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自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中国版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从抗战胜利后的政策奠基(1945-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探索(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创新(1978-2012年)到新时代的政策深化(2012-2025年),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进是多种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对台政策调整的客观条件,国际形势与外部博弈是政策变化的重要外部因素,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对台政策演进的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使命担当是对台政策的正确方向。未来做好对台政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需要加强党对台工作的全面领导,需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需要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需要积极应对外部势力干涉,需要修订国家统一相关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台政策体系等,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台湾;政策;祖国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研究1945-2025年来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发展演进,给我们带来诸多现实启示,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理论价值、现实需求与战略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政策脉络、动力机制分析、深化理论创新、应对现实挑战、服务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战略,有助于应对复杂严峻台海形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一、台湾光复80年来我们党对台湾政策演进的价值意蕴
台湾在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被日本强行占有,直到1945年才回到中国,在至今80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对台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出台,是基于对全球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对大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对国家利益的精准把握,对台海局势的科学研判。”[2]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战略维度来看我们党对台湾政策演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历史维度:国家统一进程的脉络梳理与法理奠基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核心问题,但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法理依据。1945年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这一历史事实与法理基础不容置疑,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明确一个中国原则,进一步奠定法理之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主张台湾回归祖国,反对国民党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
中国共产党一贯反对内战,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逐步取得优势,但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然而,1949年后,由于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两岸陷入长期分离状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进,展现了从“解放台湾”[3]到“和平统一”、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从“两岸交流”到“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台政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更揭示了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台政策的核心目标与调整逻辑,为理解国家统一进程提供历史镜鉴,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
2.理论维度:对台工作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创新
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阶段或具体政策,多数是从1949年开始的,或关注党的十八大后对台政策,缺乏对台湾光复后80年政策演进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我们以“一国两制”为核心,结合《告台湾同胞书》《反分裂国家法》《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等文件,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台的重要论述,构建对台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参考。
分析我们党对台政策演进路径、动力机制等,有助于丰富对台工作理论体系,为对台政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更能为全球治理中的国家统一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深化“一国两制”理论内涵,探索从“特别行政区”到“台湾模式”的制度创新路径,平衡“高度自治”与“中央管治”的关系,并通过法治手段实现国家统一。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对台理论体系将进一步深化“战略主动权”理论,完善融合发展路径,构建“反干涉”法理武器库,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愿景。
3.现实维度:应对台海局势复杂化的战略需求
当前,台海局势面临多重挑战。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路线,通过“修法”削弱“一中”法理基础,加剧年轻世代“天然独”倾向;外部势力以“以台制华”为战略目标,美国通过“台湾旅行法”“芯片法案”等手段干预台海事务,推动台海局势军事化、复杂化。同时,现有对台政策工具以柔性交流为主,缺乏反制“台独”的刚性手段,亟需构建“法治反独+融合发展”的双轨策略。
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进,能够总结出有益历史经验,提炼出有效政策工具,为应对当前台海局势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分析政策演进规律,可以明确反制“台独”分裂与外部干涉的有效路径,设计法治化、制度化的反制措施。同时,还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有效实践路径,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心灵契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削弱“台独”的社会基础。
4.战略维度:服务国家统一大局与民族复兴伟业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神圣历史使命。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进,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揭示国家统一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要求。通过前瞻性研究,可以明确2025年后对台政策的核心目标,即从“反独促统”转向“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时,还能为国家统一后的治理模式提供制度设计,探索台湾特别行政区的“两制”框架,平衡“高度自治”与“国家统一”的关系。通过构建国际统一战线,联合国际社会共同抵制“台独”分裂势力,可以进一步压缩“台独”的国际空间,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仅服务于国家统一大局,更能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推动两岸同胞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政策演进历程
自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中国版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从抗战胜利后的政策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探索、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创新到新时代的政策深化(具体见表1),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的演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增强了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国家统一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的政策奠基
抗战胜利后,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等应归还中国。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台湾重回中国版图。然而,由于国共内战爆发,台湾问题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积极主张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政策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初步构建。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台湾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积极支持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支持“台湾革命青年团”、台湾共产党的成立并开展革命斗争,早在1938年,中共浙江省委指示中共党员张毕来协助台湾爱国人士李友邦组织台湾义勇队,参加祖国抗战。1939年春,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成立,张毕来任秘书,并在义勇队内建立了党的支部。另一方面,提出台湾革命要带着两个目标进行:第一,脱离日本殖民统治,获得自主命运的权利;第二,获得自主权利后,台湾应返还中国。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开辟隐蔽战线,成立中共台湾省工委,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发展党员近2000人,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解放战争。这些政策主张明确了台湾革命的方向,为后续对台政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初步构建,在台湾同胞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台湾义勇队等抗日团体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闽浙赣前线军民的广泛赞誉。同时,中共台湾省工委开展的隐蔽战线活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台湾回归政策主张,得到了台湾同胞的广泛认同,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群众基础。这一时期的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探索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经历了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抵抗,台湾与大陆陷入长期隔绝对峙局面。美国“第七舰队”阻挠两岸统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打破隔绝、推进祖国统一的严峻挑战。