像高约三米,顶端是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的民兵,他们手握武器,身体半蹲,坚定的眼神直视前方,保持着随时出击的姿态;在他们脚下的四方基座上,以多幅画面分割的方式,描摹了焦庄户村民开凿地道、利用地道坚持战斗的典型场景。基座正面,毛泽东主席手术的一组金色大字“兵民是胜利之本”,生动地诠释了“兵民一体”抗战的决心,彰显着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

  迈入陈列馆大厅,一股肃穆庄重的气氛一下攫取了我的神志,我的思绪也不由穿越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仿佛也和那些在苦难中奋勇抗争的人们、那些在战争中发挥了聪明才智的人们站在了一起、走在了一起,也战斗到了一起。

  那是1943年夏,日本鬼子的又一次“扫荡”开始了。驻扎在邻村炮楼的一小队日军三十余人,气势汹汹向焦庄户村扑来,可是他们的行动早就被埋伏在村口的哨兵发现。民兵队长当机立断,一边命令村民全部进入地道隐蔽,一边组织民兵立即用土枪土炮与日军交战,之后又利用地形以及地道优势,与敌人展开周旋,最终将日军小队击溃,而全体村民无一人伤亡。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抗日士气,我们修挖地道、用好地道的积极性更高了。

  原来,就在两年前,我们的老支书马福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抓捕,藏在了自家的菜窖里,侥幸逃过了一劫。受此启发,老支书想到了一条计策,他联合抗日骨干,将村民各家的白薯窖、菜窖、水井等加以改造,用地下通道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地道。而我们的这一做法,很快在“反扫荡”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随着日军“扫荡”加剧,我们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为此,我们村的地道逐渐向村外延伸,连接到附近的村庄、山林和隐蔽点。村民们人人参与了修挖地道的战斗,青壮年负责开挖,妇女儿童负责运土、放哨,我们用铁锹、镐头甚至手刨,硬生生挖出了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真正实现了后来在歌中所唱的“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的壮观景象。

  后来,在冀东军分区的指导下,我们村的地道从单纯的隐蔽功能升级为集隐蔽、作战、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防御体系,增设了射击孔、瞭望口、陷阱、翻板、通气孔等设施,既能躲避敌人,保护自己,又能主动打击日伪军,建成了“三通”“四能”“五防”的战斗堡垒。一次次战斗的胜利,提升了我们的勇气,也提振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豪气。

  “常老师,您来看看这个。”海龙老师的话语,将我从遥远的烽火岁月中拉了回来,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展厅中的大型立体三维沙盘前。这是一个集声光电为一体的焦庄户村原始风貌复原模型,它的特别之处,是可以通过点按控制板上的按钮,展示村子下面的地道联通情况和走向,点亮隐藏起来的地道出口等重要位置——这在当时,可是村民们用生命保守的最高秘密,也是日伪军千方百计想要发现、破坏的生命线。

  在展馆里,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收藏了许多革命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的各种工具,民兵使用过的各种步枪、手枪、地雷、手雷、土枪、土炮、红缨枪、钩杆子、大刀等,群众使用过的纺车、鼓风机、织布机、水缸及各种农具,以及卫生所使用的药箱、部队首长使用的文件袋、照相机等,样样件件,历经几十年风雨,仍然难掩其烽火硝烟的气息。

  出了展馆,我们来到了地道战遗址参观区。在地道入口处,并立着两块石碑,左面一块是国务院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面一块则由三部分组成,中文、英文文字说明和地道导游图。

  儿时的好奇心突然就雀跃在心头,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跨过入口,又小心翼翼地踩下二十余级台阶,进入了地道,也一下子从室外三十五六度的高温蒸笼中,坠入了一个仅仅只有十几度的冰窖之中,身心不觉为之一凌。

  这是一条处于地下三四米到五六米不等的幽深、昏暗的通道,一眼望去,并不能看到多远,不是它沿壁安装的“马灯”不够亮,而是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条笔直的通道——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从一家菜窖通到另一家菜窖,原来就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而且弯曲的通道就像弯曲的战壕一样,可以发挥绝好的战备功能。

  进入地道不久,我就已经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好在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就在这仅容一人通行的“巷道”里往前走着,突然就看到脚下一处方形的洞口,洞里一排排尖锐的钢锥直立着,尽管上面有钢化玻璃罩着,我还是看得有些心惊,小心地从旁边绕了过去,才看到墙上赫然两个红色大字:陷阱!继续往前,我们又在一处处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了一块块“翻板”——一种用木板制成的机关,可以用来阻隔烟、水、毒气,与陷阱配套可以更有效地杀敌。

  继续往前,脚下的地面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在通道的左壁或者右壁,也时不时显露出以不同方式通达地面的出口,有锅台出入口、水缸出入口、炕洞出入口、水井出入口、柴棚出入口。最奇妙的,还是那条驴槽出入口。当一只小毛驴在安静地享用饲草的时候,敌人怎么能想到它的身边就有一条神奇的出入口呢?

