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主动承担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将其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研究基于“历史记忆—精神基因—价值实践”的转化逻辑,构建选材精粹、融情入理、联动共育、知行合一的“四维联动”路径体系。实证研究表明,该路径通过历史细节具象化、技术赋能情境化、实践转化常态化,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借鉴的实施框架。
关键词: 抗战英雄事迹;思政课创新;四维联动;价值内化;知行合一
抗战英雄事迹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与炽热的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面临多元思潮冲击,亟须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i]]。”2025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化历史认同、强化价值引领的战略契机。如何将抗战英雄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的教育资源,破解思政课教学中情感触动不深、知行转化脱节等难题,成为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一、价值耦合:抗战英雄事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体系
抗战英雄事迹作为承载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的核心载体,其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特质,构成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节点,英雄们的崇高理想、牺牲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伟大品格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ii]]。
缅怀抗战英雄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潮,通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赵一曼直面酷刑不屈从、抗美援朝战士不畏强敌……转化为课堂案例时,历史便升华为直击心灵的精神对话。这种基于人性共鸣的教育转化,不仅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更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提供了夯基固本的价值认同基底。
思政课承担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育人使命,其核心在于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研究,将“大智慧”融入“小故事”,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将抗战英雄英勇战斗和慷慨壮举的鲜活历史故事和现实事迹贯通起来。抗战英雄事迹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与顽强斗争实践逻辑,与思政课旨在达成的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及实践担当等育人目标之间,存在价值同构性与教育功能同源性。此种深层契合为教师实现课堂情感共振、促进认知向价值认同转化提供了本源支撑。
二、四维联动:抗战英雄事迹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体系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育人效能的释放需构建“资源-课堂-场域-行动”的闭环体系。抗战英雄事迹的融入,需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通过“选材精粹—融情入理—联动共育—知行合一”的四维联动机制,实现红色基因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实践”的深度转化,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校本特色、青年特质的思政育人范式。
(一)选材精粹:构建“三级联动”的故事资源库
抗战英雄事迹的教育价值,源于其作为“历史记忆载体”的真实性与典型性。习近平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高校需立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国家史、地方史、校史三个维度系统挖掘资源,构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案例库,确保教育内容既具历史纵深感,又富现实贴近性。
国家维度厚植铸魂育人的重要路径。救亡图存的抗战英雄以牺牲奉献彰显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例如:回民英雄马本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冀中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等抗战英雄的事迹,被誉为“战火中不倒的旗帜”“民族的号筒”。用鲜活的抗战英雄事迹激发民众的抗战意识,让千千万万民众懂得只有万众一心,奋勇抗战,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地方史维度强化在地文化的情境化激活。相较于国家史的宏大叙事,地方抗战史中的英雄事迹因根植于具体地理空间与历史场景,更能引起共同体成员的情感共鸣。南京艺术学院的《青春之歌》、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草原英雄小姐们》、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乳娘》、上海戏剧学院的《红》等,都既有崇高精神境界又有绝美艺术品质……将地方文化与英雄事迹耦合,使地方文化得以受到庇护、传承,进而实现历史真实与情感共鸣的双向建构。
校史维度聚焦身份认同的主体性建构。校史文化中记载着无数先辈的英雄事迹,有英雄人物的民族豪情,有无名英雄的默默牺牲,有学者们的潜心科研无私奉献,还有广大杰出校友的榜样引领和历届优秀学子的垂身示范。基于校本资源,系统梳理与呈现校史中的英雄人物及英勇事迹,同时完善雕塑、建筑、画像等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建设与维护机制,并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中融入抗战时期的英雄叙事,以此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深化红色文化传承。
(二)融情入理:构建情理交融的思政课堂叙事范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承载的具体事迹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增强课程的理论说服力。抗战英雄事迹因其兼具历史本真性、深层情感感召力与鲜明价值导向性,成为实现“以情带理、以理固情”双向建构的理想教学资源。据此,课堂教学可依托叙事教学、情境创设及探究式学习等策略,促进学生经历从情感共鸣到理性思辨的认知跃迁,进而有效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与实践。
故事化讲授聚焦历史细节的共情激活。叙事学理论指出,具体可感的故事细节是情感共鸣的关键媒介。教学中需突破宏大叙事局限,聚焦历史现场的微观细节还原,通过去抽象化策略唤起情感代入。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砸枪这一具体场景,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对人民无比热爱和对敌人刻骨仇恨的思想情感,通过英雄也是普通人的叙事反转消解心理距离,推动学生从感动向信服的情感转化,自然理解“信仰高于生命”的精神内核。