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任务繁重,如何在冷战格局、外部势力干涉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武力解放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发出“解放台湾”的号召。为了顺利解放台湾,我们建设了陆、海、空等多兵种联合作战部队。1954年,解放军炮击金门,1955年,解放军陆续收复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浙江沿海岛屿。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使得解放台湾的计划受到阻碍。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发生了转化,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5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4]1960年5月,毛泽东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一时期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对台策略,为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政策调整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对台宣传工作,通过《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社论,呼吁收复台湾,唤起国人对台湾的关注。同时,积极支持台湾革命志士的斗争,为台湾革命提供了指导与援助。在此期间,联合国恢复了我们国家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告,美国承认中国在国际的合法地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政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创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用“统一大业”取代“解放台湾”表述,标志着对台方针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对台政策的创新与发展,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国人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发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5]正式宣布“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通邮、通航、通商等三通措施。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明确台湾可保留原有社会制度。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正式发表关于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6]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7]这一方针的提出与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改革开放后对台政策创新的背景下,两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随即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真正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8]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创新与发展,为两岸关系在新时代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2012-2025年:新时代的政策深化
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一些势力与“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妄图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实现其“以台制华”的政治目的。 [9]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些形势与挑战给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困难和考验。
面对新形势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不断深化与创新。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提出五点实践路径:坚持一中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增进同胞福祉与心灵契合;携手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10]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强调要坚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坚决打击“台独”挑衅行径。[11]同时,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支持大陆台商台企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让台湾同胞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和成果。
在新时代对台政策的推动下,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两岸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词。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推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实施台湾“首来族”参观旅游景区门票费用减免措施,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等交流活动。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深化,闽台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举办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等两岸经贸交流活动,支持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12]同时,中国共产党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相继开展“联合利剑-2024A”“联合利剑-2024B”“海峡雷霆-2025A”演习,发布实施《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公布新一批“台独”顽固分子名单,有力打击“台独”分裂势力谋“独”挑衅行径。这些政策举措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
表 1945 - 2025年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汇总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演进的动力机制
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进是多种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对台政策调整的客观条件,国际形势与外部博弈是政策变化的重要外部因素,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对台政策演进的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使命担当是对台政策的正确方向。
(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对台政策调整的客观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国内政治局势经历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同时也将“解放台湾”作为重要目标。然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推迟。此后,国内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政治环境更加宽松,为对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注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既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坚决维护,又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必由之路。[13]
“引领两岸关系发展、国家统一方向的最主要力量在于祖国大陆,最关键因素在于大陆的发展进步。”[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国跃升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就以及综合国力的变化左右着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台湾政策走向。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国家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底气和实力,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从容地制定和调整对台政策。另一方面,经济的相互依存也促使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为了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如“惠台31条”“惠台26条”“农林22条”“助力台企11条”“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申请”等政策,《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浙江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条例》等措施,为台湾民众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增强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同时,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台湾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也为对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
国内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对台湾政策产生了影响。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升,人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呼声也不断提高。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对台政策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联、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和命运与共,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每年两岸共同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多种活动,让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彼此的亲近和认同。这种社会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对台政策的内涵,使其更加贴近两岸同胞的实际需求,增进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国际形势与外部博弈是政策变化的重要外部因素