  砰的一声,我的额头猛地磕在通道的顶部,一时有些发懵。原来,就在我专心地左看看右看看,寻找着那些独特的出口时,前面的通道在不知不觉中矮了一截,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提示牌,就遭受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击。好在,我们行走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轻伤不下火线”,用手揉揉额头,继续往前探索。

  如果说前面看到的多是防御性的设施,下面这些就多是进攻性的战位了,从高台瞭望楼,到战备会议室,再到战斗指挥所、战地救护所,一应俱全。再一次展示村民们智慧的,还是那些射击孔。庙台射击孔居高临下,一枪毙敌;碾盘射击孔位置隐蔽,出其不意;猪圈射击孔设计巧妙,攻其不备……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

  转转悠悠中,我们走完了800米开放地道,来到了出口,却突然发现我们无意中错过了那至关重要的30米原始地道。我和海龙老师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说:“走,必须回去看看。”

  只有当我们钻进了“原始地道”,才知道当年的地道是什么样的。与这里相比,前面走过的地道就是为了供来访者观摩而复建的“康庄大道”了。这段30米的原始地道不仅曲曲弯弯,而且非常狭窄,有些地方我们只能手脚并用,屈身通过,墙壁上的文字说它“平均高度1.4米”。爬出地道,我们已经是汗水涔涔。

  830米的参观地道,与焦庄户村民历时三年修成的全长11.5公里地道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生动地展示了焦庄户地道“天通、地通、院户通”的“三通”作战模式,展示了它“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特色,达到了“防水、防毒、防火、防掘、防钻”的“五防”目的。

  据展馆资料介绍,在抗战期间,焦庄户村民利用地道配合八路军作战150余次,甚至有一次把地道挖到了敌人的炮楼脚下,顺利端掉了那个敌寇据点。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歼敌1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物资,被冀东军分区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焦庄户地道战是冀东人民“地下长城”的精神象征,其“全民抗战、智慧抗敌”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着对这些庄稼汉战士的钦佩之情,我们来到了抗战民居参观区,很想再目睹那些英勇的人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是,却被告知,由于房屋建成年代久远,虽几经修复,但仍存在安全隐患,抗战民居参观区于2013年正式关停。我们只能站在低矮的院墙之外,默默地凝视着那些烽火硝烟中遗存下来的建筑。

  在一个路口,我们遇到了一位臂带红袖章的男子。男子60来岁,面对我的询问,他说他是本村人,在遗址纪念馆做安保工作,有一份收入,更重要的还有一份不能失去的坚守,因为他的爷爷辈也曾经是地道战的亲历者。

  是呀,这里的确需要坚守。需要坚守的不仅是这块土地,还有对这块土地上所滋生出来的那种不屈精神和抗争勇气,更重要的是,对于这种精神的传承。在通往出口处,有一个电影院,里面传出一阵阵枪炮声和孩子们的欢叫声。从侧门的门缝看去,银幕上正播放着《地道战》中的一个场面,几个鬼子端着枪在小村的巷道里乱窜,却被从这里那里飞出来的子弹一一毙命,引得观影的孩子们连连鼓掌叫好。

  海龙老师说,这里早已被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不时会有周边区县的师生来这里参观,也有不少单位组织员工来这里进行团建活动,他也曾多次带领学生前来学习。

  走出参观区,路边有一些村民在摆摊售卖土特产、工艺品和纪念品,在一个摊位上我看到了久违的“小画书”,其中就有一本《地道战》——摊主告诉我这是最后一本了。我赶紧扫码买下,准备带回家,给6岁的外孙再讲讲地道战的故事。

  在返程路上,海龙老师告诉我地道战遗址还有好几处,比如河北省的冉庄、北疃村,山西省的西河头村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地道战遗址纪念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只是它们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日寇的一个缩影。

  听到海龙如此说,我不禁频频点头,想起陈列馆结语中的一段话: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抗日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扬长避短、攻坚克难,所铸造出的人民战争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车子行进在这片曾布满陷阱与地道的土地上,风吹动着正在扬花结穗的玉米杆,弯腰又弹起,就像展馆中讲到的“消息树”暗号。我突然明白,所谓烽火岁月,从不是史书里冰冷的铅字,而是至今仍在血脉中流转的、让无数国人魂牵梦萦的执念:国强,军威,民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