情境化呈现依托技术赋能创设沉浸场域。利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将已发生的难以还原的革命烈士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情景以数智化场景的形式全景式、真实性呈现出来。例如:图书馆可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七七事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利用云直播、云展览等方式通过微博、微信、哔哩哔哩等平台推送抗战文献数字化整理成果,重现抗战场景,演绎抗战故事,传递抗战精神,构建抗战文化记忆,实现用户个体情感与抗战英雄、抗战历史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例如,某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采集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影像并AI修复,生成虚拟老兵与学生时空对话场景,学生课后“给先烈的一封信”整理为“红色文化长廊”。这种“技术-情感”双向赋能,通过拉近故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受众可穿戴智能设备“零距离”感知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并在沉浸式场景中参与情感表达与情感互动,激发起受众内心深处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三)联动共育:构建“多维协同”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需突破单一课堂局限,构建立体化、浸润式育人生态。抗战英雄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载体与情感纽带,能有效整合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等多元活动,促成“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情感陶冶”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主题活动深化价值引领。依托重大历史节点,系统设计“中国精神与抗战精神传承”主题系列活动,联动关工委、校团委、院系等主体形成育人合力。例如,通过英烈家书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解析文本,实现历史与个体生命的对话;组织“抗战精神与时代使命”演讲竞赛,促使学生结合专业与责任阐释历史精神的当代价值,并建立“思想深度-情感共鸣-现实观照”多维评价机制,驱动历史记忆向个体成长内驱力的转化。
文化浸润涵育精神品格。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将英雄精神融入物质与精神空间。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守护历史·讲述英魂”公益服务,在墓碑维护、史料整理与事迹讲解等具身化实践中深化历史认同;另一方面,打造“英雄精神长廊”等主题文化景观,系统展陈校史英模与地方英烈事迹,营造“处处是课堂”的文化氛围,实现日常场景的潜移默化浸润。
社会实践赋能知行转化。依托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基地,设计“重走抗战路·感悟民族魂”主题调研项目。通过地方档案研读、田野调查等方法,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落地。例如,某高校实践团队在抗战发生地调研中发现民众鲜活的集体记忆,创作纪实微视频《江声永忆:一个村庄的抗战记忆》,成果被校史馆收藏并展陈,实现历史叙事从地方性知识向校园文化资源的转化,彰显社会实践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育人价值。
(四)知行合一:落实“以行践知”的育人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知行合一。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英雄精神内蕴的价值理念深度内化,并自觉转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践行“忠诚、担当、奉献”等核心价值追求。
专业实践驱动价值践行。将英雄事迹所彰显的精神品格有机融入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各类实践活动中。例如,在阐释英雄人物面对困境时展现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后,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如深度社会调研、艰苦地区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攻关等),引导学生在克服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信念所激发的内生动力;构建仪式化、常态化的集体实践载体,通过协同参与和共同目标达成,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使“集体主义”精神固化为稳定的行动模式。
耦合责任担当与生涯发展。应立足时代新人角色定位,引导大学生将英雄精神的价值内核内化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具体路径包括:其一,创设仪式化教育场域。通过沉浸式、具身性实践体验,深化对历史传承与公共精神的理解,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其二,构建价值对话机制。围绕“英雄精神与时代新人使命担当”等主题开展深度研讨,结合抗战英雄事迹等各领域典范案例,探讨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促进职业理想、社会责任与精神价值的融合。由此推动社会责任意识向生涯规划渗透,实现精神感召向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持久实践动力的转化。
抗战英雄事迹融入思政课的四维联动机制,本质是通过“资源精准供给—课堂情感共鸣—场域协同浸润—行动实践转化”的闭环设计,实现红色基因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实践”的完整跃升。这种路径既遵循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又契合新时代青年“求真、向善、尚美”的成长需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三、价值升华:从历史记忆到时代新人的精神锻造
抗战英雄事迹作为红色基因的核心载体,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推动“历史记忆—精神基因—价值实践”的三重转化。这一过程构建了“具象引领—具身内化—持续驱动”的育人机制,为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年奠定坚实价值基础。价值引领的具象化,英雄事迹以具体性、故事性优势,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现场,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认同度,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共鸣”的跃升;精神品格的具身化,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将精神特质内化为品格根基,推动价值观从条文向行动转化。成长动力的持续化;英雄的牺牲与奋斗精神为青年提供精神坐标,激发投身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学习—认同—践行”的良性循环。这一价值转化回应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实现了从价值传递到行动自觉的深层跨越。
结束语:抗战英雄事迹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高校思政课作为转化这一独特历史资源为育人效能的关键场域,其根本路径在于构建沉浸式体验与具身化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内化的深度认同,并最终促发其责任担当的实践外化,这一“价值内化—实践外化”的闭环育人机制,为夯实青年理想信念根基、激发其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持久动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