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冷战时期,美欧等西方国家试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加剧了台海局势的紧张。美国“第七舰队”阻挠解放台湾,使得台湾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随着冷战结束和“南南合作”“全球南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以台制华”图谋受到一定限制。然而,近年来,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官方往来和军事勾连,试图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崛起。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政策,一方面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国家理解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外部势力的干涉是中国对台政策演进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售台武器、加强与台湾的官方往来等手段,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美国通过一系列友台法案,强化民进党“联美抗中”筹码,如通过《2023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其中有多项内容属加强美台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对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采取制裁措施,展示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同时,加强军事准备,提升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通过提升武器装备水平、兵种军区优化组合、军事演习等方式,向外部势力表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在应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台政策,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国际舆论导向也对台湾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在国际舆论场上,存在着一些对台湾问题的不实报道和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让国际社会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和中国的坚定原则立场。通过举办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国际研讨会、发布白皮书等方式,向世界阐述中国对台政策的和平性、合理性和正义性。同时,加强与各国媒体和智库的交流合作,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台湾历史,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台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国际社会已基本普遍认识到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为中国对台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对台政策演进的民意基础
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追求统一、反对分裂”[15]的深层价值追求。两岸同胞有共同的根脉、文化,有着深厚的血脉相承、民族认同和情感纽带。这种民族认同和情感纽带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暂时分离,但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认同从未改变。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血脉传承和深厚的集体记忆。文化上的共通性使得两岸同胞在交流合作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对台政策时,充分考虑了这种民族认同和情感纽带,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人员往来、经济合作等方式,夯实经济融合基础,拓展情感融合路径,提升全域融合成果,推动两岸融合走深走实。
“两岸融合发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基本保障。”[16]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台湾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对大陆市场有着高度的依赖,大陆也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两岸同胞在经济合作中实现了利益共享,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台湾民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在大陆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实惠,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种经济合作与利益共享的诉求,促使两岸同胞更加积极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对台政策的演进提供了强大的民意支持。
“能否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家统一的红利由两岸人民共享特别是让台湾同胞有感,关系到两岸关系的前途和命运。”[17]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长期的分裂状态给两岸同胞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夙愿,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彰显民族大义、历史发展必然大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对台政策时,始终把维护两岸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繁荣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加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措施,为两岸同胞创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两岸同胞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对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期盼,成为推动对台政策不断演进的重要民意动力。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使命担当是对台政策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使命不断赓续传承,成为对台政策的核心目标。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不断探索适合两岸关系的政策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对台政策,但始终没有偏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历史使命。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18],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传承和对政策目标的坚守。
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坚定的战略定力。面对陈水扁、吕秀莲、蔡英文、赖清德等民主党“台独”分裂行径和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干涉,对“台独”顽固分子坚决予以惩戒[19][20],中国共产党坚决予以反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前提下,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如针对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反“独”促统的力度;同时,继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这种战略定力与政策灵活调整的结合,使得对台政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2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将对台政策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定和实施对台政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两岸同胞的意愿和需求,以增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处。通过出台惠台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持续推动两岸交流融通合作,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实现共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赢得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形成了同质同效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对台政策的演进、国家统一大业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现实启示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从“两岸交流”到“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现实启示,未来做好对台政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需要加强党对台工作的全面领导,需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需要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需要积极应对外部势力干涉,需要修订国家统一相关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台政策体系等。
1.需要加强党对台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党的政治引领,筑牢统一之基是确保对台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根本保证。强化政治引领,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对台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统筹谋划,推动对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确保对台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应充分发挥党在对台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台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对台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思想和能力保障。
2.需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坚持这一方针,需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22]要继续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同时,要加强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宣传解读,增进台湾同胞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认同。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3.需要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命运共同体“不仅进一步明确国家统一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将引导两岸建立有别于传统西方零和博弈的和平发展新范式。”[23]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要途径。[24]在经济融合方面,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与台湾同胞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逐步落实同等待遇,增进同胞亲情福祉。推动两岸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推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完善,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统一后,台湾搭乘祖国发展快车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有助于台湾同胞切实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25]进一步推动两岸在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两岸社会交流机制,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4.需要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我们要有效地粉碎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要建立有效防范和打击一切分裂民族的反动势力的强大军事力量,要最广泛地团结和凝聚海内外一切爱国的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26]“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需法律威慑与军事震慑并举。要坚决打击“台独”分裂行径,依法严惩“台独”顽固分子,对“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迁就。[27]加强对“台独”思想的批判与揭露,争取台湾同胞的支持和理解,廓清“台独”社会思想根源,为推进统一大业彻底清除障碍隐患。要加强军事准备,提升应对“台独”分裂行径的能力。通过加强军事演习、提升武器装备水平等方式,展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5.需要积极应对外部势力干涉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积极应对外部势力干涉,需外交斗争与经济反制并重。要坚决反制外部势力打“台湾牌”,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干涉。[28]通过加强外交斡旋、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等方式,遏制外部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对台湾当局与外部势力勾结的揭露与批判,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反制是应对外部干涉的有效手段。要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国家实施贸易限制,减少对其关键技术出口,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对外部干涉势力形成有效制约。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为解决台湾问题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6.需要修订国家统一相关法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对国家统一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需要。修订国家统一相关法律,要制定更加具体的法律条款,明确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惩处措施,以及对外部势力干涉的应对策略。自《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施行以来,迄今为止未有修订,原有的规范内容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全面推进国家统一的现实所需,亟需修订完善。同时,加快融合发展法制化进程。涉台立法应采取综合性的建构方式,需要适时调整、更新解决统一中以经济领域为主线的法律框架结构。另外,推动制定《国家统一法》。两岸统一进入关键期,加快实现国家统一成为新时代党中央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推动国家统一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两岸统一进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9]
7.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台政策体系
对台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台政策体系,需制定具体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融合政策,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台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台湾民众来大陆居住、求学、工作和生活等多领域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出台具体措施。同时,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政策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8页。
[2][14]汪曙申:全面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意涵与创新路径[J/OL].统一战线学研究.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215.C.20250520.0955.002。
[3]《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493页。
[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8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7]《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0-423页。
[8][9][1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人民日报2022年8月11第5版。
[11]《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台声》,2025年第4期,第9页。
[12]柴逸扉:《感受齐风鲁韵 抢抓发展新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4月2日第4版。
[13]《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人民日报》,2020年5月30日第5版。
[16]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56页。
[17]邓小冬,曾思菲:《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重大意义》,《台湾研究》,2024年第6期,第16页。
[18]任仲平:《掌握历史主动 凝聚奋进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9月29日第1版。
[19]《国台办宣布对“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关联企业予以惩戒》,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官网,http://www.gwytb.gov.cn/xwdt/xwfb/wyly/202506/t20250605_12704739.htm.2025-6-5,访问时间 :2025-06-09。
[20]《公安机关依法公开通缉台湾“资通电军”重要犯罪嫌疑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官网,http://www.gwytb.gov.cn/bmst/202506/t20250605_12704843.htm.2025-6-5,访问时间 :2025-06-09。
[21]《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人民日报》2015年9月2日,第1版。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9页。
[23]夏昂:《试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涉台话语体系的构建》,《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5期,第19页。
[24][27][28]刘结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团结报》,2022年7月9日第3版。
[25]陈先才,唐梓涵:《大一统视角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第80页。
[26]阮晓菁:《对台和平统一策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页。
[29]盛九元,岑娥:《依法推动国家统一的思考与完善建议》,《台湾研究》,2024年第2期,第12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aiwan Policies over 80 Years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1945-2025)
Abstract: This year marks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aiwan's retrocession to China following the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Since Taiwan's return to China's territory in 1945,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PC) has consistently striven to resolve the Taiwan issue and advanc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From policy foundation-laying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victory (1945-1949), policy explor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8), policy innov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1978-2012), to policy deepening in the new era (2012-2025), the CPC's Taiwan policies have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optimized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cross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the Taiwan issue and promoting national reunific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PC's Taiwan policie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driving mechanisms. Changes in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serve a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policy adjustments, whi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external rivalries constitute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policy changes. The common aspirations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orm the public opinion ba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Taiwan policies, and the CPC's own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ensures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se policies. To effectively formulate Taiwan policies and achieve complet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PC'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Taiwan-related work,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ontinuously deepen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olutely thwart "Taiwan independence" separatist plots, actively respond to external interference, revise laws related to national reunific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Taiwan policy system,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with a systematic mindset.
Key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aiwan; policy; national reunific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088);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32)。
作者简介:刘传雷,博士,台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爱国主义教育,18346661688;高德胜,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国家安全及社会治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